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蘇語
畢蘇語又稱米蘇語、米畢蘇語是居住於中國、泰國、寮國、緬甸四國邊界地區的畢蘇人的本民族語言。畢蘇人分布於以上四國境內,據1998年的統計,人口接近一萬人,其中約五千餘人居住在中國雲南省南部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二轄區內,其餘多分布在泰國北部的清萊府和帕耀府,另有少數分布於寮國與緬甸二國的邊界地區。畢蘇人自稱「Bisu」(畢蘇)、「Misu」(米蘇)、「Mbisu」(米畢蘇),其他民族賦予的他稱有泰國境內的「Lawa」和「Lua」以及中國境內的「老緬」和「老品」。日本學者西田龍雄先於1964—1965年間在泰國北部進行田野調查,經過語言比較研究確定畢蘇語為獨立語言,而後1980年代中國學者發現中國雲南省境內也有分布,被稱為「中國新發現語言」的一種。[參1]
畢蘇語 | |
---|---|
/aŋ˧ tʰɛ˥ bi˧˩ su˧/ | |
母語國家和地區 | 中國、泰國、寮國、緬甸 |
區域 | 雲南省南部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清萊府、帕耀府 |
母語使用人數 | 中國:約1800人(2007年數據) 泰國:約1000人(1987年數據) |
語系 | |
文字 | (無文字)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兩者之一:bzi – 畢蘇語lwm – 老緬語 |
ELP | Bisu |
分布
截至2010年代初期,語言學家僅對泰國和中國境內的畢蘇語做過田野調查,而寮國和緬甸境內畢蘇語使用的情況因沒有相關調查,尚不明確。畢蘇語分布於泰國北部的清萊府清萊市、嵋綏縣和帕耀府盤縣境內的畢蘇人聚居的村莊。在中國,畢蘇語分布於雲南省南部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竹塘鄉、拉巴鄉、東朗鄉和富邦鄉、西盟佤族自治縣的力鎖鄉、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南雅鄉、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的勐遮鄉等地。畢蘇人居住地分散,與周邊其他大民族雜居,各地畢蘇人基本沒有交往。中國僅有勐海縣內一個純粹由畢蘇人組成的村寨,泰國也很少有完全由畢蘇人組成的村寨。勐海縣內的畢蘇人多與拉祜族雜居,瀾滄、西盟、孟連三縣的畢蘇人多與傣族和哈尼族雜居。正因畢蘇人的這種雜居的情況,促使多數畢蘇人都兼通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地語言。如泰國的畢蘇人多會北部泰語,中國的畢蘇人多會拉祜語、傣語、哈尼語和漢語。而畢蘇語僅在村寨、家庭內部的畢蘇人之間交流使用。這種情況使得畢蘇語的使用逐漸減少,許多青年畢蘇人都放棄了畢蘇語,轉用北部泰語和拉祜語等當地主體民族的語言。
語言歸屬
畢蘇語劃屬漢藏語系藏緬語群緬彝語支彝語支彝語南部亞語支畢索分支畢蘇語組。畢索分支(畢蘇語組)內另含有越南境內的貢語(cnc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境內的桑孔語(sg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和寮國境內的普諾伊語(ph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lb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畢索分支雖然常被歸入彝語支,徐世璇認為它實際是同彝語支和緬語支關係複雜的一個間接語支。
方言土語
經過調查的泰國與中國境內的畢蘇語可以根據語言特點劃分為三種方言、五種土語:
- 淮帕方言
- 淮沖鋪土語(淮沖鋪村話、道碑話)
- 帕達恩土語(帕達恩村話)
- 達考方言(達考村話)
- 瀾勐方言
- 老緬土語(老緬話、老緬大寨話、老緬語)
- 老品土語(老品話、老品寨話)
畢蘇語各方言土語內部的語言特點保持高度一致。語法基本相同。基本詞彙中相同詞彙約占60%至75%。語音雖受到周邊語言的影響,但語音轉換方面按照比較嚴謹的語音對應規律。淮帕方言是泰國境內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種畢蘇語方言,下分淮沖鋪土語和帕達恩土語。達考方言在泰國清萊府嵋綏縣達考村使用,語音比較保守。瀾勐方言在中國境內使用,也是畢蘇語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下分老緬土語和老品土語。
老緬語
老緬語、老緬話、老緬大寨話或老緬土語(lw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是接近畢蘇語的一種方言。使用於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老緬大寨。《民族語》將其定為獨立的語言。
語音
畢蘇語共有聲母30個,其中包括bʲ、pʲ、pʰʲ、mʲ、kʲ、kʰʲ6個齶化聲母。韻母44個,其中單元音韻母有a、ɛ~e、i、ɿ、ɔ~o、u、ɤ、ɯ8個。塞音韻尾有-p、-t、-k三組,鼻音韻尾有-m、-n、-ŋ三組。
聲調
畢蘇語有低降、中平、高平三個基本聲調,調值分別為31˧˩、33˧、55˥。另有低平、高升兩個變調,不用於區別詞義,調值約為22以及45~35之間。
參考資料
- ^ 徐世璇. 《毕苏语研究》. 中國上海: 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8年. ISBN 780613585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