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官方網站所用蒙古語ᠴᠢᠩᠭᠢᠰ
ᠬᠠᠭᠠᠨ ᠤ
ᠣᠩᠭᠣᠨ
西里爾字母Чингис хааны онгон,實際通稱蒙古語Эзэн хороо,「伊金霍洛」)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札薩克鎮甘德爾敖包的伊金霍洛草原上,屬窟野河上游。成吉思汗祭祀之所「八白室」清朝初年遷至伊金霍洛,抗日戰爭期間遷至甘肅,後於1949年遷至青海塔爾寺。1954年又遷回,現有建築修建於1955年至1956年。陵內有成吉思汗生平功業繪畫及其坐像、遺物,並陳列有元代文物。1982年,成吉思汗陵正式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
座標39°22′17″N 109°46′44″E / 39.371387°N 109.778863°E / 39.371387; 109.778863
分類古墓葬
時代1954年遷建原文如此
編號62
認定時間1982年

歷史

 
來自Stralenberg 18世紀「大韃靼利亞」地圖的細節,在「Ordus」南部展示了「Karakoschun,或者是偉大和著名的成吉思汗墓」。

1227年,成吉思汗在滅西夏的戰爭中病逝於六盤山[2]。元中統四年(1264年)三月,元朝的太廟開始在燕京修建[3],並於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建成,成吉思汗八白室開始在元朝的太廟中成型[4]元朝滅亡時,元順帝北逃,八白室也隨之北遷[5]。此後八白室的歸屬經歷過多次交替[6],十五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河套地區成為蒙古本部的汗主,當地的蒙古部族就在鄂爾多斯地區重新將各白室聚集起來,修建了新的八白室,用以紀念和供奉成吉思汗,這就是現在的成吉思汗陵的雛形[7]。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博碩克圖濟農在鄂爾多斯部的駐牧地修建王愛召後,「八白室」便遷移至王愛召附近供奉。清初時,八白室被遷移至了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所在地也被改名為了「伊金霍洛」,蒙語意為「聖主的院落」[8]。在乾隆年間,八白室當中除成吉思汗靈帳和商更斡爾閣白室之外的其他白室散落到鄂爾多斯各地,只有在每年大型祭祀的時候才會重新聚集到伊金霍洛[5]

成吉思汗陵這一稱謂始於清朝《欽定理藩院則例》,《欽定理藩院則例》記「伊克昭盟境內有青吉思汗園寢,鄂爾多斯七旗,向設有看守園寢,承辦祭祀之達爾哈特五百戶。」根據清代蒙古文檔案和五世達賴喇嘛的記載,其內供奉著的是成吉思汗畫像[9]。光緒年間,有部分傳教士來到伊金霍洛,把八白室當做「成吉思汗陵」對外宣傳,從此「成吉思汗陵」這一稱呼就流傳開來[10]

1937年10月,日本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進占歸綏包頭伊克昭盟的一些王公貴族勢力投靠日本與蒙疆當局。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要求伊克昭盟將成吉思汗陵遷移至歸綏,但命令最終沒有得到執行[11]。為了保護八白室免受戰火侵襲,1939年6月,以當時的伊克昭盟盟長沙克都爾扎布為代表的蒙古族人向國民政府提出向西遷陵的請求[8]。在獲得許可後,1939年6月10日太陽未出之時,成吉思汗靈柩在達爾扈特守陵人和軍隊護送下啟程。成吉思汗的靈柩在榆林改以汽車運載,6月16日啟程南下,沿途均受到當地官員和蒙民的隆重迎送。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迎靈辦事處」,成員有邊區政府秘書長曹力如、八路軍留守處參謀處長曹里懷以及其它有關部門的負責人,還邀請了國民黨膚施縣黨部書記長高仲謙、縣長馬豫章參加。迎靈辦事處設在延安城東約八里處的橋兒溝。邊區政府交際處接待科全部搬到了橋兒溝具體開展工作。6月21日,成吉思汗靈柩路過延安,中共中央組織黨內外群眾對成吉思汗進行了公開路祭,延安的抗大女大魯藝工校邊府機關、邊區各人民團體、抗日後援會等百餘單位萬餘人,高舉紅旗、標語旗,列隊前往橋兒溝,分列在公路兩旁,與自發前來的當地群眾,綿延達三里許。在橋兒溝的公路旁用布幔布置一座靈堂,靈堂當中掛著寫有「世界巨人」四個大字的橫額,兩旁懸有寫著「蒙漢兩大民族更親密地團結起來」、「繼承成吉思汗精神,堅持抗戰到底」等巨幅標語。靈堂前,用翠草鮮花紮成高大牌樓一座,上面橫懸「恭迎成吉思汗靈柩」的匾額。中共中央代表謝覺哉、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柯慶施、八路軍代表滕代遠(八路軍參謀長)、總政聯絡部部長王若飛八路軍後方政治部主任莫文驊、邊區政府代主席高自立、邊區政府秘書長曹力如、國民黨膚施縣黨部書記長高仲謙、縣長馬豫章、電報局長汪克毅等,在靈堂前等候著靈車隊的到來。沿途迎接的數萬人員向靈柩熱烈高呼「保衛伊金霍洛,保衛內蒙,保衛中國」、「蒙漢聯合起來,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靈柩安置於靈堂正中,供上祭品,陝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陳行健司儀,一聲「肅立」,眾人垂手恭立,奏國樂,鳴炮。主祭謝覺哉、陪祭滕代遠、柯慶施、高自立、莫文弊、王若飛就位。謝覺哉領導全體向靈柩行禮如儀,黨中央、毛澤東、八路軍總部、八路軍總政治部、八路軍後方留守處、中央統戰部、邊區黨委、邊區政府、教育廳、膚施縣國民黨黨部、縣政府、抗大等單位與人員的代表上前敬獻花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代表謝覺哉、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代表滕代遠陝甘寧邊區政府代表高自立率延安黨政軍民學各界謹以清酌庶饈之奠,致祭文於聖武皇帝元太祖成吉思汗之靈:[12]

日寇逞兵,為禍中國,不分蒙漢,如出一轍;
器然反共,實則殘良,漢蒙各族,皆眼中釘;
乃有奸人,蠢然附敵,漢有漢奸,蒙有蒙賊;
驅除敗類,整我陣容,抗戰到底,大義是宏;
頑固分子,准投降派,摩擦愈凶,敵愈稱快;
鞏固團結,唯一方針,有破壞者,群起而攻;
元朝太祖,世界英傑,今日郊迎,河山聚色;
而今而後,兩族一家,真正團結,唯敵是撾;
平等自由,共同目的,道路雖艱,在乎努力;
艱苦奮鬥,共產黨人,煌煌納領,救國救民;
祖武克繩,黨仁不讓,大旱盼霓,國人之望;
清涼嶽嶽,延水湯湯,此物此志,寄在酒漿。

靈柩離開延安後,途經甘泉耀縣洛川黃陵三原,6月24日到咸陽,6月25日到西安,全城20萬人郊迎, 沿街香案羅列,鞭炮齊鳴。國民政府代表、地方高級官員及各界知名人士在鼓樓禮堂舉辦了盛大的國祭。從西安開始由第二戰區第八戰區第十戰區司令長官代表及天水行營主任程潛全權負責,7月1日成吉思汗靈櫬西遷至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13],安放於興隆山東山大佛殿。

1949年8月,馬步芳在敗退至青海時帶走了八白室,並最終將其遷移至青海塔爾寺[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應蒙古族群眾的要求,向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遞交「將成吉思汗靈柩遷回伊金霍洛」的報告。這份報告後來得到周恩來批准,同時撥款80萬元專款在伊金霍洛旗重新修建陵園。1954年3月6日,綏遠省被併入內蒙古自治區[14],當年3月15日,內蒙古自治區迎接成吉思汗靈柩代表團一行29人前往青海省,並於4月7日從塔爾寺接回了成吉思汗八白室,並將其重新安放在1939年西遷前的土地上[15]。1955年,成吉思汗陵正式開始建造,並於當年建成[16]。在建造過程中,除了修建成吉思汗陵墓外,鄂爾多斯其他各旗的相關祭祀神一同也被徵集入陵園,並分別安排祭祀地點[註 1][6]。1956年,成吉思汗陵園建成,此時成吉思汗的靈柩曾被打開,共有7層,其中最內層放置著由一幅畫作包裹著的一隻皮枕頭,皮枕頭內所包裹的究竟是什麼物品至今不得而知,學術界對此也有多種猜測[18]文化大革命期間,成吉思汗陵遭受了嚴重的破壞[19]。此後,成吉思汗陵經過多次維修和翻新,在翻新的過程中新增了部分陳設和壁畫[20]。1982年,成吉思汗陵正式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85年,成吉思汗陵正式對外開放[6]

爭議

由於蒙古族的宮廷葬俗中不會對外透露墓址,並且在埋葬完畢後會用馬把墓址踏平,以免被人發現,甚至在埋葬的過程中如有外人發現也會將其殺害,這導致了成吉思汗真正的埋葬地點的具體地點至今無人可以確認[8]。明朝編撰的《元史》記載包括成吉思汗在內的元朝諸帝皆葬於起輦谷,但起輦谷究竟位於何處則不明。這引起多方猜測,至今已經有六盤山[註 2][22]、阿勒泰山[23]等多種說法,這些說法都傾向於認為成吉思汗陵是衣冠冢。但也有說法認為成吉思汗陵內確實沒有成吉思汗的遺體,不過在薩滿教的角度上並不算是衣冠冢[註 3][15],此外還有觀點認為成吉思汗陵內安放的是成吉思汗的骨灰[18],而成吉思汗陵所在地的伊金霍洛旗政府則表示成吉思汗就葬在成吉思汗陵內[13]

結構

 
攝於2007年
 
1995年

成吉思汗陵占地55000平方米[17],造型為3座相連的蒙古包,白牆紅窗,保留了原有的蒙古包和八白室的形制。正殿高24.18米,東西兩殿均高達18米。陵寢的屋檐正中懸掛著烏蘭夫於1985年題寫的「成吉思汗陵」牌匾。整座建築可分為正殿、寢宮、西殿、東殿、東西展廳6個部分。具體規制如下:[24]

  • 正殿,平面為八角形,門向南開,上設重檐,以藍色琉璃瓦覆蓋,上承蒙古包式彎廬頂[11]。殿內由八根雕有金色盤龍的大柱支撐,正中央有一尊高4.3米的成吉思汗漢白玉雕像,雕像背後掛一幅遼闊無比、橫跨亞歐的蒙元時期疆域圖,周圍牆壁上繪製有1206條金龍;
  • 西殿,位於正殿西側,供奉著成吉思汗八白宮(室)組成部分的吉勞白宮(供奉成吉思汗的金馬鞍)、胡日薩德格白宮(供奉成吉思汗的弓箭)和寶日溫都爾白宮(供奉聖奶桶),此外還有象徵成吉思汗九員大將的有九個尖角的旗幟,以及系掛著表示力量的馬及耗牛鬃毛的`「蘇力德」[11],四周牆壁主要繪製著描述成吉思汗從出生到少年時代的相關故事;
  • 西展廳,也被稱為西過廳[25],位於西殿與正殿之間,繪製有從成吉思汗起兵到統一蒙古各部的故事;
  • 寢宮,位於正殿後方,是成吉思汗祭祀的主要場所。寢宮內供奉著三頂黃緞宮帳式靈包,中間的大靈包里供奉的是成吉思汗和孛爾貼格勒真哈敦的靈柩,西側靈包里供奉著成吉思汗的呼蘭哈敦的靈柩,東側靈包里供奉著準格爾伊金哈敦的靈柩,靈包前點著一盞巨大的酥油燈,並且放置著大量貢品,南牆上掛有一副內容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彩色燒瓷壁畫[註 4],其餘牆壁上有用十三世紀回鶻蒙古文書寫的成吉思汗祭文的片段;
  • 東殿,位於正殿東側,供奉著溜圓白駿白宮(供奉神馬)和商更斡爾閣白宮(供奉歷代祭祀用具),以及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及其夫人的靈柩[11]
  • 東展廳,也被稱為東過廳[25],位於東殿與正殿之間,繪製有成吉思汗自統一蒙古各部之後的故事。

祭祀禮儀

成吉思汗陵內的祭祀儀式主要由成吉思汗宮帳祭祀儀式和「哈日蘇勒德」祭祀儀式兩個部分組成。這兩部分祭祀活動分別由右翼達爾扈特和左翼達爾扈特人完成。其中右翼達爾扈特負責祭祀成吉思汗宮帳,俗稱伊金·達爾扈特;左翼達爾扈特則負責祭祀蘇勒德,俗稱蘇勒德·達爾扈特[26]。成吉思汗祭奠有一套完整的祭祀儀式,是在歷次完善中逐漸形成的,儀式分龍年大祭、虎年大祭、年祭、四時大祭(季祭)、月祭、日祭[6];具體的祭奠程序有祭天、敬獻花束、敬獻哈達、敬獻鮮奶屯祭燈、祭酒、獻羊背子等,每段祭祀都有固定的祭詞,同時還要朗誦《出征歌》和《蘇力德歌》。在祭奠儀式後還舉辦那達慕大會[11]中華民國政府台灣也每年延續舉辦中樞致祭成陵大典

研究保護

1981年至1984年,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對成吉思汗陵進行整體維護,在這此維護期間,成吉思汗陵的琉璃瓦被翻新,陵內新增大量壁畫,通向陵宮的布道也重新鋪設。1986年至1987年,陵宮內再次新增壁畫,地板被更換為大理石地板,並且在正殿當中安放了一尊成吉思汗的漢白玉雕像。1996年至1999年,成吉思汗陵的屋頂再次翻修[20]。2004年11月底,伊金霍洛旗旅遊局啟動了成吉思汗陵保護、修繕、建設工程,該工程於2006年8月竣工[27]

注釋

  1. ^ 這次徵集是經過各部族同意之後才進行的,主要徵集來的物品有成吉思汗畫像、寶劍、蘇力德、馬鞍等[17]
  2. ^ 六盤山中有多處地名可能與蒙古或元朝的陵寢有關,如皇陵寨、將軍墓、韃子墳等[21]
  3. ^ 有說法認為,根據蒙古族人早先所信奉的薩滿教習俗,人在死前吐出最後一口氣時,靈魂將離開人體而依附到附近的駝毛上。而吸收成吉思汗最後一口氣的駝毛,幾百年來就收藏於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的靈柩內[15]
  4. ^ 該壁畫原作就是在成吉思汗靈柩當中用來包裹皮枕頭的畫作,在請回成吉思汗八白室時,成吉思汗靈柩被打開,該畫作被取出並被複製[24]

參考文獻

  1. ^ 1.0 1.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 2014-12-17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9) (中文(中國大陸)). 
  2. ^ 元史·本紀第一·太祖》:(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於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臨崩謂左右曰:「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言訖而崩,壽六十六,葬起輦谷。
  3. ^ 《元史·卷二十五·祭祀三》:(中統)四年三月癸卯,詔建太廟於燕京。
  4. ^ 《元史·卷二十五·祭祀三》:(至元三年)冬十月,太廟成。丞相安童、伯顏言:「祖宗世數、尊諡廟號、配享功臣、增祀四世、各廟神主、七祀神位、法服祭器等事,皆宜以時定」。乃命平章政事趙璧等集議,制尊諡廟號,定為八室。烈祖神元皇帝、皇曾祖妣宣懿皇后第一室,太祖聖武皇帝、皇祖妣光獻皇后第二室,太宗英文皇帝、皇伯妣昭慈皇后第三室,皇伯考朮赤、皇伯妣別土出迷失第四室,皇伯考察合帶、皇伯妣也速倫第五室,皇考睿宗景襄皇帝、皇妣莊聖皇后第六室,定宗簡平皇帝、欽淑皇后第七室,憲宗桓肅皇帝、貞節皇后第八室。十一月戊申,奉安神主於祏室,歲用冬祀,如初禮。
  5. ^ 5.0 5.1 八白宫分散. 成吉思汗陵官方網站. 2014-12-17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中文(中國大陸)). 
  6. ^ 6.0 6.1 6.2 6.3 烏雲格日勒. 试析成吉思汗祭奠的历史变迁. 蘭州學刊. 2006-3: 38–41. 
  7. ^ 趙永銑. 成吉思汗祭典的由来与流传. 內蒙古社會科學. 1991-06: 58–65. 
  8. ^ 8.0 8.1 8.2 成吉思汗陵的历史变迁. 內蒙古區情網. 2012-05-31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中文(中國大陸)). 
  9. ^ 奇·斯欽. 蒙元时期的“守宫”与今日成吉思汗陵的渊源关系:兼论成吉思汗陵的 性质 (PDF).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 蒙古語言文字研究所. 2013-11-15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13). 
  10. ^ 旺楚格. 成吉思汗陵变迁概要. 鄂爾多斯文化. 2014-2: 30–31.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奇海林,張志華. 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成吉思汗陵的祭祀与文化资源开发初探. 呼和浩特: 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6-01-01: 472–487. 
  12. ^ 本報訊:」「本市各界人士隆重舉行成吉思汗祭奠 萬餘人迎於十里舖公祭 蒙漢同胞更親密地團結起來!」,《新中華報》,1939年6月27日第三版。
  13. ^ 13.0 13.1 成吉思汗陵陵址的变迁. 伊金霍洛旗政府網站. 2012-10-23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文(中國大陸)). 
  14. ^ 绥远省划归内蒙古 归绥市改名呼和浩特. 北方新報. 2014-12-17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文(中國大陸)). 
  15. ^ 15.0 15.1 15.2 新闻背景:成吉思汗陵及其祭祀的历史变迁. 新華社. 2010-05-04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文(中國大陸)). 
  16. ^ 兴建新陵. 成吉思汗陵官方網站. 2014-12-17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中文(中國大陸)). 
  17. ^ 17.0 17.1 朝黎明. 从成吉思汗陵祭祀仪式看蒙古祭祀文化的变迁. 語文學刊. 2014-11: 43–44;60. 
  18. ^ 18.0 18.1 郝誠之. 成吉思汗陵不是衣冠塚. 鄂爾多斯文化. 2009-1: 42–47. 
  19. ^ 新陵落成. 成吉思汗陵官方網站. 2014-12-17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中文(中國大陸)). 
  20. ^ 20.0 20.1 修缮与扩建. 成吉思汗陵官方網站. 2014-12-17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中文(中國大陸)). 
  21. ^ 成吉思汗秘葬之地不可能远离六盘山. 新浪新聞. 2005-09-09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中文(中國大陸)). 
  22. ^ 李子傑. 成吉思汗有可能葬在六盘山——再谈成吉思汗的陵地问题.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3: 41–45. 
  23. ^ 虎林. 成吉思汗陵可能在阿勒泰山中. 科學之友. 2001-02: 10–11. 
  24. ^ 24.0 24.1 成吉思汗陵园. 伊金霍洛旗政府網站. 2014-12-17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文(中國大陸)). 
  25. ^ 25.0 25.1 成吉思汗陵宫. 成吉思汗陵官方網站. 2014-12-17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4) (中文(中國大陸)). 
  26. ^ 哈斯巴特爾. 成吉思汗十二首祭祀歌及其表演阐释. 歌海. 2013-5: 4–9. 
  27. ^ 成吉思汗陵重修工程. 成吉思汗陵官方網站. 2014-12-17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