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牌鎳幣
盾牌鎳幣(英語:Shield nickel)是第一種採用白銅製作的5美分硬幣,由詹姆士·巴頓·朗埃克設計,從1866年發行到1883年再由自由女神頭像鎳幣取代。硬幣名稱源於其正面圖案,是首枚得名「鎳幣」的5美分硬幣,相同面額的銀幣則被稱為半角硬幣。
美國 | |
面值 | 5美分(0.05美元) |
---|---|
重量 | 5.000克 (0.615金衡盎司) |
直徑 | 20.50mm (0.8077in) |
邊緣 | 平整邊緣 |
成分 | |
鑄造年份 | 1866至1883年 |
正面 | |
圖案 | 代表美國的盾牌 |
設計師 | 詹姆士·巴頓·朗埃克 |
設計時間 | 1866 |
背面 | |
圖案 | 最中間是代表面額的數字5,周圍有五角星和線條圍繞,最外圍還有「美利堅合眾國」和「美分」字樣 |
設計師 | 詹姆士·巴頓·朗埃克 |
設計時間 | 1866 |
停產時間 | 1867 |
圖案 | 最中間是代表面額的數字5,周圍有五角星圍繞,最外圍還有「美利堅合眾國」和「美分」字樣 |
設計師 | 詹姆士·B·朗埃克 |
設計時間 | 1867 |
停產時間 | 1883 |
美國鑄幣局於18世紀末成立後很快就開始鑄造銀質半角硬幣,但隨著內戰爆發,美國經濟陷入泥潭,包括半角面額在內的大部分硬幣都從市場流通中消失。1864年,鑄幣局成功推出低面額硬幣,並且這些硬幣的金屬價值遠不及面值。受到巨額經濟利益的驅使,企業家約瑟夫·沃頓主張在硬幣中採用金屬鎳。鑄幣局提議採用鎳銅合金製作5美分硬幣,聯邦國會要求增加硬幣的重量,這樣沃頓就可以把更多的鎳賣給政府。
鑄幣局首席雕刻師朗埃克根據自己設計的2美分硬幣設計了盾牌鎳幣,其上圖案象徵著美利堅合眾為一的力量。事實證明,這種鎳幣的鑄造非常困難,其背面也在1867年重新設計。重新設計後,硬幣生產仍然遭遇到很多問題,導致之後收藏家收藏的這種硬幣存在許多品種。由於低面額硬幣已供過於求,盾牌鎳幣的生產從1876年開始暫停了兩年,之後恢復生產後的產量也很少。1883年,盾牌鎳幣停產,由查爾斯·愛德華·巴伯設計的自由女神頭像鎳幣取代。
背景和授權
美國鑄幣局早在1792就開始鑄造5美分面額硬幣,這也是該局生產的第一種硬幣面額[1]。這些硬幣名叫「半角硬幣」,由銅銀合金打造,其中銀占89.2%,剩下的是銅,並且銀的比例還在1837年提升到90%[2]。
內戰爆發後,美國經濟陷入泥潭,大部分硬幣都從市場流通中消失,為填補市場需求,人們採用的替代手段包括商家代幣、包裹郵資貼花和發行面額低至3美分的美國輔幣。除由黃金和白銀這些貴金屬鑄造的硬幣大多被人們囤積或是外流其他國家外,連僅有的賤金屬硬幣、銅鎳合金製成的分幣也從市場上消失了。[3]為恢復硬幣流通,國會於1864年廢除3美分輔幣,授權製造銅質1美分和2美分硬幣,並且這些硬幣所包含的金屬價值也低於其面值[4]。這些新幣起初獲得熱烈反響,但2美分很快也從市場流通中消失。1865年3月3日,國會通過法案授權鑄幣局以75%的銅和25%的鎳打造3美分硬幣。[4]
1864年,國會授權發行第3個系列的輔幣。法案規定其中的5美分幣需要印上「克拉克」(Clark)的肖像,國會原本意指的是探險家威廉·克拉克,但實際發行的輔幣上所印的卻是美國貨幣局局長斯潘塞·M·克拉克(Spencer M. Clark)。據錢幣歷史學家華特·布林(Walter Breen)記載,國會「惱羞成怒之下立即通過法律取消5美分面額(輔幣),還通過另一項法案禁止聯邦硬幣或紙幣上印有任何在世人物肖像」。[5]國會本打算讓斯潘塞·M·克拉克捲鋪蓋走人,只是在財政部長薩蒙·蔡斯的親自干預下才沒有實行[5]。
鑄幣局局長詹姆士·波洛克(James Pollock)一度反對鑄造含有金屬鎳的硬幣,但鑑於3美分銅鎳合金幣的初步成功,他改變立場,支持以相同的合金打造5美分硬幣。波洛克在1865年的工作報告中寫道:「這種用鎳合金製作的5美分面額硬幣製作簡單,並且很快就會得到市場認可,成為5美分輔幣的替代品……只有在恢復硬幣支付地位後(,5美分硬幣才應該用賤金屬生產)……對於和平時期,不應該允許採用賤金屬合金永久性地取代白銀,來鑄造面額高於3美分的硬幣。」[6]
企業家約瑟夫·沃頓(Joseph Wharton)幾乎壟斷整個美國的鎳礦開採,他希望能促使美國政府選用鎳來製作硬幣[7]。沃頓在國會中很有影響力,有多位議員是他的朋友,雖然他們未能通過在二美分硬幣中採用金屬鎳的立法,但還是成功地在三美分金屬組成中加上了鎳[8]。波洛克準備了一項法案,其上建議以三美分硬幣的合金比例製作五美分幣,並且新硬幣的重量不超過60格令(相當於3.9克)。聯邦眾議院相應委員會在審核法案時把硬幣重量提高到77.19格令(相當於5克),此舉表面上看只是為了讓硬幣重量與公制下的5克相同,但更有可能是為了讓沃頓可以向美國政府售出更多的鎳[6]。這一改動也令五美分硬幣的金屬價值和面值比高於三美分硬幣。1866年5月16日,法案未經辯論就獲得通過。[6]新的銅鎳合金硬幣擁有最高一美元的法定支付能力,由財政部發行,可以交換除半美分、一美分和二美分硬幣外所有的美國硬幣,還可以按100美元為單位兌換成紙幣。另外,國會還在法案中撤銷面額不足十美分輔幣的授權。[9][10]
設計和生產
由於鑄幣工作馬上就要開始,因此鑄幣局首席雕刻師詹姆士·巴頓·朗埃克需要儘快設計好硬幣[11]。他在1865年末就已制出多種圖案幣,這時授權製造5美分硬幣的法案尚在國會討論[12]。這些圖案幣中有一種同他之前設計的2美分硬幣類似,上面也有一面盾牌[11]。朗埃克在2美分硬幣設計的基礎上改動了兩支箭頭的位置,還去掉了最上方的絲帶,但絲帶上的文字「IN GOD WE TRUST」(意為我們信仰上帝)予以保留(朗埃克設計的2美分硬幣是第一種刻有這句格言的美國硬幣),再在盾牌最上方增加一個扁形十字架[a]。朗埃克設計的另外兩枚圖案幣正面分別刻有總統喬治·華盛頓和當時遇刺不久的亞伯拉罕·林肯。他設計的圖案幣背面有一種是中間標有數字「5」,周圍有13顆星圍繞,並且每兩顆星之間有線條分隔;另一種設計則是數字和花環[11]。財政部長休·麥卡洛克根據波洛克的建議選擇以盾牌設計作為5美分鎳幣的正面,13顆星和線條作為反面。波洛克認為帶有林肯肖像的設計會引起南方不滿,所以沒有將該設計呈交麥卡洛克審核[a]。
據錢幣學作家昆汀·戴維·鮑爾斯(Q. David Bowers)記載,朗埃克設計的盾牌鎳幣正面擁有「美國硬幣上最具愛國主義思想的主題之一」[13]。硬幣設計源於美國國徽上的紋章,以盾牌為核心,象徵著力量和團結一致保護自己。盾牌的上部象徵國會,13條縱向紋路代表各州,這樣整面盾牌就代表聯邦政府通過團結各州而擁有的力量[14]。交叉的箭頭末端在盾牌下方的兩邊伸出,代表互不侵犯,還意味著準備抵抗攻擊;月桂樹枝源於希臘傳統,象徵勝利[14]。紋章的雕刻中垂直線條用紅色表示,空白區域則是白色,水平線條是藍色,這樣整個盾牌的顏色則是紅、白、藍,意指美國國旗。鮑爾斯認為,硬幣的背面不屬於藝術作品,而是純粹的機械設計,都是由沖印字符和鋼轂中的裝置組成。[13]
由於鑄幣的坯盤硬度很高,新硬幣的鑄造非常困難,生產出的硬幣質量不佳,同時用於鑄幣的金屬模具使用壽命也很短。硬幣的設計受到大量非議,沃頓稱正面的盾牌仿佛「上面豎著十字架的墓碑,(旁邊)掛著哭泣的柳枝。」[15]《美國錢幣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Numismatics)還認為這是「所有已知硬幣中最醜陋的」[15]。更為嚴重的是,硬幣背面的設計讓許多人聯想到美利堅聯盟國的「星星和條紋」主題[10]。1867年初,硬幣設計經過調整,去掉了背面各星星之間的線條,希望能消除部分生產難題[16]。新設計於1867年2月1日啟用,但鑄幣局很可能是出於節約成本的考量而繼續使用剩下的舊版模具[17]。設計上的變更在公眾中引起混亂,許多人都以為其中一種設計屬於偽造,鑄幣局甚至一度考慮完全廢除盾牌設計[11]。
由於銅鎳合金給硬幣鑄造工作帶來很大困難,朗埃克於1867年6月提議,將5美分硬幣的材質改為鋁。新任鑄幣局局長亨利·林德曼(Henry Linderman)認為,當時鋁的價格和供應渠道都難以保持穩定,並且用鋁來製作小面額硬幣成本太高,所以沒有接受朗埃克的建議。錢幣學歷史學家唐·塔克西(Don Taxay)指出,林德曼之前曾反對在硬幣中使用金屬鎳,但他之後卻又改變立場,提出法案增加硬幣中的含鎳比。塔克西認為,林德曼很有可能是受到了沃頓及其他支持使用鎳鑄造硬幣的人士影響。[18]
到1869年下半年時,鑄幣局已經生產了足夠的鎳幣滿足商業需求,硬幣產量因此下滑[19]。新硬幣在商家手中日積月累,數額已超過法定貨幣限制,但許多銀行又最多只接受共計1美元的這種硬幣,於是店主在用這種硬幣向中間商支付時被迫打折[10]。各地郵政局因受法律約束而不得不接受鎳幣,但財政部又有權依照法定授權拒收總額超過100美元的部分[20]。為了緩解這一矛盾,國會於1871年通過立法,允許財政部用面額高於20美元的紙幣無限制地換取包括鎳幣在內的多種低面額硬幣[10]。這以後要一直到1933年,鎳幣才成為不受限制的法定貨幣,這時盾牌鎳幣已停產多年[19]。
1873年,國會通過《1873年鑄幣法案》,叫停半角硬幣生產[21]。但是,已遭廢除的銀質半角硬幣仍然在西部流通,在19世紀的最後10餘年裡,這些地區在商品交易中仍然首選金幣和銀幣,鎳幣一直不受待見[10]。法案還授權鑄幣局局長在任何面額的硬幣不再具備市場需求時停產。從1876年4月開始,由於經濟情況好轉並且銀價較低,人們開始大量囤積包括半角硬幣在內的銀幣。[22]1876年末,鎳幣生產根據鑄幣法案的授權暫停[23]。鑄幣局在1877至1878年都沒有生產流通用盾牌鎳幣,只為收藏家打造過精製幣[10]。接下來幾年裡,由於財政部已經有大量鎳幣庫存,因此鑄幣局生產的鎳幣數量很少,直到1881年12月12日才再次進入全面生產。用於流通的1880年版鎳幣一共只生產了1萬6000枚,至今仍是非精製幣中最罕見的盾牌鎳幣。[24]
種類
盾牌鎳幣有著非常多的品種,研究這種硬幣的權威專家霍華德·斯賓德爾(Howard Spindel)指出,這種硬幣的模具消耗極快,每套模具生產的硬幣數量遠不及其他種類硬幣;鑄幣局又一直受到很大壓力,必須不斷地製作新模具,許多模具的製作過程非常倉促馬虎,這樣就產生了大量相互間區別很小的品種。[25]
鮑爾斯指出,1868年版鎳幣就像「重鑄(日期)、錯誤及類似問題的遊樂場」[25]。錢幣專家已經發現超過60種存在翻模情況的盾牌鎳幣品種,這些品種都是因加熱後的模具反覆壓在鋼轂上,造成設計圖案多次重疊而錯位。此外,重鑄的日期也有很多種,例如其中一種上的數字「1」比其他大部分盾牌鎳幣都要小得多。[26]
1873年版盾牌鎳幣存在兩大品種,這點與其他多種面額的美國硬幣相同。較早生產的一種人稱「close 3」或「closed 3」(意為「閉合3」),首席鑄幣員阿奇博爾德·勞登·斯諾登(A. Loudon Snowden)曾告知再度擔任鑄幣局局長的波洛克,硬幣日期中的數字「3」看起來和「8」太像了。鑄幣局於是製作了新的日期模具,其上的數字3沒有向中間捲曲,這樣就形成了第二個品種「open 3」(意為「開放3」)。[27]
盾牌鎳幣生產的最後一年裡出現了日期重疊的品種,其年份「1883」的「3」字旁邊有清晰可見的數字「2」,有些則會兩個數字重疊,這一品種被稱為「1883/2」。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因為進入1883年後,印有前一年份的模具尚可使用,所以鑄幣局為節約成本就在年份上直接再沖印上「1883」。根據記載,有至少5個這樣的模具經重印年份再利用,鮑爾斯估計這些模具一共鑄造了11萬8975枚硬幣。斯賓德爾則估計,這些硬幣中留存至今的僅有0.2%至0.3%。[28]
替換
1867年重新設計的硬幣背面並沒有解決模具壽命短,硬幣品相差的問題[29],1868年和1871年,鑄幣局製作了多種圖案幣,打算更換鎳幣設計[30],在此期間盾牌鎳幣仍然繼續生產[29]。1880年,查爾斯·愛德華·巴伯成為鑄幣局首席鑄幣員,他在第二年接到指示,設計統一的鎳幣、3美分硬幣和新提議的銅鎳合金美分幣。1882年,巴伯的新鎳幣設計獲批,其正面是自由女神頭像,反面是羅馬數字「V」,另外兩種面額更小硬幣的設計工作沒有進行。1883年,巴伯的新設計取代盾牌鎳幣[31]。新設計的模具做好時,鑄幣局已經生產了一些帶有1883年份的盾牌鎳幣,鑄幣局官員希望能夠打擊投機行為,因此在之後的多個月裡同時生產盾牌鎳幣和之後得名自由女神頭像的新鎳幣。1883年,鑄幣局一共生產了近150萬枚盾牌鎳幣,[32]同年6月26日,盾牌鎳幣的鑄造正式劃上句點[33]。
產量
年份 | 精製幣數量 | 流通幣數量 |
---|---|---|
1866 | 600+ | 14,742,500[34] |
1867(星星間有線條間隔) | 25+ | 2,019,000 |
1867(星星間無線條間隔) | 600+ | 28,890,500 |
1868 | 600+ | 28,817,000 |
1869 | 600+ | 16,395,000 |
1870 | 1,000+ | 4,806,000 |
1871 | 960+ | 561,000 |
1872 | 950+ | 6,036,000 |
1873(closed 3品種) | 1,100+ | 436,050(估計值) |
1873(open 3品種) | 0 | 4,113,950(估計數字) |
1874 | 700+ | 3,538,000 |
1875 | 700+ | 2,097,000 |
1876 | 1,150+ | 2,530,000 |
1877(只有精製幣) | 510+ | 0 |
1878(只有精製幣) | 2,350 | 0 |
1879 | 3,200 | 25,900 |
1880 | 3,955 | 16,000 |
1881 | 3,575 | 68,800 |
1882 | 3,100 | 11,472,900 |
1883 | 5,419 | 1,451,500 |
1878年以前鑄幣局生產的盾牌鎳幣精製幣數量源於現代研究人員的估計,不同來源中的數字存在很大不同。例如鮑爾斯估計,1866年版的精製幣約為800至1200枚,而格洛里亞·彼得斯(Gloria Peters)則認為這一數字剛剛超過375枚。[35]由於鑄幣局有可能會在原版硬幣鑄造多年後重鑄精製幣,因此具體數量的問題也變得更多複雜。鑄幣局官員會使用本來應該已經毀掉的模具來鑄造硬幣,提供給有意的收藏家和經銷商,不過他們對此予以否認,鮑爾斯則諷刺這是一種「官方否認」(意即「謊言」)。這一做法又會導致出現不一致的硬幣,因為鑄造時所採用的正、背面模具很可能並不相配,或是時間上存在錯位,印有早期年份的正面模具配合的卻是多年後才面世的背面設計。[36]
解釋說明
- ^ 1.0 1.1 見Peters & Mohon 1995,第3頁。盾牌鎳幣專家霍華德·斯賓德爾指出,硬幣上使用的扁形十字架和紋章上不同,所以設計者有可能並沒有意指扁形十字架的考量,見Bowers 2006,第63頁。
參考資料
腳註
- ^ Montgomery et al. 2005,第22頁.
- ^ Taxay 1983,第388頁.
- ^ Taxay 1983,第243頁.
- ^ 4.0 4.1 Lange 2006,第99頁.
- ^ 5.0 5.1 Breen 1988,第246頁.
- ^ 6.0 6.1 6.2 Taxay 1983,第244頁.
- ^ Montgomery et al. 2005,第25頁.
- ^ Taxay 1983,第241–244頁.
- ^ Peters & Mohon 1995,第3頁.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Lange 2006,第100頁.
- ^ 11.0 11.1 11.2 11.3 Taxay 1983,第244–245頁.
- ^ Breen 1988,第247頁.
- ^ 13.0 13.1 Bowers 2006,第54頁.
- ^ 14.0 14.1 Peters & Mohon 1995,第16頁.
- ^ 15.0 15.1 Taxay 1983,第245頁.
- ^ Peters & Mohon 1995,第4頁.
- ^ Bowers 2006,第67頁.
- ^ Taxay 1983,第245–246頁.
- ^ 19.0 19.1 Peters & Mohon 1995,第5頁.
- ^ Bowers 2006,第75頁.
- ^ Taxay 1983,第258頁.
- ^ Bowers 2006,第77頁.
- ^ Peters & Mohon 1995,第81頁.
- ^ Peters & Mohon 1995,第76–81頁.
- ^ 25.0 25.1 Bowers 2006,第90頁.
- ^ Bowers 2006,第102–103頁.
- ^ Bowers 2006,第110–111頁.
- ^ Bowers 2006,第124–125頁.
- ^ 29.0 29.1 Lange 2006,第123頁.
- ^ Peters & Mohon 1995,第11–12頁.
- ^ Taxay 1983,第285頁.
- ^ Peters & Mohon 1995,第95頁.
- ^ Montgomery et al. 2005,第29頁.
- ^ Yeoman 2014,第130–131頁.
- ^ Bowers 2006,第78–79頁.
- ^ Bowers 2006,第81–83頁.
- ^ Bowers 2006,第34頁.
文獻
- 書籍
- Bowers, Q. David. A Guide Book of Shield and Liberty Head Nickels. Atlanta, Ga.: Whitman Publishing. 2006. ISBN 978-0-7948-1921-7.
- Breen, Walter. Walter Breen's Complete Encyclopedia of U.S. and Colonial Coins. New York, N.Y.: Doubleday. 1988. ISBN 978-0-385-14207-6.
- Lange, David W.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Mint and its Coinage. Atlanta, Ga.: Whitman Publishing. 2006. ISBN 978-0-7948-1972-9.
- Montgomery, Paul; Borckardt, Mark; Knight, Ray. Million Dollar Nickel. Irvine, Ca.: Zyrus Press Inc. 2005. ISBN 978-0-9742371-8-3.
- Peters, Gloria; Mohon, Cynthia. The Complete Guide to Shield & Liberty Head Nickels. Virginia Beach, Va.: DLRC Press. 1995. ISBN 978-1-880731-52-9.
- Taxay, Don. The U.S. Mint and Coinage reprint of 1966. New York, N.Y.: Sanford J. Durst Numismatic Publications. 1983. ISBN 978-0-915262-68-7.
- Yeoman, R.S. A Guide Book of United States Coins 68th. Atlanta, Ga.: Whitman Publishing. 2014. ISBN 978-0-7948-4215-4.
- 在線資源
- U.S. Mint. Coin Specifications. [2015-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