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普戴爾球場
迪普戴爾球場(英語:Deepdale)是位於英格蘭蘭開夏普雷斯頓的體育場,是普雷斯頓足球俱樂部的主場球場。普雷斯頓是英格蘭足球聯賽的始創成員[2],在12支始創成員球隊中,只有普雷斯頓及般尼(摩亞球場)兩隊仍然一直使用初次參賽時的主場球場。由於英格蘭足球聯賽是首個成立的職業足球聯賽,使迪普戴爾球場成為世上最古老仍然使用進行聯賽賽事的球場。迪普戴爾球場亦曾經是國家足球博物館(The National Football Museum)所在地。
迪普戴爾球場 Deepdale | |
---|---|
全名 | Deepdale Stadium |
位置 | Sir Tom Finney Way, 普雷斯頓, 英格蘭, PR1 6RU |
坐標 | 53°46′20″N 2°41′17″W / 53.77222°N 2.68806°W |
所有者 | 普雷斯頓足球俱樂部 |
營運者 | 普雷斯頓足球俱樂部 |
座位數 | 23,408人[1] |
場地大小 | 110 x 77 碼 |
建造 | |
完工 | 1860年 |
啟用 | 1878年(普雷斯頓使用) |
客戶 | |
普雷斯頓足球俱樂部(1878–)) 蘭開夏猞猁(1996-2000年) |
歷史
迪普戴爾球場的土地原為迪普戴爾農莊(Deepdale Farm),最初由板球及欖球隊使用,其後催生組成足球隊。1875年1月21日由鎮中的「北區體育俱樂部」(North End sports club)開始租用,直到1878年10月5日才首次舉行足球賽事。1888年英格蘭足球聯賽成立,9月8日普雷斯頓在迪普戴爾球場首場主場聯賽以5-2擊敗般尼。1938年4月23日有破紀錄的42,684名球迷進場觀看普雷斯頓對阿仙奴的甲級聯賽。
舊迪普戴爾
由於足球運動逐漸流行,1890年代迪普戴爾球場在草坪邊線一方興建「西看台圍欄」(West Stand Paddock),更架設帳篷供球員更衣。由於越來越球迷進場支持普雷斯頓,迪普戴爾於1921年進行擴建,首先在球門後方加建「斯皮恩山嶽」(Spion Kop),而「西看台圍欄」亦向北伸展,以四分一圓形結構與新看台連結,而草坪亦各北移動3碼,讓出更多空間興建「南市區看台」(South Town End)。同時建立兩條隧道穿越「斯皮恩山嶽」以避免人潮過於擠擁。「南市區看台」約於1928年啟用,球場容量達到45,000人。但五年後「南市區看台」發生火災,部分遭受破壞。在復修時同時加建一座僅50碼長的兩層看台,稱為「柏維利安看台」(Pavilion Stand),內設辦公室及更衣室,於1934年落成。
由1960年代至1980年代迪普戴爾球場逐步成形,「西看台圍欄」改成階梯看台,而看台亦加建頂蓋。
新迪普戴爾
迪普戴爾球場的重建工程由1995年開始展開,首先拆卸舊西看台,秏資440萬英鎊建成全新的「湯·芬尼爵士看台」(Sir Tom Finney Stand)於一年後落成,可以容納8,100名觀察,內設媒體區及餐廳。兩年球門後方的「比爾·辛奇利山嶽」(Bill Shankly Kop)亦各完成,可容5,000人,其後安排供作客球迷入座,兩個看台的坐位均漆上命名名宿的面相。國家足球博物館位於兩看台之下,而入口則位於連接的角落。而球門另一方的「阿倫·基利市區」(Alan Kelly Town End)於2001年10月啟用,設計與「比爾·辛奇利山嶽」完全相同,主要供最「嘈吵」的主場球迷入座。
榮譽行道(Walk of Fame)在2005年12月設置,磚塊刻上為普雷斯頓上場300場及所有前總教練的名字。2007年夏季拆卸最後一座舊看台,代表「舊迪普戴爾」時代的結束,2008年8月16日全新的「不敗雄師柏維利安」(Invincibles Pavilion)揭幕,標誌「新迪普戴爾」時代正式來臨,內設一列行政廂房及兩間大酒廊。迪普戴爾球場現時的總容量為23,408人。2008年一個25米長的大屏幕裝置在「比爾·辛奇利山嶽」的頂蓋。
人造草草坪
1986年普雷斯頓決定為迪普戴爾球場舖設全天候人造草草坪,希望可以減少因天氣而改期的賽事,亦可利用球場作為訓練場地,更可出租球場供本地球隊對賽增加收入。但球迷對人造草草坪反感,最終於1994年翻起人造草,重新舖設天然草。
欖球
在1990年代末期,本地欖球隊蘭開夏猞猁(Lancashire Lynx)採用迪普戴爾球場進行主場賽事,惟證實不成功,只逗留了短時間,便於2000年搬遷到喬利(Chorley)。
湯·芬尼銅像
在「湯·芬尼看台」外放置有湯·芬尼本人的銅像,這尊銅像在2004年7月揭幕,其造型取材自1956年普雷斯頓在史丹福橋球場對車路士的一幅照片,當時由於賽前下了一場大雨,球場滿佈積水,但賽事仍然獲准繼續舉行,當湯·芬尼盤球越過一名敵衛後,卻碰上一潭積水導致水花四濺,一名攝影記者捕捉到這一刻,這張照片其後獲選「年度體育照片獎」[3]。
國家足球博物館
國家足球博物館(National Football Museum)於1998年由國際足總會長白禮達及英國文化大臣基斯·史密夫(Chris Smith)主持動土儀式[4],直到2001年6月在迪普戴爾球場正式揭幕,由獨立的慈善機構持有以下系列藏品:
- 國際足總博物館館藏(The FIFA Museum Collection);
- 英格蘭足球總會館藏(The Football Association Collection);
- 英格蘭足球聯賽館藏(The Football League Collection);
- 溫布萊球場館藏(The Wembley Stadium Collection);
- 國際足總書籍館藏(The FIFA Book Collection);
- 人民館藏(The People's Collection);
- 普雷斯頓足球俱樂部館藏(Preston North End F.C. Collection);
- 哈利·蘭頓館藏(The Harry Langton Collection);
- 史丹利·馬菲士爵士館藏(The Sir Stanley Matthews Collection);
- 列度活士館藏(The Littlewoods Collection)。
博物館恆常在館藏中抽出約2,000件作公開展覽,餘下還有30,000件收藏輪替展出。主要展品包括:
- 1930年首屆世界盃決賽使用兩個皮球之一;
- 1966年世界盃決賽使用皮球;
- 雷米金盃複製品,基於保安,由英格蘭足球總會於1966年秘密製造,在1966年世界盃決賽後由冠軍英格蘭隊員高舉巡行;
- 1872年全世界首場正式國際賽由英格蘭對蘇格蘭,英方隊長的球衣及喼帽;
- 1890年代世上最古老的女子足球球衣;
- 馬拉度納在1986年世界盃對英格蘭用「上帝之手」攻進一球時穿著的球衣。
2006年7月國家足球博物館建議在曼徹斯特開設分館[5],但由於長期缺乏資助,足球博物館於2009年提出全館搬遷到曼徹斯特市中心的Urbis展覽中心[6]。雖然蘭開郡議會(Lancashire County Council)、普雷斯頓市議會(Preston City Council)及中蘭開郡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 )聯手提出補貼每年40萬英鎊[7],但足球博物館仍決定遷館[8],據報曼徹斯特出價達到每年200萬英鎊[9],2010年5月1日在迪普戴爾球場的國家足球博物館正式關閉[10]。
參考資料
- ^ Deepdale. 2008 [200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6).
- ^ History of the Football League. 2008 [2009-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2) (英語).
- ^ The Sir Tom Finney Interview. 1999-06-30 [2009-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英語).
- ^ Blatter kicks off £12m football museum. BBC News. 1998-09-26 [2010-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2) (英語).
- ^ Football museum's expansion plan. BBC News. 2006-07-05 [2010-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4) (英語).
- ^ Football museum to change cities. BBC News. 2009-09-08 [2010-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4) (英語).
- ^ Rival bid on football museum move. BBC News. 2009-10-15 [2010-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2) (英語).
- ^ Anger over football museum move. BBC News. 2009-11-19 [2010-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8) (英語).
- ^ National Football Museum to move to Urbis. menmedia.co.uk. 2009-11-18 [2010-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1) (英語).
- ^ National Football Museum closes its doors in Preston. BBC News. 2010-05-01 [2010-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