懸濁液

液体类型之一

懸濁液(英語:suspension)也稱懸浮液懸液懸膠(suspensoid),在化學中指含有大到可以沉降顆粒的非均相流體混合物,常見的包括血液泥水等。雖然「懸濁液」一詞通常專指固體顆粒(溶膠)在液體中的混合,但廣義上其實也包括固體或液體在氣體中的非均相混合,因此飄浮著氣膠(液體顆粒)和粉塵(固體顆粒)的空氣在嚴格意義上也可以算是懸濁液的一種。

混合水的粉末懸濁液,顯示丁達爾效應

藥劑學中,則稱混懸劑懸液劑懸浮劑,是指難溶性固體藥物以微粒狀態分散於分散介質中形成的非均勻的液體製劑。混懸劑中藥物微粒一般在0.5~10微米,小者可至0.1微米,大者可達50微米或更大。混懸劑屬於熱力學不穩定的粗分散體系。所用分散介質大多數為,也可用植物油

混懸劑的貯存存在物理穩定性問題。混懸劑中藥物微粒分散度大,微粒與分散介質之間存在著物理界面,是混懸微粒具有較高的表面自由能,混懸劑處於不穩定狀態。疏水性藥物的混懸劑比親水性藥物存在更大的穩定性問題。

若要製得沉降緩慢的混懸液,應減少顆粒的大小、增加分散劑的粘度及減少固液間的密度差。實驗工作中主要應用前兩種手段增加穩定性。增稠劑可用糖漿、天然膠類、以及合成的可溶性纖維素類。

加入表面活性劑可以降低界面自由能,使系統更加穩定,而且表面活性劑由可以作為潤濕劑,可有效的解決疏水性藥物在水中的聚集。顆粒的絮凝與其表面帶電情況有關,若加入適量的絮凝劑(電解質)使顆粒ζ電位降至一定程度,微粒就發生絮凝,混懸劑相對穩定,絮凝沉澱物體積大,振搖後易再分散。加入反絮凝劑(電解質)可以增加已存在固體表面的電荷,使這些帶電的顆粒相互排斥而不致絮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