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威·瑪姆斯汀
英格威·約翰·瑪姆斯汀(瑞典語:Yngwie Johann Malmsteen, 1963年6月30日-)是瑞典國寶級吉他手、作曲家,原名拉爾斯·約翰·英格維·蘭納貝克(瑞典語:Lars Johan Yngve Lannerbäck)[1]。他的新古典金屬吉他演奏風格,開創先河,對新古典樂作出的貢獻對後世所造成的影響極大。
英格威·瑪姆斯汀 Yngwie Malmsteen | |
---|---|
歌手 | |
暱稱 | Yngwie J. Malmsteen |
出生 | Lars Johan Yngve Lannerbäck 拉爾斯·約翰·英格維·蘭納貝克 1963年6月30日 瑞典斯德哥爾摩 |
職業 | 音樂家、吉他手、製作人 |
音樂類型 | 新古典金屬、力量金屬、速度金屬、重金屬、硬搖滾 |
演奏樂器 | 吉他、貝斯、鍵盤、歌唱、西塔琴、大提琴 |
活躍年代 | 1978年 - 現在 |
唱片公司 | 寶麗多、寶麗金、Elektra Records、Rising Force Records |
網站 | 官方網站 |
相關團體 | Steeler、Alcatrazz、Rising Force、G3 |
著名樂器 | |
Yngwie Malmsteen Stratocaster |
早年生活
1963年6月30日瑪姆斯汀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是一個音樂家庭的第三個孩子[2]。瑪姆斯汀表示,吉米·罕醉克斯對他沒有音樂上的影響,也無助於他的彈奏風格,但在看過1970年9月18日的電視節目,其中罕醉克斯砸爛、並燒毀他的吉他令瑪姆斯汀覺得:「這真的很酷。」[3]引用他的官方網站描述,「罕醉克斯去世那天,吉他手英格威誕生了。」[4]
名字由來
十二歲那年,他以母親的娘家姓「Malmsten」作為他的姓氏,稍微改變為「Malmsteen」(瑪姆斯汀),並改變了他的第三組名字「Yngve」為「Yngwie」(英格威)[5]。他十歲的時候建立了他的第一支樂隊地球上的軌跡(英語:Track on Earth),成員包括一位學校的朋友。他少年時深受古典音樂影響,尤其是十九世紀的小提琴演奏家及作曲家帕格尼尼[6],後來他發現了影響他最深的吉他手瑞奇·布萊克摩爾。他表示烏里·喬恩·羅斯和布賴恩·梅對其音樂風格亦造成影響。
音樂事業
入行初期
1982年初,當時瑪姆斯汀十八歲,Shrapnel Records的邁克·瓦尼在聽過他1978年的樣本演奏「Demo Powerhouse」之後,帶瑪姆斯汀到了美國[7]。早期參與金屬樂隊鋼鐵人(英語:Steeler),於1983年發布同名專輯《Steeler》,初試啼聲。後來出現在Graham Bonnet的樂隊Alcatrazz作為主音吉他手,1983年推出首張專輯《No Parole from Rock 'n' Roll》,及於1984年發布現場專輯《Live Sentence》[8],同年瑪姆斯汀發布了他的第一張個人專輯《Rising Force》。[9]
全盛時期
《Rising Force》贏得了《吉他手》雜誌「最佳搖滾專輯獎」,和葛萊美一項提名「最佳搖滾樂器演奏獎」,它在美國「告示牌排行榜」上到第60位。他的樂隊被稱為英格威·瑪姆斯汀崛起的力量(英語:Yngwie J. Malmsteen's Rising Force),於1985年發布《Marching Out》專輯。1988年4月,他發表了第四張專輯《Odyssey》,這是他目前為止最成功的專輯,其中的單曲《Heaven Tonight》大受歡迎[10]。後來瑪姆斯汀於蘇聯(現今俄羅斯)演出,記錄演唱實況並於1989年發布《Trial by Fire: Live in Leningrad》專輯。瑪姆斯汀的的新古典金屬風格在八十年代中期為一些吉他手所喜愛。1986年,瑪姆斯汀的簽名Fender Stratocaster吉他開始生產[11],使他成為第一位音樂家擁有這份榮耀。
事業後期
九十年代初,瑪姆斯汀發布了《Eclipse》專輯(1990年)、《英格威·瑪姆斯汀精選集》(1991年),《Fire & Ice》專輯(1992年)和《The Seventh Sign》專輯(1994年)。儘管他在歐洲和亞洲持續成功,新古典金屬樂派在美國已經不是潮流。2003年,英格威·瑪姆斯汀和喬·沙翠亞尼及史提芬·范組成明星組合G3,三名吉他手於世界各地巡迴演出[12]。至2015年,瑪姆斯汀仍然製作專輯及巡迴演唱。
個人專輯
年份 | 標題 | 專輯細節 | 排行榜位置 | |||
---|---|---|---|---|---|---|
瑞典 | 日本 | 美國 | 英國 | |||
1984 | Rising Force | 發布日期: 1984年3月5日 廠牌: 寶麗多唱片 |
14 | 19 | 60 | — |
1985 | Marching Out | 發布日期: 1985年9月3日 廠牌: 寶麗多唱片 |
9 | 18 | 54 | — |
1986 | Trilogy | 發布日期: 1986年11月4日 廠牌: 寶麗多唱片 |
18 | 16 | 44 | — |
1988 | Odyssey | 發布日期: 1988年4月8日 廠牌: 寶麗多唱片 |
7 | 19 | 40 | 27 |
1989 | Trial by Fire: Live in Leningrad | 發布日期: 1989年10月12日 廠牌: 寶麗多唱片 |
— | 20 | — | 65 |
1990 | Eclipse | 發布日期: 1990年4月20日 廠牌: 寶麗多唱片 |
12 | 11 | 112 | 43 |
1992 | Fire & Ice | 發布日期: 1992年2月7日 廠牌: Elektra Records |
11 | 1 | 121 | 57 |
1994 | The Seventh Sign | 發布日期: 1994年5月9日 廠牌: 波麗佳音 |
11 | 2 | — | — |
1994 | I Can't Wait (迷你專輯) | 發布日期: 1994年10月21日 廠牌: 波麗佳音 |
— | 25 | — | — |
1995 | Magnum Opus | 發布日期: 1995年10月17日 廠牌: 波麗佳音 |
17 | 9 | — | — |
1996 | Inspiration | 發布日期: 1996年10月14日 廠牌: 波麗佳音 |
35 | 9 | — | — |
1997 | Facing the Animal | 發布日期: 1997年2月23日 廠牌: 波麗佳音 |
39 | 4 | — | — |
1998 | Concerto Suite for Electric Guitar and Orchestra | 發布日期: 1998年6月30日 廠牌: 波麗佳音 |
— | 10 | — | — |
1999 | Alchemy | 發布日期: 1999年11月23日 廠牌: 波麗佳音 |
— | 11 | — | — |
2000 | War to End All Wars | 發布日期: 2000年11月7日 廠牌: 波麗佳音 |
— | 20 | — | — |
2002 | Attack!! | 發布日期: 2000年11月7日 廠牌: 波麗佳音 |
— | 17 | — | — |
2005 | Unleash the Fury | 發布日期: 2005年7月26日 廠牌: 環球唱片 |
— | 23 | — | — |
2008 | Perpetual Flame | 發布日期: 2008年10月23日 廠牌: Rising Force |
52 | 15 | — | — |
2009 | Angels of Love | 發布日期: 2009年3月10日 廠牌: Rising Force |
52 | 55 | — | — |
2010 | Relentless | 發布日期: 2010年11月23日 廠牌: Rising Force |
— | 40 | — | — |
2012 | Spellbound | 發布日期: 2012年12月5日 廠牌: Rising Force |
— | 40 | — | |
2019 | Blue Lightning | 發布日期: 2019年3月29日 廠牌: Mascot |
— | — | 35 | 80[13] |
2021 | Parabellum | 發布日期: 2021年7月23日 廠牌: Music Theories Recordings/Mascot Label Group |
— | — | 22 | 89[13] |
參見
參考資料
- ^ Birth name of Yngwie Malmsteen, Liveleak, retrieved on 8 May 2015.. [2015-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 ^ Yngwie Malmsteen FAQ. Web.archive.org. [2014-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 ^ Jimi Hendrix burns and smashs a guitar, Open Culture, retrieved on 8 May 2015.. [2015-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 ^ The official website for Yngwie Malmsteen. Yngwiemalmsteen.com. [2014-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2).
- ^ Yngwie Malmsteen, Liveleak, retrieved on 8 May 2015.. [2015-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 ^ Yngwie Malmsteen Pays Tribute to the World's First Shredder, Niccolo Paganini. Guitar World. 2012-04-27 [2014-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5).
- ^ 1978 Powerhouse (Demo) released, Metal Storm, retrieved on 8 May 2015.. [2015-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
- ^ Yngwie Malmsteen discusses his roots, Guitar World, retrived on 8 May 2015.. [2015-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6).
- ^ Yngwie J. Malmsteen's Rising Force, Discogs, retrieved on 8 May 2015.. [2015-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2).
- ^ The Yngwie Malmsteen Collection, metal-archives.com, retrieved on 8 May 2015.. [2015-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1).
- ^ Fender Signature Stratocaster, Fender, retrieved on 8 May 2015.[失效連結]
- ^ Steve Vai, Joe Satriani and Yngwie Malmsteen Discuss the 2003 G3 Tour, Guitar World, retrived on 8 May 2015.. [2015-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2).
- ^ 13.0 13.1 Yngwie Malmsteen. Billboard. [27 Sept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