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革命

物價革命英語Price Revolution),又稱價格革命,是指15世紀地理大發現後,西班牙人從美洲,掠奪大量貴金屬(主要是黃金白銀)流入歐洲,但是各項物資並未增加,加上人口激增,以致商品農產品產量不足,貨幣大量貶值,物價急遽上漲,尤其是糧食價格,出現通貨膨脹。歐洲各國財政惡化不敷支用形成政治危機(如英國國會權力擴大)。而農業企業化經營,有助資本累積促成工業革命。社會上,地主貴族沒落,中產(商人)階級興起。

基本情況

新航路開闢的其中一個經濟後果是引起「物價革命」。在白銀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向東流動時,它所經過的地方必然發生下述現象:物價迅速上漲,貨幣貶值,出現偽幣,投機活躍。

在一個世紀裡,西班牙的物價上升了大約四倍,其他歐洲國家雖然沒有達到這個程度,但它們傳統的經濟關係也受到了嚴重的衝擊。物價猛漲對歐洲國家的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以致被稱為物價革命。但是,物價革命對西班牙所起的作用卻不同。[1]

影響

西班牙

16世紀前期,西班牙國內社會經濟雖一度呈現出繁榮局面,工商業中的資本主義關係也有所滋長,但封建結構仍相當頑強。

面對農產品的價格猛漲,封建貴族只是一味加強封建剝削,城市中的行會繼續控制著手工業生產。 這就造成西班牙國內工農業生產難以發展,所產糧食不足以養活本國居民,所產羊毛仍然大量輸往尼德蘭義大利, 工農業產品的價格更加高於英國法國尼德蘭的同類產品,在市場上失去了競爭力。

加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推行稱霸歐洲的政策,將巨額財富用於軍事和政治活動;西班牙貴族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揮 霍,這都造成從美洲殖民地運回的金銀很快就轉到其他國家的供貨者和債權人手中的局面。

因此,西班牙進行的殖民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它所開闢的殖民地市場,很快被英法等國的商品占領;它從殖民地掠奪的財富,並未被自己國內的工農商業所吸收,而是輾轉流入英法等國後才轉化為資本。 據統計,1492~1595年,西班牙從美洲運回金銀共約價值40億比塞塔,留在國內的最多只有2億比塞塔,僅占5%。

歐洲

物價革命促進了歐洲國家階級關係的變化。由於價格革命的影響,受到嚴重損害的有兩部分人。

一部分是按傳統方式收取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地主,他們的實際收入因貨幣貶值而減少,陷於貧困破產;

另一部分人是城鄉的僱傭工人,由於他們處於被雇用的地位,而國家為保護雇主的利益,一再頒布限制提高工資的法令,致使工資的增長幅度趕不上物價的上漲幅度。

在物價革命中獲利最大的是商品生產的經營者,即手工工場主、資本主義農場主、按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牧場的新貴族,還有繳納定額貨幣地租的富裕佃農。他們既能夠更廉價地購買勞動力,又有大量產品待價而沽。

同時,對英法等國家來說,物價革命還有另一個作用,即初步理順了從自然經濟商品經濟轉變時期的價格體系。因此,在英法等國內經濟體系能夠較順利地進行資本主義改造的國家裡,物價革命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興起,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過程

西班牙佔領了美洲印地安人印加阿茲提克文明,並且掠奪了大量金、銀貴金屬進入國內,引致貨幣貶值,故物價革命最早發生在西班牙,一世紀裡物價上漲幾乎四倍,其他歐洲地區雖上漲幅度較小、速度較緩慢,但依然飽受其苦。

物價革命中,西歐靠田租獲利的貴族地主,因為物價上漲,田租卻沒有相對提高,經濟實力降低,社會與政治的地位也連帶下降,反而是佃農自耕農因為農產品價格提高,收入增加。生活改善。東歐則因糧食利潤高,反而強化貴族與地主的實力,農奴制度得以依存。

由於精緻的工藝品價格上漲,專業工匠的收入增加,經濟狀況獲得改善,甚至紛紛躋身中產階級。而商品價格上漲,商人的獲利增加,投資能力因而提高,使資本主義能進一步發展,商人與專業工匠階級也因而得利。但城市中領固定薪水的小職員或工人,由於物價上漲,而工資並未隨之上揚,生活水平也逐步下滑。

受物價革命所累的群眾,他們的經濟狀況變得每況愈下,於是又變得更不滿,普遍認為應該是那些貪婪邪惡的人要負全責,興起了各種抗議運動,德意志地區的路德派宗教改革興起,就與物價革命有關。

而後物價革命更擴展到鄂圖曼帝國印度和18世紀的中國。歐洲因物價革命加上美洲輸入的玉米馬鈴薯花生番茄糧食使人口增加成為向外移民探險的「推力」。

參考

[1]

  1. ^ David Hackett Fischer. X. Li , 編. Price Revolution: A New World History. American: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1年12月: 引文的起訖頁碼. ISBN 9787559841018. 第二次浪潮 16世紀價格革命 17世紀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