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宗
系列條目 普世聖公宗 | |
坎特伯雷座堂 | |
組織 | |
---|---|
背景及歷史 | |
基督教 · 基督教教會 | |
神學 | |
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 | |
禮儀和崇拜 | |
聖公宗主題 | |
聖公宗主題頁 |
聖公宗(英語:Anglicanism/Episcopalianism),又譯為「安立甘宗」[1],意為英國式教會,形容制度、教會、禮儀傳統和神學思想,是源自英國(英格蘭)的英格蘭國教會和愛爾蘭教會及其於世界各地衍伸出來的教會之總稱。2011年時,全球聖公宗基督徒超過8500萬人。
聖公宗起源於16世紀,標誌性事件為亨利八世因離婚問題與教宗產生矛盾,立英格蘭教會為國教,實行英國宗教改革,逐漸成為普世聖公宗。其他國家的聖公宗因為與坎特伯雷總主教共融而成為普世聖公宗的一員。聖公宗因教義、體制與天主教會(舊教)相差不大,又被稱為「新教中的舊教」。
托馬斯·克蘭麥、理察·霍克、休·拉蒂默等是聖公宗的代表人物,一如其他教派的路德、加爾文、諾克斯、慈運理和衛斯理等神學家。
名稱解釋
普世聖公宗團契(英語:Anglican communion)是神聖、大公及使徒所傳的教會的一部分,是與坎特伯雷總主教共融的成員教會構成的一個教會,是既大公又經過改革的教會。
由於英語中Anglican與Angli詞型相近,有時會被誤認為是非宗派名稱,因此在美國、蘇格蘭等強調聖公會非英格蘭民族特性的地區,稱為「The Episcopal Church」(「Episcopal」意為「主教制的」),信徒稱為「Episcopalian」。
聖公宗於1842年來華,早期名為「安立甘會」,為英語「Anglican」(盎格利的)的音譯。1912年4月26日,在上海改名為「中華聖公會」,取《使徒信經》中「我信聖而公之教會」之意。現在漢語地區、韓國及日本基督徒都使用「聖公會」為公用名稱。
歷史
由英國輸出
十七世紀時英國聖公會開始在美國、澳洲、加拿大、紐西蘭和南非等地創立教會。從18世紀起,由一批聖公宗傳教士在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建立聖公宗教會。英國聖公會派遣史丹頓牧師到香港成立聖公會,為聖公宗在華播教之始。
普世聖公宗團契
獨立自主的成員教會有完全的權限管轄本教會內部事務,不受英格蘭教會或者其他外國成員教會的干涉,並通過和坎特伯里大主教的共融成為普世聖公宗教會的一部分。
按立聖品的制度
聖公宗具有完整的使徒統緒,特別是在按立神職人員的續承上。聖公會實行三品聖職:主教(監督)、祭司(司鐸、牧師)和執事(會吏、教理問答)。此制度是七件聖事之一──聖佚聖事。
教會綱領和禮文書
《三十九條信綱》
從天主教會分離出來後,聖公宗領袖須確定教義和信仰實踐上與天主教和歐陸新教之間的異同。在幾十年的形勢變化中,一系列關鍵性的教義文獻相繼出現,直至最後於1571年確認《三十九條信綱》。普世聖公宗內,不同成員教會對《三十九條信綱》的地位持不同觀點,例如美國聖公會1801年已刪除了關於英國王室至高無上的條文,現時該會神職人員和平信徒亦毋須遵守信綱條文。雖然《三十九條信綱》現時對教會已不再具約束力,但條文內容及其教義已被納入《公禱書》。[2]
《公禱書》
聖公會的禮文書,同時也是普世聖公宗和各成員教會的法典。第一本《公禱書》於1549年寫成,不但用英文編寫,還有系統地編排經課表,從此成為崇拜時信徒認識信仰、一同敬拜、頌揚上主的工具,之後在1552年、1559年、1662年和1928年亦有推出不同版本或修訂。1662年版是最後一本獲英國國會接納通過、具法律地位的《公禱書》。1928年版雖然不獲英國國會接納通過,卻獲主教院授權在教區及牧區使用。直到近代,英國國會已授權英格蘭聖公會,自行決定教堂使用的崇拜禮文,無須再經國會通過。
信仰及神學
三重法碼
- 聖經、傳統、理性[3]作為聖公會的其中一個的信仰根基。
兩大聖禮
普世聖公宗只承認兩個聖禮,聖洗禮和聖餐禮,但普遍視堅振禮、婚禮、按立禮、告解、傅油禮為重要宗教禮儀。[4][5][6]
三大信經
蘭柏會議
蘭柏會議始於1867年,是全球普世聖公宗的一個定期主教會議,主教出席需要得到邀請。150年以來,蘭柏會議在同性婚姻、按立女主教等重大議題上主導著聖公宗的思想。
普世聖公宗成員教會
- 英格蘭聖公會
- 蘇格蘭聖公會
- 威爾斯聖公會
- 愛爾蘭聖公會
- 澳洲聖公會
- 紐西蘭聖公會
- 加拿大聖公會
- 美國聖公會
- 香港聖公會
- 日本聖公會
- 大韓聖公會
- 中華聖公會
- 東南亞聖公會
- 奈及利亞聖公會
- 緬甸聖公會
- 菲律賓聖公會
- 耶路撒冷暨中東聖公會
- 亞歷山卓聖公會
- 墨西哥聖公會
- 西印度聖公會
- 美拉尼西亞聖公會
- 中美聖公會
- 巴西聖公會
- 智利聖公會
- 南美聖公會
- 南非聖公會
- 肯亞聖公會
- 中非聖公會
- 西非聖公會
- 蒲隆地聖公會
- 剛果聖公會
- 莫三比克暨安哥拉聖公會
- 印度洋聖公會
- 巴布亞紐幾內亞聖公會
- 盧安達聖公會
- 南蘇丹聖公會
- 蘇丹聖公會
- 坦尚尼亞聖公會
- 烏干達聖公會
- 南印度聯合教會
- 北印度聯合教會
- 巴基斯坦聯合教會
- 孟加拉聯合教會
參考文獻
引用
- ^ 基督教(新教)的宗派(一) - 路德宗、長老宗、安立甘宗. www.pcchong.net. [2020-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Thirty-nine Articles (Church of Englan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status of the Thirty-nine Articles varies in the several churches of the Anglican Communion. Since 1865 Church of England clergy have had to declare only that the doctrine in the articles is 'agreeable to the Word of God.' In the Episcopal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the articles were revised in 1801 to remove references to royal supremacy, neither clergy nor laity is required formally to subscribe to them. In 1977 the articles were relegated to an appendix in the revised prayer book."
- ^ 范晉豪牧師:普世聖公會人(20) 呼爾克(一):三重法碼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07-22. - 《教聲》第1740期 2009年7月12日 第四版
- ^ 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Articles of Relig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Church of England
- ^ Howe, J.W., Pascoe, S.C., Our Anglican Heritage: Can an Ancient Church be a Church of the Future?, p119, "The Anglican Church recognizes only two sacraments, baptism and the Lord's Supper. Both of these are seen as having been specifically ordained by God as symbolic of the gospel and as means by which faith is strenthenged"
-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nglican Commun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re are only two sacraments, baptism and the Eucharist, but the Communion honours confirmation, ordination, marriage, reconciliation of the penitent, and unction of the sick as important religious r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