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屏(1862年—1923年),字建侯,號介庵,晚年號戒安,安徽望江縣涼泉鄉陳家沖人。清朝政治人物。

光緒十七年(1891年),鄉試舉人,次年登進士,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光緒二十年四月,散館,著以知縣即用[2],官江夏縣知縣[3],歷任廣西融縣羅田縣知縣。光緒二十四年,任隨州知州。光緒二十九年,升蘄州知州。次年,升任武昌府知府[4]

宣統三年(1911年)時擔任湖北布政使,當時湖廣總督瑞澂漢口俄租界獲得了新軍革命黨人名冊,樹屏建言,要公開將名冊燒毀,以安軍心,瑞澂不聽,斬殺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人,革命黨人當夜遂反,是為武昌起義,瑞澄縋城而走,「悔不用其言」。

參考文獻

  1.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三百十一):光緒十八年。壬辰。五月。戊午朔。……○引見新科進士。得旨、劉福姚、吳士鑒、陳伯陶、業經授職。惲毓嘉、張鶴齡、李雲慶、周學銘、趙啟霖、周景濤、寶熙、汪詒書、田智枚、屠寄、湯壽潛、伍銓萃、黃炳元、杜彤、范德權、汪洵、王良弼、賴鶴年、徐中銓、盧維慶、張元濟、張瀛、胡繼瑗、饒士端、陳希賢、譚啟瑞、林國賡、李哲明、蔡元培、夏孫桐、吳家俊、翟化鵬、范家祚、朱家寶、葉爾愷、郎承謨、尹昌齡、劉可毅、劉潤珩、李豫、趙國泰、丁昌燕、趙熙、衡瑞、王得庚、裕紱、方家澍、武延緒、周鈞、沈文瀚、吳士武、趙士琛、王銘淵、藍鈺、池伯煒、王仁俊、延燮、傅增淯、高寶鑾、郭曾准、姚晉圻、吳良棻、陳兆豐、顧瑗、王慶垣、孫多玢、龔心銘、周頌聲、周雲、連甲、李書翰、哈銳、杜賓羽、耆齡、胡鼎彝、陳樹屏、貽谷、趙鼎仁、杜作航、俞鴻慶、高錫華、曾述棨、王殿甲、伍文琯、洪汝源、萬雲路、宋書升、陶福履、長紹、蔣式瑆、田寶蓉、安秉玠、楊介康、郝增祐、戴錫之、俱著授為翰林院庶吉士。
  2.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九):光緒二十年。甲午。四月。癸亥。……○引見壬辰科散館人員。得旨……陳樹屏、周學銘、高錫華、周頌聲、唐右楨、劉潤珩、楊介康、王得庚、鍾大椿、武延緒、范德權、吳良棻、陳希賢、李書翰、王殿甲、杜賓羽、趙國泰、丁昌燕、李鵬飛、延燮、尹昌齡、湯壽潛、俱著以知縣即用。
  3. ^ 《清稗類鈔·卷六十一》:陳樹屏善解紛 張文襄督鄂時,與撫軍譚繼洵意見不合,遇事多齟齬。一日公宴,集黃鶴樓,賓主酬酢,咸有酒意。座客某詢及漢水江面之廣狹,譚答以五里三分,曾見某書。張沈思有頃,乃顧客而言曰:「其言不實。實廣七里三分,有某某書可考。」譚不屈,仍爭為五里三分,互爭執不相讓。張、譚盛氣之下,急欲一競勝負,然又無所取決。張乃遣弁飛騎召江夏縣,時知縣事者為望江陳樹屏,名進士也,聞召,亟肅衣冠飛騎往。比至,甫入門,未及開言,張、譚皆同聲問曰:「君知江夏縣事,漢水在汝轄境,亦知江面七里三分乎,抑五里三分乎?」陳應聲曰:「江面水漲,即廣至七里三分;水落,即狹至五里三分。制軍就水漲言之,中丞所言,就水落言之也,知縣以為皆無訛。」張、譚聞之,皆大笑,爭乃解
  4. ^ 陈树屏的故事. 望江縣人民政府. [2012-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