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國民政府
汪精衛國民政府[註 1](1940年3月30日—1945年8月16日)又稱汪精衛政權、南京國民政府,其使用的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是中華民國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個與日本帝國保持合作關係的政權,被普遍認爲是日本帝國在中國扶植的一個傀儡政權;首都在南京市,執政黨為汪兆銘(汪精衛)另立的中國國民黨。[1]至1944年11月汪精衛病卒後,始以陳公博為首。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該政府解散。該政府自稱國民政府(於南京成立時即自稱「國民政府還都」),但中華民國政府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均不承認其合法性,稱之為汪偽國民政府[2]、汪偽政府、汪偽政權[註 2]或以偽「南京國民政府」,以區分於抗日戰爭前後的正統南京政府。由於趨附者中大才難尋,又派系複雜,內有公館派(黨附汪夫人陳璧君)及周佛海派等,外有其他依附日本之中國政客,汪政權最高層多身兼數職以平衡派系。如汪精衛本人即身兼行政院長、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等頂層職務。而陳公博及周佛海等人亦身兼正副院長、主席、部長、市長等多項要職。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南京國民政府 | |||||||||||||||
---|---|---|---|---|---|---|---|---|---|---|---|---|---|---|---|
1940年—1945年 | |||||||||||||||
格言:「和平反共建國」 | |||||||||||||||
國歌:《中華民國國歌》 | |||||||||||||||
地位 | 日本帝國的傀儡政權 | ||||||||||||||
首都 | 南京 | ||||||||||||||
常用語言 | 漢語 | ||||||||||||||
政府 | 委員會制、一黨專政、中華民國的抗日戰爭時期在日本勢力範圍內的軍事政權 | ||||||||||||||
歷史時期 | 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時期 | ||||||||||||||
• 建立 | 1940年3月30日 | ||||||||||||||
• 終結 | 1945年8月16日 | ||||||||||||||
貨幣 | 中儲券(直轄地區) 聯銀券(華北政務委員會) 蒙疆券(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 ||||||||||||||
| |||||||||||||||
今屬於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成立背景
華北特殊化
大日本帝國在其勢力範圍內推行華北特殊化政策,先後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蒙古軍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察南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蒙古聯盟自治政府等。
汪精衛取態
汪精衛是中國國民黨重要人物,他和其他低調俱樂部成員主張對日妥協以換取時間發展。1937年,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汪精衛響應近衛聲明,前往雲南試圖獲取滇系軍閥龍雲的支持,意與日本軍部合組政府。然而,龍雲在汪精衛的「曲線救國」勸說下一直不表態,使汪精衛感到了警覺和疑慮,並在之後搭乘專機逃往法屬印度支那河內。蔣介石通過情報線人及龍雲的匯報得知了汪精衛的行為,隨後向汪精衛通過代信表示:「莫公開主和、莫與中央失去聯繫、莫要赴港(擔憂日本人對其控制)、可赴歐」等原則,以希望汪精衛不要與日本人合作。1938年12月29日,汪精衛「艷電」宣布與日本合作。中國國民黨宣布將汪精衛開除黨籍。5月8日汪抵上海,在江灣土肥原公館與影佐禎昭和犬養健會談。
合法性
除了日本和滿洲國最早承認汪精衛政府[註 1]為中華民國政府的合法性之外,與其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及政府還有德國、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維琪法國、西班牙國、克羅埃西亞、斯洛伐克和泰國。
蔣介石領導的重慶國民政府(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不承認汪精衛國民政府的合法性,稱其為汪偽、偽國民政府、汪政權,尤其加注引號。學術界其中一個常見稱呼是汪精衛國民政府。[註 1]汪精衛國民政府常與維琪法國類比。[3][4]
-
「擁護汪精衛先生」標語
成立與解散時間線
成立
汪精衛國民政府[註 1]名義上接管原「中華民國維新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和「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轄地,但是「臨時政府」改組後的華北政務委員會與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仍保持一定的獨立性。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在南京舉行國民政府「還都儀式」,發表《和平建國十大政綱》[5]。成立之初,汪精衛仍奉重慶的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本人作「代主席」,兼領行政院長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同時有五院院長設置及中國國民黨各級黨部,恢復戰前一切體制。
沒落
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去世。11月12日,中央政治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決定陳公博為行政院院長、代理國民政府主席,兼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並於11月20日正式就職。陳公博就職時稱,將堅持奉行汪精衛手訂之政策,無論戰爭如何推移、時局如何迫切,都不會動搖。周佛海繼陳公博之後,於1945年1月就任上海市市長[6]。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6日下午4時,陳公博、周佛海在南京召開中央政治委員會臨時會議,宣布取消國民政府及其所有機構,成立南京臨時政務委員會和治安委員會,陳公博自任兩委員會委員長,周佛海任兩委員會副委員長;汪精衛國民政府存在了5年4個半月,最後終結[7]:893。
之後汪精衛政府的部分要員被清算,如:
- 陳公博在被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從日本引渡回中國後在1946年被判處死刑並在蘇州被執行槍決
- 褚民誼在1946年被判處死刑並在蘇州被槍決
- 梁鴻志在1946年被判死刑並在上海提籃橋監獄被槍決
- 繆斌在1946年被判處死刑並在蘇州獅子口監獄被槍決
- 梅思平、林柏生在1946年被判處死刑並在南京老虎橋監獄被槍決
- 傅式說在1946年被逮捕並在1947年被槍決
- 丁默邨在1947年被判處死刑並在蘇州獅子口監獄被槍決
- 周佛海在日本投降後被國民政府逮捕並在1946年被判處死刑(後被蔣介石減為無期徒刑,1948年因病死於南京老虎橋監獄)
- 陳群在日本投降後的1945年8月17日在南京寓所自盡
- 趙正平也在日本投降後自盡。
- 汪精衛:遺體在1946年被從墓中挖出並被火化,骨灰被拋入長江,位於南京的汪精衛墓也被何應欽炸毀。[8]
政府內閣人員
內政
收回租界
汪精衛國民政府收回部分外國在華租界。如:1943年3月,與日本簽約收回蘇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天津日租界等八市(福州、沙市等地的日租界其實並未真正設立)的日本租界。1943年7月,從維希法國手中收回上海法租界(由於天津及上海法租界效忠維希法國,因此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沒被日軍佔領,而汪精衛國民政府能收回是因為歐洲的維希法國已於1942年11月被德國及義大利軍事佔領)。8月,從日本手中收回日軍於1941年12月8日起佔領的上海公共租界。10月,宣布廢除不平等條約《中日基本條約》。1944年7月,由於義大利戰敗投降已經一年,因此汪精衛國民政府正式從義大利收回天津意租界和上海公共租界義大利界區。
軍事
由於日本制肘,汪精衛國民政府未能新建軍隊,只能接收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中華民國維新政府所遺留之武裝力量,將維新政府綏靖軍任援道所部七個師和一個獨立旅改編為南京和平建國軍,後又招收軍統游擊隊,編為兩個步兵旅。此外,由日本顧問影佐禎昭移交華北治安軍計七個旅和一個團。
南京和平建國軍直轄6個方面軍(第三方面軍吳化文:魯蘇戰區新編第一師師長,1943年1月18日,率所部約4萬人在山東沂水地區投汪,被編為山東方面軍總司令,7月29日改稱第三方面軍總司令,並任命山東省保安司令部參謀長寧春霖為副總司令,郭受天為參謀長[7]:891;第六方面軍孫殿英:冀察戰區新編第五軍軍長,1943年4月被俘投汪[7]:891)及4個綏靖公署;華北治安軍則最高曾轄有14個集團軍;蒙疆的蒙古軍最高曾轄有10個師。
1940年,汪軍總數8.8萬人,而到1945年春已擴大到40餘萬人[9]。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和平建國軍由國民政府收編。[10]
1943年1月9日,汪精衛國民政府對英美宣戰,受到南京和上海市民上街遊行舉起橫幅支持參戰,掛起「擁護國民政府參戰」、「民國三十二年一月九日 國民政府對英美兩國宣戰了」的字條。[11]
外交
汪精衛國民政府提倡泛亞洲主義,和日本、滿洲國及其他亞洲國家一起建立東亞新秩序,驅逐在亞洲的西方勢力。因為日本和德國、義大利及其它歐洲軸心國成員為同一陣營,汪精衛國民政府只特別針對英、美等盟軍作出負面宣傳,相反地對德、意等軸心國作出正面宣傳,其中「共和日報」曾讚賞德國科技、德國人為優秀民族和讚賞在納粹黨執政下令德國強大。除此之外,汪精衛國民政府亦宣傳反猶主義,因為汪精衛及其政府都認為猶太人操縱英美等國謀求控制全世界,而且同意納粹德國反猶的態度。[12]日本政府宣言「決定給予全力協助和支援。」[13]:532
中華民國外交部於1940年3月成立,外交部長由褚民誼兼任[14],並派大使到各歐洲軸心國成員作領事。 1940年8月31日,大日本帝國與汪精衛國民政府締結了《中日基本關係條約》。 1940年12月10日,汪精衛派特使、外交部長徐良到大滿洲帝國首都新京,向康德皇帝溥儀遞交國書。 1941年1月和8月,滿洲國與汪精衛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互派大使。
國際承認
1941年7月1日,德國及義大利承認汪精衛國民政府為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並和其建交,同一日,德國外長通知日本外務大臣,希望東京方面能夠北上進攻蘇聯。7月2日,重慶國民政府宣佈和德國及義大利斷交。以德意兩國為首的歐洲軸心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和克羅埃西亞亦在當天承認汪精衛國民政府,而西班牙國和維希法國8月初也承認汪精衛國民政府[15]。
1941年11月22日,汪精衛國民政府加入了反共產國際協定,隨後泰國及日本的其他傀儡自由印度、緬甸國、菲律賓也相繼承認了汪精衛國民政府。1942年義大利迫梵蒂岡教宗承認汪精衛政府,但庇護十二世沒有這樣做。 1943年1月9日,汪精衛國民政府在南京對英美宣戰[16]。
行政區劃
汪精衛國民政府雖在名義上統有華北政務委員會及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事實上僅直接管轄江蘇、淮海[註 3]、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中原[註 4]、福建(部分日本占領地區)等省份及南京、上海、漢口[註 5]、廈門[註 6]等特別市,再者,除了江蘇、淮海、安徽三省的形勢較為完整外,其他省區往往僅佔有少數縣;另曾設置浙東行政公署[註 7]、蘇北行政公署[註 8]及蘇淮特別行政區[註 9]等3個省級特別區。
華北政務委員會名義上管轄河北、山東、山西三省及北京(後改回北平)、天津、青島等三個特別市;實際上尚管有河南省及江蘇長江以北地區[註 10];後另設立華北政務委員會第一直轄行政區[註 11]及冀東行政公署[註 12]等2個直轄省級特別區。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則管轄巴彥塔拉、察哈爾、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等五個盟與察南[註 13]、晉北[註 14]兩政廳,並先後設立厚和、包頭、張家口等3個特別市,合計10個省級單位。
1940年6月20日,中央政治委員會第11次會議決定對南京特別市政府實行改組,並定為首都。
文化
電影
汪精衛國民政府時期,上海繼續是電影主要生產地。先後扶持成立了中華聯合製片有限公司,後繼續合併成為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製作了大量愛情電影和配合侵略的宣傳電影。
後世以汪精衛國民政府時期為背景的電影有:
後世以汪精衛國民政府時期為背景的電視劇有:
- 《76號魔窟》
音樂
注釋
- ^ 1.0 1.1 1.2 1.3 此為學術界其中一個常見稱呼:
- 姚吉光; 俞逸芬. 上海的小报. 《新聞研究資料》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 1981, (3).
江浙一帶被日軍所佔領,並且交付給汪精衛國民政府執政。余大雄在汪精衛國民政府執政期間,與他們有糾紛,因此遭到殺害。
- 黃美真; 張雲 (編). 《汪精卫国民政府成立》.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 蔡德金. 《历史的怪胎——汪精卫国民政府》.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3. ISBN 7563314687.
- 白壽彝 (編). 《中国通史(修订本)第12卷, 上册》.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880, 887, 891.
第十一章 汪精衛南京國民政府 [...] 第三節 汪精衛國民政府的僭立[...] 7月1日和2日,德國、義大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西班牙、匈牙利、保加利亞等8國, 宣布承認汪精衛國民政府。
- 張憲文. 《中华民国史》.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6.
四、汪精衛國民政府
- 王泰升. 清末及民國時代中國與西式法院的初次接觸. 《中研院法學期刊》 (台北: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2007, (1) [2022-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戰時汪精衛國民政府的法院制度及其運作
- 魏文享. 沦陷时期的天津商会与税收征稽——以所得税、营业税为例. 《安徽史學》 (合肥: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2016, (4).
1940年3月,汪精衛國民政府成立後
- 劉威志. 《梁汪和平運動下的賦詩言志 (1938-1948)》. 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 2017: 69, 139.
本論文研究中日戰爭期間,梁鴻志維新政權與汪精衛國民政府治下的詩詞作品
- 姚吉光; 俞逸芬. 上海的小报. 《新聞研究資料》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 1981, (3).
- ^ 此為學術界通常使用的稱呼之一,例如:
-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12卷·近代後編·乙編·綜述·第十一章第三節中包含「偽政權的統治區域」「偽政權的權力機關」「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40年以後,偽政權名義上有三個,一個是南京汪偽政權,華北偽政權在汪偽政權建立後名義上歸屬汪偽政權,實際上偽政權是管不著的。二是『滿洲國』。三是偽蒙疆政府。三個政權名稱雖異,但都是日本的傀儡政權,性質是一樣的。」等內容。
- 張憲文《中華民國史》第三卷第六章第四節中也包含「偽中央政府」(多次出現)「汪精衛建立偽政權」「提高臨時政府在偽中央政權中的地位」「南、北偽政權頭目」「汪偽軍隊」等內容。
- ^ 1944年2月1日由蘇淮改設
- ^ 1945年3月29日由豫陝鄂皖邊區改設
- ^ 1939年4月20日成立武漢特別市,後改名為漢口特別市;1943年10月19日降級改隸湖北省
- ^ 1939年7月1日成立,原直屬台灣總督府,後改由日本興亞院廈門聯絡部控制;1943年3月6日交還
- ^ 1942年5月28日設置
- ^ 1941年11月設置
- ^ 1942年1月24日設置,後改為淮海省
- ^ 1941年11月以前
- ^ 1943年11月23日設置
- ^ 1944年7月設置
- ^ 1943年1月1日改制為宣化省
- ^ 1943年1月1日改制為大同省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引用
- ^ 蔡德金. 《历史的怪胎——汪精卫国民政府》.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3. ISBN 7563314687.
- ^ 陳至立 (編). 汪伪国民政府. 辞海.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9 [2024-03-17]. ISBN 978-7-5326-532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7).
- ^ 抗日战争时期的汪精卫与汪伪政权研究学术座谈会综述 (PDF). [2018-06-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17).
- ^ 謝選駿. 变脸中国. : 111. ISBN 9781329863750.
- ^ 新政府十大政綱. 盛京時報 (奉天). 1940-03-31.
- ^ 蔡德金. 〈汪精衛國民政府始未末〉. 《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九輯.
- ^ 7.0 7.1 7.2 章伯鋒、莊建平主編 (編). 《抗日戰爭》第六卷. 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7.
- ^ 南京汪精卫墓掺五吨碎钢铁浇筑 后被300斤炸药炸开-中国新闻网. www.chinanews.com.cn. [2024-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3).
- ^ 左史. 〈汪偽軍事機構及偽軍概況〉. 《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二輯.
- ^ 和平建国军.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2011-04-21 [2017-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8).
- ^ (珍貴片段)1943年1月9日,汪精衛在南京宣布對英美宣戰並發表講話,並有南京和上海市民支持參戰的橫額 - YouTube. www.youtube.com. [2020-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31).
- ^ So, Wai Chor. Race, Culture, and the Anglo-American Powers: The Views of Chinese Collaborators. Modern China. January 2011, 37 (1): 69–103. JSTOR 25759539.
- ^ 楊克林、曹紅. 《中國抗日戰爭圖誌》. 廣州: 廣東旅遊出版社. 1995年1月. ISBN 7805215413.
- ^ 施宣岑.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简明指南》. 檔案出版社. 1987.
- ^ 周惠民. 德国对“满洲国”及“汪政权”的外交态度.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2005年5月, (第23期).
- ^ 梅定娥. 伪满时期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研究卷·妥协与抵抗. 北方文藝出版社. 2017-01-01 [2020-06-21]. ISBN 978-7-5317-361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2) (中文).
來源
- 書籍
- David P. Barrett and Larry N. Shyu, eds., Chinese Collaboration with Japan, 1932-1945: The Limits of Accommod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 John H. Boyle, China and Japan at War, 1937–1945: The Politics of Collabo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 James C. Hsiung and Steven I. Levine, eds., China's Bitter Victory: The War with Japan, 1937–1945 (Armonk, N.Y.: M. E. Sharpe, 1992).
- Ch'i Hsi-sheng, 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 1937–1945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2).
- Frederick W. Mote, Japanese-Sponsored Governments in China, 1937–1945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 Joseph Newman, GoodBye Japan (references about Chinese Reformed Regime), published in New York, March 1942.
- Edward Behr, The Last Emperor, published by Recorded Picture Co(Productions) Ltd and Screenframe Ltd, 1987。
- 艾格尼絲·史沫特萊, Battle Hymn of China.
- 蔣緯國, How 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 Shek gained the Chinese-Japanese eight years war, 1937–1945.
- Alphonse Max, "Southeast Asia Destiny and Realities",published b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85.
- Jowett, Phillip S., Rays of The Rising Sun, Armed Forces of Japan's Asian Allies 1931-45, Volume I: China & Manchuria, 2004. Helion & Co. Ltd., 26 Willow Rd., Solihul, West Midlands, Eng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