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托·赫斯
維克托·赫斯(德語:Victor Hess,1883年6月24日—1964年12月17日)是一名奧地利裔美國物理學家,193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出生在奧地利施蒂利亞州Deutschfeistritz附近,逝世於美國紐約州弗農山[1]。
維克托·赫斯 Victor Hess | |
---|---|
出生 | 奧匈帝國佩高 | 1883年6月24日
逝世 | 1964年12月7日 美國紐約州弗農山 | (81歲)
獎項 | 諾貝爾物理學獎(1936年)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物理學家 |
機構 | 格拉茨大學 因斯布魯克大學 福德姆大學 |
生平
赫斯的父親是一名林業工人。他的教育全部是在格拉茨完成的。從1893年至1901年上中學,然後在卡爾·弗朗岑斯大學上大學。1906年他獲得博士學位。
他在維也納大學第二物理研究所工作了很短時間,在那裡他結識了放射性方面的最新情況。從1910年至1920年他在新成立的奧地利科學院鐳研究所任斯特芬·邁耶的助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赫斯領導一個備用軍事醫院的倫琴射線組。
1912年8月7日在一次從波希米亞拉貝河畔烏斯季到布蘭登堡巴德薩羅夫的氣球飛行中赫斯發現了他稱之為「高空射線」的宇宙線。在他的發表中他提到了另一名物理學家1908年就已經發現了這個射線,但是沒有發表。他自己的發現發表在1912年的《物理學雜誌》上[2]。
1919年赫斯被任命為格拉茨大學額外教授,但是此後不久他就去美國,在美國鐳企業以及美國礦業局工作兩年。他在那裡研究鐳的醫學應用。回到格拉茨後由於缺乏金費他主要研究空中放電。從1931年開始他任因斯布魯克大學教授,領導新成立的影像診斷學研究所。由於一個他已經在維也納就蒙受的放射線損害他不得不在因斯布魯克把一根拇指斷肢,並進行了一次喉結手術。在他的領導下在因斯布魯克建立了一個宇宙線觀測站。
1936年他和卡爾·戴維·安德森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37年他再次受任到卡爾·弗朗岑斯大學。
作為一個有自己思維的世界公民和積極的天主教徒赫斯一直沒有掩飾自己對納粹主義的反對。德奧合併後赫斯短期被捕。1938年5月28日他首先被迫退休,1938年9月他被立刻解僱,而且不能獲得養老金。而且他被迫把在瑞典獲得的並且在瑞典投資的諾貝爾獎金換成德國的國家債券。同年他和他的猶太妻子出逃美國,並在紐約市福坦莫大學繼續他的工作。1944年他獲得美國國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還多次回到維也納和因斯布魯克。
參考資料
- ^ 100 Jahre kosmische Strahlung: Ballonfahrer in strahlenden Höh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erstandard.at,2012年3月14日巡視
- ^ Über Beobachtungen der durchdringenden Strahlung bei sieben Freiballonfahrt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pro, mpi-hd.mpg.de, pdf 2012年3月14日巡視
- ^ Grabstätte von Victor Franz Hes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ictorfhess.org 2012年3月14日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