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主義
新新聞主義,一譯新吉納主義,是一種新聞報道形式。新新聞主義報道最顯著的特點是將文學寫作的手法應用於新聞報道,重視對話、場景和心理描寫,不遺餘力的刻畫細節。新新聞主義被認為是20世紀實務新聞學最激進的一種報道理論。其發展的高峰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代表人物包括湯姆·沃爾夫、諾曼·梅勒、楚門·柯波帝和亨特·湯姆遜。這些人的作品主要發表在《紐約客》、《鄉村之聲》和《老爺》等雜誌上。
新新聞主義受文學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對文學體裁進行了大膽的借鑑,但仍講究「和而不同」,即對文學要素的借鑑要符合新聞媒介自身運作的規律和原則。由於整個現代新聞寫作是從英國文學中脫胎而來的,新新聞主義可以看作是新聞學向文學傳統的一個回歸。
新新聞主義理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殖民地時代托馬斯·潘恩寫作《常識》的時候。英美的文學史上有很多偉大的作家都曾做過新聞記者,比如喬治·歐威爾和海明威等,他們最早進行了用把文學要素引入新聞報道的嘗試。湯姆·沃爾夫認為傳統的客觀性報道已經無法真實的展現錯綜複雜的現代社會,主張記者應該花費大量時間深入採訪,記錄人物的對話和行動,並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現出來。
新新聞主義從誕生開始就受到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激烈批評,因為新新聞主義涉及到了傳統新聞學理論中的很多被認為是不可逾越的禁區。例如,新新聞主義主張記者可以在新聞報道中描述人們的主觀感受和心理活動,這在傳統的新聞學中是最為忌諱的。
很多新新聞主義者都鍾愛「亞文化」題材,為彼時的美國新聞界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但理論界也一直指責以這種混淆新聞學和文學的報道方式寫出來的新聞作品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都值得懷疑,玷污了客觀、公正的崇高新聞理念。
進入80年代後,新新聞主義的發展出現了尷尬的局面。一方面,隨著1981年《華盛頓郵報》記者珍妮特·庫克因虛構新聞人物而被收回已經頒發的普利茲新聞獎,學術界對新新聞主義又展開了新一輪激烈的批評;另一方面,由於面對電視和網絡等新媒體的衝擊,傳統的客觀性平面報道已經很難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很多報紙不得不謹慎的引進新新聞主義的寫作方式。俄勒岡大學新聞學院於1995年在全國範圍內第一次開設「創造性非虛構寫作」的研究生課程,標誌著新新聞主義作為一種20世紀重要的新聞學流派被學術界正式接納。
參考文獻
- 《新新聞主義》,湯姆·沃爾夫,ISBN 0060471832
- 《新新聞主義論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