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
汾河,也稱汾水,山西人稱為「母親河」,是黃河的僅次於渭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源於中國山西省北部忻州市寧武縣管涔山南側,經太原盆地南流到新絳縣折向西,由運城市的河津市南匯入黃河(汾河口的南北變遷約達20公里[3])。全長約710公里(440英里),流域面積39,826平方公里(15,377平方英里)。[2] 汾河在太原境內縱貫北南,全長一百公里,占到整個汾河的七分之一。 [4]
汾河 | |
---|---|
別名 | |
國家 | 中國 |
省 | 山西省 |
流域 | |
水系 | 黃河 |
源頭 | 管涔山雷鳴寺 |
• 位置 | 寧武縣 |
• 海拔 | 1,670米(5,480英尺) |
河口 | 禹門口 |
• 位置 | 河津市 |
• 海拔 | 368米(1,207英尺) |
流域面積 | 39,826 km2(15,377 sq mi) |
城市 | 6個地市的45個市、縣、區 |
本貌 | |
長度 | 709.9 km(441.1 mi) |
[1][2] |
汾河流域覆蓋山西中部,上游穿行山地、黃土丘陵中,中游經太原盆地,介休市以下變窄,過靈石峽進入臨汾盆地,下遊河谷開闊。四周為山脈環繞。由河源至太原市上蘭村為上游,穿行山地,水土流失嚴重,是洪水、泥沙的主要來源。上蘭村至洪洞縣石灘村為中游,河出山谷,經太原市入晉中平原,有瀟河、文峪河兩大支流注入。坡降變緩,泥沙淤積嚴重。這段河床舊時很不穩定,往往泛濫成災,但也是流域內最富庶地區。 汾河衝擊許多谷地,一些重要城市處於汾河谷地中,如太原、臨汾、靈石等。這條河本來是條大河,水量充盈,肥魚行舟。後來由於1958年汾河水庫的建造和1980年代之後激增的工業、農業需求而逐漸水量稀少。[5]
水文
上游
汾河上游長217.6km, 流域面積 7 705 km2,占汾河流域總面積的 19.6%,年徑流量為6.87% m3,占全流域徑流量(25.27×108 m3)的 27.2%。是太原市、晉中市的城市、工農業供水的主要水源地。
但同時,上蘭村站年輸沙量 2464×104 t,占全流域(3236×104 t)的 81.8%,故而又是汾河的主要沙源。汾河上游區間的平均侵蝕強度分級,屬於中度侵蝕(2500~5000t km2·a),但其中黃土丘陵溝壑區面積達 3228 km2,占汾河上游的 41.8%, 其平均侵蝕模數達 6080 t km2·a, 已屬於強度侵蝕。太原及晉中的主要地面水供水水源——汾河水庫總庫容為 7.2×108 m3,現已淤積泥沙 3.1×108 m3,並侵占興利庫容 0.6×108 m3。如不對水土流失加以有效治理,其下游的汾河二庫也將在十年或至多二十年內淤滿。[6]
中游
汾河中游長266.9km,流域面積為 20 509 km2,河道寬一般150~300m。穿行於太原盆地和汾霍山峽,匯入的較大支流有:瀟河、文峪河、象峪河、烏馬河、昌源河等。本段屬平原性河流,地勢平坦、土質疏鬆,河谷中沖積層深厚,河流兩岸抗沖能力低,在水流長期堆積作用下,兩岸形成了較寬闊的河漫灘,河型蜿蜒曲折,中水河床與洪水河床分界明顯,該段河道縱坡較緩,平均縱坡約1.7‰,由於匯入支流多,徑流量大,坡度緩,汛期排泄不暢,是全河防洪的重點河段。[1]
下游
汾河下游長210.5km,流域面積為 11 276km2 。有曲亭河、澇河、洰河、滏河、洪安澗河、澮河等支流匯入。該河段是汾河幹流最為平緩的一段,平均縱坡為1.3‰。義棠到洪洞石灘為山區型河流,河勢較穩定;石灘以下為平原河段,河道彎曲,水流不穩定,河床左右擺動,岸蝕愈烈。入黃口處,河道縱坡緩,流速小,常受黃河倒流之頂托,使大量泥沙淤積在下遊河段中。[1]
主要支流
汾河支流眾多,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0km2的有7條,即嵐河、瀟河、昌源河、文峪河、雙池河、洪安澗河和澮河。其中嵐河的泥沙最多,文峪河的徑流量最大。[1]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汾河水系. 山西省水資源信息管理平台. [2014-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2.0 2.1 汾河流域規劃. 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研究所. [2014-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 李思忠,《黃河魚類志:黃河魚類專著及魚類學文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水產出版社,2015年,ISBN 9789578596771;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7年,ISBN 9787567015371。
- ^ 汾河介绍-汾水网. fsw.tynu.edu.cn. [2018-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0).
- ^ 汾河:生與死的輪迴. 新華網. 2008-02-20 [2014-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2).
- ^ 王尚義, 任世芳, 孟萬忠. 地理研究. 六百年來汾河上遊人口壓力增長與環境狀態演變之關係 2007-26(3). 2007: 452–460.
- 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道德、權力與晉水水利系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延伸閱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