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種系發生學組
被子植物種系發生學組(APG,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指的是一個非正式的國際系統植物學家的團體[1]:531[2]:399[3]:105[4]:1,他們合作建立關於被子植物(開花植物)分類學的共識,反映出通過系統發生學研究發現的植物之間關係的新知識。
截至2016年,該合作產生了四個修訂版本的分類學系統,發表於1998年,2003年,2009年,和2016年。這些分類系統是:1998年《被子植物APG分類法》[1]、2003年《被子植物APG II分類法 (修訂版)》[2]、2009年《被子植物APG III分類法》[3]、和2016年《被子植物APG IV分類法》[4]。這個小組的一個重要動機是他們認為先前的被子植物分類學存在缺失,因為它們不是基於單系群體 (即包含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的群組)。
被子植物種系發生學組(APG)出版物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一些主要的植物標本館改變了其收藏品的安排,以配合最新的APG系統。
成員
三篇論文的APG的成員組成不同,如下列表:其中作者依其原始文獻建議分別為APG (1998).[1]、APG II (2003).[2]、APG III (2009)[3],此處簡略以APG、APG II、APG III表示,表中 為主要作者, 則為貢獻者。
成員 | APG | APG II | APG III | APG IV | 機構 | 國家/地區 | 備註 |
---|---|---|---|---|---|---|---|
Birgitta Bremer | 瑞典皇家科學院之貝吉烏斯基金會 | 瑞典斯德哥爾摩 | |||||
Kåre Bremer | 斯德哥爾摩大學 | 瑞典斯德哥爾摩 | APG II (2003年) 發表時任職於烏普薩拉大學 | ||||
James W. Byng | 阿伯丁大學生物學院、Plant Gateway | 英國 | |||||
Mark W. Chase | 邱皇家植物園賈德瑞爾研究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odrell Laboratory)、西澳大學 | 英國 | |||||
Maarten J. M. Christenhusz | 邱皇家植物園、Plant Gateway | 英國 | |||||
Michael F. Fay | 邱皇家植物園賈德瑞爾研究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odrell Laboratory) | 英國 | |||||
Walter S. Judd | 佛羅里達大學生物學系院 | 美國佛羅里達 | |||||
David J. Mabberley | 牛津大學、萊頓大學、自然生物多樣性中心、麥考瑞大學、新南威爾斯國家植物標本館 | 英國 | |||||
James L. Reveal | 康乃爾大學植物學系貝里植物園 (L. H. Bailey Hortorium) | 美國 | APG II (2003年) 發表時任職於馬里蘭大學 | ||||
Alexander N. Sennikov | 芬蘭自然史博物館、科馬羅夫植物研究院 | 芬蘭 | |||||
Douglas E. Soltis | 佛羅里達大學生物系 | 美國佛羅里達 | |||||
Pamela S. Soltis | 佛羅里達大學佛羅里達自然史博物館 (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 美國佛羅里達 | |||||
Peter F. Stevens | 密蘇里大學聖路易斯校區生物系、密蘇里植物園 | 美國 |
其他的作者 (貢獻者):
- APG[1]:Arne A. Anderberg、Anders Backlund、Birgitta Bremer、Barbara G. Briggs、Peter K. Endress、Michael F. Fay、Peter Goldblatt、Mats H. G. Guestafsson、Sara B. Hoot、Walter S. Judd、Mari Källersjö、Elizabeth A. Kellogg、Kathleen A. Kron、Donald H. Les、Cynthia M. Morton、Daniel L. Nickrent、Richard G. Olmstead、Robert A. Price、Christopher J. Quinn、James E. Rodman、Paula J. Rudall、Vincent Savolainen、Douglas E. Soltis、Pamela S. Soltis、Kenneth J. Sytsma、Mats Thulin。
- APG II[2]:Arne A. Anderberg、Michael F. Fay、Peter Goldblatt、Walter S. Judd、Mari Källersjö、Jesper Kårehed、Kathleen A. Kron、Johannes Lundberg、Daniel L. Nickrent、Richard G. Olmstead、Bengt Oxelman、J. Chris Pires、James E. Rodman、Paula J. Rudall、Vincent Savolainen、Kenneth J. Sytsma、Michelle van der Bank、Kenneth Wurdack、Jenny Q.-Y. Xiang、Sue Zmarzty。
- APG III[3]:Arne A. Anderberg、Michael J. Moore、Richard G. Olmstead、Paula J. Rudall、Kenneth J. Sytsma、David C. Tank、Kenneth Wurdack、Jenny Q.-Y. Xiang、Sue Zmarzty。
- APG IV[4]:Barbara Briggs、Samuel Brockington、Alain Chautems、John C. Clark、John Conran、Elspeth Haston、Michael Möller、Michael Moore、Richard Olmstead、Mathieu Perret、Laurence Skog、James Smith、David Tank、Maria Vorontsova、Anton Weber.
影響
被子植物是在分類過程中應用分子生物學數據最多的生物群[來源請求]。1981年美國植物學家阿瑟·克朗奎斯特出版了最新的被子植物分類系統,但僅僅到了1990年就受到了分子生物學最新發展大量數據的衝擊,新的親緣分支分類法澄清了許多植物種間的親緣和進化關係,使得分類學更能清楚地反映系統發生學的研究結果。
由於研究的迅速進展,分類法也必須隨之改變,所有需要應用分類法的人,包括百科全書都面臨著一個新問題[來源請求]。被子植物種系發生學組在1998年出版了《被子植物APG分類法》,集合了全世界所有主要研究機構的最新研究成果,但由於許多領域尚未被完全了解,這個分類法也無法包括所有種類的被子植物,不可能最終確定下來。
這個分類法基本是依照植物的兩個葉綠體和一個核糖體的基因編碼分類的[來源請求],從細胞器中篩選基因是非常重要的,動物分類主要也是依照粒線體的基因。細胞體的基因組和細胞核的基因組是分離的,葉綠體和核糖體都有自己的DNA,是一種原始的DNA,核苷酸的順序取決於由於進化而和細胞核的DNA之間產生的差異的程度。
2003年出版了修訂本《被子植物APG II分類法 (修訂版)》,兩個版本和傳統分類法之間的差別主要有:
- 在目以上的分類沒有採取傳統的名稱門和綱,而是應用「分支」,例如真雙子葉植物分支、單子葉植物分支、薔薇分支等。
- 對於傳統分類不確定的分類名稱,用數字標記。
- 提供可以選擇的分類群體,例如有的科可以單列也可以合併到某一其他科、目中。叫做括號分類名[來源請求]。
括號分類能有效地將傳統的依形態分類轉換到新的依基因分類中來[來源請求],由於依照基因分類有許多單基因的小科,在應用時不太方便。APG的作者曾經解釋為「一般來說我們依照專家們的觀點……但專家們經常傾向於劃分的越細越好……」。
許多科學家們,也包括APG的成員,還在不斷地出版他們自己對於被子植物分類的新觀點,所以每種分類都不可能是最終結果,只是代表某一時間段內的研究結果,新的結論層出不窮。不過APG的分類法還是基本依照當代比較權威的結論。
參考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An ordinal classification for the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nnals of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1998, 85 (4): 531–553 [201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retrieved 2011-06-29
- ^ 2.0 2.1 2.2 2.3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3.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41: 399–436.PDF檔 (英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trieved 2011-06-29
- ^ 3.0 3.1 3.2 3.3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I Archive-It的存檔,存檔日期2017-05-25.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61: 105–121. PDF檔 (英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trieved 2011-06-29
- ^ 4.0 4.1 4.2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V (PDF).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6, 181 (1): 1–20 [2016-04-10]. doi:10.1111/boj.1238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