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尾川戰役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10月27日) |
沙尾川戰役是朝鮮停戰協定簽署前的最後一場戰役,發生於1953年7月24日至26日,作戰雙方為聯合國軍(主要是澳大利亞和美國的部隊)與中國人民志願軍。隨著板門店和談接近尾聲,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直急於在最後時刻取得對聯合國軍的勝利。戰役發生在聯合國軍詹姆斯敦防線的一個被稱為「鉤子」(The Hook)的陣地上,負責守衛陣地的聯合國軍成功擊退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37師的多次進攻,聯合國軍的重炮等武器給中國人民志願軍造成了巨大傷亡。據估計,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傷亡人數在2000至3000人之間。僅僅在中國人民志願軍被擊退幾個小時後,朝鮮停戰協定簽署,朝鮮戰爭結束。隨後,對峙雙方在72小時內向後撤退2公里,並形成寬度為4公里的朝韓非軍事區。
沙尾川戰役 | |||||||
---|---|---|---|---|---|---|---|
韓戰的一部分 | |||||||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屍體 | |||||||
| |||||||
參戰方 |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志願軍)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約翰·威爾頓 格倫·C·芬克 | 程登志[1] | ||||||
參戰單位 | |||||||
137師 | |||||||
傷亡與損失 | |||||||
澳大利亞: 美國: 43人死亡 316人受傷 | 2000至3000人死亡(估計) |
戰前背景
在1951年10月初的馬揚山戰役之後,第28大英國協旅在該月餘下的時間裡保持了防禦態勢。[2] 在11月4日下午的激烈戰鬥中,志願軍奪回了317號山頭,當時該山頭由蘇格蘭邊防軍國王第一營占據,二等兵比爾-斯帕克曼後來因此被授予維多利亞十字架勳章。馬揚山戰役後來被證明是聯合國在機動戰中的最後一次行動之一,隨著和談的進行,戰鬥被一場靜態的戰爭所取代,其特點是固定防禦、戰壕線、掩體、巡邏、布線隊和雷區,讓人想起1915-17年的西線。幾乎是立即開始建造全方位防禦的地方,並設置了交錯的火力弧線,儘管由於大炮和迫擊炮的火力,這種行動在白天被限制在反坡上,這使得這種行動很危險。[3] 雙方的巡邏和伏擊也開始防止對方獲得對無人區的控制。[4] 第一大英國協師,包括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和印度部隊,隨後占領了詹姆斯敦防線的一部分--這是聯合國的一個防禦陣地,延伸250公里(160英里),橫跨朝鮮中部,位於美國第八軍左翼的美國第一軍團區。[5] 不過戰爭的血腥程度並不低,在戰爭剩下的19個月裡,該師除了兩個月之外,都留在防線內。
從1952年1月19日起,澳大利亞皇家軍團第3營(3 RAR)作為第28大英國協旅的一部分在詹姆斯敦防線上進行防禦,然後於4月18日進入預備隊,一直到6月底。[6] 與此同時,在1952年初,澳大利亞政府同意了美國關於增加其在朝鮮的部隊的請求,派遣了第二個步兵營加入自1950年9月以來一直作戰的3 RAR。皇家澳大利亞團第1營(1 RAR)於1952年4月6日抵達韓國,兩個營都是大英國協第28旅的一部分,由一名澳大利亞旅長指揮。[6] 該旅於6月30日重新進入戰線,1 RAR在接下來的14周內進行巡邏、伏擊和突襲,然後大英國協第28旅於10月5日再次進入預備隊。該旅於11月初返回詹姆斯敦防線,1 RAR從加拿大人手中接管了355號高地的防線。澳大利亞人隨後被迫清理加拿大人留下的大量垃圾,並修復和偽裝最近被志願軍攻擊的防線。隨後,在多達一個連的突襲中,幾個志願軍的前哨被摧毀。
1952年12月28日,3 RAR接管了355高地的防禦,並一直留在那裡,直到1953年1月底大英國協第1師進入預備役。 3月21日,1 RAR在韓國被2 RAR取代,在將近12個月的作戰後,[6] 3月發生了激烈的戰鬥,志願軍重新轉向美國I軍團地區的有限攻勢,試圖在冬季後重新獲得主動權。虎口(Hook)周圍發生了激烈的戰鬥,該地區當時由美軍第二步兵師在第一聯邦師解圍後占據,老禿子和豬排山(Pork Chop Hill)地區由美軍第七師占據,西部地區由美軍第一海軍陸戰隊師在拉斯維加斯和內華達綜合體周圍占據。 [6] 和平談判最終於4月6日在板門店恢復,很快達成了交換傷病員的協議。因此,作為4月20日 "小開關行動 "的一部分,648名聯合國戰俘和6,670名志願軍和朝鮮戰俘隨後被遣返,其中包括5名澳大利亞人。 有一段時間,行動的節奏有所放緩,回到了冬季的小規模突襲和探測。[7][8] 然而在戰爭的最後三個月,人民軍在簽署停火協議之前發動了一系列的進攻。[9]
1953年4月初,大英國協第一師回到了詹姆斯敦防線。[6]。此時,該師由少將負責指揮。[麥可-韋斯特(Michael West,英軍軍官),這位英國軍官於前一年9月接管了指揮權。[10][11]。大英國協第28旅隨後占領了東北部地區。[12]{sfn|O'Neill|1985|p=268}}159號山頭被英國皇家陸軍第28旅占領。5月5日至6月16日期間,第159號高地被第2RAR部隊占領,而第3RAR部隊在5月7日至27日期間占領了第355號高地;第3RAR部隊隨後於6月16日解救了第2RAR部隊,並在第159號高地駐紮到7月10日。[6]。與此同時,胡克(Hook)是大英國協第1師在防線左翼的一個重要陣地,也是該師在詹姆斯敦防線上受到威脅最大的地段。[13]由第29師把守。該陣地由第29步兵旅(英國)把守,由三川河以西的一組山丘組成,這些山丘主導著南面的臨津江,4公里(2.5英里)並在江水轉向首爾時提供觀察和火力場。虎口的失守將迫使聯合國部隊撤退到臨津江以南高地的下一條可行的防線上。因此,人民軍曾多次對其發動進攻,1952年3月底,帕特里夏公主輕步兵1營擊退了志願軍的第一次企圖。[14]1952年10月,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在第一次虎口戰役保衛了該地區。1952年11月,第1營,黑色守望隊再次這樣做,而第1營,威靈頓公爵團在1953年5月的第三次虎口戰役中,曾在那裡進行了最激烈的戰鬥。 [15]。
在西區,底特律、柏林、東柏林、里諾、卡森、埃爾科和拉斯維加斯等美軍前哨站在前幾個月被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和土耳其旅激烈爭奪,但到了6月,里諾、埃爾科和拉斯維加斯陣地被被志願軍控制。[16]。隨後,前線又恢復了正常的防守,但在南朝鮮總統單方面釋放了25000名反共的中國和北朝鮮戰俘後,談判暫時中斷了。[6月24日,人民軍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17]。東部和中部地區的大韓民國軍隊(ROK)師團是人民軍的重點,人民軍在6月再次發動進攻,試圖說服南朝鮮領導人達成協議。[18]戰鬥一直持續到結束。戰鬥一直持續到月底,志願軍先後將韓國第九步兵師(南朝鮮)的部隊趕回美國第九軍團(美國)地區,並將韓國第一步兵師(南朝鮮)的部隊趕回美國第一軍團地區,[19]。
到7月初,志願軍在韓國第二軍團(南朝鮮)和美國第十軍團(美國)控制的地區發起了金城戰役的主要攻勢。美國和韓國隨後進行了一系列反擊,以收復失地,但這些反擊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7月6日,志願軍在石峴洞北山戰鬥襲擊了美軍第一軍團右翼豬排山的美軍第七師,並成功占領了山頂。在接下來的幾天裡,美軍得到了增援並進行了反擊,但同樣沒有成功。在7月9日人民軍的另一次進攻之後,美軍再次進行反擊,但雙方都沒有獲得明顯的優勢。第二天,志願軍發動了一系列連級和營級的攻擊,但被擊退。由於美軍不準備為有限的戰術利益接受更多的傷亡,他們於7月11日撤離了豬排山。[20]。
序幕
7月初,隨著李明博的立場明顯軟化,和談重新開始,然而這被證明是推動志願軍最後攻勢的動力,因為他們試圖進一步影響會談,同時改善他們的防禦地位。[21]。7月14日,五支志願軍的部隊金城戰役對金城突出部周圍的六個南朝鮮師進行了打擊。[22]。到7月20日,韓國的首都師和韓國的第三師的大部分實際上已經被摧毀,暴露出嚴重的弱點,儘管有兩年的美軍訓練。韓軍節節敗退,聯合國防線被滲透到9.7公里(6.0英里)的深度。只有美國人的干預才恢復了局勢,最終,韓國和美國的9個師需要阻止人民軍的攻勢,並收復部分失地。[17]。在韓國第二軍團(南朝鮮)的反擊下,在錦松江以南建立了新的防線。[23]。同時,在錦松河主攻的同時,志願軍第19集團軍對美國第一軍團進行了一系列有限的進攻,第46軍於7月7日至27日進行了突擊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前哨戰.[24]。儘管如此,志願軍的損失還是很慘重,他們承受了超過28000人的傷亡,卻只獲得了暫時的收益。[25]。
在7月的第二周,韋斯特對他的各旅進行了調整,讓英國第29步兵旅在大英國協第1師的中心區進行休整。第28大英國協旅在澳大利亞軍官約翰-威爾頓准將的指揮下,隨後於1953年7月9日至10日接管了師部左側虎口的受創防禦。[15]。該旅是該師最強大的部隊,包括兩個澳大利亞營1RAR和3RAR,以及兩個英國營--第1營,達勒姆輕步兵隊(1 DLI)和第1營,皇家燧發槍隊(1 RF)--以及直接支援的炮兵和裝甲部隊。後者包括紐西蘭皇家炮兵第16野戰團(16 RNZA)和裝備有百夫長坦克的英國第一皇家坦克團C中隊。隨後,加拿大第25步兵旅被移交給了右側355號和159號山丘上同樣暴露的陣地,[26]。韓國第1師守住了大英國協第1師的右翼防線,而海軍陸戰隊第1師在倫道夫-佩特少將的全面指揮下,守住了左翼的內華達綜合體,該師於7月7日至8日接管了防線。[5][27]。在美軍的右側,格倫-C-芬克上校領導的第7海軍陸戰隊團占據了一個線性防禦陣地,兩個營在前,一個營在後。海軍陸戰隊第5團]占據了中央區域,而[海軍陸戰隊第1團]作為師部的預備隊在後方堅守。[間接火力支援由第11陸戰團提供。[28]。與此同時,到1953年5月,志願軍第19集團軍的第1軍、第46軍、第63軍、第64軍和[第81集團軍|第65軍]在黃永勝的全面指揮下對美國第一軍團作戰。 [29][30][Note 1]在中國的軍事術語中,"軍 "是指軍團,而 "集團軍 "是指野戰軍。
威爾頓將實力較強的澳大利亞營部署在前方,其中2 RAR營占據了虎口的左前方陣地,而3 RAR營則部署在右側,俯瞰薩米川河。薩米川河的另一側由1個DLI營占據,而1個RF營則作為旅級反滲透部隊被保留下來。2 RAR由中校George Larkin負責指揮。而3 RAR則由Arthur MacDonald中校指揮。拉爾金部署了2個RAR,其中三個連在前方,一個在後方作為反擊部隊。在中央,B連守住虎口,C連守住左邊,A連守住右邊,D連為預備隊。麥克唐納部署了3個RAR,其中兩個連在前方,兩個連在縱深。A連占領了與2 RAR交界的146號高地,B連守住了山脊的東南端,C連和D連為預備隊。英國的 "百夫長 "坦克也被部署在前方,以支援澳軍。在虎口與澳軍直接對峙的是志願軍第46軍137師,該軍自1953年2月以來一直在防線上,由鄭登志指揮。 [22]{sfn|中國軍事科學院|2000|p=446}}根據澳大利亞官方歷史,中國第47軍在1952年10月下旬解救了前線的第39軍,與大英國協第1師對峙。中國的官方記錄顯示,到1953年5月,第47軍被拉下前線,進入預備役狀態。[31][32]|group=Note}}。
澳軍占領的陣地在5月和6月被志願軍的攻擊和轟炸嚴重破壞,最近的雨水也使一些戰壕坍塌,許多鐵絲網被削弱,[15]但加拿大人在前一年冬天挖掘的大量隧道系統仍然完好無損,提供了一些保護。修復防禦設施和控制無人區的努力立即開始,澳軍積極的巡邏計劃導致了與志願軍巡邏隊的多次衝突,而他們在這段時間也承受了猛烈的炮擊。白天,天氣炎熱潮濕,地堡里的條件很不舒服,而到了晚上,守軍則努力地挖掘、布線和布設雷區。PVA將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第7海軍陸戰隊團上,該團在解救了2 RAR的土耳其旅後,占據了那裡西南方向的陣地,從而使澳大利亞人有了一些準備時間。7月11日,輕度迫擊炮襲擊了2 RAR,而3 RAR的一名士兵被一枚76毫米炮彈當場炸死,當時他被觀察到在距離澳大利亞外圍不到200米的志願軍陣地上沿著山脊線行走。炮手隨後被澳軍的狙擊手火力壓制。[33]澳大利亞人繼續巡邏。
澳軍繼續進行巡邏,以防止志願軍騷擾他們的前沿陣地。7月15/16日、21/22日、22/23日和23/24日的夜晚發生了小規模衝突,這表明PVA正在準備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空中偵察隨後發現在薩米川河以西有志願軍的部隊和物資集結。作為回應,澳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加強了防禦準備,與此同時,和談中關於停火的傳言開始傳播。無論如何,人民軍的騷擾性炮火和迫擊炮火愈演愈烈,造成了澳軍不斷死傷。7月19/20日晚,志願軍對121號高地和虎口進行了密集的炮擊,300多發炮彈打傷了RAR2部隊C連的4名成員,並進一步破壞了防禦設施。當晚,美國海軍陸戰隊被趕出了左翼的柏林和東柏林,進一步暴露了虎口,成為一個突出部。[16]。然而,7月21日,預計在海軍陸戰隊第5團區域的志願軍攻擊沒有發生,而在海軍陸戰隊第1師前線的PVA部隊的蹤跡也隨著戰鬥的平息而減少。
7月22日,2RAR部隊的B連被D連替換到Hook,隨後轉為預備隊。第二天,由於停火被認為是迫在眉睫,威爾頓將巡邏限制在那些被認為對其前沿陣地的安全至關重要的範圍內。謠言在部隊中迅速傳播,稱休戰有望在7月26日簽署。[34]。然而,到了7月24日,PVA的炮擊強度再次增加,而澳軍在前線山坡上越來越多地看到志願軍的大隊步兵。同時,海軍陸戰隊也報告了類似的志願軍集結情況。[35]。由於志願軍急於在最後一刻取得對聯合國部隊的勝利,以及休戰後對守住Hook的一方提供的戰術優勢,很快就在7月24/25日和25/26日晚上的兩次重大行動中,對左翼的2 RAR和第7海軍陸戰隊團同時發動了攻擊。
經過
第一夜,1953年7月24/25日
7月24日晚,一支50人的志願軍部隊在天黑後對2 RAR的前哨進行了探測,襲擊了121號高地的C連,並包圍了左翼的一個掩體,而海軍陸戰隊在左翼也發生了類似的接觸。隨後,D連的澳大利亞前線常備巡邏隊與PVA的探頭發生了激烈衝突,在指揮坦克和火炮射擊之前,他們損失了5名傷員,從而驅散了攻擊者。在這些攻擊之前,志願軍已經用大炮和迫擊炮進行了猛烈的轟擊,C連和D連、2 RAR和2 RAR的迫擊炮排都受到了猛烈的轟擊。20:50,一波又一波的志願軍襲擊了澳軍,滲透到121號高地的C連和111號高地最近的海軍陸戰隊之間,然後在大雨中被擊退。23點25分,在另一次炮擊之後,又有一次進攻,但在手榴彈和小型武器的激烈戰鬥中,再次被擊退,並在到達鐵絲網之前搖搖欲墜,這次進攻主要是由於防禦性炮火的威力而失敗。夜間,2000多枚人民軍的迫擊炮和大炮落在了澳大利亞的陣地上。在這次夜襲中,兩名澳大利亞人被打死,14人受傷,後來估計是由一個多達4000人的人民軍團發動的。[36][37]。守軍渾身濕透,疲憊不堪,但還是堅守了陣地。儘管志願軍對澳軍的攻擊很猛烈,但他們的主要目標是119號高地,這是美軍區的另一個強點500公尺(550碼),位於111號高地的西南方向,被稱為博爾德城,由海軍陸戰隊第七團把守。
在19:30,志願軍與海軍陸戰隊在博爾德城交戰,迫擊炮和大炮進行預備性射擊。10分鐘後,有人觀察到PVA部隊在柏林地貌西北方向集結準備進攻,隨後遭到美軍的炮擊。在20:30,志願軍探測了第7海軍陸戰隊第3營把守的右翼,首先打擊了111號高地,然後是博爾德城。[35]。在向前滲透後,志願軍在炮擊期間躲在美軍陣地前的水田,然後在炮火過後迅速突擊。[38]。這次進攻與華萊士-M-納爾遜(Wallace M. Nelson)上校指揮的海軍陸戰隊第一團正在對守軍進行的原地救援相吻合,隨後成功地暫時攻入了111號高地的美軍陣地。[35]。不過,PVA的主要努力落在了博爾德城,兩個營隨後成功地占領了美軍的部分戰壕線。在這些陣地上,志願軍威脅要切斷119號高地的海軍陸戰隊第3營G連,多次攻擊該連左翼的柏林門特徵和右翼的東柏林門,試圖利用其成果。在整個戰鬥過程中,海軍陸戰隊得到了猛烈的迫擊炮、大炮和坦克火力支援;然而,由於當時的天氣狀況,沒有觀測飛機能夠在夜間飛行,這限制了他們可用的間接火力的有效性。[39]。
為了支援111號高地的海軍陸戰隊,21點10分,威爾頓命令1 DLI的一個連占據2 RAR左側的一個預備陣地,在海軍陸戰隊第1師的後方,他們最終在那裡呆了一個晚上。3 RAR的一個預備連也做好了準備,以應對任何緊急情況。在美軍的炮兵瓦解了進攻之後,美軍最終趕走了志願軍的探頭,但在這之前,他們被迫放棄了一些前沿陣地。由於這次進攻可能只是一次聲東擊西的攻勢,到21:20,大部分志願軍已經開始從111號高地撤退。與此同時,119號高地的戰鬥仍在繼續。[40]。21時,美軍陣地遭到猛烈轟炸,隨後,兩個志願軍連隊對119號高地進行了第二次攻擊,成功地穿透了海軍陸戰隊的包圍圈。在前線戰壕中發生了激烈的白刃戰,在隨後的戰鬥中,G連的兵力減少到一半,而他們的彈藥也開始不足。在壓力下,到午夜時分,美軍又被逼退到了1,500公尺(1,600碼)反坡上。3 RAR隨後被暴露出來,前線的PVA部隊移動到了該營A梯隊區域的1,200公尺(1,300碼)內。陣地幾乎被包圍,面臨著失守的危險。[41]。00:15,海軍陸戰隊第3營I連奉命增援博爾德城;當海軍陸戰隊接近119號高地的後方時,志願軍截獲了一條密碼信息,並向海軍陸戰隊調整了迫擊炮和大炮的射擊,他們損失慘重。作為回應,海軍陸戰隊第11炮兵團發起了密集的反炮火炮擊。[42]。
志願軍還在中部地區對由Harvey C. Tschirgi上校指揮的海軍陸戰隊第五團發動了幾次攻擊。從21:15開始,一個增援的志願軍第408團連連續打擊了該團右翼的前哨,然後集中力量打擊由H連的海軍陸戰隊員把守的Esther前哨,在激烈的戰鬥中,雙方都得到了加強。到了清晨,志願軍占領了前線的部分戰壕,並通過間接火力和巡邏來隔離陣地,巡邏隊深入到前哨和後方的主要防禦陣地之間;海軍陸戰隊仍然控制著後方的戰壕,在重新組織防禦後,成功地阻止了人民軍的進攻。海軍陸戰隊在M46巴頓坦克和炮火的支持下,使用火焰噴射器、機槍和迫擊炮進行了強有力的防禦,經過幾個小時的戰鬥,志願軍的進攻終於被間接火力所瓦解。整個志願軍的一個營被零散地投入到攻擊中,然而到了第二天6點40分,海軍陸戰隊報告說埃斯特安全了。夜間有4000多發炮彈和迫擊炮彈落在前哨;海軍陸戰隊員的傷亡包括12人死亡,35人受傷,而志願軍的損失包括85人死亡,這些人是在陣地周圍統計的,還有110人被認為死亡,以及估計250人受傷。
在海軍陸戰隊第7團所在的區域,7月25日凌晨,大石城周圍的猛烈炮擊、小型武器射擊和白刃戰一直持續到凌晨。志願軍的步兵成功突破並占領了前坡的大部分戰壕線,甚至有一段時間還暫時占領了山頂。1點30分,海軍陸戰隊第3營的G連和I連發動了快速反擊,到3點30分,美軍的包圍圈重新建立起來,並在隨後得到了加強。到5點30分,海軍陸戰隊確保了119號高地的安全,儘管有零星的人民軍仍在前坡,而其他部隊則試圖加強左翼。凌晨時分,111號高地的零星戰鬥和猛烈炮擊也在繼續,4點時,又發生了戰鬥;到5點30分,該陣地也被美軍控制。博爾德城的四輛M46巴頓坦克用高爆彈和機槍火力驅散了PVA的集結,而配備火焰噴射器和3.5英寸火箭發射器的海軍陸戰隊步兵突擊隊隨後將剩餘的志願軍從他們以前的掩體中清理出來。[43]。7月24日至25日夜間,總共有超過3000名志願軍部隊襲擊了海軍陸戰隊第一師的前線。
整個晚上,海軍陸戰隊第11團一直在激烈交戰,該團及其在海軍陸戰隊第1師戰區控制的10個營共發射了23725發炮彈,包括美國第25步兵師的炮群。[44]炮兵、美國第一軍團炮兵和大英國協第一師炮兵。守軍可利用的間接火力很強,大英國協第一師的全部炮兵(80門)在戰鬥中也參與其中,為支持121號高地的澳軍和守衛111號高地和博爾德城的左翼陸戰隊開火。在這一時期,海軍陸戰隊沒有受到彈藥使用的限制,英國-大英國協3.45-英寸(88-公釐)的輔助火力不但沒有受到阻礙,且繼續使用QF 25磅榴彈炮持續輔助射擊。野戰炮支援證明有相當大的幫助。隨後,16RNZA的一名聯絡官在夜間被派往海軍陸戰隊的炮兵團,以建立溝通。當晚,英國和紐西蘭的炮手們發射了超過13000發子彈,近距離的防禦性射擊對進攻的志願軍步兵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炮兵還有效地阻止了PVA對121號高地的進攻,導致澳大利亞步兵相當程度的沮喪,其中一些人後來對被紐西蘭精確的炮火阻止與志願軍交手表示失望。[40]。
戰鬥開始前,2RAR中型機槍排的一個分隊駐紮在111號高地附近的美軍外圍,為海軍陸戰隊和澳軍占領的陣地之間的區域提供火力掩護。在布萊恩-庫珀中士的指揮下,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處於戰鬥的中心,用維克斯機槍射擊,以支援澳大利亞人的陣地,並抵禦志願軍的主要攻擊,這些攻擊都落在海軍陸戰隊身上。夜裡有三人受傷,但機槍手繼續開火支援,而該部的其餘人員則擊退了來自左側的PVA進攻。[45]。最終,志願軍無法趕走他們,在PVA多次試圖攻占他們的陣地時,澳大利亞人向自己的陣地呼叫炮火,而海軍陸戰隊則撤過他們的陣地,使他們陷入孤立。當黎明到來時,數十具中國人的屍體被發現散落在澳大利亞機槍手面前。[38]。當海軍陸戰隊努力從他們的陣地上清除PVA的散兵游勇時,澳軍試圖把一名志願軍士兵從地堡里哄出來,但當他反抗時,他們被迫用手榴彈殺死了他。庫珀後來因其領導能力而被授予軍事獎章,澳軍的頑強防守有助於瓦解志願軍的進攻,志願軍曾一度威脅要攻占海軍陸戰隊的陣地。但是,大群的志願軍仍然占據著一些掩體和戰壕,他們直到第二天下午才被海軍陸戰隊最終趕走。
第二夜,1953年7月25/26日
7月25日上午8點20分,志願軍再次以連為單位攻擊119號高地的海軍陸戰隊,但很快就被美軍的炮火和迫擊炮火阻止,造成了重大損失;小規模的戰鬥在當天剩餘時間內繼續進行。雖然沒有發生針對111號高地的重大攻擊,但11點時,志願軍的一次猛烈炮擊將該陣地作為目標。[格魯曼F9F "黑豹 "戰鬥機全天為海軍陸戰隊提供空中支援,而美軍坦克繼續與志願軍目標交戰,以支援111號高地和博爾德城的守軍。最後,在13:35,最後一批PVA的步兵被海軍陸戰隊逼出了博爾德城的前坡。據美軍估計,志願軍的傷亡包括另外75人死亡,425人受傷。[46]。志願軍繼續猛烈炮擊美軍陣地,到下午時分,有13,500發迫擊炮彈和大炮彈落在海軍陸戰隊第7團控制的區域。美軍進行了多次反擊,發射了36,794發炮彈。對海軍陸戰隊第7團的持續救援持續了一整天。[47]。與此同時,澳大利亞人在虎口的陣地也遭到了全天的猛烈炮擊,迫使許多守軍轉入地下的隧道網絡,當時紐西蘭的一隊工兵正在擴建隧道。
由於意識到他們在前一天晚上只面對了一系列的試探,而不是一次大的攻擊,而且這些行動可能是為了準備一次更猛烈的攻擊,澳軍隨後準備了一次有力的防禦,預備役連隊進入了阻擊陣地,以加強前沿防禦。守衛者忍受著持續的炮擊和騷擾性的火力,而在天黑之後,虎丘再次遭到探測,這次是由大約20名PVA組成的隊伍。隨後,D連的一支澳軍常備巡邏隊於21:00與該部隊交戰,並被迫撤退,留下了一名死者,但有一名澳軍死亡,一名受傷。21時20分,志願軍的火力變得更加猛烈,不久後志願軍對119號高地的海軍陸戰隊發起了猛烈的打擊。[40]。從21:30開始,海軍陸戰隊第1和第7分隊的成員受到了志願軍兩個連的攻擊。[48]。整個美國第一軍團的炮兵進行了猛烈的集結,志願軍被迫撤退。[40][48]。23時,志願軍的炮擊加強到每分鐘30發,15分鐘後,志願軍步兵在一次猛烈的攻擊中對左翼的111號山和博爾德城的海軍陸戰隊再次發起兇猛的衝鋒。[49]。澳軍的陣地在夜間沒有受到直接攻擊,儘管C連為了支援美國人,在無人區與志願軍進行了零星的遠距離交戰。[36]。與前一天晚上一樣,第3RAR部隊沒有受到攻擊。當晚,志願軍向2 RAR總共發射了4200多發迫擊炮和大炮,3名澳軍士兵被打死,9人受傷。
相比之下,海軍陸戰隊的戰鬥更加激烈,在擊退攻擊者和反擊之前,近距離的戰鬥發生了一個多小時。[36]。在111號高地的海軍陸戰隊和121號高地的2RAR C連之間的一個澳軍碉堡也發生了激烈的戰鬥,此前PVA滲透到了兩個陣地之間的無防衛空間。在肯尼思-克羅克福德准下士的指揮下,僅有6名澳軍駐守的陣地在23:40時遭到了志願軍從幾個方面的同時攻擊。在碉堡周圍的戰壕中進行了激烈的徒手搏鬥,兵力不足的澳軍部隊將志願軍彈出,阻止他們繼續前進。然後他們將炮火引向他們的陣地,以瓦解隨後的攻擊。[50]。7月26日凌晨,志願軍又對111號和119號高地進行了試探,他們成功地暫時占領了美軍的部分戰壕線。在1點30分至3點之間,激烈的戰鬥仍在繼續,然後PVA被海軍陸戰隊趕出陣地。[48]。同時,威爾頓命令D連,3RAR穿越到B連,2RAR後面的陣地,以便在需要時支援海軍陸戰隊,而在02:18,他讓A連,1DLI在5分鐘內通知他轉移到另一個阻擊陣地。美軍的傷亡人數為19人,125人受傷,而志願軍的損失包括30人死亡,另有84人估計死亡,310人受傷。[48]。
111號高地的2RAR機槍排再次遭遇重創,5人受重傷。志願軍設法在111號山建立了一個炮兵前線觀察員,陸戰隊員因此傷亡特別嚴重。八名受重傷的美國人隨後通過2 RAR撤離,接受緊急治療。[49]。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裡,海軍陸戰隊和志願軍之間繼續進行小規模的交火,直到3點才平息下來,海軍陸戰隊最終將志願軍趕走。3RAR的D連隨後被釋放,它回到了營部的主要防禦陣地。[51]。澳軍的前哨部也成功地堅守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們在陣地周圍發現了35名志願軍的屍體。在戰鬥中,克羅克福德多次將自己暴露在志願軍的火力之下,甚至跑過無人區,向111號高地的海軍陸戰隊指揮所提供情況報告。他後來因其行動被授予軍事勳章。到了黎明,虎口前唯一的活動是PVA的擔架員在收集他們的傷員,後來澳軍允許他們這樣做而不受干擾。在海軍陸戰隊第一師的區域內,戰鬥也已經停止,而小股的志願軍則開始增援他們的陣地,並遭到了步槍和機槍的射擊。
與第一夜一樣,間接火力在防禦中再次發揮了關鍵作用,紐西蘭炮手又發射了5700發炮彈(全師共發射了9500發炮彈)以支援澳軍和美海軍陸戰隊。埋伏在東面的16個RNZA部隊被迫以最小的間隙越過澳大利亞人的防線,用他們的25磅炮對進攻的志願軍進行有效射擊。紐西蘭炮手使用可變時間的近距離和時間設定的引信,用空爆彈來瓦解志願軍的進攻,造成了重大傷亡。儘管有可能造成自己士兵的傷亡,但澳軍沒有造成嚴重的傷亡,儘管有一個人在飛行時間有問題的引信炮彈的黃銅鼻錐在他的陣地上爆炸後肩膀骨折。C連的60毫米迫擊炮也提供了高爆炸力,在無人區對志願軍進行作戰,儘管它暴露在外面,沒有火力保護,而迫擊炮也提供了戰場照明,這使得澳大利亞步槍手和機槍手能夠對越過2 RAR戰線攻擊111和121山的PVA進行精確射擊。志願軍在戰鬥中損失慘重,僅在111號山前就有300多人死亡。第二天,澳軍看到源源不斷的志願軍傷員從111號高地撤離,穿過左翼的稻田。後來,一組20名志願軍也曾試圖撤退,但被2RAR反坦克排擊中,造成至少6人傷亡。[51]。在海軍陸戰隊第1師控制的地區,志願軍的炮擊仍在零星進行,而在13:30,海軍陸戰隊第1團接管了右區的作戰控制權。[48]。
傷亡
這場戰鬥說明了集中炮火的威力以及步兵在現代火力面前大規模進攻的浪費。聯合國軍陣地前躺著數百名志願軍的死者,谷底 "幾乎布滿了中國人的屍體"。威爾頓後來回憶說,在 "通往2 RAR的路上,屍體幾乎鋪滿了地面,有時深達兩米。"[52]。後來,志願軍的傷亡人數估計為2000至3000人,其中大部分是由紐西蘭的炮手造成的。然而,根據一份中國資料,6月24日至7月27日發生的所有戰鬥中,志願軍第46軍的總傷亡人數僅為886人。[53]據信至少有九個志願軍營參與了攻擊。在7月24日至26日的戰鬥中,澳軍付出了5人死亡、24人受傷的代價,而在之前的兩個星期里,2 RAR在Hook上損失了17人,31人受傷。[36][54]。這是一場激烈的鬥爭,為了證明戰鬥的殘酷性,澳大利亞皇家軍團後來被授予戰鬥榮譽。"The Samichon".[55] 許多澳大利亞人後來因其行動而被授予英勇勳章。[Note 2]。紐西蘭炮手在阻止PVA的進攻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這些最後的行動中,16RNZA第163炮台的指揮官詹姆斯-斯彭斯(James Spence)少校把自己的位置安排得很靠前,以有效地協調他的炮火的間接射擊。斯彭斯隨後被授予軍事十字勳章,而他的戰術小組的成員,炮手阿瑟-博爾頓,後來被提拔為副官。在這三個晚上,大英國協師團的炮兵總共發射了23000多發子彈。
在戰爭的最後一個月,整個中部和東部戰線都發生了激烈的戰鬥,[57]然而在大英國協地區本身,唯一的志願軍攻擊是在7月24-25日和25-26日的晚上對守在虎口的2 RAR進行的。該行動是針對海軍陸戰隊第1師的更大規模攻擊的一部分,只是對澳軍進行了轉移性攻擊。第一聯邦師的情報人員認為,志願軍一直試圖沿著師部邊界向臨津河突破,以扭轉海軍陸戰隊第一師的側翼,然而在師部炮兵良好協調的間接火力和英國坦克的支援下,2 RAR成功挫敗了這兩次進攻。[58]。與此同時,海軍陸戰隊承受了一次師級規模的攻擊,在兩個晚上擊退了志願軍的進攻,損失43人,316人受傷;7月海軍陸戰隊的總傷亡人數包括181人死亡,1430人受傷。 [59]{sfn|Meid|Yingling|1972|pp=390-391}}{refn|美方估計7月陸戰隊第一師戰區的PVA損失包括405人死亡,761人估計死亡,1,988人估計受傷,1人被捕。事實上,由於中國人決心在簽署停火協議之前獲得當地的領土優勢,聯合國軍司令部在戰爭的最後三個月中傷亡了65000人,而人民軍至少損失了135000人。[5]。
隨後的行動
7月26日,威爾頓命令彼得-傑弗里斯(Peter Jeffreys)中校準備由美國陸軍1軍團發起反擊,以收復前一天晚上被志願軍奪去的部分陣地,但在準備性射擊未能將志願軍從目標上清除後,這次攻擊被取消了。隨後,志願軍於7月26/27日晚再次嘗試進攻119號高地的海軍陸戰隊,但這次進攻缺乏前幾晚的威力,被輕鬆擊退。在奪取博爾德城的最後一次嘗試中,21:30,一個PVA排向119號高地的鐵絲網推進,該高地由海軍陸戰隊第一營第二營E連防守。就在午夜過後,另一個排級規模的PVA進攻也被海軍陸戰隊制止了。零點45分,志願軍的一個排向111號高地的海軍陸戰隊探測,然而一小時二十分鐘後,它也被阻止了。同時,儘管附近的111號高地發生了衝突,但澳軍沒有再遭受傷亡。[54]。隨後,停戰協議於7月27日10:00簽署,停火協議於22:00開始生效。零星的戰鬥仍在繼續,紐西蘭的炮手進行了幾次反炮擊任務,與幾門志願軍火炮交火。大英國協師團的炮兵在白天發射了1300發炮彈;到了晚上,前線基本沒有動靜。[60]。在戰爭的最後四個小時裡,人民軍向美國第八軍陣地發射了44,000發炮彈,但沒有一個是針對大英國協第一師的。[61]。沒有發生進一步的攻擊,停火協議於22時生效。[62]。第二天,雙方的一些士兵前進到無人區,相互問候,儘管這樣做的澳軍相對較少,而且海軍陸戰隊奉命不得與中國人友好相處或交流。[60][63][64]。
戰爭結束後,雙方都被要求在72小時內撤出2-公里(1.2-英里),以建立4-公里(2.5-英里)朝鮮非軍事區。{朝鮮非軍事區,[52]並開始準備匆忙撤離前沿陣地。[63]。在8月和9月期間,大英國協第一師的工兵們隨後開始清除雷區,並拆除了許多以前的防禦地點和野戰防禦設施,同時在後方建立了新的戰鬥陣地。[65]。類似的過程也發生在整個前線。[66]。同時,根據協議條款,所有希望被遣返的戰俘都將被送回,在此期間,12773名聯合國戰俘和75000名中國和朝鮮戰俘隨後被大交換行動交換,其中包括21名澳大利亞人和一名紐西蘭人。 {這個數字不包括1953年4月作為 "小交換行動 "的一部分被遣返的傷病員,其中包括5名傷病員的澳大利亞人。此後的一段時間被證明是不平靜的,但聯合國部隊需要保持戰鬥準備和快速反應的能力,以防北朝鮮人違反停火協議。1954年4月,第2RAR部隊返回澳大利亞,並由第1RAR部隊取代,該部隊一直在南朝鮮待到1956年3月。1954年9月,在韓國連續服役4年、之前在日本服役5年之後,3 RAR終於回到了澳大利亞。大英國協部隊一直留在朝鮮,直到1957年8月才最終撤出。[67]。同時,最後一批人民軍成員直到1958年才離開朝鮮。[68]。
註解
參考文獻
引用
- ^ 胡光正 & 馬善營(1987年),第208頁
- ^ Kuring 2004,第240頁.
- ^ Horner 2008,第73頁.
- ^ O'Neill 1985,第201頁.
- ^ 5.0 5.1 5.2 Horner 2008,第74頁.
- ^ 6.0 6.1 6.2 6.3 6.4 6.5 Kuring 2004,第243頁.
- ^ O'Neill 1985,第538頁.
- ^ Hermes 1992,第415頁.
- ^ Odgers 2000,第143頁.
- ^ Johnston 2003,第283頁.
- ^ O'Neill 1985,第216頁.
- ^ O'Neill 1985,第268頁.
- ^ Horner 2005,第154頁.
- ^ Johnston 2003,第249頁.
- ^ 15.0 15.1 15.2 Horner 2008,第78頁.
- ^ 16.0 16.1 O'Neill 1985,第276頁.
- ^ 17.0 17.1 Johnston 2003,第369頁.
- ^ Hermes 1992,第470頁.
- ^ Hermes 1992,第471頁.
- ^ Hermes 1992,第471-473頁.
- ^ Hermes 1992,第474頁.
- ^ 22.0 22.1 McGibbon 1996,第343頁.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93頁.
- ^ Chinese Military Science Academy 2000,第446頁.
- ^ McGibbon 1996,第344頁.
- ^ Johnston 2003,第368頁.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63頁.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64頁.
- ^ 中國軍事科學院 2000,第575-576頁.
- ^ 胡 & 馬 1987,第206-211頁.
- ^ O'Neill 1985,第260頁.
- ^ 中國軍事科學研究院 2000,第575-576頁.
- ^ O'Neill 1985,第275-276頁.
- ^ Horner 2005,第155頁.
- ^ 35.0 35.1 35.2 Meid & Yingling 1972,第385頁.
- ^ 36.0 36.1 36.2 36.3 Coulthard-Clark 2001,第269頁.
- ^ Horner 2005,第157頁.
- ^ 38.0 38.1 O'Neill 1985,第279頁.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85-386頁.
- ^ 40.0 40.1 40.2 40.3 McGibbon 1996,第345頁.
- ^ Matthews 2003,第233頁.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86頁.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87頁.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88頁.
- ^ Odgers 2000,第145頁.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89頁.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89-390頁.
- ^ 48.0 48.1 48.2 48.3 48.4 Meid & Yingling 1972,第390頁.
- ^ 49.0 49.1 O'Neill 1985,第280頁.
- ^ O'Neill 1985,第281頁.
- ^ 51.0 51.1 Horner 1990,第449頁.
- ^ 52.0 52.1 Horner 2008,第79頁.
-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第六卷,第209頁
- ^ 54.0 54.1 O'Neill 1985,第282頁.
- ^ Rodger 2003,第373頁.
- ^ O'Neill 1985,第276-280頁.
- ^ MacDonald 1986,第222頁.
- ^ Johnston 2003,第369-370頁.
- ^ Horner 2005,第156-158頁.
- ^ 60.0 60.1 McGibbon 1996,第346頁.
- ^ Johnston 2003,第370頁.
- ^ Horner 2005,第156頁.
- ^ 63.0 63.1 Odgers 2000,第147頁.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94頁.
- ^ McGibbon 1996,第348頁.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445頁.
- ^ Grey 1988,第183頁.
- ^ Zhang 1995,第247頁.
來源
- 胡光正; 馬善營, 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 1950.10-1953.7, 解放軍出版社,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