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襯線體
在字體排印學中,粗襯線體(或稱埃及體)是一種襯線字體,其襯線是更粗、塊狀的。[1][2] 襯線終端可以是鈍頭和稜角(Rockwell),或圓角(Courier)。粗襯線體發明於十九世紀,在十九世紀也最為流行。
粗襯線體形成了一個很大而又多樣的字體類型。一些字體,如Memphis和Rockwell,其幾何設計的筆劃寬度變化最小:它們有時被說成是在無襯線體上加上了襯線的字體。其他如Clarendon類的字體,它們的結構則更像大多數其他襯線體,但襯線更大、更明顯。[3][4] 這些設計可能會有彎襯線(bracketed serif,也有譯作「支架襯線」的),在與字母的主筆畫合併之前,襯線的寬度會逐漸增加,呈現一個弧形;而幾何模型的粗襯線體的襯線具有固定的寬度。
面向顯示器的粗襯線體通常非常大膽,旨在吸引讀者對海報的注意,而面向小尺寸易讀性的粗襯線體則顯示出較少的極端特徵。一些面向小型列印使用和在劣質新聞紙上列印的字體可能會使用粗襯線體以增加易讀性,而其他特徵更接近傳統的書籍型字體。
歷史
當印刷材料開始蓬勃發展時,印製廣告、海報和傳單等需要新的字體的輔助,文生·費金斯(Vincent Figgins)在1815年和1817年首次應用粗襯線體「Antique」在商業用途上。[5]
範例字體
另見
參考文獻
- ^ Gray, Nicolete. Slab-serif type design in England 1815-1845. Journal of the Printing Historical Society. 1980, 15: 1–35.
- ^ Twyman, Michael. The Bold Idea: The Use of Bold-looking Type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Journal of the Printing Historical Society.
- ^ Sentinel: historical background. Hoefler & Frere-Jones. [15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7).
- ^ Challand, Skylar. Know your type: Clarendon. IDSGN. [13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 James Mosley. The Nymph and the Grot: the revival of the sanserif letter. London: Friends of the St Bride Printing Library,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