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大炎
艾大炎(1910年8月17日—1996年2月13日),原名艾秀峰,筆名大炎,留日學者,抗戰前天津文化界名人[1],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
生平
概述
1910年8月17日出生於河北省武清縣黃花店。早年留學日本,歸國後任教員、《大公報》編輯。積極從事社會思想啟蒙活動,並致力於日本問題研究。抗戰時從武漢到冀南,由文化界抗敵團體的領導轉入抗日政權工作,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建立,曾任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副秘書長兼聯合辦事處秘書主任、首屆河北省人民政府秘書長、高教部留學生管理司司長及人事司司長、公私合營商務印書館副董事長(公方代表)、國務院科學技術幹部局負責人等多方面職務。1983年離休。1996年2月13日病逝於北京。
早年經歷
少年一心向學,成績優異。憎惡軍閥官僚腐敗賣國,五卅運動中加入天津學生的反帝遊行。課外閱讀胡適和陳獨秀等人的文章。服膺科學救國的主張,對當時政治中的黨派保持懷疑。十六歲(1926年)時經在天津同文書院學習及選拔以第一名獲資送留日[2],赴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理科學習。
留日期間在課餘不斷涉獵當時日本甚為流行的社會科學書籍,並加入劉芝明等人組織的讀書會交流研討,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發展問題的關心愈深,始抱有要促進中國改造的志向。
畢業歸國後在天津中日學院(原同文書院)任理化教員,並在省立第一中學任日文教員。與任教同時常翻譯有關日本政治經濟的左傾進步文章送天津《大公報》發表。一九三一年冬,應《大公報》主筆張季鸞約談後獲聘為兼職編輯。
「大炎」原是入報館後的筆名。除為《大公報》編輯文章外,並與馬季廉(即馬全鰲)等共同編輯《國聞周報》。一九三二年九一八周年時在《國聞周報》的紀念專號上發表《「九一八」給我們的損失》,歷數日寇侵華給中國人的生命財產、領土資源、民族精神、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各方面造成的嚴重損害,慷慨任氣,痛切陳詞,一心渴望同胞奮起共同抗日。[3]此外還在《國聞周報》發表署名文章和譯文二十餘篇及出版三冊單行本——《日本農業恐慌》(譯述)、《日本改造法案》和《戰爭與經濟》(譯作)——皆選自日本公開刊物中左傾學者的著作。除了《大公報》社長吳鼎昌、主筆張季鸞和經理胡政之,同事者並有范長江、吳硯農、費彝民和王芸生等。在王為《大公報》編寫《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時曾予以助力(見陳紀瀅《記王芸生》[4])
一九三四年起欲鳩合同志自主編刊,結識具有強烈抗日思想的東北人士陳先舟、高崇民、何松亭等,一起組織新民學會[5],出版《知識往來》[6]。其間與王梓木、陳伯達密切交往(並每月資助陳等生活)。至1936年中到北平後,雖仍然秉持「不黨」信念,但與北平知識界楊秀峰、黃松齡經常晤談,從而結識很多共產黨員(如阮慕韓、諶厚慈、李新農,以及於毅夫、徐冰和齊燕銘等)。此時曾兩度在宋哲元部任職,希圖通過上層力量與動員社會輿論結合,促使宋繼續堅持華北抗戰的態度。
抗戰時期
七七事變爆發後即投筆從戎。1937年9月從平津輾轉南下抵武漢,其後在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部鹿鍾麟處工作,與馮時相晤談。[7]某日忽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行營傳見(後知系因時在漢口出版的《大公報》主筆張季鸞之推介),應蔣之請並依其所示要點撰寫對日空投傳單「告日本國民書」[8]。又經時在中共武漢辦事處工作的王梓木介紹得與周恩來、李克農認識,並經常與李來往商量。
於1937年11月及1938年5月,兩度隨鹿鍾麟(先後作為第一戰區——時與第六戰區合併——副司令長官及國民政府河北省主席)從武漢北上到達抗戰前方。至1938年底,終因對鹿與八路軍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分裂不滿,遂單人獨馬轉赴當地八路軍抗日政權。
自1938年11月後,在冀南區組織領導文化教育界的抗日工作,曾任冀南抗戰文化協會主任[9]、《冀南日報》社社長、冀南區文化界抗日救國總會主任,爭取、團結、宣傳、組織廣大知識階層一致抗戰,除了堅持出報,並編寫出版「抗戰知識」和「救國堂」等刊物及學生課本。嗣後轉入政權工作,歷任冀南行政主任公署行政委員兼秘書主任、太行區第七專員公署專員,任期中曾發動並領導根據地農民以工代賑修渠抗旱大利民生獲得好評[10]。
在抗戰最艱苦的1942年「四·二九」日寇「鐵壁合圍」時,腿部中彈,流血至昏迷,幸被村民救護脫險。同年10月,在日寇瘋狂「掃蕩」中被捕,經受嚴刑利誘,始終不屈,保住了抗日政權機關(及同時被捕的同志)的一切機密。後經曾在馮玉祥部任師長的安樹德等數人與當地中共地下抗日組織合作營救成功返回抗日根據地,旋即由中共中央北方局電示吸收入黨[11]。
抗戰末期在延安中央黨校四部[12]學習併兼任文化教員,後任中央軍委高級參議室參議。
抗戰勝利後
於1945年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秘書,協助首席代表葉劍英工作[13]。1946年秋國共和談破裂後,重回冀南從事幹部培訓工作,歷任冀南幹部學校校長兼黨組書記、冀南區黨委黨校副主任、冀南建設學院院長,為新中國的建設培養輸送幹部。1948年至1949年,奉調再次隨葉劍英參加對傅作義部談判及和平接管北平的工作(曾任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副秘書長),為保全古都與建設新政權盡力。
自1949年至1953年,參加籌建和領導河北省人民政府的工作,任省政府委員兼秘書長,與省政府主席楊秀峰及其他委員一道,為河北省的民主建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完善、延攬海內外專才為本省經濟建設服務竭力開拓。
自1953年調中央國家機關後,長期在科教領域主管留學生和科技幹部工作,堅執大量培育現代科學人才為國家發展之必不可缺的觀念。任高教部留學生管理司司長(亦曾兼長部人事司)期間,曾擬訂派遣留學生的長期規劃,制定規章並安排實施。在任國家科委專家局局長(1959-1964年)和國務院科技幹部局負責人(1964-1966及1979-1982年)期間,曾主持制訂一系列有關培養及任用人才的方針、政策和條例。
「文革」中橫遭誣衊迫害,但始終堅信自己一生俯仰無愧。1977年11月,經熟悉其政治歷史的鄧小平直接批示始得湔雪平反,重回領導崗位,在改善科技幹部管理、調整知識分子政策、重建留學制度等方面致力撥亂反正,推動改革開放,辛勤工作直至離休。[14]
一九八三年離休之際,復由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宋任窮指派,率領中央工作組去安徽省進行機構改革和配備省級領導班子的工作,很好地完成了任務。[15]
輓辭
一九九六年辭世後有輓辭曰:
- 矢志報國家血流抗日疆場臨難不苟且無愧中華赤子
- 盡心興教化汗灑科教園地有功亦歉和堪為後生楷模
注釋及參考資料
- ^ 《天津地方志网》载:1932年8月 『天津左翼文化總同盟』成立。該同盟系天津左翼文化運動的領導機構,直接領導『左聯』、『社聯』、『劇聯』等左翼文化團體。其主要負責人有張秀岩、吳硯農、關文彬、趙仲池、王士鍾、劉靜、艾秀峰、張香山等。. [2016-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0).
- ^ 當年天津同文書院只有考試得前兩名者得以官費留學。
- ^ 見天津《國聞周報》民國二十一年九月十九日的「九一八紀念號」。
- ^ 台灣作家、中央日報董事長陳紀瀅先生三十年代時曾任天津大公報記者,在他《記王芸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一文中回憶他當年在大公報時的工作同仁時寫到:「其餘工作同仁,尚有艾大炎(日文專家)、高元禮、何毓昌、曹世英(體育記者)等等,可以說人才濟濟,盛極一時。」在介紹王芸生的「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一書的撰寫過程時並提及:「當時,芸生並不懂日文日語,(據我所知,他學習日文,還是在編完了這套書之後才開始的。他能夠說、讀日文還是二十五、六年的事。)須藉助社內艾大炎等。」
- ^ 據當年天津《益世報》報道: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近有學者陳先舟等鑑於津市學術界應有聯合以期促進文化事業,特組織新民學會設於法租界二十六號路,現有會員五十餘人,於昨晚六時假國民飯店舉行成立會,到有來賓張伯苓、齊璧亭、魏明初、張季鸞、張棟庭等二十餘人及全體會員。由會長陳先舟報告宗旨,略謂欲延長中國之生命,必須設法培養文化,本會目的在發揚中國固有文化,介紹國外的新文化雲。次由總幹事艾秀峰報告工作計劃,並由張伯苓、魏明初等先後演說。至九時許散會雲。」
- ^ 案陳伯達曾在1935年9月新民學會《知識往來》1卷2期上發表《讀「民主與獨裁」座談會書後》一文(署名周金);見陳伯達著述言論目錄(截至1970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撰的《馮玉祥日記》第五冊中載:「一九三八年三月九日三點,至鼎新里鹿先生處,與艾秀峰談,(話談)偵探之重要,又說最近國際情形甚久;四月二十一日六時起,稍用茶點,即過江赴漢出席八時中央常務委員會議(第七十四次)……(下午)五時十五分,離德明飯店,去鼎新里瑞伯處,適彼未在,稍坐,即與艾秀峰談日前臨大會之通過案事;五月十日十時五十分,艾秀峰先生來談其工作情事。」)
- ^ 參見佟彥博條目以及郭沫若的抗戰回憶錄《洪波曲》中記述其約請日本反戰人士鹿地亘夫婦撰寫「告日本工農書」等節。
- ^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網——中共黨史人物傳》「齊燕銘」條記載齊於1939年參加冀南抗戰文化協會工作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一段。
- ^ 《林州文史資料》第七輯記載:「愛民渠建於抗日戰爭時期,是八路軍太行第七軍分區司令員皮定均和太行第七專署專員艾大炎親自領導當地人民修建的。」河東村村民崔月生回憶:從1941年起林縣連年大旱,1942年夏秋兩季絕收,1943年仍未下雨。此時日寇向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發動春季大掃蕩,更使當地民生異常艱難。1943年10月,渠道正式動工。經一年多時間修出一條救命渠,渠牆高處有9米。1944年5月竣工通水。渠以淅河水為源,從河西村南老磨盤下引水,繞山順勢,穿越黃崖底、廟上、小寨、圪壋、小安、荒頭、柿樹園、三道河等村的土地,至二道河,全長7華里,灌溉800餘畝土地,解決了人畜吃水困難。民眾感念皮司令與艾專員,遂稱此渠為「愛民渠」。
- ^ 入黨介紹人是宋任窮和張策。鄧小平時任北方局代理書記。
- ^ 抗戰勝利後轉到中央黨校二部。
- ^ 參見《葉劍英傳》中記述軍調部事的章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又,《大公報》民國三十五年四月二十日第三版刊發徐盈報導「追悼王若飛等 北平中共人員昨晨開會……艾秀峰讀祭文,……」雲。
- ^ 遺著與生平紀念文字合編為《艾大炎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9[永久失效連結],ISBN 7-04-006747-1 。
- ^ 見宋任窮:《〈艾大炎文集〉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