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共產黨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4月14日) |
緬甸共產黨(緬甸語:ဗမာပြည်ကွန်မြူနစ်ပါတီ),簡稱緬共,是緬甸的一個共產主義政黨。該黨成立於1939年8月15日,昂山為第一任總書記。
緬甸共產黨 ဗမာပြည်ကွန်မြူနစ်ပါတီ | |
---|---|
簡稱 | 緬共 |
總書記 | 尼尼覺[1] |
發言人 | 波丹強 |
創始人 | 昂山 德欽巴欣 德欽博 德欽拉佩 德欽索 耶保巴丁 耶保吞貌 |
成立 | 1939年8月15日 |
被禁 | 1953年10月 |
總部 | 仰光 勃固 邦桑(1978年—1989年)[2] |
黨報 | 《人民力量》 |
青年組織 | 紅色衛隊 |
軍事組織 | 人民解放軍(2021年至今) 歷史上: 緬甸人民解放軍/緬甸革命軍(1948年—1950年) 緬甸人民軍(1950年—1989年) |
黨員 (2015年) | 3000 |
意識形態 | 共產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毛澤東思想[3] 聯邦主義 |
政治立場 | 極左翼 |
國內組織 | 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1945年—1946年) |
官方色彩 | 紅色 |
官方網站 | |
www | |
緬甸政治 政黨 · 選舉 |
1989年,緬共發生嚴重分裂,分裂出佤邦聯合軍、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等割據勢力,導致緬共喪失全部根據地。
目前,該黨在緬甸屬於非法組織,主要在秘密狀態下運作。2021年8月,在克欽獨立軍的支持下,緬共宣布重新開展武裝鬥爭,成立「人民解放軍」;目前,人民解放軍主要活動在克欽邦和實皆省。
歷史
1939年10月1日,昂山聯合德欽黨、緬甸共產黨、貧民黨等組成自由聯盟(亦稱緬甸出路派組織),由巴莫出任主席,昂山出任總書記。1941年,昂山帶領29名青年(史稱「三十志士」)到日本占領的海南島接受軍事訓練,準備組織武裝起義配合日軍侵入英屬緬甸。事實上,昂山此時也已經脫離了緬甸共產黨。而此前由於德欽丹東、德欽索等骨幹被捕,緬甸共產黨無形中陷於瓦解,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暴發,1942年1月日本軍隊從馬來西亞和泰國侵入緬甸,德欽丹東、德欽梭等出獄,德欽梭任緬甸共產黨第二任總書記,1946年3月,由於清算白勞德路線以及關於是否堅持毛澤東思想與農村路線而造成緬甸共產黨內部第一次大分裂,德欽梭作為反對毛澤東思想的親蘇派與其它7個中央委員脫離緬共另行組織紅旗共產黨,德欽梭任紅旗共產黨中央總書記,緬甸共產黨則重新組成新的中央,選舉德欽丹東出任中央總書記(後改稱中央委員會主席)。1944年8月到9月,緬共、「緬甸國民軍」(昂山為首)、「緬甸人民革命黨」(即緬甸社會黨前身)等團體領導人在吳努家中舉行了會議,成立「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昂山任最高領導人,德欽丹東任總書記,德欽索任政治領導人,吳奈溫也是重要領導人之一。「同盟」內部在對待一系列與英人合作與獨立形式的問題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緬甸共產黨對於昂山的「中間路線」進行了強烈的抨擊。1946年10月10日,由於共產黨批評昂山鎮壓罷工,「同盟」執行委員會通過決議,把緬甸共產黨排除出了「同盟」。
緬甸獨立後,緬甸共產黨堅持反對吳努政府,1948年8月,吳努政府向緬甸共產黨全面進攻,緬共被迫轉入地下,並開展武裝鬥爭,緬甸共產黨在1960年失去位於緬甸中部的根據地之後,尋求並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北越支持。有一批緬共領導人在中國北京國際馬列主義學院學習,後分別被派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野戰軍掛職學習。在地方掛職學習地四川省、貴州凱里、雲南昆明對一部分緬甸人秘密進行培訓,其中有815軍區司令丁萊、東北軍區參謀長余劍、果敢彭家聲、克欽邦丁英、佤邦趙尼來和鮑有祥等,後來在緬甸東北部重新建立,當中包括了佤邦、克欽邦、果敢。作為東南亞的第一個共產黨國家,胡志明領導下的越南民主共和國亦視緬共為其在印度支那地區以外的重要盟友,向其派遣軍事顧問和專家進行指導工作,亦有緬共中層和基層幹部在越南人民軍一號陸軍士官學校學習。
1962年緬甸國防軍司令、陸軍上將吳奈溫發動政變,建立親美的軍事獨裁統治,並通過實行所謂的「緬甸式社會主義」與已和中國交惡的南斯拉夫和蘇聯建立聯繫,緬甸由此正式步入軍政府時期。1967年緬甸軍政府發動反華騷亂,中國和北越於次年正式幫助緬共重建軍隊,剛剛退出華約的阿爾巴尼亞亦應中越兩國的邀請參與了對緬共的援助。緬共中央所在地早期為勃固,1975年後遷至邦康。
1976年毛澤東去世後,中國於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並在1980年停止對包括緬共在內的海外共產黨的援助,此時正值中越和中阿關係交惡,緬共倒向越南和阿爾巴尼亞一方。越南方面要求緬共撤銷具有中國背景的高、中層幹部,尤其要求清除領導層內的華裔幹部。緬共方面由此開始大量排斥知青志願兵出身的幹部和果敢族幹部等,導致黨內人心出現渙散。而1986年時任越共中央總書記黎筍去世後,越南也開始革新開放並尋求與中國關係正常化,從而逐步停止了對緬共的援助。1985年霍查去世後,阿爾巴尼亞不堪自身國內矛盾,亦逐步停止對緬共的援助。完全失去中越阿三國外援後的緬共黨內矛盾日益加深,士氣日漸低落,錯過了8888民主運動後美國等西方各國撤銷援助導致軍政府處於孤立狀態的時機。
1989年3月11日,彭家聲領導的東北軍區部隊於果敢縣率先發動兵變,宣佈脫離緬甸共產黨,組建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並與緬甸軍政權達成停戰協議。在果敢發生兵變後,以時任總書記德欽巴登頂為首的緬共中央下令鎮壓。而以趙尼來和鮑有祥為首佤族部隊決定脫離緬共。4月17日,在緬共中央警衛旅政委羅常保等人的內應下,佤族部隊包圍位於邦康的緬共中央辦公廳,將緬共中央領導禮送至中國境內,終止緬共在佤邦地區的活動,成立緬甸民族民主聯合黨和緬甸民族民主聯合軍。兩天後的4月19日,知青志願兵出身的彭家聲女婿林明賢領導的815軍區亦突然發動兵變宣布脫離緬共,並另立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
同在中部軍區活動的緬共盟友北撣邦軍和撣邦進步黨恢復獨立行動,召學騰任主席,雷茂任司令。5月,緬甸民族民主聯合軍420師(原人民軍東北軍區6旅)防區遭坤沙蒙泰軍攻陷。5月18日,佤邦和北撣邦軍與緬甸軍政權達成停戰協議。6月30日,815軍區方面與緬甸軍政權達成停戰協議。同9月,101軍區司令員丁英宣布脫離緬甸共產黨,成立克欽新民主軍。至此,緬甸共產黨的根據地徹底瓦解。
在1989年緬共失利後,緬共中央委員賽昂溫向軍政府投降。賽昂溫是緬共唯一一個撣族中央委員,也是唯一一個向軍政府投降的中央委員。而其他領導人選擇流亡中國,繼續堅持地下鬥爭。[4] 1990年代,緬甸政府曾宣布挫敗了一次緬共組織的暴動,60多名軍官被逮捕。據說,現在若開地區仍然有緬共游擊隊(可能是原紅旗派武裝)在活動。[5]緬共的餘部敗走中國後,以也波晉孟為首對黨組織進行了重組。緬共餘部骨幹大都是原來北上的緬族學生,後來還有一些本土人士加入。
2021年復出
2021年2月1日,緬甸國防軍發動軍事政變,緬甸共產黨於同日發布聲明譴責政變並呼籲建立統一戰線反對國防軍。
2021年3月,緬共幹部通過中緬邊境重新進入緬甸。同年8月,緬共宣布已經建立了新的武裝組織——人民解放軍,以對抗國家管理委員會並發動「人民戰爭」。克欽獨立軍為人民解放軍提供了最初的武器和裝備。在德林達依省,人民解放軍與人民防衛軍並肩作戰。人民解放軍聲稱擁有1000名現役士兵。2021年12月6日,緬共在英國《晨星報》宣布重新開展武裝鬥爭,向軍政府當局宣戰。受訪的緬共發言人表示,緬共已經為重啟武裝鬥爭準備了很久,2021年的政變加快了這一進程。發言人還表示,緬共雖然在原則上不拒絕與軍政府對話,但他們知道必須通過武力才能推翻軍政府的統治;發言人還表示,政變前的體系也無法保障人民民主和社會進步。[6][7]
對外政策
1947年12月,緬甸共產黨的孟加拉裔理論家Yèbaw Ba Tin發表了《當前的政治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將與中、越、印尼(為當時東南亞的第二大共產黨)三國共產黨結盟寫進綱領(同「民主中國和鬥爭中的越南和印尼」建立核心同盟),以此為基礎獲得蘇聯的支持,以及和其他「反抗英美帝國主義殖民」的民主國家建立同盟和貿易關係。
1963年與緬甸軍政府談判破裂後,緬共重申了1947年綱領中與中國、越南和印尼三國共產黨結為同盟的對外方針,因而緬共的一系列政策得到中國共產黨的公開支持[9],而當時與中國關係緊密的、以胡志明為首的越南共產黨和受到時任印尼總統蘇加諾支持的印尼共產黨亦視緬共為其同在東南亞的重要盟友。中越兩國遂開始向緬共提供武器和資金,並招收大量緬共幹部入讀軍事院校,為其培訓軍官;印尼共產黨雖並未取得政權,但因其受到當時的蘇加諾政府大力支持而在印尼國內擁有較大影響力,其規模為當時東南亞僅次於越南的第二大共產黨,因此亦盡己所能為緬共搜集大量物資以示支援。
1965年9月,印尼發生930事件,導致印尼共產黨遭蘇哈托為首的親美政變軍人當局屠戮殆盡,使緬共失去一個重要盟友。緬共吸取了印尼共未建立武裝的教訓,同時其自身亦有1958年放下武器的教訓,因而請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北越方面幫助其儘快重建軍隊。
1967年6月,奈溫政府效仿印尼930事件後蘇哈托政府以印尼華人為目標迅速消滅印尼共產黨的反共大屠殺,以緬甸華人為目標發動反華騷亂,同時亦鎮壓緬甸國內一切抗議越南戰爭的反戰聲浪,意圖就此一舉消滅緬共。緬共立即發表題為《緬甸蔣介石——奈溫軍人政府必敗,人民必勝》的聲明在輿論上為自己爭取時間。中國和北越經歷了印尼共產黨遭滅黨後未能迅速做出反應的教訓,立即公開對緬共表示支持。
自1968年起,緬共相繼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北越和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的支持和援助,尤其在三國的幫助下重建了軍隊。儘管中國為其最大的援助國,但由於與越南同屬東南亞國家,加之緬共高層始終對中國抱有一定戒心,在1978年中越關係交惡前,緬共奉行親越友華政策,而在中越關係惡化後,緬共完全倒向越南一方,直接推動了其於1989年的瓦解。
軍事
緬甸共產黨直接領導緬甸人民軍。
緬共歷任領袖
參見
參考資料
- ^ PLA Forces Returned from Northern Shan will Launch Operations in Central Myanmar with Allied Groups. Myanmar Pressphoto Agency. 2024-10-25 (英語).
- ^ 缅甸共产党史略. [2020-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 ^ Smith, Martin. Burma: Insurgency and the politics of ethnicity 2. impr. London and New Jersey: Zed Books. 1991 [2020-03-24]. ISBN 08623286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7).[頁碼請求]
- ^ 缅甸共产党命运:兴于抗战败于内斗亡于腐败. [2015-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 ^ 雲台峰上的123. 南国锋烟七十年——中缅关系回顾与展望. 烏有之鄉. 2015-12-26 [2017-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7).
- ^ A new stage of resistance: Burmese communists return to armed struggle. 晨星報. 2021-12-06 [2021-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9).
- ^ 缅甸共产党重新开展武装斗争. 華中師範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政黨研究中心. 2021-12-12 [2021-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A Q&A wit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Burma
- ^ Gibson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