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台
行台是魏晉至金代尚書省在外設置的臨時分支機構。「台」指在中央的尚書省,出征時駐行在當地設立的臨時性機構稱為「行台」,又稱「行尚書台」或「行台省」。
魏晉時期
曹魏甘露二年(257年),司馬昭討伐諸葛誕,尚書僕射陳泰、中書侍郎鍾會等以「行台」隨從出征。西晉永嘉之亂,尚書令東海王司馬越以「行台」率軍四萬討伐漢趙大將石勒。以後尚書省長官出征,隨軍的機構稱為「行台」。
南北朝時期
到了北魏,「行台」成為皇帝派出的特使,指揮軍事或巡視邊境,但不常設不管地方民政。天興元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攻佔後燕首都中山(今河北定縣)一帶,因為都城遠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城北),就近於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中山置「行台」,讓尚書令拓跋儀管理。熙平元年 (516年),南朝梁武帝遣左游擊將軍趙祖悅率眾數萬襲據西硤石,進逼壽春。北魏以李平為尚書右僕射置「行台」節度諸軍,破硤石城,斬趙祖悅。魏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以尚書左僕射源懷為「行台」,巡視北邊六鎮和恆、燕、朔三州。正光五年 (524年),相繼爆發六鎮之亂、關隴起義,北魏不得不在各地設「行台」指揮鎮壓。先後以尚書僕射元脩義、大都督蕭寶寅為「西道行台」,鎮壓關中莫折念生起義。孝昌元年 (525年),以尚書幽州刺史常景為「行台」,鎮壓河北杜洛周起義。
北魏孝明帝、孝莊帝時,「行台」設置較多。出任「行台」長官的多兼任當州刺史或都督諸州軍事,成為地方性軍事指揮機關。正光年間,有曹世表為「東南道行台」、東豫州刺史。魏子建為「山南行台」,梁、巴、二益、兩秦之事,皆歸其節度。正光末,以薛脩義都督華、豳、東秦諸州軍事,為「西道行台」。孝昌年間,楊津為定州刺史兼「北道行台」。武泰元年 (528年)孝明帝任命爾朱榮為「北道大行台」,「大行台」稱號始見於此。其後爾朱氏兄弟子侄各據一方,多任「大行台」。
北魏末年,高歡專權,為「大行台」,其餘「行台」都被廢除。孝武帝欲分高歡之權,以賀拔岳為「關西道大行台」,都督雍、涼、梁、益等二十州諸軍事;以賀拔勝為荊州刺史、尚書左僕射、「南道大行台」。賀拔岳死,宇文泰繼任。東魏、西魏分立,高歡在東魏為丞相、「大行台」,駐并州,於州治晉陽置丞相府。宇文泰在西魏亦任「大行台」,都督內外軍事,鎮雍州。高歡任命侯景為「河南道大行台」, 鎮虎牢,擁兵十萬,專制河南,指揮對西魏、南梁的戰爭。南梁中大同二年 (547年),侯景叛東魏降南梁,上表稱黃河以南,皆他所掌管,請舉函谷(今河南新安北)以東,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以西,豫、廣、郢、荊、襄、兗、南兗、濟 、東豫、洛、陽、北荊、北揚等十三州內附,所列當即「河南道大行台」的管轄範圍。
北魏「行台」的組織雖略同於「中台」(在中央的尚書台),有令、僕射、尚書、丞、郎等員,但都是臨時權置,並不完備。「行台」的官長,不一定都有令、僕射、尚書等官位。
北齊「行台」承北魏制,「并州大行台」改稱并州尚書省,地位僅在鄴城北齊中央尚書省之下。其餘下台多以州劃分,史籍所見有:
- 「幽州道行台」,亦稱「北道行台」,駐薊(今北京西北);
- 「朔州道行台」,駐廣安(今山西朔縣);
- 「晉州道行台」,駐平陽(今山西臨汾);
- 「建州道行台」,駐高都(今山西晉城東北);
- 「東雍州行台」,駐正平(今山西新絳);
- 「洛州行台」,亦稱「河南道行台」,駐洛陽;
- 「河陽道行台」,駐河陽(今河南孟縣西);
- 「豫州道行台」,駐汝南(今屬河南);
- 「東徐州行台」,亦稱「東南道行台」,駐下邳(今屬江蘇);
- 「揚州道行台」,駐壽春(今安徽壽縣)。
以上「行台」之外,東魏、北齊又有臨時性「行台」,指揮與西魏、南梁作戰,巡視地方,事畢即撤除。北齊文宣帝時,辛術為東徐州刺史、「東南道行台」,駐下邳,所統十餘州地犯法者,悉由術判處。此時「行台」才開始管理地方民政。
西魏「行台」不常設。除宇文泰自任「大行台」外,獨孤信為荊州刺史、「東南道行台」。王思政為「東道行台」,駐玉壁,都督汾、晉、並諸州軍事。侯景叛東魏,王思政率西魏軍入據潁州,「行台」亦移至潁州。北周置總管府(實即「行台」的後身),遂廢「行台」之制。
南朝無「行台」之制。梁末侯景來降,梁武帝蕭衍保留其「大行台」稱號,封侯景為河南王,都督河南諸軍事。南朝宋、齊時,由中央派出催徵賦稅之台使,往往亦自稱「行台」,但只是名稱相同。
隋唐時期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於並、洛、益三州各置河北道、河南道、西南道行台尚書省,隋文帝以其子楊廣、楊俊、楊秀各為行台尚書令。後廢洛州行台,又於襄州、壽春兩地設置山南道、淮南道行台。這兩處「行台」都因為討伐南陳而設置,統一以後就被廢除了。文帝開皇九年 (589年)後,「行台」全部被廢除,而置並、揚、益、荊四大總管府,各統十餘州至數十州。隋煬帝大業元年 (605年)各總管府也被廢除。
唐初復置「大行台」。「陝東道大行台」置於洛陽,以秦王李世民為尚書令,地位在其餘「行台」之上。其餘「行台」如益州道、襄州道、東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均以宗室親王或親信大將任尚書左僕射,為「行台主」。武德九年 (626年),諸道「行台」也都廢除。
隋唐的「行台尚書省」則以「行台尚書令」為最高長官,若不置令,即以左僕射為首。置官大略同中台而人數較少。「行台」主要為處理軍務而設,故以兵部居首,又兼綜民事,故吏、戶、刑、工並置,卻往往一人兼兩職或三職。唯禮部僭越中央權力,以及天下只有京城可建天子旌旗而而往往不被設置。「行台」的統轄地區既廣,位重權大,不利於中央集權,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就予以廢除。
金元時期
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廢偽齊國,於汴京(今河南開封)成立「行台尚書省」,管理偽齊國舊地。「行台尚書省」由朝廷尚書省統領,設行台左丞相和行台右丞相。天眷元年(1138年),因為根據金宋紹興和議,河南、陝西要歸還南宋,「行台尚書省」改設到中京。但天眷三年(1140年)五月,完顏宗弼(兀朮)晉升都元帥,撕毀和約重新攻宋占領河南、陝西,復設「行台尚書省」於汴京。天德二年(1150年),「行台尚書省」被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