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
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 (俄語:Политбюро ЦК КПСС,羅馬化:Politbyuro TsK KPSS),1952至1966年間稱為「蘇共中央主席團」,為蘇聯共產黨的中央決策和領導機構。政治局成員主要為蘇共中央委員會內的高層委員。該機構設立於1919年3月召開的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八次代表大會上。
歷屆政治局
十月革命前夕首次成立政治局
1917年10月23日,布勃諾夫、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列寧、索科利尼科夫、史達林和托洛茨基在中央委員會會議上當選為政治局委員。兩天後爆發十月革命,政治局停止運作。
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會
- 時間:1919年3月18—23日
- 1919年3月25日在八屆一次中央全會上選出政治局、組織局。
- 委員:列寧、加米涅夫、克列斯京斯基、史達林、托洛茨基、斯塔索娃(根據政治局和組織局之間的協議,中央委員會首席秘書斯塔索娃於1919年7月至9月臨時成為政治局委員)
- 候補委員:布哈林、季諾維也夫、加里寧
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會
- 時間:1920年3月29日—4月5日
- 1920年4月5日九屆一中全會選出:
- 委員:列寧、加米涅夫、克列斯廷斯基、史達林、托洛茨基
- 候補委員:加里寧、季諾維也夫、布哈林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
- 時間:1921年3月8—16日
- 1921年3月16日十屆一中全會選出
- 委員:列寧、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史達林、加米涅夫
- 候補委員:莫洛托夫、加里寧、布哈林
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會
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會
- 時間:1923年4月17—25日
- 1923年4月26日十二屆一中全會選出
- 委員:列寧(—1924年1月24日逝世)、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史達林、加米涅夫、李可夫、托姆斯基
- 候補委員:加里寧、莫洛托夫、布哈林、魯祖塔克
- 注釋:布哈林集團成員李可夫,托姆斯基黨內地位當時都比布哈林高
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會
- 時間:1924年5月23—31日
- 1924年6月2日十三屆一中全會選出
- 委員:布哈林、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史達林、托姆斯基、托洛茨基
- 候補委員:莫洛托夫、加里寧、捷爾任斯基、魯祖塔克、索科利尼科夫、伏龍芝
- 列寧逝世後的首屆政治局。捷爾任斯基首次進政治局。伏龍芝是蘇聯第一位軍人身份進入政治局。
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四次代表大會(1925年12月)
1926年1月1日十四屆一中全會,選出布哈林(《真理報》主編)、伏羅希洛夫(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陸海軍人民委員)、季諾維耶夫(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加里寧(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莫洛托夫(中央組織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李可夫(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史達林(組織局委員、中央總書記)、托姆斯基(全蘇工會中央理事會主席)和托洛茨基(電力技術管理局局長、工業科學技術院院長)為政治局委員和,捷爾任斯基、加米涅夫、彼得羅夫斯基、魯祖塔克和烏格拉諾夫為政治局候補委員。
聯共十四大,史達林聯合布哈林集團,與新反對派鬥爭大獲全勝。加米涅夫因在十四大上公開發言要求免去史達林總書記職務,被降為政治局候補委員。季諾維耶夫在十四大上只在綱領上爭論,未提人事變動要求,故保住了政治局委員。烏格拉諾夫因領導莫斯科黨組織對加米涅夫「倒戈」有功第一次進入政治局。史達林的盟友彼得羅夫斯基第一次進入政治局。
1926年7月20日捷爾任斯基逝世。
1926年7月23日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史達林又戰勝季托同盟,季諾維也夫被免職,魯祖塔克當選為正式成員,當選的候補委員為:安德烈耶夫、卡岡諾維奇、加米涅夫、基洛夫、米高揚、奧爾忠尼啟澤、彼得羅夫斯基、烏格拉諾夫
1926年10月23日托洛茨基和加米涅夫在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聯席會議上被解職。
1926年11月3日在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聯席會議上解除了奧爾忠尼啟則的職務;丘巴爾當選為候補委員。
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五次代表大會(1927年12月)
1927年12月19日,布哈林、伏羅希洛夫、加里寧、古比雪夫(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主席)、莫洛托夫、李可夫、魯祖塔克(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史達林和托姆斯基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當選為正式成員;安德烈耶夫、卡岡諾維奇, 基洛夫, 科西奧爾, 米高揚, 彼得羅夫斯基、烏格拉諾夫和丘巴爾當選為候選成員。政治局由史達林派和布哈林集團組成。
1929年4月29日中央委員會全會上,烏格拉諾夫被免職,鮑曼當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這是打擊布哈林集團的開始。
1929年6月21日瑟爾佐夫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當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
1929年11月17日布哈林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被解職。
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六次代表大會(1930年6月)
1930年7月13日伏羅希洛夫、卡岡諾維奇(組織局委員、書記處書記、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加里寧、基洛夫(列寧格勒州委第一書記)、科西奧爾(烏克蘭黨中央第一書記)、古比雪夫(國家計委主席)、莫洛托夫、魯祖塔克(人民委員會副主席)、李可夫和史達林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被選舉為正式成員;安德烈耶夫, 米高揚, 彼得羅夫斯基, 薩拉托夫和丘巴爾被選為候補委員。
1930年12月1日薩拉托夫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通過問卷調查(questionnaire)被解職(史達林會發問卷選票給參加中央全會的委員們投票表決某人命運,一般他本人投棄權)。
1930年12月21日李可夫和安德烈夫在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聯席會議上被免職;奧爾忠尼啟則(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主席,1932年改任人民委員會重工業人民委員)當選為正式成員。安德烈耶夫是正常被免職,2年後重新入選。李可夫下台標誌著布哈林集團徹底垮台。莫洛托夫任人民委員會主席。
1932年2月4日魯祖塔克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被解職。安德烈耶夫(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兼交通運輸人民委員)當選為正式成員。
政治局委員:上屆9人除布哈林屆中被撤職外,托姆斯基在十六大上未連任外全部留任,新增3人
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七次代表大會(1934年1月)
1934年2月10日安德烈耶夫(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兼交通運輸人民委員,1935年2月改任組織局委員、書記處書記) 、伏羅希洛夫(國防人民委員)、卡岡諾維奇(組織局委員、書記處書記、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1935年改任組織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人民委員會交通運輸人民委員,後又兼任重工業人民委員兼燃料工業人民委員,1938年晉升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加里寧(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基洛夫(組織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列寧格勒州委書記)、科西奧爾(烏克蘭黨中央第一書記)、古比雪夫(組織局委員、人民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兼國家計委主席)、莫洛托夫(人民委員會主席)、奧爾忠尼基澤(重工業人民委員)和史達林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被選舉成為正式成員;米高揚(貿易人民委員)、彼得羅夫斯基、波斯特舍夫、魯祖塔克和丘巴爾(人民委員會副主席)當選為候補委員
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遇刺身亡。1935年1月25日古比雪夫病逝。
1935年2月1日米高揚和丘巴爾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當選為正式成員,日丹諾夫和埃赫當選為候補委員成員。
1937年2月18日奧爾忠尼啟澤自殺。
1937年5月26日魯祖塔克被開除中央委員會和黨籍(1937年5月25日被捕)
1937年10月12日葉若夫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當選為候補委員。
1938年1月14日波斯特舍夫因為積極進行肅反做得過了頭,在中央委員會全會上被免職;赫魯雪夫當選為候補委員
1938年4月29日埃赫被捕。
1938年5月3日科西奧爾被捕(1939年2月26日處決)
1938年6月16日中央政治局的決定解除了丘巴爾的職務
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八次代表大會(1939年3月)
1939年3月22日安德烈耶夫(組織局委員、書記處書記、聯共(布)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1943—1946年兼任人民委員會農業人民委員。1946—1953年兼任部長會議副主席兼集體農莊事務委員會主席)、伏羅希洛夫、[日丹諾夫] (組織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列寧格勒州和市委書記,1946年改任組織局委員、書記處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聯盟院主席)、卡岡諾維奇(組織局委員、人民委員會副主席、部長會議副主席)、加里寧(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米高揚(貿易人民委員,1946年起任部長會議副主席)、莫洛托夫(人民委員會主席,1941年後改任人民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員)、史達林(組織局委員、中央總書記、1941年兼任人民委員會主席、1946年兼任部長會議主席) 和赫魯雪夫(烏克蘭黨中央第一書記,1949年12月改任書記處書記兼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當選為正式成員;貝利亞(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內務人民委員)和什維爾尼克當選為候選成員
1941年2月21日(部長會議副主席、國家計委主席)、馬林科夫和謝爾巴科夫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當選為候補委員。
1945年5月10日謝爾巴科夫去世。
1946年3月18日貝利亞和馬林科夫(組織局委員、書記處書記、部長會議副主席)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當選為正式委員,布爾加寧和柯西金當選為候補委員。
1946年6月3日加里寧病逝。
1947年2月26日沃茲涅先斯基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當選為正式成員。
1948年2月18日布爾加寧(部長會議副主席、武裝力量部部長)通過問卷批准成為正式會員。
1948年8月31日日丹諾夫病逝。
1948年9月4日柯西金(部長會議副主席、財政部長)通過問卷調查獲得正式會員資格。
1949年3月7日沃茲涅先斯基通過問卷調查被解職。(列寧格勒案)
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九次代表大會(1952年10月)
這次大會將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黨名改稱蘇聯共產黨,蘇聯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撤銷了政治局、組織局的設置,改設主席團(25人)、主席團執行局(9人)和五人小組
主席團執行局成員
史達林(中央總書記、部長會議主席、五人小組成員,1953年3月5日去世)
貝利亞(部長會議副主席、五人小組成員,1953年3月任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兼內務部長)1953年6月撤職
布爾加寧(部長會議副主席、五人小組成員,,1953年3月任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兼國防部長,1955年2月後任部長會議主席)
伏羅希洛夫(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卡岡諾維奇(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
馬林科夫(書記處書記、部長會議副主席、五人小組成員,1953年6月後任部長會議主席,1955年2月改任部長會議副主席、電站部部長)
別爾烏辛(部長會議副主席,1955年起任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
薩布羅夫(部長會議副主席、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
赫魯雪夫(書記處書記兼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五人小組成員,1953年當選蘇共中央第一書記)
1953年3月史達林去世後,設立中央委員主席團(10人)取代中央委員的兩個機構——主席團和主席團執行局
1953年3月主席團成員除了原來主席團執行局8人外,還增加以下2人
莫洛托夫(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兼外交部長)
米高揚(部長會議副主席兼貿易部長)
1955年7月又增補以下兩人
基里欽科(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
蘇斯洛夫(書記處書記)
- 候補委員:勃列日涅夫、維辛斯基、茲維列夫、伊格納托夫、卡巴諾夫、柯西金、帕托利切夫、別戈夫、普扎諾夫、傑沃森、尤金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1956年2月)
主席團成員:除貝利亞屆中被槍決外,二十大留任上屆主席團全部11名成員(包括增補的2人)
赫魯雪夫(蘇共中央第一書記,1958年起兼任部長會議主席)
布爾加寧(部長會議主席)1958年9月免去
伏羅希洛夫(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60年7月免去
卡岡諾維奇(部長會議副主席、建築材料工業部部長)1957年6月撤職
馬林科夫(部長會議副主席、電站部部長)1957年6月撤職
米高揚(部長會議副主席、貿易部部長)
莫洛托夫(部長會議副主席、國家監察部部長)1957年6月撤職
別爾烏辛(部長會議副主席、中型機械製造工業部部長)1957年6月將為政治局候補委員
薩布羅夫(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1957年6月撤職
蘇斯洛夫(書記處書記)
基里欽科(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1960年5月免去
勃列日涅夫(書記處書記,1960年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57年6月增補
阿里斯托夫(書記處書記、蘇共中央俄羅斯聯邦局副主席)1957年6月增補
別利亞耶夫(書記處書記、哈薩克黨委第一書記)1957年6月增補,1960年5月免去
朱可夫(國防部部長)1957年6月增補,1957年10月免去
伊格納托夫(高爾基州黨委第一書記)1957年6月增補
科茲洛夫(書記處書記)1957年6月增補
庫西寧(書記處書記)1957年6月增補
福爾采娃(書記處書記、政府文化部部長)1957年6月增補
什維爾尼克(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1957年6月增補
毛希丁諾夫(烏茲別克斯坦黨委第一書記)1957年12月增補
柯西金(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60年5月增補
波德戈爾內(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1960年5月增補
波利揚斯基(部長會議副主席)1960年5月增補
候補委員:勃列日涅夫(1957年6月增補為政治局委員)、朱可夫(1957年6月增補為政治局委員)、毛希丁諾夫(1957年12月增補為政治局委員)、福爾采娃(1957年6月增補為政治局委員)、什維爾尼克(1957年6月增補為政治局委員)、謝皮洛夫
1959年的蘇共二十一大未作人事調整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一次代表大會(1959年2月)
主席團成員:未作人事調整
赫魯雪夫(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兼任部長會議主席)
伏羅希洛夫(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60年7月免去
米高揚(部長會議副主席、貿易部部長)
別爾烏辛(部長會議副主席、中型機械製造工業部部長)1957年6月將為政治局候補委員
蘇斯洛夫(書記處書記)
基里欽科(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1960年5月免去
勃列日涅夫(書記處書記,1960年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阿里斯托夫(書記處書記、蘇共中央俄羅斯聯邦局副主席)
別利亞耶夫(書記處書記、哈薩克黨委第一書記)1960年5月免去
伊格納托夫(高爾基州黨委第一書記)
科茲洛夫(書記處書記)
庫西寧(書記處書記)
福爾采娃(書記處書記、政府文化部部長)
什維爾尼克(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
毛希丁諾夫(烏茲別克斯坦黨委第一書記)
柯西金(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60年5月增補
波德戈爾內(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1960年5月增補
波利揚斯基(部長會議副主席)1960年5月增補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二次代表大會(1961年10月)
主席團成員:上屆主席團成員,除屆中撤職免職外的14人,10人留任,阿里斯托夫、伊格納托夫、福爾采娃、毛希丁諾夫未留任,新增1人
勃列日涅夫(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64年10月改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
沃羅諾夫(俄羅斯聯邦部長會議主席)新任
科茲洛夫(蘇共中央第二書記,1963年4月中風,1964年11月免去書記處書記職務)
柯西金(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64年10月改任部長會議主席)
庫西寧(書記處書記,1964年5月去世)
米高揚(部長會議副主席、貿易部部長,1964年改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波德戈爾內(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1963年6月增補為書記處書記,1965年出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波利揚斯基(部長會議副主席)
蘇斯洛夫(書記處書記)
赫魯雪夫(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兼部長會議主席)1964年10月撤職
什維爾尼克(蘇共中央黨務委員會主席兼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
基里連科(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委第一書記) ,1962年4月增補
謝列平(書記處書記)1964年11月增補
謝列斯特(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1964年11月增補
馬祖羅夫(部長會議副主席) ,1965年3月增補
- 候補委員:格里申、馬祖羅夫(1965年3月增補為政治局委員)、姆扎瓦納澤、拉希多夫、謝爾比茨基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1966年3月)
改主席團為政治局
政治局委員:上屆15人(包括增補4人)除屆中撤職1人,去世1人外,10人留任,科茲洛夫、米高揚、什維爾尼克未留任,新增1人
勃列日涅夫(蘇共中央總書記)
波德戈爾內(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柯西金(部長會議主席)
蘇斯洛夫(書記處書記)
基里連科(書記處書記)
謝列平(書記處書記,1967年9月免去書記處書記職務,轉任全蘇工會中央理事會主席)
馬祖羅夫(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
波利揚斯基(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
佩爾謝(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新任
沃羅諾夫(俄羅斯聯邦部長會議主席)
謝列斯特(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
- 候補委員:格里申、傑米契夫、庫納耶夫、馬謝羅夫、姆扎瓦納澤、拉希多夫、烏斯季諾夫、謝爾比茨基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四次代表大會(1971年3月)
政治局委員:上屆11人全部留任,新增4人
勃列日涅夫(蘇共中央總書記)
波德戈爾內(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柯西金(部長會議主席)
蘇斯洛夫(書記處書記)
基里連科(書記處書記)
庫拉科夫(書記處書記)新任
佩爾謝(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
謝列平(全蘇工會中央理事會主席)1975年4月免去
馬祖羅夫(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
波利揚斯基(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
安德羅波夫(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 ,1973年4月增補
格列奇科(國防部長) ,1973年4月增補
葛羅米柯(外交部長) ,1973年4月增補
格里申(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新任
沃羅諾夫(俄羅斯聯邦部長會議主席)1973年4月免去
謝列斯特(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1973年4月免去
謝爾比茨基(烏克蘭部長會議主席)新任
庫納耶夫(哈薩克黨委第一書記)新任
- 候補委員:安德羅波夫(1973年4月增補為政治局委員)、傑米契夫、馬謝羅夫、姆扎瓦納澤、拉希多夫、烏斯季諾夫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五次代表大會(1976年2月)
政治局委員:上屆18人(包括增補的3人)除屆中免去的沃羅諾夫、謝列斯特、謝列平外,14人留任,波利揚斯基未連任,新增2人
勃列日涅夫(蘇共中央總書記,1977年起兼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波德戈爾內(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77年5月免去)
柯西金(部長會議主席)1980年10月免去
蘇斯洛夫(書記處書記)
基里連科(書記處書記)
庫拉科夫(書記處書記)1978年7月去世
契爾年科(書記處書記)1978年11月增補
烏斯季諾夫(書記處書記)新任
戈巴契夫(書記處書記)1980年10月增補
佩爾謝(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
安德羅波夫(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
吉洪諾夫(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80年出任部長會議主席)1979年11月增補
馬祖羅夫(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78年11月免去
格列契科(國防部長)
葛羅米柯(外交部長)
格里申(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
羅曼諾夫(列寧格勒市委第一書記)新任
謝爾比茨基(烏克蘭黨中央第一書記)
庫納耶夫(哈薩克黨委第一書記)
- 候補委員:阿利耶夫、傑米契夫、馬謝羅夫、波諾馬廖夫、拉希多夫、索洛緬采夫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六次代表大會(1981年2月)
政治局委員:上屆19人(包括增補的3人)除屆中免去的波德戈爾內、馬祖羅夫、柯西金,屆中去世的庫拉科夫外,14人留任,格列契科未連任,無新增委員
勃列日涅夫(蘇共中央總書記兼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82年11月去世
吉洪諾夫(部長會議主席)1985年10月免去
雷日科夫(部長會議主席)1985年4月增補
蘇斯洛夫(書記處書記)1982年1月去世
基里連科(書記處書記)1982年11月免去
契爾年科(書記處書記,1984年2月任蘇共中央總書記,1985年3月去世)
戈巴契夫(書記處書記,1985年3月任蘇共中央總書記)
利加喬夫(書記處書記)1985年4月增補
安德羅波夫(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1982年5月增補為書記處書記,1982年11月任蘇共中央總書記,1984年2月去世)
切布里科夫(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1985年4月增補
佩爾謝(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1983年5月去世
索洛緬采夫(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1983年12月增補
阿利耶夫(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82年11月增補
烏斯季諾夫(國防部長)1984年12月去世
葛羅米柯(外交部長)
謝瓦爾德納澤(外交部長)1985年7月增補
沃羅特尼科夫(俄羅斯聯邦部長會議主席)1983年12月增補
庫納耶夫(哈薩克共產黨第一書記)
謝爾比茨基(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
格里申(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
羅曼諾夫(列寧格勒市委第一書記,1983年6月增補為書記處書記)1985年7月免去
- 候補委員:阿利耶夫、傑米契夫、基謝廖夫、庫茲涅佐夫、波諾馬廖夫、拉希多夫、索洛緬采夫(1983年12月增補為政治局委員)、謝瓦爾德納澤(1985年7月增補為政治局委員)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七次代表大會(1986年2月)
政治局委員: 上屆21人(包括增補的7人)除屆中免去的基里連科、羅曼諾夫、吉洪諾夫,屆中去世的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蘇斯洛夫、佩爾謝、烏斯季諾夫外,11人留任,格里申未連任,新增1人
戈巴契夫(蘇共中央總書記)
阿利耶夫(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87年10月免去
沃羅特尼科夫(俄羅斯聯邦部長會議主席)
葛羅米柯(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88年9月免去
扎伊科夫(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新任
庫納耶夫(哈薩克黨委第一書記)1987年1月免去
利加喬夫(書記處書記)
雷日科夫(部長會議主席)
索洛緬采夫(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1988年9月免去
切布里科夫(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1989年9月免去
謝瓦爾德納澤(外交部長)
謝爾比茨基(烏克蘭黨中央第一書記)1989年9月免去
斯柳尼科夫(蘇共中央社會經濟政策委員會主席)1987年6月增補
雅科夫列夫(蘇共中央國際政策委員會主席)1987年6月增補
尼科諾夫(書記處書記)1987年6月增補,1989年9月免去
梅德韋傑夫(蘇共中央意識形態委員會主席)1988年9月增補
克留奇科夫(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1989年9月增補
馬斯柳科夫(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89年9月增補
伊瓦什科(蘇共中央副總書記)1988年12月增補
候補委員:傑米契夫、多爾吉赫、葉利欽、斯柳尼科夫(1987年6月增補為政治局委員)、索科洛夫、索洛維約夫、塔雷津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1990年7月)
政治局委員:上屆19人(包括增補的7人)除屆中免去的阿利耶夫、葛羅米柯、庫納耶夫、索洛緬采夫、切布里科夫、謝爾比茨基外,僅戈巴契夫、伊瓦什科留任
戈巴契夫(蘇共中央總書記)
伊瓦什科(蘇共中央副總書記)
布羅基亞維丘斯(立陶宛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貢巴里澤(喬治亞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1991年1月撤職
古連科(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扎索霍夫(書記處書記)新任
卡里莫夫(烏茲別克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盧欽斯基(摩爾達維亞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馬薩利耶夫(吉爾吉斯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馬赫卡莫夫(塔吉克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莫夫西相(亞美尼亞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1990年12月撤職
穆塔利博夫(亞塞拜然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納扎爾巴耶夫(哈薩克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尼亞佐夫(土庫曼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波洛茲科夫(俄羅斯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新任
普羅科菲耶夫(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新任
魯比克斯(拉脫維亞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謝苗諾娃(書記處書記)
西拉里(政治局委員)新任
索科洛夫(白俄羅斯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1990年12月撤職
斯特羅耶夫(書記處書記)新任
弗羅洛夫(《共產黨人》主編)新任
舍寧(書記處書記)新任
亞納耶夫(書記處書記、副總統)新任,1991年1月撤職
馬洛費耶夫(白俄羅斯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波戈相(亞美尼亞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1991年7月撤職
安努斯(政治局委員)1991年1月增補
阿曼巴耶夫(吉爾吉斯共產黨第一書記)1991年4月增補
葉列梅(摩爾達維亞共產黨第一書記)1991年4月增補
蘇爾科夫(蘇軍全軍黨委書記)1991年4月增補
參考資料
- 蘇共歷屆政治局委員名單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