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捷克語:První československá republika)指的是在1918年到1938年期間,存在於東歐的一個共和國。與其他東歐國家相比,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一直是蘇聯之後東歐最為民主,工業化程度最高,且經濟最發達的國家。1938年9月30日,慕尼黑協定簽訂,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蘇台德地區被納粹德國佔領,蘇台德區以外的捷克和斯洛伐克領土成立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自此已被瓜分滅亡。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Československá republika | |||||||||||||||||||
---|---|---|---|---|---|---|---|---|---|---|---|---|---|---|---|---|---|---|---|
1918年—1938年 | |||||||||||||||||||
格言: 捷克語:Pravda vítězí / Pravda víťazí(1918-1990) 拉丁語:Veritas vincit(1990-1992) 「真理永不敗」 | |||||||||||||||||||
國歌: Kde domov můj a Nad Tatrou sa blýska (《何處是我家?》和《塔特洛山上電光閃閃》) | |||||||||||||||||||
首都 | 布拉格 | ||||||||||||||||||
常用語言 | 捷克語 斯洛伐克語 奧地利德語 盧森尼亞語 | ||||||||||||||||||
政府 | 共和國 | ||||||||||||||||||
歷史 | |||||||||||||||||||
• 建立 | 1918年10月28日 | ||||||||||||||||||
• 終結 | 1938年9月30日 | ||||||||||||||||||
貨幣 | 捷克斯洛伐克克朗 | ||||||||||||||||||
|
建國
1916年在巴黎建立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員會。1918年托馬斯·馬薩里克赴美國,說服美國政府提供物質和軍事援助。1918年10月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員會在華盛頓發表《獨立宣言》,宣布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臨時政府。11月14日馬薩里克當選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首任總統。由於他在爭取獨立中所起的作用,同愛德華·貝奈斯和米蘭·什特凡尼克一起,被稱作捷克斯洛伐克開國三元勛。1920、1927、1934年3次連任總統。捷克斯洛伐克奉行親西方的對外政策,主張依靠地區和歐洲的穩定來保障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與獨立,參加了法國主導的「小協約國」,在國內則主張維護議會民主制度。1935年12月馬薩里克因病重辭去總統職務,貝奈斯接任。
國家整合
「捷克斯洛伐克」是將波西米亞、摩拉維亞、西里西亞與斯洛伐克的原有區域合併之後所創造出來的概念,奧匈帝國統治時期,被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國分割統治的兩大斯拉人民族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之間流行的一種稱為「捷克斯洛伐克主義」的民族主義思想,認定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是一個民族,強調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體性,捷克境內德意志少數民族或斯洛伐克境內的匈牙利少數民族更加促進了原本就相似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結合。
1919年,為了擺脫匈牙利人的控制,在得到自治權保證之後,喀爾巴阡魯塞尼亞地區同意併入捷克斯洛伐克。其間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在羅馬尼亞軍隊的協同下擊退了希望建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匈牙利共產主義民兵。10月簽署的聖傑曼條約賦予了喀爾巴阡魯塞尼亞地區一定的自治權,但是當地的魯塞尼亞人認為這並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