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
文姜(約前733年-前673年),姜姓,春秋時代齊僖公的女兒,宣姜之妹,齊襄公妹妹(同父異母),魯桓公夫人,以和齊襄公亂倫而聞名於後世。周朝諸侯國齊國是姜太公封地,公族為姜姓。按照明代小說《東周列國志》的說法,「文」是指有才華,所謂文姜是指有才華的姜姓女子。
生平
魯桓公三年(西元前709年)魯桓公派遣公子翬至齊求親,齊僖公應允,文姜成為魯國魯桓公夫人。[1]
魯桓公六年(西元前706年),文姜生第一子,因和桓公同月生,故名同並在他長大後被設為太子,為後來的魯莊公,也是唯一以太子身分即位的魯國君主。[1]
魯桓公十八年(西元前694年)魯國愈伐鄭納厲公故魯桓公要前往齊國,文姜要求一同前往,眾大臣表示反對,桓公堅持己見,與文姜一同前往齊國。[2]
抵達後文姜和齊襄公私通,魯桓公怒,禁之不止,文姜告訴齊襄公,齊襄公設酒宴使魯桓公喝醉再派公子彭生殺害他。魯國十分憤怒,齊襄公殺公子彭生以平息魯國怒火。這也是《詩經》所述「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2][3]
魯桓公死後太子同即位,也就是魯莊公。魯桓公的靈樞迎回魯國安葬以後,文姜卻仍然待在齊國,藉以躲過魯國臣民的難堪場面。後來在兩國交界之處住了下來也就是禚地,根據文姜所言:「此地非齊非魯,正吾居處也。」[4]
之後文姜常往返兩國,在齊襄公死後仍然沒離開禚地,但有幫助自己兒子魯莊公治國,展現其外交手段高明。在齊襄公死後政治劇變之下文姜返回魯國便輔佐魯莊公,之後促使魯莊公和齊襄公女兒結婚。
外交
一說文姜在魯桓公死後常常和齊襄公私會,另一方則認為是展現外交手段。文姜多次與齊襄公會面,包含魯莊公二年(西元前692年)、魯莊公四年(西元前690年)、魯莊公五年(西元前689年)、魯莊公七年(西元前687年),第一次會面一說是「奸也」,另一說是修補兩國關係,並且於隔年魯卿公子溺就率領魯軍會同齊軍共同討伐衛國。第二次見面使兩國達成約定,緩和魯桓公和齊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第三次見面使魯莊公參與齊、宋、陳、蔡聯軍討伐衛國。第四次會面則是在文姜的請求下,齊國人將一部分從衛國獲得的寶物送給魯國。第五次會面後魯莊公將在明年率領魯軍與齊軍一同討伐郕國。[5]
評價
文姜評價兩極,一方是著重文姜亂倫不顧中國傳統價值,《左傳》、《春秋》、《列女傳》多站在這一立場,然而另一方則是注重之後文姜對於魯國的貢獻,在魯莊公和齊襄公任內兩國並無任何戰事發生,且魯國在這段時間國力增強。然而從諡號中來看,文姜不稱呼為桓姜可以看出她在博學多聞、慈惠愛民等優點中至少擁有一項,齊襄公諡號的「襄」,代表「闢地有德」或「甲冑有勞」,後世對於兩者並無太多的苛責。
文學
詩經有許多直接或間接描述文姜的作品。《國風·齊風·載驅》一篇敘述文姜在魯桓公死後仍私會齊襄公。《國風·齊風·敝笱》敘述魯桓公帶文姜不顧大臣反對帶往齊國一事。《國風·齊風·南山》諷刺魯桓公和齊襄公二者和文姜關係。《國風·齊風·猗嗟》讚美文姜之美貌和魯莊公之威武霸氣,但無法治國安邦。《國風·鄭風·有女同車》是說鄭國太子忽拒絕文姜一事受鄭國後人詬病。[6]
史籍載 齊襄公(時為太子)在文姜出嫁前賦詩曰「桃樹有華,燦燦其霞,當戶不折,飄而為苴,吁嗟復吁嗟。」文姜亦賦曰「桃樹有英,燁燁其靈,今茲不折,證無來者?叮嚀兮復叮嚀」
齊大非偶
《左傳·桓公六年》:「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