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魯,指河南省魯山縣,相應的位於山東曲阜魯國被稱為「東魯」,是中國先秦歷史研究中提出的一個概念。

商代甲骨卜辭中「魯受年」之類的語句[1],《殷虛書契續編》認為該處的「魯」為地名。商代時期,曲阜地區為東夷方國「奄國」的都邑,被稱為「奄」,直到西周初年奄國被滅,伯禽在奄國故地建立魯國後才改稱為魯,因此卜辭的「魯」不應是曲阜。《逸周書》中有「桀與其屬五百人徙於魯,魯士民復奔湯」的記載,學者劉蔚華認為此處的「魯」指魯山縣[2]。《春秋左氏傳》中「懼而遷於魯縣」的記載[3],晉代杜預認為「魯縣」是指晉代的魯陽,也就是現在的魯山縣。《墨子·魯問》中也有魯陽直接被稱為「魯」的記載[4]。由此可見,魯山在春秋時曾被稱為「魯縣」,戰國時已被稱為「魯陽」,且均可被直接稱為「魯」,而周代之前的「魯」極可能也是指魯山地區。

參考

  1. ^ 《殷虛書契續編》5、6、10
  2. ^ 劉蔚華. 墨子是河南魯山人——兼論東魯與西魯的關係. 《中州學刊》1982年 第4期
  3. ^ 《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范氏其後也」
  4. ^ 《墨子·魯問》:「魯陽文君將攻鄭,子墨子聞而止之,謂陽文君曰:「今使魯四境之內,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殺其人民,取其牛馬狗豕布帛米粟貨財,則何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