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德經濟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與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國家一樣,同為計劃經濟體系。國家規定生產目標、價格和資源分配,生產設備幾乎都是國營。1970年代之前,東德是共產主義世界中最為安定的經濟體[5][6]。1972年後,東德政府對民間的經濟活動嚴加限制[7]。戰後蘇聯自東德拆除了眾多工廠,搬走了大量機械。加上東德統一社會黨(德國共產黨)被蘇聯要求不得親近西歐和美國,因此未加入馬歇爾計劃[8]。並且德國的大部分煤炭和鐵礦資源也集中在西德。至此從1951年開始,東德實施了其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有資料顯示,1989年時,東德人的實際收入只有西德的不到三分之一[9]或者比西德少約100到2000美元/年,儘管數據不一,但公認東德的實際生活水平低於西德,尤其在商品供應和品質方面。雖然如此,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期間,東德經濟明顯成長(7%增長率)。各種消費品得到普及,並在西德廢除配給制後4年左右廢除配給制[10],居住環境也得到改善(但部分地區由於礦產、接受西德垃圾等原因環境惡化,部分地區因為蘇聯駐紮軍隊頻繁演習而遭受噪聲污染)。東德公民享有東方集團最高的生活水準,並且東德被視為重要先進國之一(十大工業國之一)。從70年代直到在80年代末期,經濟發展速度開始變慢,1989年僅為2.7%(1985年為4.5%~5%,為東德80年代中較高發展的一年),1990年,東德政治隨大選而來的政黨更迭風雲突變,後併入聯邦德國,東德隨之成為歷史名詞,其原人民企業也被較先進的西德企業所取代,雖然西德採用團結稅等政策來建設較落後的東德,但成效今天(2014年)僅僅使東德經濟成為全德國平均水平的八成左右(全德國,包括原東德地區的平均值),因此出現居民懷念東德時期的生活現象,被稱為Ostalgie,04年這種現象最為明顯。
貨幣 | 東德馬克 (DDM)[1] |
---|---|
財政年度 | 1月1日 – 12月31日[1] |
貿易組織 | 經濟互助委員會等[1] |
統計數據 | |
GDP | PPP:$2072億 (1988,ppp&gnp) [2],因東歐國家經濟出現問題、政治動盪等發展減緩。 |
GDP增長率 | 1.8% (1988) |
人均GDP | PPP:$12500或9679 (33th) (1988年、1990年)[3] |
低 | |
勞動力 | 8,960,000 (35th) (1990年數據)[4] |
主要產業 | 汽車、化工、重工業、電子、食品加工、林木業、採礦、國防 (1980 est.)[1] |
除非另有說明,所有數據單位均為美元。 |
參見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存档副本. [2015-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1).
- ^ GDP - Million 1990. CIA Factbook. 1991 [June 12,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09).
- ^ GDP Per Capita 1991. CIA Factbook. 1992 [June 12,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9).
- ^ Labor Force 1991. CIA Factbook. 1992 [June 12,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Maria Haendcke-Hoppe: Privatwirtschaft in der DDR. Geschichte-Struktur-Bedeutung. In: FS-Analysen 1 (1982)
- ^ André Steiner|: Re-Kapitalisierung oder Sozialisierung? Die privaten und halbstaatlichen Betriebe in der DDR-Wirtschaftsreform der sechziger Jahre
- ^ Monika Kaiser: 1972 – Knockout für den Mittelstand. Zum Wirken von SED, CDU, LDPD und NDPD für die Verstaatlichung der Klein- und Mittelbetriebe, Berlin 1990.
- ^ Hans-Ulrich Wehler: Deutsche Gesellschaftsgeschichte. Bd. 5: Von der Gründung der beiden deutschen Staaten bis zur Vereinigung 1949–1990. C.H. Beck, München 2008, S. 91–95.
- ^ Hans-Werner Sinn: Kaltstart – Volkswirtschaftliche Aspekte der deutschen Vereinigung. 2. Aufl., Mohr Siebeck, Tübingen 1992, S. 9.
- ^ Informationen zur politischen Bildung Nr. 312/2011, S. 47 (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