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格諾派

胡格諾派(法語:Huguenot發音:[yɡno]),16世紀至17世紀法國基督新教信奉喀爾文思想的一支教派,俗稱法國新教。17世紀以來,胡格諾派是法國最有影響力的新教教派,在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

胡格諾派
喀爾文主義
約翰·喀爾文
 主題

歷史

1555年開始,法國開始有大批貴族和市民皈依瑞士知名的神學家約翰·喀爾文,1559年法國與西班牙的和平條約簽訂後,大量操法語瑞士喀爾文派傳教士,從日內瓦來到法國傳教,產生了一大批喀爾文派的新教徒,有72個這種信仰喀爾文主義的法國長老制教會,組織起來,「宣誓結盟」,成為一個派系,自稱是「歸正宗」(Reformed Church)。

同一時期,天主教會舊教)開始用「結盟者」(Huguenot,即德語的Eidgenossen,意為「宣誓結盟」,音譯為「胡格諾」)來稱呼這些喀爾文的信徒。也有人說「胡格諾」名稱的由來,是紀念卡佩王朝的創立者胡格·卡佩

1560年胡格諾派信徒暴增至30萬人,部分野心者發起昂布瓦斯陰謀奪權,遭血腥鎮壓。同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即位,年僅十歲,由太后凱薩琳·美第奇垂簾聽政,她利用當時法國貴族兩派不和(一派是以東北部的吉斯家族為首,仰仗羅馬教廷支持;一派是以西南和中部波旁家族為首,信奉胡格諾派),使之彼此互相制約來攝政,她在1561年宣佈停止對胡格諾派迫害,釋放被捕的新教徒,這使得新教徒人數大大竄升,謂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胡格諾派因與法國人信奉的傳統舊教不容而受到宗教迫害,因此新舊教信徒在兩派貴族煽動下,彼此仇視,甚至發展成武裝對抗。這樣的狀況持續一年多,終於在1562年3月1日爆發瓦西慘案,肇因於二代吉斯公爵路經瓦西鎮,正值胡格諾派信徒舉行禮拜,雙方發生衝突,吉斯公爵的武裝隨從襲擊他們造成死傷兩百多人。這就是與天主教會發生的胡格諾戰爭,此內戰歷時30多年,分三個階段,進行十次戰役。

1572年發生聖巴托洛繆大屠殺,又稱聖巴多羅買日大屠殺,舊教徒開始大開殺戒,屠殺胡格諾派人士,此殘暴的行為持續三天三夜之久,大屠殺不斷進行著,原只在巴黎的暴行甚至延燒擴展到其他的都市,如此殘酷鎮壓胡格諾派教徒的事件,堪稱是歷史上最污穢的殘酷罪行之一。可惜,這場屠殺不但沒有使內戰結束,反倒為內戰帶來更多的衝擊。野史舊教徒展開大屠殺的暗號,是當日巴黎城的鐘都同時敲響。

這樣的鬥爭一直持續至查理的下一任國王亨利三世的年代,並且變成為「三個亨利之間的衝突」,所謂三個亨利是指中庸路線的國王亨利三世;舊教徒的領袖三代吉斯公爵亨利;以及胡格諾派領袖波旁的亨利。後來,亨利三世國王下令謀殺吉斯公爵亨利,沒想到吉斯亨利被殺後,亨利三世自己也因為敵方的報復而遇刺身亡。所以,在1589年時,唯一生存的波旁亨利便名正言順的繼承王位。不過波旁亨利心想,法國大部分的人民仍是舊教徒,尚無法容忍屬新教的國王統治他們,於是於1593年宣布自己信奉舊教,然後在1594年,風光地進入巴黎,成為亨利四世國王,創建波旁王朝

1598年,亨利四世曾提及他本人曾是胡格諾派的首領,但他之後皈依舊教,據傳亨利四世曾說過這句話:「巴黎值得一場彌撒(舊教的祈禱儀式)。」(Paris vaut bien une messe)不論亨利是否真的說過這句話,現在的歷史學家大多接受他改宗的事實。其實,他改宗的目的除了繼承法國王位之外,還是為了准許新教徒享有信仰自由,甚至賦予他們有武裝自衛的權利,他頒佈《南特詔令》後,胡格諾派在法國的南部保留兩百多個城鎮的武裝團練,以作為國王的敕令履行擔保,《南特詔令》實在是帶有宗教寬容的精神。

寬容的亨利四世執政當時,仍偶有零星的戰鬥發生,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法國再一次陷入戰火,許多法國人民都逃到鄰近國家甚至新大陸去避難,直至1628年胡格諾派的根據地拉羅舍爾被攻佔(見拉羅歇爾之圍),這是零星戰鬥中最激烈的一場。1629年,胡格諾派在法國冰消瓦解,但是,他們仍以獨立教會的形式繼續生存下來。好景不長,到了1685年,法王路易十四頒佈《楓丹白露敕令》,廢除《南特詔令》,宣佈新教為非法。約20萬名胡格諾派教徒因此大舉外遷,主要定居於北美英國荷蘭瑞士普魯士等地。刺殺美國總統詹姆士·加菲查爾斯·吉特奧是胡格諾派移民的後代。

符號

 
胡格諾十字

胡格諾派的特殊標誌是胡格諾十字(croix huguenote),現則為法國新教教會(Église des Protestants reformé)的正式標誌。

參見

註腳

參考文獻

  • 唐納德·特雷德戈德:《基督教史》。孫慧民、王星譯。台北:桂冠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 王美秀等著:《基督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1。
  • 祈伯爾:《歷史的軌跡--二千年教會史》。李林靜芝譯。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