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津人

民系

阿爾巴津人(俄語:Албази́нцы)是中國人俄羅斯後裔組成的民系之一。阿爾巴津雅克薩的俄文名,其地現仍稱阿爾巴津諾。他們是1685年移居到北京的俄羅斯哥薩克人後裔,為斯拉夫人滿人漢人等民族的混血兒。信奉東正教中華正教會。現有5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北京哈爾濱,有一小部分居住在呼倫貝爾上海天津武漢錦州白城長春等地。一些資料認為他們被歸類為中華民族裡面的俄羅斯族,另一些資料認為是滿族

阿爾巴津人
Албази́нцы
俄羅斯正教駐北京傳道團中的阿爾巴津人在舉行事奉聖禮
總人口
500
分佈地區
主要分布 中國北京哈爾濱
部分分布呼倫貝爾上海天津武漢錦州白城長春
語言
漢語俄羅斯語教會斯拉夫語滿語
宗教信仰
中國東正教
相關族群
俄羅斯族滿族

他們的祖先哥薩克人是俄羅斯人裡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主要是俄羅斯裔烏克蘭裔裡面崇尚自由,反抗沙皇統治而到頓河附近定居的農民。沙皇收買了哥薩克人的統治階級和貴族,利用哥薩克人占領了西伯利亞,並且到達到黑龍江和太平洋沿岸。他們是帝俄(沙俄)開拓疆域的主要力量,在東歐中亞東北亞都有他們的分布。中國境內的阿爾巴津人的祖先是帝俄開拓西伯利亞之後聚居在黑龍江沿岸阿爾巴津港口的哥薩克人。

歷史

17世紀中期,沙俄加強了在外興安嶺黑龍江流域的軍事和宗教活動,一方面移民俄羅斯人到此定居,一方面迫使很多當地民族歸順和效忠俄國,並放棄薩滿教皈依東正教,一些通古斯民族蒙古部落向俄國靠近後引起了清朝皇帝對邊防的擔憂。1685年,清康熙帝阿爾巴津打敗俄國之後,讓50個當地哥薩克人隨軍回到北京。他們被編入鑲黃旗,駐守北京東直門。康熙皇帝並允許他們把一所在北京胡家園胡同的關帝廟改為東正教教堂,這就是今天的北館,今俄羅斯駐華使館所在地。

清朝允許索倫部寡婦與阿爾巴津人結婚。 [1] 他們與蒙古和滿族婦女結婚。[2][3][4] 可與阿爾巴津人結婚的婦女是北京監獄的罪犯。 [5] 他們的後裔逐漸生養繁衍,與中國人結婚,並且漢化,儘管他們已經不再說俄語,但是他們的東正教信仰得以保存。俄羅斯正教會從1713年開始給北京派送東正教北京傳道團。後期到中國的俄羅斯人發現,儘管保持了他們的信仰,阿爾巴津人逐漸不再有俄羅斯人的體貌特徵。到十九世紀末,估計有1000位阿爾巴津人居住在北京。

 
庚子拳亂後,阿爾巴津人在天津的合影

義和團運動中,很多外國人和中國基督徒被害。俄羅斯正教會將222位被殺的神職人員與信徒封為聖人,稱為中華殉道聖人,其中包括多名阿爾巴津人。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有幾個阿爾巴津人家庭移居蘇聯,但是絕大部分選擇留在了中國。

阿爾巴津人信奉東正教,但受薩滿教藏傳佛教影響至深。阿爾巴津人把東正教堂稱為羅剎廟或喇嘛台;把上帝稱為;把教士稱為喇嘛;把聖愚稱為薩滿等等。阿爾巴津人現在通用漢語,部分老人能使用俄羅斯語教會斯拉夫語滿語。阿爾巴津人的俄羅斯姓氏都根據諧音改成了漢姓(即根據俄羅斯姓氏中的第一個字母,取一個發音接近的漢姓),如:羅曼諾夫(Романов)改為羅姓、哈巴洛夫(Хабаров)改為何姓、雅克甫列夫(Яковлев)改成姚姓、杜必寧(Дубинин)改為杜姓、賀洛斯托夫(Холостов)改為賀姓等等。

2003年前後曾有部分阿爾巴津的後裔到莫斯科彼得堡等城市的東正教神學院學習東正教。

參見

參考文獻

  1. ^ Widmer 1976, p. 188.
  2. ^ Aldrich 2008, p. 177.
  3. ^ Baddeley 1919, p. 431.
  4. ^ Standaert 2001, p. 368.
  5. ^ Widmer 1976, p.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