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街
汐止街(日語:汐止街/しおどめがい〔しほどめがい〕 Shiodome gai [註 1])為臺灣日治時期1920年至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臺北州七星郡。今新北市汐止區。
汐止街 | |||||||
---|---|---|---|---|---|---|---|
七星郡的街 | |||||||
1920年—1945年 | |||||||
國家 | 七星郡 | ||||||
首府 | 汐止大字 | ||||||
面積 | |||||||
• 1938年 | 71.2873平方公里(27.5242平方英里) | ||||||
人口 | |||||||
• 1938年 | 19157 | ||||||
政府 | |||||||
街長 | |||||||
• 1920年-1929年 | 陳定國 | ||||||
• 1942年-1945年 | 吉田道定 | ||||||
歷史 | |||||||
• 成立 | 1920年 | ||||||
• 廢除 | 1945年 | ||||||
行政分區 | 15大字 | ||||||
| |||||||
今屬於 | 新北市汐止區 |
汐止街之區劃名稱為1920年(大正九年)所制定,該境域清朝初期之前為平埔族之一凱達格蘭族之「峰仔峙社」(Kypanas)所在,18世紀初期,陳賴章墾號首次批准漢人開墾權。1758年,漢人已於此形成街肆,名稱沿襲為峰仔峙庄,之後則因此地為淡水河潮汐終點,故稱水返腳。1870年代,台灣建省之後行政區劃歸基隆廳石碇堡,仍不成鎮。日治時期初期設水返腳辨務署,1920年設街,並將水返腳更名為日式地名「汐止」。而汐止街之名稱直至中華民國時期仍舊沿用,僅將「街」改為「鎮」。至今,老一輩汐止市民仍稱汐止鬧區為「街仔」,此等說法於其他原臺北縣縣轄市相當普遍。
行政區劃
汐止地區在清治時期及日治時期初期屬石碇堡的街庄,在1895年6月隸屬「臺北縣基隆支廳」,在1897年7月1日隸屬「水返腳辨務署」。1900年9月16日,水返腳辨務署被併入基隆辨務署,改為水返腳支署[1]。1901年11月11日,臺灣的行政區劃改為二十廳,汐止地區隸屬「基隆廳水返腳支廳」。1903年11月1日,基隆廳實施街庄整併,並改為23個數字分區,汐止地區被劃分為第14、15、16、19區[2]。1905年7月1日,汐止地區的四區合併為「水返腳區」[3]。1909年10月25日,臺灣的行政區劃由二十廳整併為十二廳,基隆廳被併入臺北廳,汐止地區隸屬「臺北廳水返腳支廳」,此時的街庄如下:
- 石碇堡:水返腳街、保長坑庄、鄉長厝庄、十三份庄、橫科庄、康誥坑庄、白匏湖、樟樹灣庄、北港庄、社後庄、叭嗹港庄、鵠鵠崙庄、茄苳腳庄、石硿仔庄、姜仔藔庄[4]
1920年10月1日,原堡里之行政區廢除,街庄改為大字;前述15街庄合併為臺北州七星郡「汐止街」,轄域內分為汐止、保長坑、鄉長厝、十三分、橫科、康誥坑、白匏湖、樟樹灣、北港、社後、叭嗹港、鵠鵠崙、茄苳腳、姜子寮、石硿子等15個大字。
- 汐止大字下有「汐止」、「街後」、「下寮」小字名
- 保長坑大字下有「保長坑」、「溪洲寮」、「石門」小字名
- 鄉長厝大字下有「鄉長厝」、「過港」小字名
- 橫科大字下有「橫科」、「南港子」、「東勢坑」小字名
- 樟樹灣大字下有「蕃子寮」、「樟樹灣」小字名
- 社後大字下有「社後頂」、「社後下」小字名
- 北港大字下有「北港口」、「烘內」、「新山」、「柯子林」、「五指山」小字名
- 叭嗹港大字下有「叭嗹港口」、「烘內」、「小溪」、「雙溪」、「車坪寮」小字名
- 鵠鵠崙大字下有「鵠鵠崙」、「小坑」小字名
- 石硿子大字下有「石硿子」、「作坡內」小字名
- 姜子寮大字下有「姜子寮」、「石壁子」小字名[4]
原街庄[2] | 1903年[2] | 1905年[3] | 1920年-1938年 | 1946年 | ||
---|---|---|---|---|---|---|
區 | 區 | 街庄 | 街庄 | 大字 | 鄉鎮 | |
水返腳街、街后庄、下藔莊 | 第14區 | 水返腳區 | 水返腳街 | 汐止街 | 汐止 | 汐止鎮 |
保長坑莊 | 保長坑莊 | 保長坑 | ||||
鄉長厝莊、過港莊 | 鄉長厝莊 | 鄉長厝 | ||||
十三份莊 | 第15區 | 十三份莊 | 十三分 | |||
橫科莊 | 橫科莊 | 橫科 | ||||
康誥坑莊 | 康誥坑莊 | 康誥坑 | ||||
白匏湖仔莊 | 白匏湖莊 | 白匏湖 | ||||
蕃仔藔莊、樟樹灣莊 | 樟樹灣莊 | 樟樹灣 | ||||
新山莊、五指山莊、北港烘內莊、柯仔林莊、北港口莊 | 第16區 | 北港莊 | 北港 | |||
社後庄 | 社後庄 | 社後 | ||||
車坪藔莊、雙溪口莊、叭嗹港口莊 | 叭嗹港莊 | 叭嗹港 | ||||
小坑莊、鵠鵠崙莊 | 第19區 | 鵠鵠崙莊 | 鵠鵠崙 | |||
茄苳腳莊 | 茄苳腳莊 | 茄苳腳 | ||||
作埤內莊、石硿仔莊 | 石硿仔莊 | 石硿子 | ||||
姜仔藔莊、石壁仔莊 | 姜仔藔莊 | 姜子寮 |
街長
任數 | 姓名 | 肖像 | 出身 | 就任 | 離任 |
---|---|---|---|---|---|
1 | 陳定國 | 台北 | 1920年 | 1929年 | |
2 | 李朝芳 | 台北 | 1929年 | 1937年 | |
3 | 神谷龜吉 | 東京 | 1937年 | 1942年 | |
4 | 吉田道定 | 福島 | 1942年 | 1945年 |
交通
渡船場
渡船場名 | 今位置 | 河流寬度 |
---|---|---|
保長渡船場 | 汐止區保長里 基隆市七堵區友蚋 |
90公尺 |
江北渡船場 | 汐止區江北里 智慧里 |
70公尺 |
北峰渡船場 | 汐止區北峰里 樟樹里 |
80公尺 |
社後下渡船場 | 汐止區北山里 橫科里 |
80公尺 |
鐵路
- 煤礦軌道
路線 | 經營概況 |
---|---|
五堵驛-友蚋坑 | 約1.6公里長,複線,約於1918年所架設的,屬赤司礦業株式會社所有。 |
五堵驛-十四坑 | 約6公里長,複線,基隆炭礦株式會社所有,但五堵吊橋屬城崎炭礦所有。 |
十四坑-鹿寮 | 約2公里長,複線,1912年蘇爾民架設,1925年由蘇爾民與蘇先致共同擁有。 |
五堵驛-北港口坑 | 約4公里長,複線,1913年架設,為後宮合名會社所有。 |
北港口坑-烘內坑 | 約有3.5公里長,複線,1914年周再思架設,1925年屬基隆炭礦株式會社所有。 |
叭嗹港炭礦-川口 | 約有2.4公里長,複線,叭嗹港坑架設到川口接五堵北港口坑線,為後宮合名會社所有。 |
汐止驛-茄苳腳靖和坑 | 約有2公里長,複線,礦權由日東礦業株式會社所有,由蘇爾民包採,該輕便軌道於1924年由蘇爾民架設。 |
到了1941年,因煤礦的蓬勃發展,更有鐵路的鋪設。以下是汐止街1942年架設鐵路及輕便軌道概況:
路線 | 經營概況 |
---|---|
調車場(鄉長厝)-十四坑(鹿寮新一坑) | 約6公里長,屬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所有。 |
十四坑-鹿寮新二坑 | 約2公里長,由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架設。 |
調車場-北港一坑 | 約4公里長,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架設。 |
路線 | 經營概況 |
---|---|
北港二坑-川口 | 約3公里長,原由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架設輕便軌,後來為配合蒸氣機關車運搬改為無極鋼索運搬。 |
調車場-五堵水洗機廠 | 約1.2公里,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架設。 |
路線 | 經營概況 |
---|---|
北港三坑-五堵驛 | 約1.5公里長,複線,包採人嚴丙丁架設,礦權屬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所有,嚴丙丁為該公司常務董事。 |
五堵驛-鹿寮 | 約9公里長,部分複線,所有權複雜而持分不詳。 |
北港一坑-烘內 | 約3.5公里長,複線,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所有,計畫開鑿烘內坑,保留該軌道,供居民利用。 |
設施
經濟
主要物產為煤炭和茶葉。1934年至1937年間,汐止街植茶面積達800甲,製茶戶數多達800戶。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資源短缺,將種茶土地改為種植其他作物,導致茶業逐漸走下坡。[9]
1938年起,台灣總督府推行礦物增產令,益興炭礦株式會社借各項助成金鋪設3噸蒸汽機關車鐵路:鹿寮線、北港線等共約12公里,並在五堵驛附近裝設千千岩式機械水洗機及開鑿鹿寮二新坑,擴充企業。使得五堵成為當時台灣第一的高爐煉鐵工業區。[10]
註釋
參考來源
- ^ 府令第72號 辨務署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臺北縣ノ部中改正. 臺灣總督府報. 1900-09-16.
- ^ 2.0 2.1 2.2 基隆廳令第十六號 本廳管內街庄長管轄區域別冊ノ通改定ス. 基隆廳報. 1903-11-02.
- ^ 3.0 3.1 基隆廳令第五號 本廳管內街庄長管轄區域及管轄區域ノ名稱左ノ通改定ス. 基隆廳報. 1905-06-28.
- ^ 4.0 4.1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
- ^ 《汐止鎮志》,303頁
- ^ 《汐止鎮志》,318頁
- ^ 7.0 7.1 7.2 《汐止鎮志》,319頁
- ^ 8.0 8.1 《七星郡要覽》,七星郡役所,昭和十三年版,79頁
- ^ 《汐止鎮志》,43頁
- ^ 《汐止鎮志》,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