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史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7年2月4日) |
美國經濟史是從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人建立殖民地開始算起。美洲殖民地由起初最低限度成功的殖民經濟,一步步的演變成小規模的獨立農場經濟,直到於1776年成為美利堅合眾國。二百三十年間,美國建立了一個工業化的,完整而巨大的經濟體,占據了世界經濟的四分之一有餘。而這則歸功於美國擁有統一的市場以及大量自然資源(特別是石油,煤礦和木材)和肥沃的農耕地。政治上政府又十分支持經濟行為,再加上願意投資物力和人力的企業精神,美國經濟一直保持著很高的盈利,吸引來自各地數以百萬計的移民。
前殖民時期
在歐洲人來到美洲之前,當地土著居民與外界鮮有貿易來往。以伊洛魁人為例,他們的經濟以狩獵採集和農業為基礎。而在歐洲人來到美洲後,當地土著居民保有的經濟體制從此被殖民者帶來的歐洲貨品,火器,皮草貿易以及後來的戰爭,疾病,原著民土地的流失等深遠的改變了。
公元1492年,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在西班牙皇室的贊助下啟航尋找通往亞洲的新航道,卻意外的發現了「新大陸」。隨後的一百年中,英國,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等國的探險家們先後來到新世界尋找財富榮耀,和推廣宗教。不過北美的荒地起初未曾給這些探險家們很多黃金和榮耀,於是他們中許多人陸續的退出了這一事業。而北美真正意義上最初建立殖民地的一批人在隨後來漂洋過海來到新大陸。公元1607年,一小股英國殖民者在現維吉尼亞州的詹姆斯鎮建立了英國在北美最初的永久性聚居地。
殖民地時期
早期的移民者有許多不同的原因來到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清教徒想在新英格蘭創建一個純潔的宗教。其它移民者,比如說佛吉尼亞, 主要的為了商業投機。英格蘭在擴大殖民地的成功以致於後來成為美國,是因為大量的使用特許持證公司。 特許公司是由一群股東(通常是商人和富有的農場主)構成,他們追求個人經濟利益而且有時還會服務英國國家利益。儘管它們作為金融私有的公司,英國國王為每個項目頒發了特許狀或者經濟特權以及政治和司法許可。各殖民地通常不會短期內看到回報,但是英國投資者會把他們的特許權轉讓給本地居民。這樣做的政治影響深遠,儘管當時少有察覺。各殖民地開始建立自己的生計,社區和獨立的經濟。
殖民地早期的繁榮歸功於毛皮貿易,但是在殖民地中,人們主要是居住在自給自足的小農場。而在少數一些小城市以及南卡羅來納和維吉尼亞的些大型種植園里,一些生活必需品和幾乎所有的奢侈品都通過出口菸草,稻米和靛藍來得以交換。
支持性產業隨著殖民地的擴張而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專用鋸床和磨坊開始出現。殖民地居民開始建立造船廠,同時製造漁船隊和商船。他們也建立小型冶煉廠。到了18世紀,局部的發展模式變得清晰:新英格蘭殖民地居民依靠造船和航運來積累財富;馬里蘭,維吉尼亞和南北卡羅來納的種植園(其中不少使用奴隸),主要種植菸草,水稻和靛藍;中部的殖民地如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和德拉瓦主要經營作物和毛皮的航運。這個時期,除了奴隸之外,殖民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甚至超過了英國。而由於英國投資者的離開,土地開始向殖民地企業家開放。
從詹姆斯一世開始(1603–1625)就受控於英國的北美殖民地,在1770年時已經在政治經濟兩方面做好了加入一場新興的自治運動的準備。爭吵最早出現在與英國的稅收和其他方面;美國人希望修改稅收和法令來滿足他們對自治的要求,但是一部分人認為[誰?],越來越多的爭吵最終將引發一場抵抗英國統治,謀求殖民地獨立的戰爭。
崛起的中產階級借用了洛克的《再論公民政府》中的一句話「生命,自由,財產是不可剝奪的權利」作為自己的口號。和在17世紀18世紀的英國政局動盪中一樣,中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堅定的支持著美國革命。
新的國家
1789年的美國憲法確定了在州際之間的商業貿易沒有關稅,整個國家是一個統一聯合的整體。在對聯邦的權利範圍的討論中,第一任美國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持有一個很寬鬆的界定。漢密爾頓利用國債建立了強大的國家信用,這些國債被貴族們持有(因為貴族們有利益驅動將國家保持在健康的狀態下),並利用進口關稅作為擔保。漢密爾頓相信國家能通過分散投資船運業,製造業和銀行業來實現經濟增長。他提議徵收保護性關稅來為政府支出買單,然而西部的農民很不滿政府徵收威士忌稅。1791年他從國會得到特許,成立了美國第一銀行,有效期至1811年。
托馬斯·傑斐遜和詹姆斯·麥迪遜反對建立一個極權中央政府(相應的也反對漢密爾頓大多數的經濟政策),但他們無法阻止漢密爾頓,因為當時漢密爾頓在華盛頓管理層里有著很大的權力和政治影響力。到了1801年,傑斐遜當選總統之後,開始推行一個分散的土地式民主(agrarian democracy),被稱為傑斐遜式民主(Jeffersonian democracy)。其理念是保護普通民眾免於政治和經濟上的暴政。他稱讚小農們是「最有價值的公民」。在他之後的麥迪遜總統讓銀行特許證於1811年到期,但在美國經濟走下坡路之後,於1816年成立美國第二銀行。
成長與擴展
棉花在開始時只是小規模的在南部種植,後來由於伊萊·惠特尼(Eli Whitney)發明了軋棉機,可以將原棉和種子以及其他廢物分開。所以棉花開始大規模種植。因為棉花的種植,一些使用奴隸的大型種植園讓一些家庭變的非常富有。
數以千萬計的移民向更加肥沃的美國中西部遷移。官方建立的國道和水路如「坎伯蘭大道」和「伊利運河」幫助大量移民向西部遷移並且將大量的農產品運往市場。自由黨人支持克萊的美國系統,它主張進行內部改進(道路,運河,港口)保護工業,並且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銀行。然而,自由黨人的立法程序被民主黨人阻止了。
總統安德魯傑克遜( 1829年至1837年)反對美國第二銀行,因為他認為美國第二銀行有利於他的敵人的既得的利益。在傑克遜第二次當選為美國總統的任期內,他拒絕恢復銀行的特許權並獲得了國會的支持。傑克遜反對使用紙幣,並要求向政府支付黃金和白銀硬幣。1837的恐慌使得經濟停止增長達三年之久。
鐵路是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之一。 關於鐵路是否是「必不可少」的,有許多截然不同的觀點,但毫無疑問鐵路是非常重要的。鐵路為經營大規模商業運作的新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創造了一個為未來商業所使用的藍圖。他們首先遇到管理的複雜性,工會問題及競爭問題。由於這些徹底的革新,鐵路成為首個大規模商業企業。
恐慌被沒有對在19世紀經濟快速成長的美國造成太大的影響.相對而言;對於美國人口成長,快數發展的農場及工業發展仍然相當穩定.當交通建設的改善和新市場的持續擴張;新的發明以及資本的投資,仍舊驅使著美國經濟引擎推動.蒸氣船的發明使得船運更加的方便及便宜;但是鐵路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更加全面性.不像是其他的交通運輸,鐵路在發展的期間受到了政府的許多支援,例如土地徵收以及開山闢路,隧道工程...等等.並且得到了許多的民間及一些歐洲企業的私人資助。
有一些人一夜致富但是大多數人卻失去畢生積蓄,然而願景以及海外資金,結合了黃金的發現以及對美國公共利益及私人財富的承諾,使這個國家有能力發展大規模鐵路運輸系統,奠定日後工業化的基礎。
地區 | 1850年 | 1860年 | 1870年 | 1880年 | 1890年 |
---|---|---|---|---|---|
新英格蘭 | 2,507 | 3,660 | 4,494 | 5,982 | 6,831 |
中部州份 | 3,202 | 6,705 | 10,964 | 15,872 | 21,536 |
南部州份 | 2,036 | 8,838 | 11,192 | 14,778 | 29,209 |
南部州份及領地 | 1,276 | 11,400 | 24,587 | 52,589 | 62,394 |
太平洋沿岸各州及區域 | 23 | 1,677 | 4,080 | 9,804 | |
全國新建鐵路累計里程 | 9,021 | 30,626 | 52,914 | 93,301 | 129,774 |
來源: Chauncey M. Depew (ed.), One Hundred Years of American Commerce 1795–1895 111頁 |
18世紀,工業革命從北方開始,到19世紀初期時,迅速席捲了整個美國。
到19世紀中葉,儘管海上貿易通道仍被英國皇家海軍的炮艦外交主宰,但是美國的購買力水平已經超過沙俄、普魯士,並幾近與法國或印度相平。
到1860年, 阿伯拉罕·林肯任總統期間,16%的美國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且全國三分之一的收入來源於製造業。城市工業起初僅限於東北部地區;棉布生產占據首要位置,製鞋業、毛紡生產和機械製造也在擴張。許多新的工人都是移民。從1845年到1955年,每年大約有30萬歐洲移民來到美國。他們中的很多都是窮人,留在了東部的城市,並且往往是他們剛到達時所在的港口城市。
美國內戰和19世紀60年代的重建
而另一方面, 依然是農業地區的美國南方,對北方存在著資本和製造業商品上的依賴。 南方的經濟利益, 包括奴隸制的保有, 只有在南方控制聯邦政府的前提下才能收到政治力量的保護。1856年建立的共和黨,代表著工業化的北方。1860年, 共和黨和他們的總統候選人阿伯拉罕·林肯在奴隸制上持觀望態度,但在經濟政策上就堅定得多。1861年, 他們成功地出台了保護性的關稅政策。1862年, 第一條太平洋沿岸的火車線路被特許設立。1863年,一個全國性的銀行系統建立,用以資助美國南北戰爭;每個城市都設立了「第一國家銀行」,有些依然存留至今。
美國北方在工業化程度上對南方的的優勢確保了其在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中的勝利。北方的勝利決定了美國的未來及其經濟體制。奴隸制的廢除,使得南方的棉花大種植園收益銳減。在戰時和戰後迅速擴張的北部工業則繼續迅猛發展。工業化逐漸統領了美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社會和政治領域。南方種植園主的貴族統治宣告結束。
美國南方遭受了巨大的破壞,隨之而來的是貧困的糾纏。 重建期間鐵路建設獲得了大量的補貼(同時腐敗現象也很嚴重),但南方地區保持了其棉花生產的獨立性。曾經的奴隸轉變成了受僱勞工或佃農。隨著人口增長超過了經濟的發展速度,很多潦倒的白人也加入了僱傭工人的行列。到1940年,卡羅萊納州的紡織廠,和阿拉巴馬州的鋼鐵企業,成為了少數起重大作用的製造行業。
黃金年代: 1870年代至1890年代
南北戰爭結束之後迅速發展的美國經濟奠定了現代美國工業的基礎。
進步時代: 1890年代至1920年代
從傳統上說,美國政府領導人大多不願意讓聯邦政府過多干預私人企業,但運輸部門除外。一般情況下,他們認可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理念,反對政府干預經濟,認為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僅限於執法、維持秩序。到了19世紀後期,當小企業、農場和勞工運動要求政府出面為他們調停時,這種態度才開始變化。
咆哮的二十年代: 1920年至1929年
共和黨總統沃倫·G·哈定提倡「回歸常態」(normalcy) ,給戰時的高稅率畫上了句號。在他的領導下,財政部長安德魯·W·梅隆提高關稅,並降低其他稅率,在1920到1930期間用大量政府盈餘減少了大約1/3的聯邦貸款。商務部長赫伯特·胡佛通過治理商業活動,致力於提高效率。這個時期的經濟繁榮和文化發展,被稱為咆哮的二十年代。快速增長的汽車業刺激了石油,玻璃和公路等行業的發展。旅遊業激增,有車族購物有了更大的活動範圍。小城市蓬勃發展,大城市由於商務樓,工廠以及住宅的大量建造,迎來了最輝煌的10年。新興電力行業給商業和日常生活帶來了變革。電話和電線普及到了農村,但是農民沒有能夠從戰時土地價格泡沫中恢復過來。上百萬的農民遷徙到附近的城市。然而,1929年十月,股市崩盤,銀行倒閉。
經濟大蕭條: 1929年至1941年
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首先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於蘇聯木材競爭的緣故[來源請求];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加拿大小麥的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穀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洲,農業衰退由於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後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整整十年期間美國失業率超過20%的高檔。
歐洲的高失業率和貧富差距民怨也導致德國納粹的興起與二戰,並扶植了全球範圍內的共產主義崛起,然而諷刺的是美國參與二戰的大量軍備與基礎建設開支拯救了失業率,戰爭中許多新興科技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戰後美國建立的這些生產力和科技優勢轉入商業,也開創了長達30年的盛世。
表2:大蕭條數據[1] | 1929年 | 1931年 | 1933年 | 1937年 | 1938年 | 1940年 |
---|---|---|---|---|---|---|
實際國內生產總值 (GNP) 1 | 101.4 | 84.3 | 68.3 | 103.9 | 103.7 | 113.0 |
消費者價格指數(CPI)2 | 122.5 | 108.7 | 92.4 | 102.7 | 99.4 | 100.2 |
工業生產指數2 | 109 | 75 | 69 | 112 | 89 | 126 |
貨幣供應量 (十億美元) | 46.6 | 42.7 | 32.2 | 45.7 | 49.3 | 55.2 |
出口 (十億美元) | 5.24 | 2.42 | 1.67 | 3.35 | 3.18 | 4.02 |
失業率 | 3.1 | 16.1 | 25.2 | 13.8 | 16.5 | 13.9 |
1 按1929年的美元價值計算
2 1935–39 = 100
戰時管理: 1941年至1945年
戰時生產委員會負責協調整個國家的生產力,以優先滿足軍事需要。許多生產消費品的工廠轉而為軍事服務。汽車製造商開始製造飛機和坦克,把美國變成了「民主武器庫」(arsenal of democracy)。隨著國家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費品變得稀缺,政府建立了價格管理局,來防止通貨膨脹。價格管理局主要通過控制一些地區的租金,和一些普通消費品,例如糖,石油等;以此控制價格上漲。
1940年代早期,受益於二戰的影響,美國成功擺脫了大蕭條的陰影。但也有政治評論說弗蘭克林·羅斯福的社會民主政策對此也有貢獻,但批評說羅斯福的政策阻礙了經濟復甦,甚至讓情況變得更壞。但至少經濟的復甦,有部分是因為其自我恢復的特性;大蕭條是美國歷史上第六次衰退。
6百萬婦女開始參與生產製造業的工作;這些臨時工作大部分都是製造彈藥。她們部分替代了男人在軍事中的位置。這些女工們被抽象成小說中的人物,女子鉚釘工。戰後,隨著男人們回到家鄉,很多婦女停止工作回到了家中。但二戰中使用女工的先例,為以後讓婦女加入美國勞動大軍鋪平了道路。
戰後經濟:1945年–1973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1970年代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華爾街在戰後享受了歷史上最長的一次牛市,股市幾乎毫無阻力的從1949年到一直上漲到1957年。美國政府當時參與社會福利和被艾森豪稱為軍事工業複合體的政策一直延續至今。
20世紀70年代:通貨膨脹的災難
從1975年到1979年,失業率總體上穩定下降,但不久後開始陡然升高。
撤銷管制:1981年–1992年
雷根推行的經濟政策為供應面經濟學,被人稱為雷根經濟學,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排除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急遽衰退後,於1982年開始了非常茁壯的經濟成長。他始終強調他對於聯邦政府在處理問題上的能力抱持著懷疑態度,尤其是在經濟問題方面。他的解決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並減少稅率和撤銷管制,以此讓自由市場機制能自動修正所面臨的問題。
他在就職典禮那天說道:「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成為當代名言,幾乎全部共和黨支持者都認為雷根經濟學是擺脫80年代初期衰退和最後擊敗蘇聯的關鍵,民主黨人士當時也無法反駁,直到21世紀金融海嘯爆發後雷根經濟學才在世界範圍內遭到質疑,並認為80年代初的衰退只是利率上升過高以吸收市場流竄資金的後遺症,僅調低利率就能恢復經濟本來面貌,與雷根經濟無關。
新經濟時期: 1990年至2000年
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崩盤,蘇聯解體美國贏得冷戰,並打贏第一次波灣戰爭,國債增長75%,GDP增長69%,標準普爾500指數增長超過3倍。1994年到2000年期間,電腦革命的科技創新和實際產出增長,伴隨著溫和的通貨膨脹以及不到5%的失業率,伴隨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提供大量廉價產品進入美國刺激消費,隨之而來的是暴漲的股票市場,以及網際網路繁榮相對於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美國顯得崛起之勢明確。
90年代後期市場的熱點是高科技的首次公開發行和網際網路公司。然而到了2000年,網路泡沫化股票估值產生崩跌,從2000年3月,市場開始釋放出90年代大約50%到75%的增長。
泡沫與崩潰: 2001年至2010年
2001年經濟惡化,國民產出只增長0.3%,但失業率和破產數量都大幅上升,帶來了21世紀初的衰退,但也有人常常把這次衰退歸咎於2001年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 21世紀初期再次由共和黨小布什獲得主政權,網路泡沫化和2001年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美國經濟疲弱,美國聯準會實行低利率政策意圖拉升經濟並解除諸多商業管制,尤其是金融業管制。同時並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進行反恐。
然而浮濫的資金並未進入實體經濟發展,因為美國的勞工成本和產業內涵在全球製造業中沒有優勢,資金反而流入華爾街金融業主導的次級房貸市場成為債務消費的動能和房價炒作的趨勢,許多大城市郊區中高級地段房價6年內上漲達3倍,華爾街將其包裝為衍生金融商品再賣回市場以賺取手續費和分擔風險,該類商品也幾乎賣往歐洲全部國家和亞洲少數國家,該金融和房產雙拉抬的泡沫也確實帶來消費型榮景5-6年,直到2007年該發展無以為繼爆發次貸風暴和2008的雷曼兄弟倒閉全面金融海嘯,世界經濟崩盤,美國總官方失業率一度超過10%,通用汽車和花旗銀行、美林證券等大型企業紛紛乞求政府紓困,導致政府債務大幅飆升超過13兆美金。
海嘯後民主黨上台意圖拯救經濟,美國利用美元地位進行印鈔票的量化寬鬆救市措施,並仿照日本下調利率到接近0%,一度拉抬道瓊指數上漲一倍達到海嘯前水準,然而後續歐洲國債問題爆發和美國評級下調,2011年股市又現頹勢,且失業率從未下降一值維持在9.1%高位,印鈔帶來的停滯性通貨膨脹導致世界各地動亂不斷。[2]
美國預算與政策緩急研究中心(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認為20世紀末其實美國已經出現衰退,中產階級實質薪資超過20年沒有成長而生活成本卻照漲,但是全球化帶來頂尖的資本家和金融家高收入與企業高收益掩蓋了經濟本質問題,股市和房市的泡沫上漲又將問題多掩蓋了10年加上反恐戰爭吸引了政府的資源和注意力從而錯失了全部調整產業結構的機會,直到問題爆發,時代雜誌稱為這是美國的「地獄十年」,至今各國財政和貨幣政策用盡經濟依然沒有起色,只換來政府債務高漲和利空消息不斷、貧富差距極大,CNN預測未來歐美經濟最佳狀況也是陷入日本式的失落20年,但美國多數家庭為負債與日本的儲蓄家庭不同,承受力與內銷國債的手段行不通。
2017年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實行減稅政策,簽署2017年減稅與就業法案,實行川普關稅案對中國貨品和產能過剩鋼鐵,鋁徵收關稅,爆發2018-2019年中美貿易爭端, 美國經濟增長, 美國工資持續增長,美國失業率3.8%創50年新低
統計數據
美國年度經濟數據[3] | |||||
---|---|---|---|---|---|
年份 | 名義GDP (10億美元) |
調整GDP (10億美元) |
人口 (100萬) |
人均名義GDP (美元) |
人均調整GDP (美元) |
1790年 | 0.19 | 3.60 | 3.929 | 48 | 916 |
1791年 | 0.21 | 3.82 | 4.048 | 52 | 944 |
1792年 | 0.22 | 4.10 | 4.171 | 53 | 983 |
1793年 | 0.25 | 4.43 | 4.297 | 58 | 1031 |
1794年 | 0.31 | 5.00 | 4.428 | 70 | 1129 |
1795年 | 0.38 | 5.31 | 4.562 | 83 | 1164 |
1796年 | 0.41 | 5.47 | 4.700 | 87 | 1164 |
1797年 | 0.41 | 5.57 | 4.843 | 85 | 1150 |
1798年 | 0.41 | 5.80 | 4.990 | 82 | 1162 |
1799年 | 0.44 | 6.20 | 5.141 | 86 | 1206 |
1800年 | 0.48 | 6.55 | 5.297 | 91 | 1237 |
1801年 | 0.51 | 6.87 | 5.486 | 93 | 1252 |
1802年 | 0.45 | 7.09 | 5.679 | 79 | 1248 |
1803年 | 0.48 | 7.21 | 5.872 | 82 | 1228 |
1804年 | 0.53 | 7.49 | 6.065 | 87 | 1235 |
1805年 | 0.56 | 7.88 | 6.258 | 89 | 1259 |
1806年 | 0.61 | 8.26 | 6.451 | 95 | 1280 |
1807年 | 0.58 | 8.27 | 6.644 | 87 | 1245 |
1808年 | 0.64 | 8.28 | 6.838 | 94 | 1211 |
1809年 | 0.68 | 8.92 | 7.031 | 97 | 1269 |
1810年 | 0.70 | 9.40 | 7.224 | 97 | 1301 |
1811年 | 0.76 | 9.82 | 7.460 | 102 | 1316 |
1812年 | 0.78 | 10.2 | 7.700 | 101 | 1326 |
1813年 | 0.96 | 10.8 | 7.939 | 121 | 1358 |
1814年 | 1.06 | 11.2 | 8.179 | 130 | 1372 |
1815年 | 0.91 | 11.3 | 8.419 | 108 | 1342 |
1816年 | 0.81 | 11.3 | 8.659 | 94 | 1304 |
1817年 | 0.76 | 11.5 | 8.899 | 85 | 1297 |
1818年 | 0.72 | 12.0 | 9.139 | 79 | 1308 |
1819年 | 0.72 | 12.3 | 9.379 | 77 | 1309 |
1820年 | 0.70 | 12.8 | 9.618 | 73 | 1328 |
1821年 | 0.73 | 13.4 | 9.939 | 73 | 1351 |
1822年 | 0.80 | 14.0 | 10.268 | 78 | 1360 |
1823年 | 0.75 | 14.5 | 10.596 | 71 | 1364 |
1824年 | 0.75 | 15.3 | 10.924 | 69 | 1400 |
1825年 | 0.81 | 16.0 | 11.252 | 72 | 1421 |
1826年 | 0.86 | 16.6 | 11.580 | 74 | 1431 |
1827年 | 0.91 | 17.1 | 11.909 | 76 | 1433 |
1828年 | 0.89 | 17.3 | 12.237 | 73 | 1415 |
1829年 | 0.92 | 18.0 | 12.565 | 73 | 1431 |
1830年 | 1.01 | 19.5 | 12.901 | 78 | 1518 |
1831年 | 1.04 | 21.2 | 13.321 | 78 | 1591 |
1832年 | 1.12 | 22.6 | 13.742 | 82 | 1646 |
1833年 | 1.14 | 23.3 | 14.162 | 80 | 1647 |
1834年 | 1.20 | 23.7 | 14.582 | 82 | 1625 |
1835年 | 1.32 | 25.0 | 15.003 | 88 | 1664 |
1836年 | 1.46 | 25.7 | 15.423 | 95 | 1667 |
1837年 | 1.54 | 26.0 | 15.843 | 97 | 1639 |
1838年 | 1.58 | 27.1 | 16.264 | 97 | 1663 |
1839年 | 1.65 | 27.8 | 16.684 | 99 | 1666 |
1840年 | 1.55 | 27.8 | 17.123 | 91 | 1622 |
1841年 | 1.63 | 28.4 | 17.733 | 92 | 1603 |
1842年 | 1.60 | 29.4 | 18.345 | 87 | 1600 |
1843年 | 1.55 | 30.8 | 18.957 | 82 | 1623 |
1844年 | 1.69 | 32.6 | 19.569 | 86 | 1665 |
1845年 | 1.84 | 34.6 | 20.182 | 91 | 1715 |
1846年 | 2.04 | 37.4 | 20.794 | 98 | 1799 |
1847年 | 2.39 | 40.0 | 21.406 | 112 | 1870 |
1848年 | 2.41 | 41.4 | 22.018 | 109 | 1881 |
1849年 | 2.40 | 42.0 | 22.631 | 106 | 1855 |
1850年 | 2.56 | 43.9 | 23.261 | 110 | 1889 |
1851年 | 2.70 | 47.5 | 24.086 | 112 | 1972 |
1852年 | 3.04 | 53.0 | 24.911 | 122 | 2128 |
1853年 | 3.28 | 57.3 | 25.736 | 127 | 2226 |
1854年 | 3.68 | 59.3 | 26.561 | 139 | 2232 |
1855年 | 3.94 | 61.7 | 27.386 | 144 | 2254 |
1856年 | 4.00 | 64.1 | 28.212 | 142 | 2270 |
1857年 | 4.13 | 64.4 | 29.037 | 142 | 2218 |
1858年 | 4.05 | 67.1 | 29.862 | 136 | 2247 |
1859年 | 4.38 | 72.0 | 30.687 | 143 | 2346 |
1860年 | 4.32 | 72.3 | 31.513 | 137 | 2296 |
1861年 | 4.58 | 73.7 | 32.351 | 142 | 2277 |
1862年 | 5.76 | 82.9 | 33.188 | 174 | 2497 |
1863年 | 7.60 | 89.3 | 34.026 | 223 | 2624 |
1864年 | 9.43 | 90.4 | 34.863 | 270 | 2592 |
1865年 | 9.86 | 93.0 | 35.701 | 276 | 2606 |
1866年 | 8.98 | 88.8 | 36.538 | 246 | 2430 |
1867年 | 8.33 | 90.4 | 37.376 | 223 | 2418 |
1868年 | 8.14 | 93.9 | 38.213 | 213 | 2458 |
1869年 | 7.85 | 96.6 | 39.051 | 201 | 2473 |
1870年 | 7.79 | 100 | 39.905 | 195 | 2509 |
1871年 | 7.68 | 105 | 40.938 | 188 | 2573 |
1872年 | 8.21 | 113 | 41.972 | 196 | 2683 |
1873年 | 8.68 | 123 | 43.006 | 202 | 2824 |
1874年 | 8.43 | 124 | 44.040 | 191 | 2815 |
1875年 | 8.05 | 123 | 45.073 | 179 | 2726 |
1876年 | 8.21 | 128 | 46.107 | 178 | 2781 |
1877年 | 8.27 | 132 | 47.141 | 175 | 2804 |
1878年 | 8.31 | 139 | 48.174 | 172 | 2894 |
1879年 | 9.36 | 157 | 49.208 | 190 | 3188 |
1880年 | 10.4 | 170 | 50.262 | 206 | 3379 |
1881年 | 11.6 | 191 | 51.542 | 226 | 3708 |
1882年 | 12.2 | 201 | 52.821 | 231 | 3800 |
1883年 | 12.3 | 206 | 54.100 | 227 | 3808 |
1884年 | 11.8 | 203 | 55.379 | 212 | 3667 |
1885年 | 11.4 | 201 | 56.658 | 202 | 3552 |
1886年 | 12.0 | 218 | 57.938 | 208 | 3764 |
1887年 | 13.0 | 234 | 59.217 | 219 | 3944 |
1888年 | 13.8 | 249 | 60.496 | 227 | 4108 |
1889年 | 13.8 | 258 | 61.775 | 224 | 4169 |
1890年 | 15.2 | 284 | 63.056 | 240 | 4502 |
1891年 | 15.5 | 287 | 64.361 | 240 | 4459 |
1892年 | 16.4 | 301 | 65.666 | 250 | 4590 |
1893年 | 15.5 | 284 | 66.970 | 231 | 4242 |
1894年 | 14.2 | 271 | 68.275 | 208 | 3972 |
1895年 | 15.6 | 300 | 69.580 | 224 | 4313 |
1896年 | 15.4 | 294 | 70.885 | 218 | 4153 |
1897年 | 16.1 | 307 | 72.189 | 223 | 4256 |
1898年 | 18.2 | 344 | 73.494 | 248 | 4685 |
1899年 | 19.5 | 365 | 74.799 | 261 | 4884 |
1900年 | 20.7 | 376 | 76.094 | 272 | 4943 |
1901年 | 22.4 | 397 | 77.584 | 289 | 5112 |
1902年 | 24.2 | 417 | 79.163 | 305 | 5261 |
1903年 | 26.1 | 429 | 80.632 | 323 | 5317 |
1904年 | 25.8 | 414 | 82.166 | 314 | 5034 |
1905年 | 28.9 | 459 | 83.822 | 344 | 5480 |
1906年 | 30.9 | 475 | 85.450 | 362 | 5564 |
1907年 | 34.0 | 492 | 87.008 | 391 | 5649 |
1908年 | 30.3 | 439 | 88.710 | 342 | 4949 |
1909年 | 32.2 | 468 | 90.490 | 356 | 5169 |
1910年 | 33.4 | 473 | 92.407 | 362 | 5116 |
1911年 | 34.3 | 488 | 93.863 | 366 | 5200 |
1912年 | 37.4 | 511 | 95.335 | 392 | 5359 |
1913年 | 39.1 | 531 | 97.225 | 403 | 5462 |
1914年 | 36.5 | 490 | 99.111 | 368 | 4948 |
1915年 | 38.7 | 504 | 100.546 | 385 | 5011 |
1916年 | 49.6 | 574 | 101.961 | 487 | 5626 |
1917年 | 59.7 | 560 | 103.268 | 578 | 5418 |
1918年 | 75.8 | 610 | 103.208 | 735 | 5910 |
1919年 | 78.3 | 615 | 104.514 | 749 | 5883 |
1920年 | 88.4 | 609 | 106.461 | 830 | 5721 |
1921年 | 73.6 | 595 | 108.538 | 678 | 5483 |
1922年 | 73.4 | 628 | 110.049 | 667 | 5708 |
1923年 | 85.4 | 711 | 111.947 | 763 | 6350 |
1924年 | 87.0 | 733 | 114.109 | 762 | 6422 |
1925年 | 90.6 | 750 | 115.829 | 782 | 6475 |
1926年 | 97.0 | 799 | 117.397 | 826 | 6806 |
1927年 | 95.5 | 807 | 119.035 | 803 | 6777 |
1928年 | 97.4 | 816 | 120.509 | 808 | 6771 |
1929年 | 103.6 | 865.2 | 121.767 | 851 | 7105 |
1930年 | 91.2 | 790.7 | 123.077 | 741 | 6424 |
1931年 | 76.5 | 739.9 | 124.040 | 617 | 5965 |
1932年 | 58.7 | 643.7 | 124.840 | 470 | 5156 |
1933年 | 56.4 | 635.5 | 125.579 | 449 | 5061 |
1934年 | 66.0 | 704.2 | 126.374 | 522 | 5572 |
1935年 | 73.3 | 766.9 | 127.250 | 576 | 6027 |
1936年 | 83.8 | 866.6 | 128.053 | 654 | 6768 |
1937年 | 91.9 | 911.1 | 128.825 | 713 | 7072 |
1938年 | 86.1 | 879.7 | 129.825 | 663 | 6776 |
1939年 | 92.2 | 950.7 | 130.880 | 704 | 7264 |
1940年 | 101.4 | 1034.1 | 131.954 | 768 | 7837 |
1941年 | 126.7 | 1211.1 | 133.121 | 952 | 9098 |
1942年 | 161.9 | 1435.4 | 133.920 | 1209 | 10718 |
1943年 | 198.6 | 1670.9 | 134.245 | 1479 | 12447 |
1944年 | 219.8 | 1806.5 | 132.885 | 1654 | 13594 |
1945年 | 223.1 | 1786.3 | 132.481 | 1684 | 13483 |
1946年 | 222.3 | 1589.4 | 140.054 | 1587 | 11348 |
1947年 | 244.2 | 1574.5 | 143.446 | 1702 | 10976 |
1948年 | 269.2 | 1643.2 | 146.093 | 1843 | 11248 |
1949年 | 267.3 | 1634.6 | 148.665 | 1798 | 10995 |
1950年 | 293.8 | 1777.3 | 151.235 | 1943 | 11752 |
1951年 | 339.3 | 1915.0 | 153.310 | 2213 | 12491 |
1952年 | 358.3 | 1988.3 | 155.687 | 2301 | 12771 |
1953年 | 379.4 | 2079.5 | 158.242 | 2398 | 13141 |
1954年 | 380.4 | 2065.4 | 161.164 | 2360 | 12816 |
1955年 | 414.8 | 2212.8 | 164.308 | 2525 | 13467 |
1956年 | 437.5 | 2255.8 | 167.306 | 2615 | 13483 |
1957年 | 461.1 | 2301.1 | 170.371 | 2706 | 13506 |
1958年 | 467.2 | 2279.2 | 173.320 | 2696 | 13150 |
1959年 | 506.6 | 2441.3 | 176.289 | 2874 | 13848 |
1960年 | 526.4 | 2501.8 | 179.979 | 2925 | 13901 |
1961年 | 544.7 | 2560.0 | 182.992 | 2977 | 13990 |
1962年 | 585.6 | 2715.2 | 185.771 | 3152 | 14616 |
1963年 | 617.7 | 2834.0 | 188.483 | 3277 | 15036 |
1964年 | 663.6 | 2998.6 | 191.141 | 3472 | 15688 |
1965年 | 719.1 | 3191.1 | 193.526 | 3716 | 16489 |
1966年 | 787.8 | 3399.1 | 195.576 | 4028 | 17380 |
1967年 | 832.6 | 3484.6 | 197.457 | 4217 | 17647 |
1968年 | 911.0 | 3652.7 | 199.399 | 4564 | 18319 |
1969年 | 984.6 | 3765.4 | 201.385 | 4889 | 18698 |
1970年 | 1038.5 | 3771.9 | 203.984 | 5091 | 18491 |
1971年 | 1127.1 | 3898.6 | 206.827 | 5449 | 18850 |
1972年 | 1238.3 | 4105.0 | 209.284 | 5917 | 19614 |
1973年 | 1382.7 | 4341.5 | 211.357 | 6542 | 20541 |
1974年 | 1500.0 | 4319.6 | 213.342 | 7031 | 20247 |
1975年 | 1638.3 | 4311.2 | 215.465 | 7604 | 20009 |
1976年 | 1825.3 | 4540.9 | 217.583 | 8389 | 20870 |
1977年 | 2030.9 | 4750.5 | 219.760 | 9241 | 21617 |
1978年 | 2294.7 | 5015.0 | 222.095 | 10332 | 22580 |
1979年 | 2563.3 | 5173.4 | 224.567 | 11414 | 23037 |
1980年 | 2789.5 | 5161.7 | 227.225 | 12276 | 22716 |
1981年 | 3128.4 | 5291.7 | 229.466 | 13633 | 23061 |
1982年 | 3255.0 | 5189.3 | 231.664 | 14051 | 22400 |
1983年 | 3536.7 | 5423.8 | 233.792 | 15128 | 23199 |
1984年 | 3933.2 | 5813.6 | 235.825 | 16678 | 24652 |
1985年 | 4220.3 | 6053.7 | 237.924 | 17738 | 25444 |
1986年 | 4462.8 | 6263.6 | 240.133 | 18585 | 26084 |
1987年 | 4739.5 | 6475.1 | 242.289 | 19561 | 26725 |
1988年 | 5103.8 | 6742.7 | 244.499 | 20875 | 27578 |
1989年 | 5484.4 | 6981.4 | 246.819 | 22220 | 28286 |
1990年 | 5803.1 | 7112.5 | 249.623 | 23247 | 28493 |
1991年 | 5995.9 | 7100.5 | 252.981 | 23701 | 28067 |
1992年 | 6337.7 | 7336.6 | 256.514 | 24707 | 28601 |
1993年 | 6657.4 | 7532.7 | 259.919 | 25613 | 28981 |
1994年 | 7072.2 | 7835.5 | 263.126 | 26878 | 29779 |
1995年 | 7397.7 | 8031.7 | 266.278 | 27782 | 30163 |
1996年 | 7816.9 | 8328.9 | 269.394 | 29017 | 30917 |
1997年 | 8304.3 | 8703.5 | 272.647 | 30458 | 31922 |
1998年 | 8747.0 | 9066.9 | 275.854 | 31709 | 32868 |
1999年 | 9268.4 | 9470.3 | 279.040 | 33215 | 33939 |
2000年 | 9817.0 | 9817.0 | 282.217 | 34785 | 34785 |
2001年 | 10128.0 | 9890.7 | 285.226 | 35509 | 34677 |
2002年 | 10469.6 | 10048.8 | 288.126 | 36337 | 34876 |
2003年 | 10960.8 | 10301.0 | 290.796 | 37692 | 35423 |
2004年 | 11685.9 | 10675.8 | 293.638 | 39797 | 36357 |
2005年 | 12433.9 | 11003.4 | 296.507 | 41935 | 37110 |
2006年 | 13194.7 | 11319.4 | 299.98 | 44071 | 37807 |
-
美國單位勞動生產成長率1949-2007
-
美國官方失業平均週數1948-2008
-
美國官方失業率數據,1890–2009
-
美國住宅價格指數1987-2008
腳註
- ^ Source GNP: U.S. Dept of Commerce, 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itchell 446, 449, 451; Money supply M2 存档副本. [2008-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7).
- ^ 美國中產階級失落的10年. [2011-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5).
- ^ GDP (nominal and adjusted) qfigures from 1929 to present are from th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Figures for before 1929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by Johnston and Williamson based on various sources and are less reliable. See 存档副本. [2008-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1).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sources and methods.
Current-dollar and real GDP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nited State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20 Dec 2007
Louis D. Johnston and Samuel H. Williamson, "The Annual Real and Nominal GDP for the United States, 1790 – Present." Economic History Services, July 27, 2007, URL : 存档副本. [2008-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4).
Inflation-adjusted figures are for base year 2000
參考資料
This article contains public domain text from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rom State.gov
- Andreano, Ralph, ed.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Civil War (1962), articles
- Atack, Jeremy and Peter Passell. A New Economic View of American History: From Colonial Times to 1940 (1994) onl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st edition was Lee, Susan Previant, and Peter Passell. A New Economic View of American History (1979)
- Carter, Susan B., Scott Sigmund Gartner, Michael R. Haines, and Alan L. Olmstead, eds. The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vol 2006); online (in Excel format) at some universities. 37,000 data sets make it the standard data source for all topics
- Chandler, Alfred D. The Visible Hand: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 (1977), business history
- Chandler, Alfred D.;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1969) onl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handler, Alfred D. and James W. Cortada. A Nation Transformed by Information: How Information Has Shape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 (2000) onl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ochran; Thomas C. 200 Years of American Business. (1977) onl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Devine, Warren D. Jr. "From Shafts to Wir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Electrific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 43, No. 2 (June 1983) pp. 347–372.
- Engerman, Stanley L. and Robert E. Gallman, eds.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0), cover 1790–1914; heavily quantitative
- French, Michael. US Economic History since 1945 (1997)
- Goldin, Claudia Understanding the Gender Gap: An Economic History of American Women (1990), quantitative
- Gordon, John Steele An Empire of Wealth: The Epic History of American Economic Power (2004), popular history
- Gordon, Robert. "U.S. Economic Growth since 1870: One Big Wav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2 (May 1999), 123–28; in JSTOR
- Hughes, Jonathan and Louis P. Cain.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6th Edition) (2002), textbook
- Kirkland; Edward C. A History of American Economic Life (1951), textbook onl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Mitchell, Broadus. The Depression Decade: From New Era through New Deal, 1929–1941 (1947) broa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era; onl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Nettels, Curtis P. The Emergence of a National Economy, 1775–1815 (1962) broa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era
- Ransom, Roger.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lavery, Emancipation and the American Civil War (1989)
- Schmidt, Louis Bernard, and Earle Dudley Ross. Readings i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American Agriculture (1925), primary sources; onl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ellers, Charles, The Market Revolution: Jacksonian America, 1815–1846 (1994) onl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oule, George. The Prosperity Decade: From War to Depression, 1917–1929 (1947) broad economic history of decade
- Studenski, Paul, and Herman Krooss.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
- Taylor, George Rogers. The Transportation Revolution 1815–1860 (1962) broa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era
- Temin, Peter. The Jacksonian Economy (1969) onl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Walton, Gary M. and Hugh Rockoff.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with Economic Applications (2004), textbook
- Whaples, Robert and Dianne C. Betts, eds.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American Economy: Selected Readings (1995) articles
- Wright, Gavin. Old South, New South: Revolutions in the Southern Economy since the Civil War (1986)
- Wright, Gav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Cotton South: Households, Markets, and Wealth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978) onl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Wright, Robert E. and David J. Cowen. Financial Founding Fathers: The Men Who Made America Rich,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6. ISBN 0-226-91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