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塨
生平
祖父李彩。父親李明性,以孝聞名,世稱「孝慤先生」。李塨生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四歲時,父親口授《孝經》、古詩、《內則》、《少儀》等,八歲入小學,十五歲時,娶顏元摯友王法乾之妹為妻。十九歲中秀才,二十一歲從學於顏元,凡古今成敗經濟大端,日夜研究[1],並學兵法。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三十一歲應鄉試中舉人,從此不應科舉。李塨平時居家行醫、講學、著述。晚年家道富饒,有人議論他「力農致富」。雍正八年(1730年),出任《畿輔通志》總裁。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病逝,生前自作墓誌。
學問
李塨曾兩度南下江浙,與毛奇齡等人交遊,還曾參與編輯《毛西河全集》。他又前往京師與萬斯同等大儒論學。在學術思想上與顏元基本相同,但有差異,主要的不同表現在知行關係問題上。顏元堅持「以力行為格物」,他卻在《大學辨業》中批評顏元:「以力行為格物,是行先於知矣,倒矣。」
他對顏元的「復井田」、「復學校」深表贊同,並發展了顏元的經世之學,時稱「顏李學派」。李塨認為「紙上之閱歷多,則世事之閱歷少。筆墨之精神多,則經濟之精神少。宋明之亡以此。」認為理在事中,「天事曰天理,人事曰人理,物事曰物理」。他認為,「明之亡也,朝廟無一可倚之臣,天下無復辦事之官。坐大司馬堂批點《左傳》,敵兵臨城,賦詩進講,其習尚至於將相方面覺建功奏績,俱屬瑣屑,日夜喘息著書曰:『此傳世業也。』以致天下魚爛河決,生民塗毒。嗚呼,誰生厲階哉!」[2]王法乾對李塨評價曰:「吾近狷,兄近狂,李妹夫乃近中行也。」
著述甚多,主要的有:《四書傳註》、《周易傳註》、《傳註問》、《大學辨業》、《擬太平策》、《平書訂》、《瘳忘編》等。
墓葬
李恕谷墓位於蠡縣留史鎮西曹佐村北500米處。2001年2月,該墓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