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溫納總督區
拉溫納總督區或稱義大利總督區(拉丁語:Exarchatus Ravennatis)是拜占庭帝國在584年到751年於義大利設立的軍事行政機構。[1]它是查士丁尼大帝在光復西部後建立的兩個更為高效的總督區之一,另一個是阿非利加總督區。
拉溫納總督區 Exarchatus Ravennatis | |||||||||||||||
---|---|---|---|---|---|---|---|---|---|---|---|---|---|---|---|
拜占庭帝國的總督區 | |||||||||||||||
584年—751年 | |||||||||||||||
西元600年拜占庭帝國地圖和拉溫納總督區管轄區域(深色) | |||||||||||||||
國家 | 拜占庭帝國 | ||||||||||||||
首府 | 拉溫納 | ||||||||||||||
歷史時期 | 中世紀早期 | ||||||||||||||
• 倫巴底人入侵義大利 | 568年 | ||||||||||||||
• 創立總督區 | 584年 | ||||||||||||||
• 拉溫納戰役 (729年) | 751年 | ||||||||||||||
| |||||||||||||||
今屬於 | 克羅埃西亞 法國 義大利 聖馬利諾 斯洛維尼亞 教宗國 |
簡介
拉溫納是進出亞得里亞海的優良港口,並且周圍遍布沼澤難以通行是天然防禦屏障,於是西元402年霍諾留統治時期西部羅馬帝國遷都於此。此後拉溫納一直是西部帝國首都,後來成為奧多亞塞王國的首都,繼而又成為狄奧多里克大帝統治下的東哥德王國首都。
拉溫納作為東哥德王國直到540年哥德戰爭期間被拜占庭將軍貝利薩留占領。此後拉溫納成為了義大利行政長官的駐地。與此同時義大利行政體系經過部分調整基本延續了戴克里先皇帝建立、奧多亞塞和東哥德延續的舊體制。
倫巴底入侵和拜占庭的應對措施
在568年,倫巴底人在阿爾伯因國王帶領下與其他日耳曼人聯盟入侵北義大利。此時北義大利才從漫長的哥德戰爭創傷下恢復幾年,當地拜占庭守軍羸弱不堪,倫巴底人連下數個城鎮。經過3年圍城,在572年攻占帕維亞後將其作為首都。[2] 隨後幾年裡他們又攻占了托斯卡納。另外一部分倫巴底人在法魯德和佐托的領導下,深入中義大利和南義大利,在那裡建立了斯波萊托公國和貝內文托公國。[3] 然而在573年阿爾伯因被謀殺後,倫巴底人分裂成了幾個自治的公爵領地(倫巴底空位期)。
皇帝查斯丁二世試圖利用這一點,在576年派遣他的女婿巴杜阿留斯前往義大利,不久就敗亡於義大利戰場。[4] 在巴爾幹和東部的持續危機下意味著帝國再想光復義大利幾乎成為不可能。因為倫巴底人入侵,帝國領地被分割為幾個孤立地區。在580年皇帝提比略二世重組了五個省份行政區:北義大利的補給區(Annonaria)以拉溫納、卡拉布里亞、坎帕尼亞、艾米利亞和利古里亞為核心;直轄區(Urbicaria)以羅馬城為中心。到6世紀,帝國在義大利新的權利秩序已經穩定下來。 拉溫納由總督直接管轄,包括總管民政和軍政,以及掌管教會事務。其管轄範圍主要為拉溫納城、港口和周邊區域:北抵波河(繼續往北則是名義上臣服帝國的威尼斯總督領);南至馬雷基亞河(繼續向南則是亞得里亞海沿岸,由皇帝任命的五城督軍區)。[5]
總督區
總督區由多個義大利沿海城市為中心的郡區(duchy)組成 (羅馬郡區、威尼斯郡區、卡拉布里亞郡區、那不勒斯郡區、佩魯賈郡區、五城郡區、盧卡尼亞郡區等),倫巴底人則占據內陸。
拉溫納總督(exarch)是義大利帝國領土上的民事和軍事長官,代表著君士坦丁堡的皇帝。總督直轄區向北與威尼斯以波河為界,向南與五城(亞得里亞海沿岸五座城市組建的邊疆區)以里米尼為界,也包含如弗利一樣的內陸城市。亞平寧山脈以東的領土由總督直接管理,形成了嚴格意義上的總督區。周邊地區則由督軍和步兵統領統治並或多或少服從總督的權威。對君士坦丁堡的帝國政府而言,總督區組建了義大利的帝國行政機構。
拉溫納總督區並不是拜占庭在義大利唯一的行政機構,拜占庭在西西里、科西嘉和撒丁建立了隸屬阿非利加總督區的獨立的政府機構。
倫巴底人定都帕維亞,扼守波河河谷,勢力擴張直插南義大利,在斯波萊托公國和貝內文托建立公爵領地。至此,倫巴底人控制著義大利內陸,而拜占庭的統治者或多或少控制了沿海地區。
皮埃蒙特、倫巴第、托斯卡納、威尼托內陸和坎帕尼亞內陸屬於倫巴底人,而帝國在義大利儘管名義上還控制著利古里亞(640年徹底淪陷於倫巴底)或那不勒斯和卡拉布里亞(被倫巴底的貝內文托公爵占領)等地區,但實際權利則逐漸喪失。在羅馬,教宗成為實際控制者。
到740年年底,總督區僅實際控制伊斯特拉、威尼托、費拉拉、拉溫納(狹義上的總督區)、五城和佩魯賈。
這些義大利的零碎省份也和當年查士丁尼再征服的領土全部淪陷的命運相同:倫巴底人最終在751年攻陷拉溫納、教宗則因反對聖像破壞改革而與帝國決裂。
羅馬城的教宗和拉溫納城的總督之間是一種動態關係,對帝國而言則是雙刃劍。教宗政府為當地不滿情緒發聲:舊羅馬元老院的貴族們厭惡一個「外國人」總督對他們指手畫腳。因此總督在面臨外部軍事壓力的同時還面臨內部不滿情緒,總督區的建設與發展受到阻礙。
縱觀歷史來看,拉溫納總督區受到地方割據,分離主義的影響。這一傾向也導致了整個歐洲古典國家主權的分裂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儘管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們為防止藩鎮割據做出諸多努力,但帝國高級地方官員們仍不可避免,逐漸的割據一方,而較小的土地則被其宗族,至少是親友占據,帝國行政領域中被迫加入了效忠體系。與此同時,為了保護帝國領土不受倫巴底人侵犯而成立的地方民兵,起初隸屬於帝國軍團體系,但因為他們完全由當地徵募而逐漸獨立。這些武裝人員被組建為「羅馬軍事民兵」(拉丁語:exercitus romanae militiae),這也正是中世紀義大利城市的自由市民武裝的雛形。總督區下其他的城市也是大致如此。
總督區的滅亡
在6-7世紀,倫巴底人和法蘭克人的威脅日益增強。同時,因為聖像破壞主義的皇帝和中世紀拉丁神學發展,羅馬教宗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激烈對抗,最終導致東西教會分裂。這也使得拉溫納總督在義大利越來越站不住腳。
拉溫納在727年聖像破壞運動前一直是總督駐地,到751年最後一任拉溫納總督尤提齊烏斯被倫巴底人處死。總督區被重組為義大利督軍區,其首府巴里在847年被西西里穆斯林的柏柏爾人攻陷,直到871年才光復。
當756年法蘭克人驅逐了倫巴底人後,教宗斯德望二世宣稱自己為拉溫納總督。他的盟友,法蘭克國王矮子丕平把征服的前總督區領地贈予教宗,這項捐贈在774年被丕平的兒子查理曼再次確認。這也標誌著聖彼得的遺產作為世俗權利的開始。然而前總督區下的轄區早已在產生了世俗和自主的傳統,這導致了地方權利碎片化。三個世紀後,這種自主傾向將推獨立公社的崛起。
總督區毀滅後,帝國在義大利殘存的領地:那不勒斯和卡拉布里亞劃歸義大利督軍區管轄。當9世紀西西里被阿拉伯人征服後,它們被組建成卡拉布里亞軍區和隆戈巴迪亞軍區。位於亞得里亞海北部的伊斯特利則劃入達爾馬提亞軍區。
拉溫納總督列表
注意 : 對於一些總督對其確切的任職期並不確定。
- 德基烏斯(584年–585年)
- 斯馬拉格杜斯(585年–589年)
- 羅曼努斯(589年–596年)
- 卡利尼庫斯(596年–603年)
- 斯馬拉格杜斯(603年–608年)
- 約翰一世(608年–616年)
- 埃琉特里烏斯(616年–619年)
- 伊薩克(625年–643年)
- 狄奧多爾一世·卡利奧帕斯(643年–645年)
- 柏拉圖(645年–649年)
- 奧林匹烏斯(649年–652年)
- 狄奧多爾一世·卡利奧帕斯(653年–約666年)
- 格里高利(約666年)
- 狄奧多爾二世 (678年–687年)
- 約翰二世·普拉廷(687年–702年)
- 狄奧菲拉克圖斯 (702年–710年)
- 約翰三世·里佐科普斯(710年–711年)
- 斯科拉斯提庫斯(713年–723年)
- 保羅斯 (723年–727年)
- 提齊烏斯 (727年–752年)
註腳
- ^ Moffat 2017.
- ^ Paul the Deacon. Book 2:ch. 26-27.
- ^ Hodgkin. The Lombard Invasion. Italy and Her Invaders, Vol. 5, Book VI. : 71–73.
- ^ John of Biclaro. Chronicle.
- ^ Hallenbeck. Pavia and Rome: The Lombard Monarchy and the Papacy in the Eighth Century. 1982.
來源
- Moffatt, Ann. The Orient Express: Abbot John's Rapid trip from Constantinople to Ravenna c. AD 700. Brown, Amelia Robertson; Neil, Bronwen (編). The Orient Express: Abbot John's Rapid trip from Constantinople to Ravenna c. AD 700. Brill. 2017: 55–72 [2020-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 Borri, Francesco. Duces e magistri militum nell’Italia esarcale (VI-VIII secolo). Estratto da Reti Medievali Rivista (Firenze University Press). July–December 2005, VI (2) [2008-05-21]. ISSN 1593-22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5-18) (義大利語).
- Brown, T. S. Rosamond McKitterick , 編. Byzantine Italy c. 680 - c.87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0-521-36292-X.
- Diehl, Charles. Études sur l'Administration Byzantine dans l'Exarchat de Ravenne (568-751). Research & Source Works Series Byzantine Series No. 39. New York: Burt Franklin. ISBN 0-8337-0854-4 (法語).
- Hallenbeck, Jan T. Pavia and Rome: The Lombard Monarchy and the Papacy in the Eighth Century.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82, 72 (4): 1–186. JSTOR 1006429. doi:10.2307/1006429. (ISBN) 0-87169-724-6.
- Hartmann, Ludo M. Untersuchungen zur Geschichte der byzantinischen Verwaltung in Italien (540-750). Research & Source Works Series No. 86. New York: Burt Franklin. June 1971. ISBN 978-0-8337-1584-5 (德語).
- Hodgkin, Thomas. 553-600 The Lombard Invasion. Italy and Her Invaders, Vol. 5, Book VI Replica. Boston: Elibron Classics.
- John of Biclaro. Chronicle.
- Norwich, John Julius. A History of Venic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82.
- Paul the Deacon. Book 2:ch. 26-27. trans. from Latin by William Dudley Foulk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