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末年流民起義

西晉末年流民起義戰爭晉惠帝元康六年(296年)至晉愍帝建興三年(315年),各族流民反抗西晉的起義戰爭。

概述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滅亡東吳,統一中國。不久,王朝內部矛盾激化,宗室諸王爭位爆發八王之亂,戰禍連年;同時天災不斷,疾疫流行,賦役如故,大量被迫淪為流民,不斷爆發反晉起義。

元康二年(292年)匈奴郝散起兵攻打上黨郡(今山西省潞城市東北)。兩年後,其弟郝度元聯合馮翊郡北地郡馬蘭羌盧水胡之兵反晉,秦州(治今甘肅省甘谷縣東)、雍州(治今陝西省西安西北)二州氐、羌幾十萬民眾紛起響應,共推氐帥齊萬年為帝。先後攻打天水郡略陽郡始平郡武都郡陽平郡,晉軍戰敗。西晉朝廷派積弩將軍孟觀率京師宿衛軍前往鎮壓,起義失敗,齊萬年被俘。從此,各地的流民起義此起彼伏。

永寧元年(301年)十月,略陽巴氐人李特李雄領導秦州、雍州六郡流民在益州(治今四川省成都)起義。當時關中乾旱地,連年饑荒,六郡漢、氐、羌、賨等各族民眾10餘萬人經漢川流入巴蜀地區就食,當地官府逼迫他們返鄉,激起民變,多次擊敗晉軍,攻占廣漢,進圍成都。李特與蜀人約法三章,賑濟貧民,得到益州民眾的支持。後李特戰死,其弟李流和其子李雄繼續統率義軍,太安二年(303年)閏十二月,擊走西晉益州刺史羅尚,攻下成都。翌年,李雄稱成都王,後稱帝,建立成國。成玉恆四年(338年)四月,李特弟李驤之子李壽即位,改國號為漢。秦州、雍州六郡流民起義,是西晉末年流民起義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李雄建立的成漢,共存44年,直至成漢嘉寧二年(347年)被東晉都督荊州司州等六州諸軍事桓溫領軍所滅。

太安二年(303年),晉朝在荊州徵兵到益州鎮壓李雄,荊州民眾強烈反抗。曾任縣吏的義陽郡(今河南省信陽市西北)蠻民首領張昌,在安陸(今湖北省雲夢縣)石岩山聚眾起義,荊州地區的流民和逃避兵役的丁壯紛紛參加。張昌立山都縣(今湖北省穀城縣東南)吏丘沈為天子,自為相國。趁西晉八王之亂之機,分兵四出攻城。南破武昌郡(今湖北鄂州市)、長沙郡、湘東郡(今湖南衡陽市)、零陵郡,東攻弋陽郡(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北破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襄陽,殺死西晉都督荊州諸軍事新野王司馬歆。部將石冰、封雲率領東路軍,攻占江州(治今南昌市)、揚州(治今南京市)二州。其勢力擴大到荊州、江州、徐州(治今江蘇省徐州市)、揚州、豫州(治今河南省淮陽縣)五州的大部地區。七月,西晉荊州刺史劉弘調集大軍攻張昌,陶侃率部擊敗張昌。次年八月,張昌被俘殺。

永嘉四年(310年)九月,雍州部分民眾到宛縣一帶就食,晉朝朝廷流民歸還故里,遭到流民強烈反抗。京兆王如在宛縣發動起義,南安人龐寔、馮翊人嚴嶷、京兆人侯脫率眾響應,達到四五萬人,於漢、沔及襄陽一帶,多次打敗晉軍。王如自稱大將軍,領司州、雍州二州牧,王如乘漢鎮東大將軍石勒率部進至宛縣,藉機與他聯結清滅異己,最後他也被石勒擊敗。永嘉六年(312年)王如投降西晉揚州刺史王敦,被殺。

永嘉五年(311年)巴蜀流民流亡荊、湘地區。湘州刺史荀眺想要盡誅流民。四、五萬家流民憤而造反,共推蜀人杜弢為主。杜弢自稱梁州、益州二州牧,領湘州刺史,率眾攻占長沙,生擒荀眺。攻克零陵桂陽(今湖南省郴州市),又東擊武昌、沔陽,占據豫章(今南昌市)多次擊敗晉軍。建興三年(315年)琅琊王司馬睿派征南將軍王敦、荊州刺史陶侃率領大軍,圍攻杜弢,義軍將士死傷甚眾,部將王真降晉。杜弢突圍,死在途中。

在北方中原爆發的多起民眾起義中石勒王彌領導的山東、河北起義形響最大。

永興二年(305年)七月,石勒同馬牧帥汲桑率數百騎參加公師藩在趙魏的反晉起義。公師藩兵敗被殺。永嘉元年(307年)三月,石勒和汲桑再次起義。五月,攻占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殺死新蔡王司馬騰。八月,在東武陽被兗州刺史苟晞打敗,汲桑被殺,石勒投靠漢王劉淵

光熙元年(306年)三月,東萊郡(治今山東省萊州市)大族王彌隨劉伯根率領萬人反晉。劉伯根死後,王彌轉戰今河北、山東、安徽、河南等地,有兵馬幾個萬。永嘉二年(308年)五月,兵臨洛陽(今洛陽東北),後來司徒王衍將他擊敗,王彌也投奔劉淵。後來永嘉五年(311年),石勒、王彌與劉曜在漢國劉聰的旗下,攻下洛陽,俘虜晉懷帝,即永嘉之亂

參考

參考文獻

  • 《中華戰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