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母
中古汉语声母
擬音
在大多數漢語方言、域外方音和對音,溪母大多數字對應軟顎送氣清塞音[kʰ]或送氣清齦顎塞擦音[t̠͡ɕʰ],學界一致同意將之擬爲[kʰ]。
聲母 | 高本漢 | 李方桂 | 陸志韋 | 王力 | 周法高 | 李榮 | 邵榮芬 | 蒲立本 | 董同龢 | 鄭張尚芳 | 潘悟雲 | 《廣韻》字數 |
---|---|---|---|---|---|---|---|---|---|---|---|---|
溪 | kʰ | kʰ | kʰ(kʷʰ) | kʰ | kʰ | kʰ | kʰ | kʰ | kʰ | kʰ | kʰ | 1071 |
註:過往學界曾用逆撇號「ʻ」代表送氣音,後來國際語音學學會已規範以「ʰ」作爲清音送氣符號,上表亦依規範統一。
上古來源
溪母上古來源各家說法不一,某些早期學者(如高本漢、王力)認為見母來自上古漢語[kʰ]輔音。後來學者如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等認為某些溪母合口字另外來自上古漢語[kʰʷ]輔音。
各家分類
唐守溫三十字母 | 宋三十六字母 | 陳澧 | 曾運乾 | 白滌洲 | 李榮 | 周法高 |
---|---|---|---|---|---|---|
溪 | 溪 | 溪 | 苦、去 | 苦、去 | 溪 | 溪 |
反切上字
現代漢音
在大部分官話、吳語,溪母分化成兩類。第一類保持[kʰ],出現在中古漢語一等韻、二等合口韻及部份三四等合口韻;另一類顎化為[t̠͡ɕʰ],出現在二等開口及三、四等韻中。官話部分甚至作[ɕ],如「溪」字本身。
在閩語,溪母無論洪細皆作[kʰ]。
粵語、客語亦無論洪細皆不顎化,但有些字已弱化成[h],甚至有些字在/u/或/ɔ/音前面而變化成為[f],有些字在/j/音前面已省略,如廣州話「口」([hɐu])、「去」([hɵy])、「闊」([fuːt])、「丘」([jɐu])。
域外方音
在越南語,大多數溪母字發/x/音,但有些發/k/音。在朝鮮語、日語吳音及漢音,大多數溪母字發/k/音。
全清 | 次清 | 全濁 | 次濁 | 全清 | 全濁 | |
---|---|---|---|---|---|---|
唇音 | 幫 | 滂 | 並 | 明 | ||
舌音 | 端 | 透 | 定 | 泥 | ||
知 | 徹 | 澄 | 娘 | |||
來 | ||||||
齒音 | 精 | 清 | 從 | 心 | 邪 | |
莊 | 初 | 崇 | 生 | 俟 | ||
章 | 昌 | 常 | 日 | 書 | 船 | |
牙音 | 見 | 溪 | 羣 | 疑 | ||
喉音 | 影 | 云、以 | 曉 | 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