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州 (六朝)
東晉時在襄陽僑立的州郡之一
雍州刺史部,原以長安為中心。東晉孝武帝時(372年-396年),始於襄陽僑立雍州,並立僑郡縣。劉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割荊州的五郡(襄陽郡、南陽郡、新野郡、順陽郡、隨郡)為雍州,而僑郡縣猶寄寓在諸郡界。大明中,又分實土郡縣以為僑郡縣境。徐志雍州有北上洛、北京兆、義陽三郡。北上洛,晉孝武立,領上洛、北商、酆陽、陽亭、北拒陽五縣。北京兆領北藍田、霸城、山北三縣。並雲景平中立。義陽,雲晉安帝立,領平氏、襄鄉二縣。酆陽、陽亭、北拒陽,並雲安帝立,余縣不注置立。今並無此三郡。劉宋時領十七郡,六十縣,戶三萬八千九百七十五,口十六萬七千四百六十七。去京都水四千四百,陸二千一百。
行政區劃
劉宋
- 襄陽郡(三縣:襄陽縣、中廬縣、邔縣)
- 南陽郡(七縣:宛縣、涅陽縣、雲陽縣、冠軍縣、酈縣、舞陰縣、許昌縣)
- 新野郡(五縣:新野縣、山都縣、池陽縣、穰縣、交木縣)
- 順陽郡(七縣:南鄉縣、槐里縣、順陽縣、清水縣、朝陽縣、丹水縣、鄭縣)
- 京兆郡(三縣:杜縣、鄧縣、新豐縣)
- 始平郡(四縣:武當縣、始平縣、武功縣、平陽縣)
- 扶風郡(三縣:筑陽縣、郿縣、泛陽縣)
- 南上洛郡(二縣:上洛縣、商縣)
- 河南郡(五縣:河南縣、新城縣、河陰縣、棘陽縣、襄鄉縣)
- 廣平郡(四縣:廣平縣、酇縣、比陽縣、陰縣)
- 義成郡(二縣:義成縣、萬年縣)
- 馮翊郡(三縣:鄀縣、高陸縣)
- 南天水郡(四縣:華陰縣、西縣、略陽縣、河陽縣)
- 建昌郡(二縣:永興縣、安寧縣)
- 華山郡(三縣:華山縣、藍田縣、上黃縣)
- 北河南郡(八縣:新蔡縣、汝陰縣、苞信縣、上蔡縣、固始縣、緱氏縣、新安縣、洛陽縣)
- 弘農郡(三縣:邯鄲縣、圉縣、盧氏縣)
南齊
長官
- 晉雍州刺史(386年-403年)
- 楊亮(386年-387年)
- 朱序(388年-392年)[1]
- 郗恢(392年-398年)[2]
- 楊佺期(398年-399年)[3]
- 桓偉(400年-401年)[4]
- 刁暢(402年)
- 馮該(402年-403年)
- 王曠(403年)
- 楚雍州刺史(403年-405年)
- 晉雍州刺史(405年-420年)
- 宋雍州刺史(420年-479年)
- 趙倫之(420年-422年)[7]
- 褚叔度(422年-424年)[8]
- 劉粹(424年-426年)
- 劉遵考(426年-428年)
- 張邵(428年-431年)
- 劉道產(431年-442年)
- 劉真道(442年-443年)
- 蕭思話(443年-445年)
- 劉駿(445年-448年)
- 蕭思話(448年-449年)
- 劉誕(449年-451年)
- 臧質(451年-453年)[9]
- 柳元景(453年)
- 朱脩之(453年-454年)
- 柳元景(454年)
- 劉渾(454年-455年)
- 劉延孫(455年)
- 王玄謨(455年-458年)
- 劉休茂(458年-461年)
- 劉子仁(461年)
- 劉秀之(461年-464年)
- 劉子勛(464年)[10]
- 宗愨(464年-465年)
- 劉彧(465年)
- 劉休仁(465年)
- 袁顗(465年-466年)[11]
- 沈攸之(466年)
- 劉休若(466年-468年)
- 張永(未就任,468年)
- 張悅(468年-470年)
- 劉韞(470年-472年)
- 張興世(472年-475年)[12]
- 張敬兒(475年-479年)[13]
- 蕭長懋(479年)[14]
- 齊雍州刺史(479年-502年)
- 蕭長懋(479年-480年)
- 蕭赤斧(480年-482年)[15]
- 蕭鏘(482年-486年)
- 張瑰(486年-487年)
- 陳顯達(487年-490年)
- 蕭緬(490年-491年)
- 王奐(491年-493年)
- 蕭子懋(493年-494年)[16]
- 曹虎(494年-498年)[17]
- 蕭遙欣(498年)
- 蕭衍(498年-501年)[18]
- 劉繪(未就任,500年-501年)
- 張欣泰(未就任,501年)
- 薛元嗣(未就任,501年)
- 王珍國(未就任,501年)[19]
- 蕭偉(501年-502年)[20]
- 梁雍州刺史(502年-555年)
參考資料
- ^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
- ^ 《晉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三十七》
- ^ 《晉書·卷八十四·列傳第五十四》
- ^ 4.0 4.1 《晉書·卷九十九·列傳第六十九》
- ^ 《宋書·卷七十四·列傳第三十四》
- ^ 《晉書·卷十·帝紀第十》
- ^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
- ^ 《宋書·卷五十二·列傳第十二》
- ^ 《宋書·卷五·本紀第五》
- ^ 《宋書·卷六·本紀第六》
- ^ 《宋書·卷七·本紀第七》
- ^ 《宋書·卷八·本紀第八》
- ^ 《宋書·卷九·本紀第九》
- ^ 《宋書·卷十·本紀第十》
- ^ 《南齊書·卷二·本紀第二》
- ^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
- ^ 《南齊書·卷四·本紀第四》
- ^ 《南齊書·卷六·本紀第六》
- ^ 《南齊書·卷七·本紀第七》
- ^ 《南齊書·卷八·本紀第八》
- ^ 21.0 21.1 《梁書·卷二·本紀第二》
- ^ 《梁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七》
- ^ 《南史·卷五十二·列傳第四十二》
- ^ 24.0 24.1 《梁書·卷三·本紀第三》
- ^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