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桂系

中國近代以廣西為中心的地方派系軍閥的一支

舊桂系是指在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之後,以廣西為基地,以舊派桂系軍政人物為代表的軍事政治集團。主要以陸榮廷為代表。

概要

辛亥獨立,主政廣西

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政府廣西提督陸榮廷宣布廣西獨立,投向革命;之後逐漸排斥同盟會人員而走向軍閥統治。陸榮廷、譚浩明莫榮新等長期統治廣西,並不斷派兵控制廣東、湖南等省,被稱為「桂系軍閥」[1]:2559。其勢力在史學界稱之為舊桂系。舊桂系主要人物出身綠林及專制官僚,政治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唐繼堯顧品珍等長期統治雲南,並不斷派兵侵占四川、貴州等省,被稱為「滇系軍閥」[1]:2559

1913年,國民黨反袁勢力發起「二次革命」,武裝反對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的統治。陸榮廷觀望形勢變化,禁止了廣西境內所有的反袁活動,鎮壓了柳州劉古香的反袁活動。同時還將進入廣西活動的武昌起義人物蔣翊武殺死。

護國戰爭,統治兩廣

1915年,袁世凱洪憲稱帝,內定封陸榮廷為一等侯,陸榮廷及舊桂系內部對此不滿。陸榮廷代表廣西,與滇軍都督蔡鍔通電全國討袁,發起討袁護國戰爭。5月,西南各省組織護國軍務院,出兵進攻北洋軍閥控制的湖南。戰爭的失敗給袁世凱以重大打擊。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死,黎元洪繼位。護國戰爭結束,護國軍務院解散。黎元洪以中央政府名義任命陸榮廷為廣東督軍,但原廣東督軍龍濟光不願辭職。陸榮廷派莫榮新馬濟譚浩明桂軍進攻廣東,擊敗龍濟光,廣東成為舊桂系的勢力範圍。此時北京政府被國務總理皖系軍閥段祺瑞所控制,黎元洪架空。段多次聲稱要武力統一全國,引起西南各省之反感。陸榮廷授意兩廣督軍陳炳焜,譚浩明通電全國,聲明兩廣自主,除重大事項外不需請示北京,兩廣割據使成為南中國最大的軍事集團。

1917年6月12日張勳逼迫黎元洪解散國會。6月20日兩廣宣布獨立。7月1日張勳復辟帝制。1917年7月6日,孫中山廖仲愷朱執信等南下廣州,聯合陸榮廷,決定依靠西南各省的勢力,宣布維護《臨時約法》, 反對北洋段祺瑞皖系軍閥護法運動開始。

護法戰爭,與粵決裂

8月25日,一批國會議員南下廣州召開非常國會,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宣布成立護法軍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以陸榮廷、唐繼堯為元帥。發起護法戰爭。之後,陳炯明與孫中山並招募兵員,組建粵軍。粵軍有兵力二萬多人,駐紮於粵東潮汕地區。同時廣東地區還有滇軍,浙軍和海軍等軍事政治勢力。1918年4月間,滇桂軍閥聯合國會政學系政客排擠孫中山,改大元帥首領制為七總裁合議制,以西南各省軍閥首領為總裁,架空孫中山。孫中山於5月4日辭職,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

舊桂系意欲進一步控制廣東,與孫中山分歧日深。1918年2月26日,海軍部長程壁光被刺殺,桂系與孫均有嫌疑。1918年5月,桂軍誘騙駐粵滇軍首領張開儒接洽公務,趁機將其逮捕,並槍斃滇陸軍次長崔文藻,此舉剪除了滇軍在廣東之勢力。孫中山離粵,護法戰爭破產。

兩次粵桂戰爭及消亡

1920年8月,孫中山下令在閩南護法區的援閩粵軍反攻盤據廣東省的舊桂系軍,第一次粵桂戰爭爆發,除了援閩粵軍外,原本的廣東地方軍隊魏邦平李福林亦對舊桂系部隊發起反抗,由於舊桂系軍隊的風評與戰力欠佳,導致作戰持續敗退,至同年11月,舊桂系部隊兵被退回廣西。

由於廣西省貧瘠,無法供養數萬軍隊的開銷,1921年,舊桂系向北京國民政府輸誠,投靠北洋軍閥企圖反撲廣東,第二次粵桂戰爭爆發。此役舊桂系不只是作戰戰敗,在孫中山的命令下,陳炯明指揮粵軍攻入廣西省,瓦解了舊桂系政權。但不久,陳炯明因反對孫中山北伐政策做出抵制,粵軍發生內訌,遂全部撤出廣西。

陸榮廷雖然失去了廣西省政的主導權,但忠於他本人與他的部屬下等仍有一定數量的軍力:陸榮廷兩萬餘人、沈鴻英兩萬餘人、陸雲高六千餘人,進入廣東省西部的劉震寰部也有數千軍力。

1923年1月駐粵滇軍將領楊希閔、桂軍將領劉震寰聯合親孫中山的粵軍將領許崇智、湘系將領譚延闓等聯軍驅逐陳炯明,迎孫中山回廣州任大元帥;但重返廣東的舊桂系軍隊在獲得廣東財政收入後,戰力快速擴充,卻也再度腐化,不聽調遣[1]:2559。1925年勾結港英北洋軍閥發動叛亂,企圖推翻廣東革命政府;後被廣東革命軍消滅[1]:2559。被稱為「滇桂軍閥」[1]:2559

1924年5月23日,廣西的後起者新桂系李宗仁發表「統一廣西宣言」,開始逐步武力統一廣西。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採用「合縱連橫」之策略,首先一鼓盪平陸雲高部;其後與沈鴻英合作南北夾擊陸榮廷,於1924年秋擊潰陸榮廷部,攻占省會南寧;隨即展開與沈鴻英的決戰,至1925年4月消滅其勢力,統一廣西。舊桂系至此被消滅。

主要人物

陸榮廷陳炳焜劉日福譚浩明莫榮新沈鴻英林俊廷陸福祥馬濟韓彩風林虎陸雲高馬曉軍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辭海編輯委員會 (編). 《辭海》(1989年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9.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