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鄭氏
滎陽鄭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鄭國滅亡後以國為氏。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北魏時與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姓,唐朝滎陽鄭氏有十個宰相。現代考古論證,河南省開封縣境內的啟封城外西側有滎陽鄭氏家族墓地[1]。
姓源
滎陽鄭氏源自姬姓,周厲王的小兒子友被哥哥周宣王分封建立鄭國,鄭國歷二十五代君主。至戰國時代,被韓國滅亡,鄭國君主後代子孫,以國爲氏。
郡望和籍貫
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侯旭東教授認為,高門子弟用來標明其身份地位的郡望多產生於魏晉時代,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州、郡、縣名稱與隸屬關係也不斷的變化,到北朝時他們居地的名稱難免與舊有的郡望不合,這些名門後代為「高自標置」,仍然抱著舊貫不放,這種風氣不僅流行於安頓死者的墓志銘中,世間也是一樣,國史正傳亦深受影響。《魏書·裴延俊》傳稱裴延俊為「河東聞喜人」而不是「正平聞喜人」,《魏書·李寶傳》稱李寶為「隴西狄道人」而不是「武始狄道人」,《魏書·鄭羲傳》稱鄭羲為「滎陽開封人」而不是「滎陽苑陵人」,《魏書·陽尼傳》稱陽尼為「北平無終人」而不是「漁陽無終人」,都是這種例子[2]。
房支
混亂的世系及有誤的歸藏房
經過長期的代際繁衍,滎陽鄭氏在鄭溫之後的支系記載出現了較嚴重的分歧[3]
《鄭文公下碑》 | 《魏書·鄭羲傳》 | 《元和姓纂》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
---|---|---|---|
|
|
||
略—豁—溫—曄—羲 | 渾—□—□—□—□—豁—□—曄 | 渾—崇—□—□—略 | 渾—崇—遹—隨—略 |
略子豁 | 略二子:豁、楚 | 略六子:翳、豁、淵、靜、悅、楚 | |
豁生溫 | 楚生溫 | 豁生溫 | |
溫子曄 | 溫三子:曄(北祖)、恬(中祖)、蘭(簡)(南祖) | 溫四子:濤、曄(北祖)、簡(南祖)、恬(中祖)、 | |
曄子羲 | 曄六子:白驎、小白、洞林、叔夜、連山、羲 | 曄七子:白麟、小白、叔夜、洞林、歸藏、連山、幼麟 | 曄生中書博士茂,一名小白,七子:白麟、胤伯、叔夜、洞林、歸藏、連山、幼麟 |
沈炳震、趙超等人均認為歸藏房記載有誤,趙超認為雖然唐朝也有一些墓誌自稱先人為鄭歸藏,但《魏書》、《北史》中「曄娶長樂潘氏,生六子」的記載更可信,《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多出的一房歸藏房有誤[4][5]。
三祖
燕太子詹事[鄭溫 (後燕)|鄭溫]生有三子,分為三祖
北祖房支
- 北祖大房,鄭曄長子鄭白驎的後裔,號大房,該房後斷絕
- 北祖第二房,鄭曄第二子北魏中書博士鄭小白的後裔,號第二房
- 北祖第三房,鄭曄第三子鄭洞林的後裔,號第三房
- 北祖第四房,鄭曄第四子鄭叔夜的後裔,號第四房,該房後沒有名聲,不為人知
- 北祖第五房,鄭曄第五子鄭連山的後裔,號第五房,又稱襄城公房
- 北祖第六房,鄭曄第六子北魏安東將軍、秘書監、南陽文靈公鄭羲的後裔,號第六房
南祖房支
禁婚家
顯慶四年,唐高宗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鄭溫的三子都被列入禁婚家。
定著房
南祖和北祖因在唐朝出宰相,合稱滎陽鄭氏定著二房。
家傳和譜牒
- 《滎陽鄭氏家譜》,一卷[7]
著名族人
唐朝宰相
- 鄭珣瑜,出自北祖第二房,唐德宗宰相
- 鄭餘慶,出自北祖第二房,唐德宗宰相
- 鄭覃,出自北祖第二房,唐文宗宰相
- 鄭朗,出自北祖第二房,唐宣宗宰相
- 鄭從讜,出自北祖第二房,唐僖宗宰相
- 鄭延昌,出自北祖第二房,唐昭宗宰相
- 鄭絪,出自南祖,唐德宗宰相
- 鄭畋,唐僖宗宰相
- 鄭肅,出自北祖第二房,唐武宗、唐宣宗宰相
- 鄭綮,唐昭宗宰相
其他
參見
參考資料
- ^ 启封故城—开封城名由来. 新浪網,來源:開封日報. 2004年9月21日 [2014-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6) (簡體中文).
- ^ 侯旭東.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朝廷、州县与村里》. 北京市: 商務印書館. :2005.11: 137–139. ISBN 7-100-04493-6 (中文(簡體)).
- ^ 邢學敏 《北魏書法家鄭道昭家族研究》成都市: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 2014.01
- ^ 《二十五史補編 6·唐書宰相世系表訂偽》:《魏書·鄭羲傳》:曄不仕。小白,曄第二子。白麟,小白兄。叔夜以下皆小白弟,非子。《傳》無歸藏。小白止一子胤伯。《表》以白麟、叔夜以下皆作小白子,誤。又羲父曄娶長樂潘氏,生六子,而羲第六。曄固無七子而小白尤無七子也。
-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卷五·鄭氏》:未識《補正》何據?且唐代傳抄譜牒已多有失誤。應據《魏書》為是,《訂偽》不誤。
- ^ 《全唐文補遺·唐故桂州員外司戶滎陽鄭府君墓志銘》:府君諱當,字膺吉,世為滎陽人……今為南祖第四房。
- ^ 《新唐書·卷五十八·志第四十八》:《滎陽鄭氏家譜》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