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 (音樂家)

李凌(1913年12月6日—2003年11月3日),原名李樹連,曾用名李綠永陸泳等,廣東台山人,中國音樂教育家、音樂評論家、音樂活動家,作為中國交響樂團(創建時稱為中央樂團)的締造者之一,並作為中國交響樂團的首任團長,為推動中國的音樂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共產黨黨員。

生平

少年時期

李凌的父親喜歡唱粵曲,而且經常與喜好粵曲的朋友自彈自唱,李凌自幼就受到音樂薰陶。

小學時李凌的音樂教師陳寶珊也是個音樂迷,他把粵劇《夜訪白芙蓉》、《夜吊白芙蓉》等作為教材,為李凌後來的音樂生涯創下了基礎,李凌在這個時期已經可以唱整出的折子戲了。

中日戰爭時期

七七事變以後,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加劇,李凌在家鄉與當地的知識青年、教師、學生等支持抗日人士組織起來,成立了台山青年抗日救亡工作團,開展抗日宣傳工作,李凌任工作團藝術指導。他在抗日救國的宣傳中,化妝成老漁民或難民演唱粵曲或民歌,受到鄉民的歡迎。

1938年,李凌赴延安,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最初在美術系,後轉到音樂系學習。李凌同期學員後來大多成為新音樂運動的骨幹。同期學員包括黃友文李煥之李鷹航粱寒光王元方汪鵬甄伯蔚周辛等人。

1940年,李凌從延安來到重慶,根據延安共產黨的決定,與趙渢、林路、沙梅等人在重慶成立「新音樂社」、籌辦大眾化音樂刊物《新音樂》。《新音樂》對「新音樂運動」產生了非常深的影,第一期銷量就超過3萬份。《新音樂》還以函授形式創辦「音樂通訊學校」,學員最多時超過兩千人,《新音樂》在群眾和音樂愛好者之間的影響迅速擴大。隨著《新音樂》、「新音樂社」和「音樂通訊學校」的影響日益擴大,周恩來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約見李凌,對他們所做的工作給予了肯定和殷切的勉勵,並對新音樂運動的開展作了具體指示,要求《新音樂》加強與音樂界知名人士的聯繫,在音樂界上層人士中建立統一戰線。根據周恩來的指示,李凌積極聯繫了方連生黎國荃馬思聰繆天瑞等音樂名人取得聯繫,在他們當中展開工作,動員他們參加中國共產黨的抗日統一戰線。《新音樂》成為當時影響最大的音樂刊物之一,冼星海、繆天瑞、趙諷、孫慎、呂驥等音樂界人士都為該刊物撰文。《新音樂》共創辦了9卷49期,累計11年的出版歷程。

1941年皖南事變後,李凌在周恩來的安排下流亡緬甸,與同時流亡緬甸的文藝工作者組成抗日宣傳隊,繼續抗日鬥爭工作。同年11月在緬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國共內戰時期

創建中華星期音樂學院。

創建香港中華音樂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成立中央音樂學院。

創立中央樂團,並任團長。

「文革」以後

2003年,李凌在北京逝世。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 《音樂流花新集》,李凌著,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1999
  • 《李凌研究文集》, 劉新芝編,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
  • 《音樂札記》,李凌著,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