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郁昭
王郁昭(1926年2月—2016年7月17日),山東省文登縣大水泊鎮方池泊村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曾任安徽省滁縣地區地委書記,任內見證安徽鳳陽小崗村「包產到戶」運動,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終結人民公社制度的序幕;後任安徽省省長、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2]
生平
1941年,王郁昭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活動,歷任天福山區中心小學校長、天福山區抗日救國會會長;威海市區文教助理、威海市政府教育科科員。1945年8月任威海市武工隊第一副教導員。1948年初,南下編入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先後參加開封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戰役。[1][2]
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安徽蕪湖後,1949年4月,王郁昭任蕪湖市軍管會文教部軍代表。此後,王郁昭一直在安徽的高等院校工作,歷任國立安徽大學軍代表、校長辦公室主任,安徽師範學院教務長,安徽省科委副秘書長,合肥師範學院副院長兼政教系主任、黨委宣傳部長。[1][2]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王郁昭被打倒,關入牛棚三年。1969年,全家被下放至淮北當農民。 [1]
包產到組
1970年1月,王郁昭結束改造,被派往安徽省滁縣地區全椒縣工作,任全椒縣革命委員會主任。1973年任中共全椒縣委書記。在全椒縣工作的五年內,全椒縣由安徽省的後進縣變為先進縣。 1975年起,王郁昭歷任滁縣地區革命委員會主任、中共安徽省滁縣地委副書記、書記。[1][2][3]
1977年上半年,王郁昭組織幹部深入400多個生產隊調查,向中共安徽省委寫了《關於落實黨的農村經濟政策的調查情況和今後意見》的報告。不久,萬里出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安徽省革命委員會主任,看到該報告後,當即批轉各地委、市委,指出「滁縣地區組織力量深入群眾,對農村經濟政策認真進行調查研究,這是個好的開端。這個問題很值得引起各地重視。報告所提的意見,可供各地參考。」此為萬里到安徽省任職後批轉的首個報告。此後,中共安徽省委負責人親到農村調查,在該報告的基礎上形成了中共安徽省委《關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幾個問題的決定》,引起震動,受基層幹部及農民的普遍歡迎。1978年2月3日《人民日報》為此發表《一份省委文件的誕生》。[1]
1978年4月,在省委第一書記萬里邀請下,候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習仲勛,委託妻齊心、子習近平(時在清華大學就讀)、時任廣東省革委會副主任黃靜波三人,赴安徽全椒縣考察擴大生產隊自主權和農業生產責任制等做法。[4]2024年,在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前夕,新華社重提此事,以宣講習近平「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改革初心」有其源流。[5]
1978年,安徽省遭遇特大旱災。同年9月初,王郁昭主持召開了四級幹部會議,布置生產自救及秋耕秋種工作。會上,部分基層幹部公開報告生產自救「秘密武器」稱,來安縣煙陳公社魏郢生產隊實行包產到組,天長縣新街公社實行棉花包產到戶,來安縣廣大公社實行幹部崗位責任制,年終按照各項生產指標獎罰。上述辦法當時在政治上屬「禁區」,但大大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在旱災年獲得了全面增產。會後,王郁昭向萬里匯報了農村問題、抗旱救災的情況,以及上述三個「秘密武器」的作用。萬里要求王郁昭對上述三個典型進行調查,並向中共安徽省委寫出報告,支持擴大試點工作。中共滁縣地委將三個調查報告向全區印發,要求各個縣首先在一個大隊或者一個公社試點,取得經驗之後逐步推廣。文件下達之後,各個縣爭相要求擴大試點範圍,很多公社、大隊爭當試點,非試點公社、大隊也自發推廣。至1979年3月,滁縣地區實行包產到組的生產隊達到了68.3%。[1]
1979年,部分生產隊秘密搞包產到戶,其中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首創「大包乾到戶」(簡稱「大包乾」)。1979年秋,中共滁縣地委在鳳陽縣召開三級幹部會,參觀包乾到組的岳林大隊、後楊生產隊,此外王郁昭還組織縣委書記及地區各部委科局以上幹部到小崗生產隊,召開現場會。 1979年,小崗生產隊18戶農民有12戶生產的糧食超過了萬斤,油料產量超過了自開展合作化以來20年的總和,社員收入比上年增長了6倍。自1957年起,小崗生產隊首次向國家交售糧食及油料,分別超額6倍及80倍。鄧小平曾說:「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乾,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1980年初,中共安徽省委召開全省農村工作會議,王郁昭在會上作《順應民心,積極引導》發言,提出要給「大包乾」報戶口,承認其為社會主義生產責任制形式。萬里對此積極支持,大包乾責任制在安徽省放開。[1]
1980年春,萬里自安徽省調往中央工作後,安徽省乃至全中國圍繞大包乾展開了激烈爭論。有的說包產到戶不是社會主義方向,縣級以上領導幹部不要犯機會主義即修正主義錯誤。安徽省農村改革由此發生急速倒退。關鍵時刻,中共安徽省委領導給王郁昭看了尚未公開發表的鄧小平《關於農村政策問題》的內部談話。王郁昭迅速向各個縣委書記進行傳達。滁縣地區的大包乾責任制又迅猛推進。雖然鄧小平對「大包乾」表示,但在1980年8月的中共安徽省委常委擴大會議上,除滁縣地區、六安地區以外,會議形成了「一邊倒」對「雙包到戶」進行圍攻的勢頭。王郁昭發言列舉數字說明,雙包到戶增產最多,其次是雙包到組,堅持「大鍋飯」的生產隊則平產或減產。王郁昭的結論是「隊不如組,組不如戶。」希望上級領導支持滁縣地區繼續搞「雙包到戶」。1980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通知,1981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放開雙包到戶,明確其為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責任制。包產到戶自此在全中國迅速普及,1983年全中國實行「大包乾」的生產隊已達95%以上。[1]
1982年4月,王郁昭升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1983年,王郁昭任中共安徽省委副書記、安徽省省長。當時,安徽的鄉鎮企業發展較為落後,王郁昭較早提出戶辦、聯戶辦、村辦、鄉(鎮)辦「四輪驅動」方針,強調重點抓「三專」(專業戶、專業村、專業經濟小區),「兩廠」(家庭工廠、聯戶工廠),以使區域經濟得到發展,將鄉鎮企業的發展紮根於農民家庭經營中。安徽省在穩定並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之上,農村改革第二步重點放在鄉鎮企業發展及培育農貿市場、專業市場。[1]
1987年秋,王郁昭調任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此後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他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常務副主任。1980年代末,農民外出打工,形成「民工潮」,很多人對此表示反對,但王郁昭認為農民工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資源。為此,王郁昭發起,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註冊批准,成立了「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研究會」,王郁昭當選第一任會長。王郁昭說,「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完成之時,也就是我國四個現代化成功之日。」1990年代後期起,王郁昭歷任中國扶貧基金會常務副會長、會長。[1][2]他還曾任中國城鄉發展國際交流協會會長。2000年8月,王郁昭離休。[2]
2016年7月17日於北京逝世。[6]
著作
- 《農民充分就業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 《農民打工創業的兩個飛躍》
- 《科學實驗的認識論意義》
-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歷史性決策——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製的由來和發展》
- 《大包乾與大趨勢》
- 《尊重農民的抉擇》
- 《農村改革縱橫談》
- 主編《當代農村文庫》
- 主編《中國農村改革十年》
參考文獻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农村改革的先行官王郁昭. 新華網. 2008-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5).
- ^ 2.0 2.1 2.2 2.3 2.4 2.5 王郁昭. 中国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突破——纪念中国农村改革30周年. 農民日報. 2008-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6).
- ^ 黃偉. 为农业“大包干”报户口——访安徽省原省长王郁昭. 百年潮. Vol. 2008 no. 7.
- ^ 趙樹凱. 祭王郁昭先生. 中國發展觀察. Vol. 2016 no. 19-20: 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5) (中文(中國大陸)).
- ^ 第一观察:从一本笔记体悟总书记的改革初心. 新華社. 202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3).
- ^ 安徽省原省长王郁昭逝世,曾被誉为“农村改革的先行官”. 澎湃新聞. [2016-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1).
延伸閱讀
- 柏晶偉,為農業大包乾報戶口的人:王郁昭,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年
政府職務 | ||
---|---|---|
前任: 周子健 |
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長 1983年4月—1987年6月 |
繼任: 盧榮景 |
前任: 塗竹西 |
滁縣地區革命委員會主任 1975年—1978年? |
繼任: 吳炎武 |
政黨職務 | ||
前任: 塗竹西 |
中國共產黨滁縣地區委員會書記 1978年—1982年4月 |
繼任: 吳炎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