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義飽和

心理学现象

語義飽和(英語:semantic satiation),又稱字形飽和完形崩壞(日語:ゲシュタルト崩壊,德語:Gestaltzerfall),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指的是人在重複盯著一個或者一個單詞長時間後,會發生突然不認識該字或者單詞的情況。此現象僅短暫出現,心理學上認為其原因是人的大腦神經如果短時間內接收到太多重複的刺激,就會引起神經活動的抑制,造成對常用字突然不認識的現象。

在長時間看到一個漢字後,可能會突然產生不認識該字的陌生感

語義飽和是猶昧感現象的一種。

原理

語義飽和的原理在於「注意力轉移」,當人眼對一個字盯了一段時間後,大腦會不由自主地只注意字的某一部分,從而使這個字喪失了整體感,繼而對這個字的讀音和意義的記憶也會變得模糊[1]。這種大腦的行為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因為在盯著一個字太久之後,會自動引起神經活動的抑制,形成聯想阻斷。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這種飽和阻斷現象均發生在字形到語義的聯接過程中[2]。因此,人先會對字音感到困惑,繼而失去對字義的聯想能力。

日本學者二瀨由理的研究指出當這些字大小相同時,識別需要的時間較長;若這些字大小不同時,只有在這些字的字體不同時才會有明顯的語義飽和出現[3]

歷史名稱

語義飽和這個詞最早由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博士萊昂·詹姆斯於1962年在他的論文中提出[4]。當時他用的是「語言飽和」這個詞。除此以外,不少學者曾用各種詞來形容這一現象[註 1]

  • 抑制(inhibition)(赫伯特(Herbert,全名不詳),原文章名和出版刊物不詳,萊昂·詹姆斯在論文中只說Herbert所用的術語在Boring, E.G的《A history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被提及到了,1824年)
  • 心理疲勞(mental fatigue)(道奇(Dodge, R.),《The laws of relative fatigue》,1917年)
  • 詞義隔絕(lapse of meaning) (巴塞特(Bassett, M.F.)和沃恩(Warne, C.J.),《On the lapse of verbal meaning with repetition》,1919年)
  • 工作遞減(work decrement) (羅賓遜(Robinson, E.S.)和比爾茲(Bills, A.G.)[註 2],《Two factors in the work decrement》,1926年)
  • 大腦皮層的抑制(cortical inhibition) (巴甫洛夫(Pavlov, I.),未提到具體的文章標題,192?[註 3]年)
  • 適應(adaptation)(吉布森(Gibson, J.J.),《Adaptation with negative after-effect》,1937年)
  • 滅絕(extinction)(希爾加德(Hilgard, E.R.)和馬奎斯(Marquis, D.G.),未提到具體的文章標題,1940年)
  • 飽和(satiation)(科勒(Kohler, W.)和瓦拉赫(Wallach, H.),《Figural after-effects》,1940年)
  • 反應抑制(inhibition)(赫爾(Hull, C.L.),未提到具體的文章標題,1911年)
  • 刺激飽和(stimulus satiation) (西恩格蘭澤(Glanzer, M.),《Stimulus satiation: An explanation of spontaneous alternation and related phenomena》,1953年)
  • 記憶力遲鈍(reminiscence)(艾森克(Eysenck, H.J.),《Reminiscence, drive, and personality theory》,1956年)
  • 語言飽和(verbal satiation) (史密斯(Smith, D.E. P.)和瑞格(Raygor, A.L.),《Verbal satiation and personality》,1956年)
  • 語言轉化(verbal transformation) (沃倫(Warren, R.M.),《Illusory changes in repeated words: Differences between young adults and the aged》和《Illusory changes of distinct speech upon repetition—the verbal transformation》,1961年)

應用

語義飽和可以用於抑制演講焦慮。對於患有口吃的患者,可以通過反覆地重複一些單詞,使得大腦的神經疲倦,繼而弱化因此而產生的焦慮症狀[5]

更普遍的情形

不僅在於語言,如果對一幅熟人的照片或一個熟悉的地點,觀察了過久之後都有可能會突然覺得陌生起來。

類似的「神經疲倦」現象不止如此,有時也能導致感官抑制。例如人長時間處於噴有香水的房間,對香味的感官也會暫時消失,感覺不到香水的味道。(即嗅覺疲勞)萊昂·詹姆斯對不同的實驗對象,用不同的語言的單詞,圖片甚至數字做測試,發現被實驗者均出現了短暫性的語義飽和症狀。[查證請求]

流行文化

  • 愛倫·坡的短篇小說《貝勒尼基英語Berenice (short story)》中,主人公提到:「重複一些單調的常用字,直到聲音重複的過於頻繁,不再向大腦傳遞達任何思想。」[6]
  • 六人行》中的一集曾經提到,主角重複「Tartlets」太多次,直到發現自己忘記了這個詞的意思[7]
  • 特里·卡爾英語Terry Carr的小說《Stanley Toothbrush》中曾經提到,主角重複「書架」這個詞太多遍,以至於完全忘了書架是什麼意思。繼而發現自己房間裡的書架都消失了。
  • 托尼·伯吉斯英語Tony_Burgess_(author)的小說《龐蒂浦改變一切英語Pontypool Changes Everything》也提到了語義飽和的現象。
  • 在奇幻小說集《貓頭鷹守護神》中,年幼的貓頭鷹重複叫著自己的名字以至於反而忘卻了自己的名字,以適應別人給的新名字。
  • 美劇《追愛總動員》(How I Met Your Mother)的第五季第三集「羅賓101」中,泰迪提到「任何一個詞,重複了100遍都會感覺怪怪的。」然後重複說「碗」這個單詞,把自己說糊塗了。
  • 在動畫《探險活寶》中,艾薇爾重複「有趣」這個單詞太多次,直到發現這個單詞開始「聽起來有點怪」。
  • 在日本偵探漫畫《名偵探柯南》單行本第75集中的一則故事裡(動畫第655集《毒與幻的設計》),犯案者以完形崩壞原理作為謀害被害人的手法。
  • 在條漫網站Comico上連載的漫畫《驚魂之夜》的第三十三集「完形崩壞」中,魂春為了尋找失蹤的和雨,在公寓中面對對鏡嘗試了以語義飽和為原理的怪談。(對著鏡中的自己問「你是誰」)[8]
  • 台灣知名綜藝節目《天才衝衝衝》的遊戲環節《燃燒吧!關鍵字》當中,由於需一直盯著同一個字造詞,藝人時常會有完型崩壞的現象。

參見

注釋與參考資料

注釋

  1. ^ 這些詞彙及其使用者在萊昂·詹姆斯的論文中已列出。
  2. ^ Bills」一名在原文的參考資料部分中也被錯拼成「Dills」過。估計是文獻在電子錄入時發生的錯誤。
  3. ^ 原文如此,年份的最後一位數不確定

參考資料

  1. ^ Fujia. 陌生的熟悉字(三). 科學松鼠會. [2013-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4). 
  2. ^ 袁傑. 汉字“字形饱和”现象的形义联接解释. 汕頭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本文採用快速重複啟動範式(speeded repetition priming paradigm)與類別匹配任務(category matching task)直接去探究漢字飽和現象是發生在字形加工階段,還是發生其他階段,比如字形到語義的聯接階段(associative level)或者語義加工階段(semantic level);本文所採用的方法已成功地對英語中對應的現象——語義飽和(Semantic Satiation)——進行了研究,並且發現「語義飽和」現象實際上發生在字形與字義的聯接過程中。 
  3. ^ Ninose, Yuri; Gyoba, Jiro. Delays produced by prolonged viewing in the recognition of Kanji characters: Analysis of the "Gestaltzerfall" phenomenon..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6, 67 (3): 227–231 [2022-05-06]. ISSN 1884-1082. PMID 8981675. doi:10.4992/jjpsy.67.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2) (日語). 
  4. ^ Jakobovits, Leon A. Effects of repeated stimulation on cognitive aspects of behavior: some experiments on the phenomenon of semantic satiation. 1962 [2022-05-06]. OCLC 893480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8) (英語). 
  5. ^ Jakobovits, Leon A. Semantic Satiation and Cognitive Dynamic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1967-10, 2 (1): 35–44 [2022-05-06]. ISSN 0022-4669. doi:10.1177/00224669670020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6) (英語). 
  6. ^ Berenice by Edgar Allan Poe. Online-literature.com. 2007-01-26 [2012-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8). 
  7. ^ Quotes from "Friends: The One with the Stoned Guy". IMDb. [2022-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6). 
  8. ^ 驚魂之夜. 天滿 - comico全彩長條漫畫. [2019-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8).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