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科學技術史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2年12月11日) |
非洲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類技術成就記錄: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器是在非洲東部發現的,後來在西非、中部、東部和南部非洲都發現了人類祖先的工具生產證據。[1]然而,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非洲的科學史和技術自那時以來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儘管非洲在數學、冶金、非洲的建築學和其他領域有顯著的發展。
早期人類
在非洲的肯亞大裂谷為早期智人的演變提供了關鍵證據。世界上最早的工具也可以在那裡找到:
- 一名身份不明的人類,可能是阿法南方古猿 或肯亞平臉人,在非洲東部圖爾卡納盆地的洛梅克維創造了可追溯至330萬年前的石制工具。
- 能人,居住在東非,在大約230萬年前發展了另一個早期的工具製造工業,奧都萬。
- 直立人在150萬年前發展了阿舍利石器工業,特別是手斧。這種工具工業大約在80萬至60萬年前傳播到中東和歐洲。直立人也開始使用火。[2]
- 智人,即現代人,在大約9萬至6萬年前,在非洲南部和東部創造了骨質工具和背刃。骨質工具和背刃的使用最終成為舊石器時代晚期工具行業的特徵。[3]然而,抽象藝術的首次出現是在中石器時代。世界上最古老的抽象藝術是摩洛哥東部塔福拉爾特的鴿子洞裡的一條貝殼項鍊,時間是82000年前。[4]第二古老的抽象藝術和最古老的岩畫是在南非的布隆伯斯洞窟發現的,年代為77000年前。[5]有證據表明,大約10萬年前的石器時代人類在南部非洲有基本的化學知識,他們使用特定的配方來製造富含液體的赤鐵礦混合物。[6]根據亨希爾伍德 (Henshilwood) 的說法:「這不僅僅是一種偶然的混合物,它是早期的化學反應。它表明概念和可能的認知能力相當於現代人類」。[7]
教育
非洲北部和尼羅河流域
公元前295年,亞歷山大圖書館在埃及成立。它被認為是古典時期中最大的圖書館。[來源請求]
愛資哈爾大學(Al-Azhar University)成立於970年至972年,是世界上主要的阿拉伯文學和遜尼派伊斯蘭學習中心。它是埃及繼開羅大學之後最古老的授予學位的大學,其成立日期可視為1961年,當時非宗教科目被納入其課程。[8]
西非和薩赫勒地區
在馬里12至16世紀的 「黃金時代」,有三個哲學流派存在。桑科雷清真寺, 西迪葉海亞清真寺, 以及金格瑞博清真寺。
在曼薩-穆薩統治馬里的末期,桑科雷大學已被改造成一所人員齊備的大學,擁有自亞歷山大圖書館以來非洲最大的圖書收藏。桑科雷大學能夠容納25000名學生,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之一,擁有400,000至1,000,000份手稿。[9]
廷巴克圖是抄書的主要中心,宗教教派。[10][11]科學和藝術。[12][13]世界各地的學者和學生都到其大學學習。它吸引的外國學生比紐約大學還多。[12][14]
天文學
在非洲可以找到三種類型的日曆:農曆、太陽曆和恆星曆。大多數非洲曆法是這三種曆法的混合。[15] 非洲曆法包括阿坎歷、埃及曆、柏柏爾歷、衣索比亞歷、伊博歷、約魯巴歷、肖納歷、索馬利亞歷、斯瓦希里歷、Xhosa歷、Borana歷和Ankole歷。
北非和尼羅河谷
位於納巴塔沙漠盆地的一個石圈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考古天文學裝置之一。該裝置由古代努比亞人在公元前4800年左右建造,可能大約標誌著夏至日。
自從弗林德斯-皮特里 (Flinders Petrie) 首次對埃及金字塔的精確基本方向進行現代測量以來,人們提出了關於最初如何建立這些方向的各種天文方法。[16][17] 例如,古埃及人可能已經觀察到了北斗七星其中兩顆星的位置,這兩顆星被埃及人稱為 「大腿」。人們認為,這兩顆星之間的垂直排列用鉛錘監測,以確定北方的位置。使用這個模型,與真實的北方位置偏差反映了公認的金字塔的建造日期。[18]
埃及人是第一個制定365天12個月日曆的人。這是一個恆星日曆,是通過觀察星星設定的。
西非和薩赫勒地區
根據對14份廷巴克圖手稿的翻譯,可以對12-16世紀的廷巴克圖天文科學提出以下觀點:
- 他們使用的是儒略曆。
- 他們對太陽系有一種日心說的看法。
- 行星和軌道的圖示使用了複雜的數學計算。
- 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算法,可以準確地將廷巴克圖定位到麥加。
- 他們記錄了天文事件,有一場來自1583年8月的流星雨。[20][21]
此時,馬里也有一些天文學家,包括皇帝和科學家阿斯基亞·穆罕默德一世。[22]
東非
被稱為「卡洛克爾石柱遺蹟」的巨石,最早可追溯到5000年前,在肯亞的圖爾卡納湖周圍可以找到。[23]雖然今天有些爭議,但最初的解釋表明,它們是由說庫希特語的人使用的,作為與調整到354天的農曆的星系相一致。[24]
南非
今天,南非已經培養了一個蓬勃發展的天文學社區。擁有南非大望遠鏡,這是南半球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南非目前正在建造卡魯陣列望遠鏡,作為200億美元的平方千米陣項目的探路者。南非與澳大利亞一起成為SKA的主辦國的最終選擇。
根據考古發現,人們推測辛巴威的王國,如大辛巴威和mapungubwe,使用了天文學。人們發現了帶有特殊雕刻的石碑,這些石碑被認為是用來追蹤金星的。他們與瑪雅曆法進行了比較,發現比瑪雅曆法更準確。
根據考古發現,人們猜測辛巴威王國,如大辛巴威(Zimbabwe)和馬平古布韋(mapungubwe),使用天文學。發現了帶有特殊雕刻的巨石石,被認為用於跟蹤金星。它們與瑪雅日曆進行了比較,並被發現比它們更為精準。[25][26][27][28]
數學
根據保羅-格德斯(Paul Gerdes)的說法,幾何思維的發展在非洲歷史上很早就開始了,因為早期人類在勞動活動的背景下學會了 「幾何化」。例如,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的獵人學會了追蹤動物,學會了識別和解釋標本。他們知道,糞便的形狀提供了什麼動物經過的信息,多久以前,它是否飢餓等等。這樣的發展促使路易斯·利本伯格 (Louis Liebenberg) 認為,當初卡拉哈里沙漠追蹤者的批判態度以及批判性討論在追蹤中的作用表明,科學的理性主義傳統很可能早在希臘哲學流派出現之前就被狩獵採集者所實踐。來自非洲各地的岩畫和雕刻都有報道。這些文物有些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有些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它們往往具有幾何結構。其他表明非洲獵人、農民和工匠進行幾何探索的考古發現是石頭和金屬工具以及陶瓷。特別特別的是對易腐材料的考古發現,如籃子、紡織品和木製物品。來自特萊姆的發現極為重要,因為它們提供了早期幾何學探索的思路。對形式、形狀和對稱性的探索的明確證據存在於馬里中部班迪亞加拉懸崖的洞穴中的考古發現。洞穴中最早的建築是由泥土捲成的圓柱形糧倉,其年代為公元前3世紀至2世紀。[29]
中非和南非
來自史瓦帝尼和南非之間的山脈的萊邦博骨可能是已知最古老的數學文物。[30]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0年,由29個明顯的切口組成,這些切口是有意切入一個狒狒的腓骨。[31][32]
伊尚戈骨是來自剛果的骨器,年代為舊石器時代初期,約為公元前18,000至20,000年間。這也是一個狒狒的腓骨。[33] 一端貼著一塊鋒利的石英,也許是用來雕刻或書寫的。它最初被認為是一根塔利棒,因為它有一系列計數符號,雕刻成三列,貫穿整個工具的長度,但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凹槽的組合表明了一種超越計數的數學理解。人們提出了這塊骨頭的各種功能:它可能是一個用於加減乘除和簡單數學計算的工具,一個六個月的農曆,[34]或者可能是由一個女人記錄她的月經周期而製作的。[35]
喬奎人和庫巴王國知道歐拉路徑,並意識到只有若且唯若有零個或兩個奇數度的頂點時,這種路徑才有可能。庫巴人可以區分有歐拉路徑的圖形和沒有歐拉路徑的圖形。事實上,在他們的文化中,對歐拉路徑有特別的關注。庫巴人將這種圖形用於從刺繡到政治威望的各種用途。1905年,庫巴族兒童向一位歐洲民族學家展示了他們的圖,他們不僅知道保證圖可以連續繪製的條件,而且還知道允許最快速地繪製圖的程序。數學家們用這種基於文化的圖形和設計來教授數學,有各種教科書,如保盧斯-格德斯的教科書。[36][37][38][39]
各個年齡段和各個民族背景的學生以及他們的導師都對Bushoong (布松) 和Chokwe (喬奎) 網絡著迷,並對歐洲民族學家Emil Torday (埃米爾·托迪) 未能解決Bushoong (布松) 兒童向他提出的問題印象深刻,這個問題對美國學生和他們的老師也是一個挑戰,但被非洲兒童輕鬆解決了。
——《非洲計數》:非洲文化中的數字和模式
安哥拉的「盧索納"繪畫傳統也表現了某些數學思想。[40][41][42]
1982年,麗貝卡-瓦洛-奧馬納成為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第一位女數學教授。[43][44]
北非和尼羅河谷
到了埃及王朝前的奈加代時期,古人們已經充分發展了數字系統。[45]《新王國》的虛構信中暗示了數學對受過教育的埃及人的重要性,其中作者提出了自己和另一位抄寫員在土地、勞動力和穀物核算等日常計算任務方面的學術競爭。[46]諸如萊因德數學紙草書和莫斯科數學紙草書等文本顯示,古埃及人可以用分數進行四種基本的數學運算,加、減、乘、除。[47] 知道使用公式來計算地殼的體積,並計算三角形、圓形甚至半球形的表面積。[48]他們了解代數和幾何的基本概念,並能解決簡單的同調方程組。[49]
「 2⁄3 」 聖書體寫法: | ||
|
數學符號是十進制的,以象形文字符號為基礎,代表10的每一個次方,直到100萬。每一個符號可以根據需要寫多少次,以達到所需的數字;所以要寫出八十或八百的數字,十或一百的符號要分別寫八次。[50]還有他們的計算方法無法處理大多數分子大於1的分數,埃及分數不得不寫成幾個分數的和。例如,五分之二的分數被分解成三分之一+十五分之一的總和;這一點通過標準的數值表來實現。[51]然而,有些[[]是用一種特殊的字體書寫的;相當於現代的三分之二的字形要顯示在右邊。[52]
古埃及數學家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例如,他們知道,當一個三角形的邊數為3cm、4cm、和5cm時,它的直角與斜邊相對。[53]他們甚至能夠通過從直徑中減去九分之一併將結果平方來估計圓的面積:
黃金比例似乎反映在許多埃及建築中,包括金字塔,但它的使用可能是古埃及人將繩結的使用與對比例和無違合的直覺結合一個意外產物。[55]
根據 梅羅伊蒂克(Meroitic)國王 阿馬尼哈巴利(Amanikhabali)的金字塔的雕刻圖,努比亞人對數學有複雜的理解,並對諧波比有深刻的認識。雕刻的平面圖表明了關於努比亞數學的許多東西有待揭示。[56]
冶金學
非洲大部分地區從石器時代進入到鐵器時代。鐵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同時發生。北非和尼羅河谷從近東引進鐵器技術,並遵循近東的發展模式從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
許多非洲學家接受在撒哈拉以南使用鐵的獨立發展。在考古學家考察當中,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因為北非以外最早的鐵器測定是公元前2500年在特米特以西的埃加羅,這使得它與中東的鐵器冶煉同時存在。[57]由於實現埃加羅日期的方法,考古學家對埃加羅日期有爭議。[58]特米特公元前1500年的日期被廣泛接受。在奈及利亞的Lejja遺址,鐵器被放射性碳素測定為大約公元前2000年。[59]公元前1200年,西非出現了鐵的使用,用於冶煉和鍛造工具,使其成為鐵器時代最早誕生的地方之一。[60][61][58]在19世紀之前,巴西採用非洲人的方法提煉鐵,直到更先進的歐洲方法被採用。[62]
約翰·桑頓的結論是,非洲的金屬工人是以與歐洲相同或更高的生產力水平以可以生產他們的產品。[63]
西非
非洲人除了是鐵藝大師外,非洲人還是黃銅和青銅的大師。伊費(ife)用黃銅製作栩栩如生的雕像,這一藝術傳統始於13世紀。貝寧青銅器在16世紀掌握了青銅技術,使用失蠟法在金屬中製作肖像和浮雕。[64]貝寧也是玻璃和玻璃珠的製造商。[65]
在西非,從公元二千年早期開始,出現了幾個使用自然通風爐的鐵生產中心。例如,多哥班傑利和巴薩的鐵產量達到8萬立方米(比麥羅埃等地的產量還多),分析表明,該地區公元15和16世紀的爐渣只是高溫爐的廢品,而對物品的初步金相分析表明它們是由低碳鋼製成的。[66]在布吉納法索,科西莫羅區制鋼產量達到了16.99萬立方米。在多貢地區,菲科次區域的礦渣產量約為30萬立方米。[67]
據說在十八和十九世紀,黃金海岸的一些州已經生產出了銅質槍管。各種說法表明,阿桑特的鐵匠不僅能夠修理槍枝,而且有時還能重新製作槍管、槍鎖和槍托。[68]
在尼日的艾爾山地區,銅的冶煉在公元前3000年至2500年間獨立發展。該工藝的不發達性表明,它不是來自於國外。冶煉業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才變得熟練。[69]
薩赫勒
在中世紀時期,非洲是世界貿易中的主要黃金供應地。薩赫勒帝國通過控制跨撒哈拉貿易路線而變得強大。他們提供了歐洲和北非2/3的黃金。[70]阿爾莫拉維第納爾和法蒂瑪第納爾是用薩赫勒帝國的黃金印刷的。熱那亞和威尼斯的迪卡和佛羅倫斯的弗洛林也是用薩赫勒帝國的黃金印刷的。[71]當薩赫勒地區的黃金資源耗盡時,這些帝國轉向與阿散蒂帝國進行貿易。
東非的斯瓦希里商人是從紅海和印度洋貿易路線中通往亞洲的主要黃金供應商。[72]斯瓦希里東非海岸的貿易港口城市和城邦是歐洲發現時代期間最早與歐洲探險家和水手接觸的非洲城市之一。許多城市在北非探險家 阿布·穆罕默德·伊本·巴圖塔 (Abu Muhammad ibn Battuta) 的記錄中被記錄下來並受到讚揚。
北非和尼羅河谷
努比亞是非洲古代的一個主要黃金產地。黃金是庫希特人財富和權力的主要來源。在尼羅河以東的瓦迪-阿拉吉和瓦迪-卡布加巴都有黃金開採。[73]
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努比亞在麥羅埃,成為鐵的主要製造商和出口商。這是在被使用鐵製武器的亞述人驅逐出埃及之後。[74]
東非
阿克蘇姆人在公元270年左右,在恩杜比斯國王的統治下生產了硬幣。阿克蘇姆人發行的硬幣有金、銀和銅三種。
自公元前500年以來,烏干達人一直在使用預熱的強制通風爐生產高水準的碳鋼,這種技術在歐洲只在19世紀中期通過西蒙斯工藝實現。[75][76]人類學家 彼得-施密特 (Peter Schmidt) 通過口述傳統的交流發現,坦尚尼亞的哈亞人鍛造鋼鐵的歷史大約有2000年。這一發現是施密特在通過口述傳統了解哈亞人的歷史時意外發現的。他被領到一棵樹下,據說這棵樹就在祖先用來鍛造鋼鐵的爐子上。當後來被賦予重現鍛造的挑戰時,一群長者在這個時候是唯一記得這種做法的人,因為這種做法被廢棄,部分原因是大量的鋼鐵從國外流入該國。儘管缺乏實踐,長老們還是用泥巴和草堆積了一個爐,燃燒後提供了將鐵轉化為鋼所需的碳。後來對該地區的調查發現,還有13個爐子的設計與長老們建立的娛樂設施相似。對這些熔爐進行了碳測定,發現其歷史長達2000年,而這種口徑的鋼鐵直到幾個世紀後才出現在歐洲。[77][78][79][80]
非洲大部分地區使用兩種類型的鐵爐:地下挖的溝渠和地上建的圓形粘土結構。鐵礦石被碾碎,並與適當比例的硬木分層放置在爐子裡。加入助熔劑,如有時來自貝殼的石灰,以幫助冶煉。側面的波紋管被用來添加空氣。側面的粘土管被稱為圖耶爾(Tuyères),用來控制空氣流動。[81][82]
中非
當有兩個歐洲人努力與非洲鐵器生產競爭的例子,突出了金剛鐵匠所擁有的技能程度。第一個例子是葡萄牙在1750年代在安哥拉建立一個鐵鑄造廠的努力。該鑄造廠沒有成功地將技術傳授給剛果黑人鐵匠;相反,"它將整個殖民地的鐵匠集中在一個地區,實行一個工資勞動制度。這種方法是對金剛族鐵工技能的默許。位於新奧埃拉斯(Novas Oerias)的葡萄牙鑄造廠利用歐洲技術並不成功,從未與安哥拉的鐵匠競爭。金剛鐵匠生產的鐵器比歐洲工藝下生產的歐洲進口鐵器要好。除非金剛鐵不可用,否則沒有動力用歐洲的鐵來替代金剛鐵。當時的歐洲鐵含有大量的硫磺,與金剛鐵工藝生產的高碳鋼相比,耐久性較差,是一種 「腐爛」 的金屬。無論購買者是來自阿桑特、約魯巴還是金剛,歐洲鐵都是第二選擇。逐漸接受歐洲鐵的關鍵是生態災難。高徹(Gaucher)在1981年認為,森林砍伐導致人們越來越依賴預先鍛造好的歐洲鐵條,這種鐵條可以在爐子裡進行碳化,使用的木炭比從礦石中冶煉鐵要少。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類似發展中,英國的鐵生產因英國森林為英國鍛造廠提供的木炭枯竭而陷入癱瘓。1750年,鐵法將迫使他們的美國殖民地只向英國出口鐵。除其他眾所周知的原因外,這是殖民者對英國王室的不滿之一,也是美國革命的一個促成因素"。然而,金剛的另一系列戰爭將確保支持英國需求的技術專長在美國存在,儘管是作為奴隸勞動。當非洲的技術不再能製造高質量的碳鋼時,低質量的歐洲鐵就成了必需品。低質量的鐵也變得更容易被接受,因為需要為大量的戰士(人數達數十萬)提供武器,這很快就排除了對工匠質量的鋼鐵與 「爛鐵」 進口的考慮。1665年後,金剛王國爆發了戰爭;鐵匠們從事其工藝所需的大部分穩定和鐵礦石及木炭的獲取被破壞了。許多金剛人被賣為奴隸,他們的技能在新世界環境中成為鐵匠、木炭製造者和殖民地主人的鐵工,變得非常寶貴。奴隸們被用來為鍛造廠生產重要的部件,隨著他們的煉鐵技能變得明顯,他們對殖民地經濟的重要性也在增加。
在奧布伊,挖掘出了一個沒有日期的鐵鍛造廠,產生了八個一致為公元前2000年的放射性碳日期。這將使奧布伊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鐵器加工場,比中部非洲任何其他鐵器的年代都要早一千多年。[83][84]
醫學
傳統的非洲入藥植物,如歐亞班、辣椒、育亨賓、生薑、白壁虎、非洲花梨木、丹妮莉亞奧利韋里、沒藥樹、阿加索斯馬·伯圖利納、毒扁豆鹼和可樂果樹,都已經被西方醫生採用並繼續使用。[85]
西非和薩赫勒地區
西非人,特別是阿坎人,似乎已經知道接種天花的知識。18世紀時,一個名叫奧妮西姆斯(Onesimus)的奴隸向科頓·馬瑟(Cotton Mather)解釋了接種程序;據說他從非洲獲得了這種知識。[86]
西非的許多群體都有剔骨的做法(阿肯族[87]馬諾族,[88]和約魯巴族,[89]舉幾個例子)。
在傑內,蚊子被認為是產生瘧疾的病因,而切除白內障是一種常見的外科手術。[90](與非洲許多其他地區一樣[85])。 根據廷巴克圖的手稿,非洲穆斯林學者知道吸菸的危害。[91]
棕櫚油對健康和衛生非常重要。1603-1604年來訪的一位德國人報告說:「人們每天要洗三次澡,之後他們用牛油或棕櫚油塗抹自己,這是一種很好的藥物」。棕櫚油可以保護皮膚和頭髮,在許多文化中具有美容價值。婦女(有時是男人)將棕櫚油塗在皮膚上,光滑細嫩到可以 「照亮整個一整天」 。棕櫚油也是塗抹裝飾性顏色和香水的一種有益方法,如樟木粉。許多非洲人認為棕櫚油本身就是一種藥物,它可以作為傳遞其他治療物質的媒介。歷史資料敘述了治療師將草藥與棕櫚油混合,以治療皮膚病或緩解頭痛。一個十七世紀的葡萄牙資料描述棕櫚油是安哥拉的一種 「流行療法」 ,而棕櫚樹的 「葉子、根、樹皮和果實」 被用來治療從關節炎到蛇和昆蟲咬傷等各種疾病。外國遊客讚揚了用棕櫚油和棕櫚仁油製成的肥皂的質量,並與棕櫚樹葉的灰燼混合。一位作家證實,「黑人的斗篷非常乾淨」 ,這是一個結果。通常用於提取棕櫚仁油的烘烤方法產生了西非工匠製作的著名 「黑肥皂」 的特有顏色。棕櫚和棕櫚仁皂在地區市場上被廣泛交易。[92]
約翰內斯-拉斯克(Johannes Rask)對西非的醫藥能力表示欽佩,他得出結論說:「就其醫療保健而言,非洲人比我們更厲害」。[93][94][95]
在大西洋奴隸貿易期間,歐洲水手報告說,非洲奴隸通過使用包括棕櫚油在內的傳統藥物,能夠從船上爆發的天花等疾病中恢復過來。歐洲人自己也會用這些藥來幫助防治痢疾。山藥的樹皮被用來治療蟲害。[96][97]
黑人對天花是如此無情,以至於運載他們的船很少有不患天花的,有時天花會對他們造成巨大的破壞和毀滅;但儘管我們一次有100人患天花,而且天花遍布全船,但我們因天花而死亡的人數不超過十人。我們給病人的所有幫助只是他們想喝多少水就喝多少水,還有一些棕櫚油來塗抹他們的瘡,除了大自然給他們的幫助外,他們一般都能自愈。
——Thomas Phillips,ACollection of Voyages and
Travels (1732年)
北非和尼羅河谷
古埃及醫生因其治療技術而在古代近東地區享有盛譽,有些醫生,如伊姆霍特普(Imhotep),在他們死後很久仍然很出名。[98] 希羅多德(Herodotus)評論說:「埃及醫生的專業化程度很高,有些醫生只治療頭部或胃部,而其他醫生則是擔任眼科醫生和牙科醫生。[99] 醫生的培訓是在 「每安赫」 或 「生命之家」 機構進行的,最引人注目的是新王國時期總部設在布巴斯提斯以及晚期設在阿拜多斯和塞易斯的機構。埃及醫用紙莎草紙顯示了關於解剖學、受傷與實際治療的經驗知識。[100]傷口的處理方法是用生肉、白麻布、縫合線、網、墊子和浸過蜂蜜的棉簽包紮,以防止感染。[101]而鴉片則用於緩解疼痛。大蒜和洋蔥被經常用來促進健康,並被認為可以緩解哮喘症狀。古埃及外科醫生縫合傷口,固定斷骨,截去病肢,但他們意識到,有些傷勢非常嚴重,他們只能讓病人舒適一會,並直到他死亡。[98]
800年左右,穆斯林醫生在開羅建造了埃及的第一家精神病院和瘋人院。
1285年,蘇丹卡隆-曼蘇爾(Qalaun al-Mansur)在埃及開羅建造了中世紀和前現代時期最大的醫院。所有身份的病人,不論性別、種族或收入,都可以免費得到治療。[102]
根據公元350年到550年之間的埃及骨骼遺蹟,四環素被努比亞人使用。這種抗生素在20世紀中期才被廣泛用於商業用途。該理論認為,裝有用於製造啤酒的穀物的土罐中含有產生四環素的鏈黴菌細菌。雖然努比亞人不知道四環素,但他們可能注意到人們喝啤酒的效果更好。據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物化學和釀造科學教授 查理-班弗斯(Charlie Bamforth)說:「他們一定是喝了它,因為它比它所產的穀物更美味。他們會注意到人們通過購買這種產品比他們只是購買穀物本身要好」。[103]
東非
19世紀在非洲大湖區的歐洲旅行者記錄了在布尼奧羅-基塔拉(Bunyoro-Kitara)王國的手術案例。[104]醫學史學家,如傑克-戴維斯(Jack Davies)在1959年認為,布尼奧羅的傳統治療師可能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殖民前最熟練的,擁有非凡的醫學知識水平。一位觀察家指出,「外科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標準」。[105]剖腹產和其他腹腔和胸腔手術經常進行,使用消毒劑、麻醉劑和燒灼鐵避免了出血和敗血症。[106]孕婦通常用香蕉酒進行麻醉,並使用草藥混合物來促進傷口癒合。從所採用的手段的成熟性來看,歐洲觀察家們得出結論,這些手段已經使用了一段時間了。[107]布尼奧羅外科醫生通過在胸部打洞,直到空氣自由通過,來治療肺炎、肺炎和胸膜炎。進行了Trephining,抬高了凹陷性骨折的骨骼。可怕的戰爭創傷,甚至穿透性的腹部和胸部創傷都得到了成功的治療,即使這涉及到相當英勇的手術。截肢的方法是在截肢線的上方綁緊結紮,然後用一把鋒利的劍將伸在光滑圓木上的肢體整齊地切下去。班約羅人的外科醫生有很好的解剖學知識,部分是通過進行屍體解剖獲得的。在布尼奧羅及其相鄰的王國里,對天花甚至麻疹進行了接種。僅在布尼奧羅東部就有200多種植物可供藥用,最近的測試表明,傳統療法對濕疹和麻疹後的血性腹瀉比西方藥物更有效。布尼奧羅的醫療精英,巴富木(Bafumu),有一個學徒制度,甚至 「定期開會」 。在布尼奧羅,國家與傳統治療師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國王給治療師 「在不同地區分配土地,以便他們的服務能夠惠及更多的人」。此外,「在某一地區發生疾病的情況下」,國王會命令治療師進入受影響地區。據說,卡巴萊加為他的士兵提供了抗瘧疾的草藥,甚至還組織了醫學研究。1902年,一位 穆尼奧羅(Munyoro)治療師報告說,當1886-1887年左右布尼奧羅爆發了他所稱的昏睡病,造成許多人死亡時,卡巴萊加命令他 「為了科學的利益進行實驗」,這些實驗 「最終成功地獲得了治癒」。[105][85]用於包紮傷口的樹皮布,已被證明具有抗菌作用。[108]
南非
一名南非人馬克斯·泰勒(Max Theiler)在1937年開發了一種預防黃熱病的疫苗。[110] 艾倫·麥克勞德·科馬克(Allan McLeod Cormack)發展了CT掃描的理論基礎,並共同發明了CT掃描儀。
1967年12月,南非心臟外科醫生克里斯蒂安·巴納德(Christiaan Barnard)在大穀倉醫院進行了第一例人與人的心臟移植手術。另見漢密爾頓-納基。
在20世紀60年代,南非的 亞倫·克魯格(Aaron Klug)開發了晶體學電子顯微鏡技術,從不同角度拍攝的一連串晶體二維圖像被組合起來,產生三維圖像。
祖魯國王代表了最終的公共衛生官員。正如斯圖爾特的受訪者之一Ndukwana所解釋的那樣,"所有的人和他們居住的土地一樣都屬於國王。如果有人得了重病,他的病會被通知給mnumzana(頭人),後者會立即向izinduna(酋長)報告這一事實,然後再向國王報告。然後,國王很可能會下令諮詢占卜師,以便發現他的疾病的性質和原因。在祖魯蘭,一個生病的人總是非常重要的對象。從理論上講,祖魯國王和他的地方酋長對其人民的福祉負有責任,周圍有各種不同的醫生來協助他們履行這一職能。雖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會引起國王的注意,但Kraal首領必須向他們的地方酋長報告疾病。根據病人的社會地位或患病人數,會向國王提交一份報告。祖魯人的諺語(inkosi yinkosi ngabantu)國王是人民的國王,強調了國王與人民之間的對等關係。作為對臣民的勞動和忠誠的交換,國王為其人民提供福利,如果他不這樣做,就會導致人們向另一個統治者投奔。因此,在鄰國納塔爾對白人統治者進行康扎的祖魯語者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們的新統治者不承擔這種責任。疾病和死亡有時獲得國家最高層的關注的另一個原因是疾病和巫術之間的聯繫。疾病代表著有可能有人試圖破壞酋長領地或國家的穩定,因此,酋長們可能會因為不報告疾病而陷入困境。在得知生病後,酋長或國王有時會提供自己的醫生,估計是該地區最好的醫生,或者從周圍地區派來醫生或藥品。在某些情況下,國王會提供自己的私人藥物。因此,公共衛生狀況也代表了民族國家的健康隱喻。在危機時期,如乾旱、流行病、蝗蟲侵襲或動物傳染病,國王會召集他最好的醫生,並動員全國的力量來應對。一個值得注意的醫學現象是,國家醫生將一些不明死因的人帶上穿戴一種白色金屬(也許是錫或銀)聯繫起來。根據 沙卡(Tshaka)或 丁格內(Dingane)的命令,這種金屬被禁止使用,並從全國各地收集,然後埋葬。這表明祖魯人在執行公共衛生措施方面的影響力和權力。另一個例子,也許更典型,是在蝗蟲肆虐的時候,士兵們被召集起來殺死蝗蟲。同樣,在乾旱時期,國王不僅要為國家雇用著名的雨醫,還要動員人們去尋找名叫 inkhonkwanes 的一草藥(祖魯人使用超過240種藥用植物)和 umthakathis 放在山頂上的藥樁,以防止下雨,從而造成社會混亂。這些例子表明了公共衛生的反應形式,而一些預防措施和儀式則發生在公共節日期間。
在每年的 Inyatela(初果)和 umkhosi(皇家)慶祝活動等公共節日期間,都會出現一些預防措施和儀式。在這些慶祝活動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大群人前來見證並參加在12月和1月的短時間內舉行的儀式。在這些慶典上,國王作為該國最傑出的治療師,在他的醫生和軍團的陪同下,對身體進行了治療。 在他的醫生和軍團的陪同下,採取預防措施,以確保國家和所有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福祉。[111]
在非洲南部的土著社區普遍採用了挫骨療法。甚至斷裂的手指也被用此治療。[112]腹部傷口有突出的腸子,通過插入一個小葫蘆來固定腸子,並在上面縫合皮膚,成功地進行了處理。[85]
農業
熱帶土壤的有機物含量通常很低,因此給農業工作者帶來了特殊的問題。事實上,非洲的土壤(除沖積和火山地區外)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結構、質地和化學特性,這些特性主要決定了土壤肥力。熱帶地區沒有冬季,所以微生物全年都在繼續分解有機物。因此,熱帶土壤的有機物或腐殖質的比例通常非常小(有時只有1%)。相比之下,溫帶氣候的土壤可能由12-14%或(在美國的原始土壤中)高達16%的有機物質組成,因為寒冷的冬天減緩了分解過程,使有機物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積累。在許多熱帶地區,農民實行半定居的農業形式,使用田地兩三年,然後放棄田地十年或更長時間(在非洲的熱帶草原林地,耕種兩年後可達到25年),直到腐殖質含量通過自然過程得以恢復。[113][114]
在2000年的時間裡,通過仔細觀察、實驗和選擇理想的特徵,非洲人成功地培育了豐富的香蕉和大蕉類型(120種不同的大蕉和60種不同的香蕉)。因此,在亞洲以外出現了第二個香蕉多樣化地區,一個是非洲大湖的馬托克,一個是西非和中非的大蕉。這表明在歐洲人到達非洲大陸之前的幾千年裡,非洲人在千年中掌握並不斷發展的農業技能和創新實踐。[115]
與亞馬遜雨林的土著人一樣,非洲人也用類似於亞馬遜黑土。[116][117]
北非和尼羅河谷
考古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爭論牛的獨立馴化是否發生在非洲以及近東和印度河谷,在埃及西部沙漠的納巴塔沙漠盆地和比爾基塞巴遺址中發現了可能的馴化牛的遺骸,其年代約為公元前9500-8000年,但這些鑑定結果受到了質疑。[118]遺傳基因證據表明,牛很可能是從西南亞引進的,後來可能與非洲北部的野生原牛進行了一些配種。[119]
遺傳證據還表明,驢子是由非洲野驢馴化而來。[120]考古學家在公元前5000年的早期王朝背景下,在埃及中部的阿拜多斯發現了驢子墓葬,對骨骼的檢查表明,它們被用作重擔的野獸。[121]
棉花(Gossypium herbaceum)可能是在公元前5000年在中尼羅河流域地區附近的蘇丹東部馴化的,那裡正在生產棉布。[122]
東非
穇子原產於東非的高原,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在烏干達和衣索比亞被馴化。公元前1800年,它的種植已經傳播到南印度地區。[123]
恩加魯卡是坦尚尼亞北部的一個鐵器時代考古遺址,以複雜的灌溉系統遺蹟而聞名。石頭渠道被用來堤防、築壩和平整周圍的河水。其中一些渠道長達數公里,為總面積約為5,000英畝(20平方公里)的各塊土地提供渠道和水源。[124][125]沿著山腰的七個石器村也構成了這個定居點。
希盧克王國獲得了對白尼羅河西岸的控制權,最北端是蘇丹的科斯蒂。他們在那裡建立了以穀物耕作和捕魚為基礎的經濟,並在沿河一帶建立了永久性定居點。希盧克人發展了一個以高粱、小米和其他作物為基礎的極其密集的農業系統。到了16世紀,希爾盧人口密度與埃及尼羅河流域的人口密度相似或超過了埃及尼羅河流域的人口密度。[126][127]
衣索比亞人,特別是奧羅莫人,是第一個發現並認識到咖啡豆類植物的提神作用。[128]
用牛拉犁在衣索比亞似乎已經使用了兩千年,甚至可能更久。語言學家證據表明,衣索比亞的犁可能是非洲最古老的犁。[129]
苔麩被認為起源於公元前4000至1000年之間的衣索比亞。遺傳證據表明 E. pilosa 是最可能的野生祖先。[130] 小油菊和象腿蕉屬是在衣索比亞馴化的另外兩種植物。
最早訪問盧安達的歐洲人看到了非洲人對耕作技能的強烈自豪感。母親會給哭泣的嬰兒一把玩具鋤頭,讓他玩耍,而一系列的技術往往優於東歐農民的技術,特別是使用化肥、梯田和人工灌溉。[131]
衣索比亞人利用梯田山坡耕作來防止水土流失和灌溉。一個19世紀的歐洲人描述了梯田:
周圍所有的山丘都被修成了梯田,呈現出與希臘和小亞細亞的山丘一樣的外觀,這些山丘已經被忽視了幾個世紀;但在希臘和小亞細亞,我從未見過像在這個阿比西尼亞山谷中這樣巨大的梯田山。這裡一定有成百上千英畝的土地被最仔細地耕種,幾乎一直到山頂,而現在除了支撐牆的規則線條,以及點綴在這裡和那裡的幾棵樹之外,什麼也沒有留下。這個山谷是最完全封閉的,就像人們想像中的拉塞拉斯所居住的那樣。
——James T. Bent,The sacred city of the Ethiopians, being a record of travel and research in Abyssinia in 1893 (1896)
在非洲大湖區採用了先進的農業實踐,例如:「水力實踐 在山區,人造水域,河流改道, 挖空的樹幹管道,耕種坡地的灌溉, 在乾涸的沼澤中築起土丘,灌溉香蕉和棕櫚樹 樹園」,以及梯田的廣泛使用和雙季和三季的實踐。非洲大湖區文明的農業成功解釋了其異常高的人口密度。許多外國專家對該地區傳統方法的複雜性印象深刻,對集約化農業。[132] 下文介紹了大湖區的農業情況:
「美麗的灌溉田地」,千山萬壑的陡峭梯田,每一塊地都被利用起來,「吃飽了的牛,長著巨大的角」,這些都是歐洲人的 「奇妙發現」。但更大的驚喜還在等著他們。
——Christian P. Scherrer,Genocide and Crisis in Central Africa: Conflict Roots, Mass Violence, and Regional War
長期以來,查加人實行一種先進的農業形式,這使他們能夠保持較高的人口密度,涉及到水的控制和分配。歐洲人寫下了他們令人欽佩的灌溉工程和他們目睹的維護工程的細心,以及他們強大的中央集權的社會組織。[133]哈里•約翰斯頓爵士(Harry Johnston)在1894年寫道,他對查加人的工業和技能的這種讚美表示贊同:
他們主要在畜牧業方面表現出色,他們用細小的吃水管道灌溉他們的梯田山坡,這種技巧顯示了農業的巨大進步。他們經常花時間耕種土壤,用灰燼施肥,用木鋤耙地和鋤地。
——William Allan,The African Husbandman
西非和薩赫勒地區
南部非洲
中非
紡織品
北非
埃及人穿著來自亞麻植物的亞麻,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使用了織布機。[134]努比亞人要穿著棉布、串珠皮革和亞麻布。傑拉巴(Djellaba)通常由羊毛製成,在馬格里布(Maghreb)穿著。
西非和薩赫勒地區
瓦倫丁-費南德斯(Valentim Fenandes)在十六世紀初根據在里斯本收到的早期旅行者的消息寫道,他讚揚了沿西非西海岸發現的高質量的曼丁卡棉布,這消息在 「奴隸海岸」 和貝寧的棉布方面也得到了重複,尤其是在約魯巴國家的中心生產。約翰-菲利普斯,一位在十七世紀末航行到奴隸海岸的英國船長,對當地的布匹印象特別深刻,其中一些布匹被歐洲商人購買,在新世界賣出了高價。[135][136]
一些現存最古老的非洲紡織品是在布吉納法索北部的 布吉納法索基西(Kissi, Burkina Faso)考古遺址發現的。它們是由羊毛或細小的動物毛髮製成的,採用緯面平織圖案。[137]十三世紀奈及利亞的貝寧城也有紡織品碎片留存。[138]
在薩赫勒地區,棉花被廣泛用於製作Boubou服裝男士裝和Wrapper服裝女士裝的。
博戈蘭菲尼(泥布)是由樹汁和茶葉的發酵泥漿染色的棉紡織品,由馬里中部貝勒杜古地區的班巴拉人手工製作。
到了12世紀,所謂的摩洛哥皮革,實際上來自奈及利亞北部的豪薩人地區,被供應到地中海市場,並在歐洲的集市和市場上找到它們的蹤跡。[139][140]
肯特人是由阿坎族 阿散蒂、芳特、恩澤馬(Ashante、Fante、Enzema)和埃維人在多哥、加納和象牙海岸國家生產的。
在11世紀,現已消失的特萊姆人(他們被16世紀以來居住在該地區的多貢人稱為特萊姆人)從南方進入該地區。 從南方進入該地區,可能來自雨林。從11世紀到15世紀,特萊姆人將他們的死者埋葬在剩餘的舊糧倉和他們在山洞裡建造的新建築中。埋葬死者的時候,有木頭枕頭、弓、箭筒、鋤頭、樂器、籃子、葫蘆、皮製涼鞋、靴子、包、護身符、羊毛和棉毯、頭巾、外衣和纖維圍裙。這些在洞穴中發現的保存狀況相當好的易腐物品,屬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物品。考古學家和紡織專家在分析了特萊姆紡織品後斷言,他們發現這些紡織品質量很高,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區能通過單一顏色(唯一可用的顏色:即靛藍)在棉織物上做出如此多的線性和幾何圖案。據Rita Bolland說,Tellem的設計一直是尋找無限組合的對象,一直持續到今天。為了說明特萊姆織工的這種探索,格德斯研究了在保存下來的外衣、袖子、髮髻和帽子的碎片上發現的一些圖案,這些圖案是用平紋編織的:即水平線和垂直線一上一下相互交叉的編織方式。據格德斯說,線的平均寬度為1 毫米。織工們將天然白棉線組與藍色、靛藍染色的線組交替使用。從左到右,六根垂直的白線之後是四根藍線;從上到下,三根水平的白線之後是三根藍線。這些產生了一個平面圖案。基本矩形的尺寸為十(=6+4)乘六(=3+3),或(6+4)X(3+3)。格德斯補充說,一般來說,尺寸是(m+n)x(p+q),其中m、n、p和q是自然數。泰勒姆織工對尺寸進行了實驗,並發現了尺寸與所產生的圖案的(對稱性)屬性之間的關係。特別是,所發現的平紋片段之間的差異表明,織工知道選擇偶數和奇數尺寸對圖案的影響,以及這些尺寸(m+n)和(p+q)是如何產生的。11世紀和12世紀的泰勒姆圖案的特點是,在編織的矩形後面是各自的平面圖案的片段,這些圖案是雙色的,因為對於每一個圖案來說,都有一個平面平移、旋轉、反射的剛性運動,使藍色和白色的顏色反轉。此外,根據Gerdes的說法,Tellem織工採用了平紋織法的變體,在一個方向上使用雙線而不是單線。這樣一來,織工們就能織出帶有裝飾性和條狀圖案的布。有了織好的布,裁縫就可以開始他/她的工作:畫圖和裁剪;打結、縫合和縫合;以及裝飾,例如,在外衣的頸部開口處用辮子帶裝飾。在這些活動中,幾何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裝飾帶是用偶數和奇數的繩索編成的。在洞穴中發現的辮子帶中,一方面有由4、6、8和14根弦組成的帶子,另一方面有由5、7和9根弦組成的。選擇偶數或奇數的繩索以及平紋或不平紋的織法,對可見的裝飾圖案有影響。此外,特萊姆織工還生產羊毛製成的毛毯。[29]
中非
在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庫巴人中,編織了酒椰樹的衣服。[141]他們使用拉菲亞棕櫚樹上的葉子纖維。
在中非,用棕櫚葉編織絲綢是一種高度發達的藝術,歐洲旅行者和傳教士將棕櫚葉編織的布匹與歐洲製造的最好的絲綢相提並論。菲利波·皮加費塔(Filippo Pigafetta)讚揚了東部省份和剛果毗鄰地區 「可以製作各種斗篷奇妙藝術」,「如有光澤和無光澤的天鵝絨、Sattens、Taffata、Damaskes、Sarcenettes 等」。Sarcenet 是一種很好的絲綢,但與歐洲製造的絲綢不同,在這個國家和附近其他地方,可以製造的這種絲綢,不是用任何絲綢材料製成的。而是用棕櫚樹的葉子製成的。事實上,除了國王和他喜歡的人之外,最好的絲綢對任何人來說都太 「珍貴」 了。卡瓦茲寫道:「一種棕櫚樹的葉子經過拍打後產生了如此精細、柔軟的纖維,由此產生的布的織法讓他感到 「驚奇」。為了生產出如此精細的豪華布,必須對棕櫚葉進行更多的加工,而不是對茅草進行捆綁和鋪設。」皮加費塔指出:「這個過程首先是把棕櫚樹種子,種在地上面,每年定期剪掉它們萎葉,給它們澆水,使它們能在新的春天里長得又小又嫩」。 一旦這些 「嫩葉」 按照非洲人的方式清洗乾淨,非洲人沒有進一步說明的他們如何清洗的技術,「它們會織出它們的三葉,這些三葉都非常精細和漂亮,而且都有一個均勻度,除了那些最長的,是最值得推崇的。因為他們用這些東西織出了他們最大的織物」。[142]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的義大利旅行者非常榮幸地將非洲布與他們自己國家生產的最好的布進行了比較,他們的布也被認為是歐洲最好的布之一。因此,Antonio Gradisca da Zucchelli(義大利嘉布遣教士)認為,他在1705年左右在剛果沿海省份 Nsoyo 看到的 libongos(貨幣布),「儘管是用棕櫚葉這樣的劣制材料製成的,但是加工和編織得很好...它類似於天鵝絨...而且同樣堅固耐用。」
約翰·K桑頓(John K. Thornton)利用當代歐洲旅行者在非洲的報告和考古學家的發現,認為非洲的紡織品製造遠比人們認識的要先進。當時生產了大量的紡織品。事實上,他的結論是,按照十七或十八世紀世界的標準,非洲的紡織品製造商是以與歐洲同行相同或更高的生產力水平生產他們的產品。例如,萊頓是歐洲主要的紡織品生產中心之一,其人口與剛果東部的Momboares幾乎相同,在17世紀初每年生產約10萬米布,而蒙博亞雷斯(Momboares)則為40萬米。這些產品不僅在非洲大陸內部被非洲商人廣泛交易,作為西非海岸的歐洲商人,非洲的紡織品被出口到加勒比和南美。[63][135][143]
東非
南非
在南部非洲,人們發現許多人使用動物皮毛做衣服。莫三比克中部的恩道人(Ndau)和修納人(Shona)將獸皮與樹皮布和棉布混合在一起。恩道人和修納人都有織棉布的習慣。棉布被他們稱為馬希拉 machira。文達人、斯威士人、巴索托人、祖魯人、恩德貝勒人和科薩人也廣泛使用獸皮。[144]獸皮來自牛、羊、山羊、大象和Jangwa(屬於獴科動物)。豹皮是人們夢寐以求的奢侈品,是祖魯社會中王權的象徵。皮子被鞣製成皮革,進行染色,並鑲嵌上珠子。
海事技術
1987年,世界上第三古老的獨木舟和非洲最古老的獨木舟杜富納獨木舟被奈及利亞牧民在約貝河和杜富納村附近發現。它可以追溯到大約8000年前,由非洲桃花心木製成。
北非和尼羅河谷
迦太基的艦隊包括大量的四角帆船和五角帆船,這些戰艦有四級和五級劃手。它的船隻在地中海地區占主導地位。但被羅馬人抄襲了,羅馬人是抄襲並改造其他民族技術的高手。根據波利比烏斯的說法,羅馬人繳獲了一艘遇難的迦太基戰艦,並將其作為大規模海軍建設的藍本,加入了他們自己的改進措施 「烏鴉座」 這使得敵人的船隻可以被鉤住並登船進行手刃戰。這否定了迦太基人當初優越的航海技術和船隻。[145]
早在3000公元前,早期的埃及人就知道如何將木板組裝成船身。目前是在阿拜多斯發現最古老的14艘船隻,都是由木板 「縫合」 而成的。[146]編織的帶子被用來把木板綁在一起,塞在木板之間的紙莎草或草有助於密封接縫。[147]由於這些船都被埋在一起,並且靠近屬於卡塞凱姆威的一個墓室,最初認為這些船都是屬於他的。但是14艘船中有一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現在被認為可能屬於更早的法老,可能是荷爾-阿哈。[147]
西非和薩赫勒地區
在公元14世紀,馬里帝國國王阿布巴卡里二世的弟弟曼薩·穆薩被認為在西非的海岸有一支巨大的艦隊。[148]船隻之間會通過鼓聲進行交流。
許多資料證明,在西非的內陸水路上,環境允許的情況下,大量使用了戰爭獨木舟和用於運輸武器的船隻。 大多數西非獨木舟都是單一的原木結構,由一根巨大的樹幹雕刻和挖掘而成。推進的主要方法是用槳,在淺水區用杆。帆在較小程度上也被使用,特別是在貿易船上。絲棉樹提供了許多用於建造大型獨木舟的的原木,並通過木製滾筒下水。在某些民族中出現了造船專家,特別是在尼日三角洲。[149]
有些獨木舟的長度為80英尺(24公尺),可搭載100人或更多。例如,1506年的文件提到獅子山河上的戰爭獨木舟,可載120人。還有人提到幾內亞海岸人民使用不同大小的獨木舟,有些獨木舟長70英尺(21公尺),寬7-8英尺,兩端尖尖的,邊上有划船的長椅,還有四分之一的甲板用蘆葦搭建的船艙,以及各種設施,如烹飪爐,和存放船員睡墊的空間。
早期的埃及人還知道如何用樹甲將木板組裝起來,用瀝青來填料縫合。公元前2500年左右,在第四王朝下的吉薩金字塔群中,「胡夫船」是一個43.6米長的船隻,被封在一個坑裡,可能滿足了太陽船的象徵性功能。早期的埃及人還知道如何用榫頭將這艘船的木板固定起來。[146]
東非
眾所周知,古代阿克蘇姆與印度有貿易往來,而且有證據表明,來自東北非洲的船隻可能在印度/斯里蘭卡和努比亞之間來回航行,進行貨物貿易,甚至到波斯、希米亞爾和羅馬。[150]阿克蘇姆因擁有希臘和葉門船隻的海港而被希臘人所知。[151]在非洲東北部的其他地方,公元1世紀的希臘遊記愛利脫利亞海周航記報道說,索馬利亞人通過其北部港口,如澤拉和柏培拉,與阿拉伯半島的居民以及當時羅馬人控制的埃及進行著乳香及其他物品交易。[152]
中世紀的斯瓦希里王國已知有貿易港口島嶼和貿易路線。[153]伊斯蘭世界和亞洲的關係,被希臘歷史學家描述為 「大都市」。[154]著名的非洲貿易港口,如蒙巴薩、尚吉巴、摩加迪沙和基爾瓦[155]中國水手如鄭和,和中世紀伊斯蘭歷史學家如柏柏爾,伊斯蘭航海家伊本·白圖泰都知道。[156]單桅帆船是斯瓦希里人使用的貿易船。它們可以是巨大的。1414年時,一艘單桅帆船將一隻長頸鹿運到了中國皇帝永樂的宮廷。[157]
撒哈拉以南的王國很少擁有比布干達更發達的海軍組織,它以多達2萬人的海軍和長達72英尺的戰爭獨木舟主宰了維多利亞湖。[158][159]
建築物
西非
貝寧城牆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建築,但在1897年被英國人毀壞將近一半的城牆。[160] 弗雷德-皮爾斯(Fred Pearce)在《新科學家》中寫道:
成寶愛麗都是非洲第二大的殖民前紀念碑,比吉薩金字塔群或大辛巴威還要大。由約魯巴人建造,以紀念他們的一位有頭銜的人,一位被稱為奧巴的貴族寡婦。比利基蘇成寶 (Bilikisu Sungbo),它是由蔓延的泥牆和環繞奈及利亞奧貢州伊傑布奧德鎮的山谷組成的。
提希特是薩赫勒地區現存最古老的考古定居點,也是撒哈拉以南最古老的全石質定居點。它被認為是由索寧克人建造的,被認為是加納帝國的前身。[162]
傑內大清真寺是世界上最大的泥磚或土坯建築,被許多建築師認為是蘇達諾·薩赫勒建築風格的最大成就,儘管有明確伊斯蘭建築的影響。
北非和尼羅河谷
公元1000年左右,Cob的建築材料首次出現在馬格里布和安達盧西亞。[163]
建於薩卡拉的埃及階梯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型石制建築。[164]
吉薩大金字塔是世界上最高的人造建築,時間超過3800年。
最早的努比亞建築建築風格包括石窟,即從堅固的岩石上雕刻出來的結構,這是A組(公元前3700-3250年)的成就。埃及人在斯佩奧斯阿特米多斯和阿布辛貝勒神廟廣泛使用了這種工藝。[165]
古代努比亞所在地蘇丹的金字塔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多,甚至比埃及的223座金字塔還要多。
1100年左右,埃及發明了通風器。[166]
東非
阿克蘇姆人用石頭建造。像埃扎納國王的石碑這樣的國王墓頂上的巨石碑。後來,在扎格維王朝時期 用堅固的岩石雕刻而成的教堂,如拉利貝拉岩石教堂在拉利貝拉。
南非
通信系統
格里奧人是非洲歷史的寶藏,特別是在沒有書面語言的非洲社會。格里特人可以背誦幾個世紀前的家譜。他們背誦史詩,揭示歷史上發生的事件。格里奧人可連續幾個小時甚至幾天背誦社會的歷史和家譜。他們被描述為活的「歷史書」。
北非和尼羅河谷
非洲的第一個書寫系統和字母的開始是埃及象形文字。有兩種文字是參照埃及象形文字而設計的,即青銅中期文化時期字母和麥羅埃字母。從青銅中期文化時期字母中產生了南阿拉伯字母和腓尼基字母,阿拉姆字母、希臘字母、婆羅米文、阿拉伯字母都是直接或間接衍生的。
從南阿拉伯字母中產生了吉茲字母,用於書寫比林語(庫希特語)、阿姆哈拉語、提格雷語和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的提格里尼亞語。
從腓尼基字母出來的提非納文字,是主要由圖阿雷格使用的柏柏爾字母。
埃及象形文字的另一個直接後代是麥羅埃字母。它開始於努比亞歷史的納帕坦階段,庫施王國(公元前700-300年)。它在2世紀時,在努比亞的繼承王國麥羅埃下取得了全面的成果。這種文字可以閱讀,但無法理解,在蘇丹的哈薩(el-Hassa)發現的印有梅洛特文的公羊雕像可能有助於其翻譯。
薩赫勒
隨著伊斯蘭教在非洲發展,在薩赫勒出現了阿拉伯字母。阿拉伯文字在薩赫勒地區廣泛流傳。阿拉伯文字也被用來書寫非洲本土語言。以這種身份使用的文字通常被稱為阿賈米語。曾經或正在用阿賈米文字書寫的語言包括豪薩語、曼丁卡語、富拉尼語、沃洛法爾語、塔馬茲特語、努比亞語、約魯巴語、松蓋語以及卡努里語。[167]
西非
西非書面字母由蘇利曼·坎特在1949年開發,作為西非曼德語的書寫系統。在幾內亞、象牙海岸、馬里和鄰近國家,一些講曼丁語的人使用這種文字。
恩西比底文字是由奈及利亞東南沿海的Ekoi人開發的用於交流的形意符號。只有埃克佩秘密社團的入會者才知道恩西比底文字的複雜難懂。
阿丁克拉符號是由阿坎人(加納和象牙海岸)開發的一套符號,用於表示概念和警句。
瓦伊語音節是19世紀30年代賴比瑞亞的莫莫魯-杜瓦魯-布克爾為瓦伊語設計的音節書寫系統。
阿達莫羅貝手語是在東部加納阿達莫羅貝地區阿坎人村開發的一種土著手語。該村的遺傳性耳聾發病率很高。
烏斯曼·丹·福迪奧(Usman dan Fodio)在短短幾十年內完成了提高索科托哈里發人民識字率的偉大成就。據多項獨立的歷史調查估計,到福迪奧去世時,男性識字率保持在96-97%左右,而女性識字率保持在93%-95%之間。1812年,索科托的女性識字率高過於英國和美國的女性。英國旅行家倫西曼上校敬畏地報告說:「索科托人,不是對男人識字,而是對女人識字」。[168]
中非
在整個安哥拉東部和尚比亞西北部,索納表意文字被用作記錄知識和文化的記憶工具。格哈德-庫比克(Gerhard Kubik)解釋說,索納(lusona)表示空間和時間概念的各個方面是圓形的、多方向的和多維的。例如,在繪畫的方向性方面,索納是由左至右,由下至上(在牆上),或由近及遠的進行。這反映了線的過程,在歐拉路徑的理論中,它回到了起點。此外,庫比克將索納描述為一種共鳴,在圖畫的點和線結構中,視覺和聽覺成對。他的結論是:"[固有模式的證據]表明,非洲人發現了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都無法比擬的,即如何通過故意創造必須分解'並重組為'固有模式'的配置來利用人類感知裝置的反應,這包括了聽覺和視覺領域」。索納因此,是一個完善的中介系統,或儀器,通過寫作、演講、聲音、聲音工具和(化裝舞會)服裝來編碼 "領土化流動"。巴爾巴羅·馬丁內斯·魯伊斯(Bárbaro Martínez Ruiz)寫道,在中非和古巴的散居地,特別是通過巴孔戈人,這種類型的寫作有廣泛的實踐。他認為,寫作包括表演、物品、節奏、手勢,甚至是食物標識。索納表明,即使在所謂的非中介實踐中,語言也是作為談判權力關係和殖民化親密行為的協議來運作的。也就是說,索納是一種代碼,基於一種很像計算機信息處理的二進制代碼,除了說什麼之外,還做什麼。西蒙-巴泰斯蒂尼詳細介紹了寫作一詞在非洲的各種分析方式,他將其提煉為所有 "編碼的文本痕跡"。在其他定義中,寫作是被抓住的思想,但卻保留了它的無聲-詩意和異質的交流模式。「索納被比作計算,因為它的視覺模式的遞歸邏輯和它對社會動態的框架。 社會動態。它抵制任何旨在使信息與交流脫鉤的媒介,無論是書還是電腦」。[169]
說話太鼓利用許多非洲語言的音調方面來傳達非常複雜的信息。會說話的鼓可以傳遞信息15至25英里(25至40公里)。布盧語是一種班圖語,既可以打鼓,也可以說話。在布盧村,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鼓聲。通過敲擊某人的鼓聲,可以向其發送信息。[170]人們注意到,用一個會說話的鼓,可以在兩個小時或更短的時間內將160公里(100英里)的信息從一個村莊送到另一個村莊。[171]
東非
在斯瓦希裏海岸,斯瓦希里語是用阿拉伯文字書寫的,馬達加斯加的馬達加斯加語也是如此。
烏干達人民發展了一種基於花卉代碼的書寫形式[172]而說話太鼓的使用也很廣泛。[173]
特別有趣的是,在布尼奧羅發展起來的文字形式是以花卉代碼為基礎的,因為非洲文化中沒有文字和花卉被傑克-古迪用來作為非洲文化與「歐亞大陸」文化分離的證據。古迪曾寫道,非洲人民一般不在崇拜、送禮或裝飾中大量使用鮮花。他們「不知道任何土著人對氣味的使用,"也不知道植物在故事或神話中的作用。這被認為是由於非洲的「簡單」農業、「非複雜」社會也沒有 「奢侈文化」。這種對非洲生活的描述與我們所了解的殖民前的布尼奧羅並不相符,布尼奧羅是一個龐大的、相對古老的、等級極其森嚴的王國,對花的作用的分析是相當不準確的。
——Shane Doyle,The Language of Flowers: Knowledge, Power and Ecology in Precolonial
戰役
非洲沒有騎兵。馬匹會被蒼蠅叮咬直死還會傳播瘧疾,而且以那時代的技術更不可能馴化斑馬。熱帶非洲的軍隊主要由步兵組成。武器包括弓和箭[174]弓箭強度低,用淬過毒的箭來彌補還有投擲刀[175]在非洲中部地區,人們使用長矛,長矛可以作為刺殺武器,而劍也在使用中。沉重的棍棒被扔出去後可以打斷骨頭,戰斧和各種尺寸的盾牌被廣泛使用。後來的槍枝,如燧發槍、輪式槍和火柴槍等火槍。與人們的看法相反,槍枝在非洲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但通常是劣質的,這是歐洲國家提供劣質商品的政策。奴隸貿易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槍枝在非洲的廣泛使用。
西非
工事是防禦的主要部分,是戰爭的組成部分。西非的城市和定居點周圍建有大規模的土牆,通常由士兵用弓和毒箭進行防禦。這些土樓是非洲和世界上最大的一些人造建築,如貝寧城牆和成寶的愛麗都。在中部非洲的安哥拉地區,人們發現人們更傾向於使用溝渠,這在防禦與歐洲人的戰爭中更為成功。
生物製劑在非洲的許多地方被廣泛使用,大多數時候是以毒箭的形式,但也有在戰爭前線傳播的粉末,或以在馬匹和對手的供水中投毒的形式。[176][177]在博爾古,有特定的混合物可以殺死,用於催眠,使敵人大膽,並作為對抗敵人毒藥的解毒劑。特定類別的藥劑師負責生物製劑的製作。[177]在南蘇丹,科利特山的人民通過使用采采蠅作為戰爭武器,使他們的國家免受阿拉伯入侵。[178]一些描述可以讓我們了解到生物製劑的效率。例如,莫克利-費里曼(Mockley-Ferryman)在1892年對達霍曼入侵博爾古進行了評論,「博爾古的毒箭使他們能夠與達霍曼的部隊對抗,儘管後者有火槍"。[177]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塞內甘比亞的葡萄牙襲擊者身上,當時他們被馬里的甘比亞軍隊打敗了,也發生在獅子山的約翰-霍金斯身上,他的一些手下死於毒箭。[179]
北非、尼羅河谷和薩赫勒河
古埃及的武器包括弓箭、馬刀、棍棒、彎刀、劍、盾牌和刀。身體的盔甲是由皮革帶製成的,有時還鋪上銅鱗。馬拉的戰車被用來將弓箭手送入戰場。武器最初是用石頭、木材和銅製造的,後來是青銅,再後來是鐵。
1260年,埃及人在阿音札魯特戰役中使用了第一批裝載爆炸性火藥的可攜式手炮(midfa),這是手槍和可攜式火器的第一個例子。這些大炮的爆炸性火藥成分幾乎與現代爆炸性火藥的理想成分相同。他們也是第一個使用溶解的滑石粉進行防火的人,他們穿的是防火服,火藥彈就連在上面。[180]
南非
在1879年1月22日的伊散德爾瓦納戰役中,20000名南非祖魯人攻擊駐於伊散德爾瓦納的英國遠征軍。戰爭過程中,祖魯人雖喪失三千至四千人,不過1700名英國駐地軍士全部陣亡。
從1960年代到1980年代,南非一直在研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包括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六種核武器已經組裝完畢。隨著20世紀90年代預期的多數選舉產生的政府的轉變,南非政府拆除了所有的核武器,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自願放棄自己研發的核武器的國家。[181]
貿易
在非洲,許多金屬物品和其他物品被用作貨幣。[182]如下:考里貝殼,鹽,黃金(礦渣或固體),銅,錠子,鐵鏈,鐵矛尖,鐵刀,各種形狀的布(方形,卷形等)。[183]在非洲,銅的價值不亞於黃金。與黃金相比,銅的分布並不廣泛,而且更難獲得,除了中]。其他有價值的金屬包括鉛和錫。鹽的價值也不亞於黃金。由於其稀缺性,也被當作貨幣使用。
北非和尼羅河谷
迦太基從非洲熱帶地區進口黃金、銅、象牙和奴隸。迦太基出口鹽、布、金屬製品。在駱駝被用於跨撒哈拉貿易之前,人們使用的是馱畜、牛、驢、騾子和馬。西元1世紀開始廣泛使用駱駝。迦太基鑄造了金、銀、銅和銀金礦(混合金銀)硬幣,主要用於與希臘人和羅馬人的戰爭。他們的大部分戰鬥人員都是僱傭兵,他們必須得到報酬。[184]
西非和薩赫勒地區
自11世紀以來,Cowries在西非一直被用作貨幣,當時在舊加納附近首次記錄了其使用。它的使用可能要早得多。[185] 在西部非洲,直到19世紀中期,貝殼貨幣一直是通常的貨幣。在廢除奴隸貿易之前,有大量的貝殼被運往一些英國港口,再運往奴隸海岸。它在中西部非洲也很常見,作為金剛王國的貨幣,在當地稱為nzimbu。由於西部非洲的牛羊肉價值遠遠高於供應地區,因此貿易的利潤非常豐厚。在某些情況下,據說收益是500%。牛皮貨幣的使用逐漸在非洲內陸蔓延。到1850年左右,海因里希-巴特(Heinrich Barth)發現它在卡諾、庫卡、甘多,甚至廷巴克圖都相當普遍。巴特說,在博爾努的一個古老分區--穆尼約馬,國王的收入估計為30,000,000貝殼,每個成年男子每年要為自己支付1000貝殼,為每隻馱牛支付1000貝殼,為他擁有的每個奴隸支付2000貝殼。在沿海國家,貝殼被固定在一起,每串40或100個,因此50或20串代表一美元;但在內陸,它們被費力地一個一個地數,或者,如果商人是專家,則是5個5個地數。上述地區從西海岸獲得所謂的 「庫爾迪」(kurdi)的供應;但在烏尼姆韋齊以北的地區,它們以simbi的名義使用,依賴於來自尚吉巴的穆斯林商人。貝殼在非洲的偏遠地區一直使用到20世紀初,但卻讓位給了現代貨幣。在葡萄牙西非的本格拉,陸生蝸牛「Achatina monetaria」的殼被切成圓形,中間是切開兩片的,也被當作硬幣使用。 . 加納帝國、馬里帝國和松海帝國是黃金、鐵、錫、奴隸、矛、標槍、箭、弓、河馬皮鞭的主要出口國。他們進口鹽、馬、小麥、葡萄乾、牛角、棗、銅、指甲油、橄欖、鞣皮、絲綢、布、錦緞、威尼斯珍珠、鏡子和菸草。所有這些帝國都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為它們控制著歐洲和伊斯蘭世界所依賴的世界上80%的黃金(馬里帝國的黃金是穆斯林世界和歐洲製造硬幣的主要來源)。歐洲國家甚至從非洲國家獲得貸款,因為來自西非的黃金為與東方的香料貿易不平衡提供了資金。[186]
薩赫勒地區使用的一些貨幣包括用於長途貿易的紙質債務或欠條、金幣和Mitkal(金粉)貨幣。重達4.6 克的金粉相當於500或3000個牛角。塞內加爾河周圍使用方形布,每邊四跨,稱為chigguiya。
在卡內姆,布是主要貨幣。一種被稱為丹迪的布幣也被廣泛使用。[185]
阿肯人使用被稱為 「Sika-yôbwê」(黃金之石)的黃金重量作為其貨幣。他們使用一個由11個單位組成的重量計算系統。重量的價值也用兩個符號來表示。[187]
東非
阿克蘇姆出口象牙、玻璃水晶、黃銅、銅、沒藥和乳香。阿克蘇姆人進口白銀、黃金、橄欖油和葡萄酒。[188]阿克蘇姆人在公元270年左右,在國王恩杜比斯(Endubis)的統治下生產硬幣。阿克蘇姆人的硬幣以金、銀、銅三種材質發行。
斯瓦希里人充當中間商。他們將非洲商品與亞洲市場連接起來,將亞洲商品與非洲市場連接起來。他們最需要的出口是象牙。他們出口龍涎香、黃金、豹皮、奴隸和烏龜殼。他們從亞洲進口陶器和玻璃製品。他們還製造諸如棉花、玻璃和貝殼珠子等物品。進口和當地製造的商品被用作貿易,以獲得非洲商品。貿易聯繫包括阿拉伯半島、波斯、印度和中國。斯瓦希里人還鑄造了銀幣和銅幣。
非洲目前的科技研究
艾哈邁德·茲韋勒因其在飛秒化學方面的工作而獲得1999年諾貝爾化學獎,這種方法允許以飛秒或比飛秒更短的秒為單位描述變化狀態。
目前,40%的非洲出生的科學家生活在OCED國家,主要是北約和歐盟國家。這被認為是非洲的人才流失。[190]
撒哈拉以南非洲在2007年,非洲國家平均將其GDP的0.3%用於科技(科學和技術)。這意味著從2002年的18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8億美元。北非國家的研究經費占GDP的0.4%,從2002年的26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3億美元。除南非外,該大陸在過去十年中增加了約50%的集體科學資金。值得注意的是,南非在科學和技術研究方面的支出占GDP的0.87%,超過了其鄰國。[191][192]雖然科技園在美國和歐洲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它們在整個非洲的發展時間仍然很短,因為非洲大陸目前在資助技術發展和創新方面落後於世界其他地區。[193] 只有七個國家(摩洛哥、波札那、埃及、塞內加爾、馬達加斯加、突尼斯和南非)將技術園區建設作為其發展目標的組成部分。
非洲科學(AiS)
非洲科學(AiS)是一個在線數據聚合網站和智囊團,由艾門·伊德里斯(Aymen Idris)於2021年1月創立,他目前擔任主席。[194]AiS 智囊團的重點是非洲科學的科學計量分析,該網站的主要目的是監控和顯示AiS指數(AiSi)等指標[195]和AiS標記[196] 在非洲某一特定國家的研究機構和大學的研究成果的估計和可視化,以及他們的網站。[197]
按非洲地區劃分的科學和技術
北非
西非
中非
東非
南非
參考文獻
- ^ 非洲科学遗产的历史. www.linkedin.com. [2020-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3) (英語).
- ^ Shillington, Kevin. 非洲历史,第二版修订版.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4. ISBN 978-0-333-59957-0.
- ^ Ehret, Christopher (埃雷特,克里斯多福) (2002). The Civilizations of Africa.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pp. 22, ISBN 0-8139-2085-X
- ^ 世界最古老的装饰品. Sciencedaily.com. 2007年6月18日 [10 August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3月27日).
- ^ 'Oldest' prehistoric art unearthed. BBC News. 2002年1月10日 [23 Ma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1月30日).
- ^ CS, Henshilwood; Al., Et. 南非布隆伯斯洞窟的10万年前的赭石加工车间. Science. 2011-10-15, 334 (6053): 219–22. Bibcode:2011Sci...334..219H. PMID 21998386. S2CID 40455940. doi:10.1126/science.1211535.
- ^ Corbyn, Zoë. African cave's ancient ochre lab. Nature. 2011年10月13日: news.2011.590. doi:10.1038/news.2011.590.
- ^ IFMSA Exchange Portal. exchange.ifmsa.org. [2020-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7).
- ^ See: Said Hamdun & Noël King (edds.), Ibn Battuta in Black Africa. London, 1975, pp. 52–53.
- ^ Primak, Karen. Jews in Places You Never Thought of. Ktav Publishing.
- ^ es Juifs à Tombouctou, or Jews of Timbuktu, Recueil de sources écrites relatives au commerce juif à Tombouctou au XIXe siècle, Editions Donniya, Bamako, 1999 by Professor Ismael Diadie Haidara, page 31
- ^ 12.0 12.1 Topics. MuslimHeritage.com. 2003年6月5日 [24 Octo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2月14日).
- ^ timbuktufoundation.org. ww12.timbuktufoundation.org. (原始內容存檔於24 September 2012).
- ^ Sankore University. Muslimmuseum.org. [2013年10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8月22日).
- ^ Peek, Philip M., and Yankah, Kwesi (2004). African Folklore: an encyclopedia. Taylor & Francis, ISBN 0-415-93933-X, 9780415939331
- ^ Belmonte, J. A. On the Orientation of Old Kingdom Egyptian Pyramids. Archaeoastronomy: Supplement to th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2001, 32 (26): S1–S20. Bibcode:2001JHAS...32....1B. S2CID 120619970. doi:10.1177/002182860103202601.
- ^ Neugebauer, Otto. On the Orientation of Pyramids. Centaurus. 1980, 24 (1): 1–3. Bibcode:1980Cent...24....1N. doi:10.1111/j.1600-0498.1980.tb00362.x.
- ^ Spence, K. 古埃及年表和金字塔的天文方向. Nature. 2000, 408 (6810): 320–324. Bibcode:2000Natur.408..320S. PMID 11099032. S2CID 4327498. doi:10.1038/35042510.
- ^ Moreno, Roberto; Van Cleempoel, Koenraad; King, David. A Recently Discovered Sixteenth-Century Spanish Astrolabe. Annals of Science. January 2002, 59 (4): 331–362. S2CID 144335909. doi:10.1080/00033790110095813.
- ^ Abraham, Curtis. 「撒哈拉的星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ew Scientist, issue 2617,2007年8月15日, page 39–41
- ^ Holbrook, Jarita C.; Medupe, R. Thebe; Urama, Johnson O. African Cultural Astronomy. Springer. 2008. ISBN 978-1-4020-6638-2.
- ^ Meri, Josef W.; Bacharach, Jere L. Medieval Islamic Civilization An Encyclopedia. Taylor & Francis. 2006. ISBN 978-0-415-96692-4.
- ^ Hildebrand, Elisabeth Anne; Grillo, Katherine M. Early herders and monumental sites in eastern Africa: dating and interpretation. Antiquity. 2012年6月, 86 (332): 338–352. CiteSeerX 10.1.1.878.6039 . S2CID 55349124. doi:10.1017/S0003598X00062803.
- ^ Krupp, E.C. Echoes of the Ancient Skies The Astronomy of Lost Civilizations. 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 2003: 170. ISBN 978-0-486-42882-6.
- ^ Clark, Stuart; Carrington, Damian. Eclipse brings claim of medieval African observatory. New Scientist. 2002年12月4日 [2022年12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2月3日).
- ^ Martin, J. P. African Empires: Volume 2: Your Guide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 of Africa. 6 February 2017 [2022-12-03]. ISBN 9781490779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3).
- ^ Selin, Helaine. 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Non-Westen Cultures. 2013年11月11日 [2022年12月3日]. ISBN 97894017141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2月3日).
- ^ Chirikure, Shadreck. Great Zimbabwe: Reclaiming a 'Confiscated' Past. 2020年11月29日 [2022年12月3日]. ISBN 978100026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2月3日).
- ^ 29.0 29.1 Bangura, Abdul Karim. 非洲数学:从骨骼到计算机”.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12年3月30日 [2022年12月4日]. ISBN 97807618534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2月4日) –透過Google Books.
- ^ Helaine Selin. 非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史百科全书. 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8年3月12日: 1356 [2022年1月19日]. Bibcode:2008ehst.book.....S. ISBN 978-1-4020-455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2月2日).
- ^ Pegg, Ed Jr. 莱邦博骨. MathWorld.
- ^ Darling, David. 从天方夜谭到芝诺悖论的世界数学书. John Wiley & Sons. 2004. ISBN 978-0-471-27047-8.
- ^ 「非常簡短的純數學史:伊尚戈骨」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1 July 2008.";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School of Mathematics – accessed January 2007.
- ^ Marshack, Alexander (1991) The Roots of Civilization", Colonial Hill, Mount Kisco, NY.
- ^ Zaslavsky, Claudia. Women as the First Mathematicians. ISGEm Newsletter. January 1992, 7 (1) [2022-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4).
- ^ Ascher, Marcia. Ethnomathematics: A Multicultural View of Mathematical Ideas. Routledge. 2017-12-01 [2022-12-04]. ISBN 978-1-351-449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4) (英語).
- ^ Matthews, Michael R.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cience Teaching. Springer. 2014-07-03 [2022-12-04]. ISBN 978-94-007-7654-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4) (英語).
- ^ Hersh, Reuben. What Is Mathematics, Reall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年8月21日 [2022年12月4日]. ISBN 978-0-19-80273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2月4日) –透過Google Books.
- ^ Gerdes, Paulus. Geometry from Africa: Mathematical and Educational Explorations.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 1999年12月31日 [2022年12月4日]. ISBN 978088385715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2月4日) –透過Google Books.
- ^ Daniel Ness; Stephen J. Farenga; Salvatore G. Garofalo. Spatial Intelligence: Why It Matters from Birth through the Lifespan. Taylor & Francis. 12 May 2017: 56–57. ISBN 978-1-317-53118-0.
- ^ The proportions of the Pastos sun. Historia Mathematica. May 1991, 18 (2): 195–205. doi:10.1016/0315-0860(91)90542-6 .
- ^ Assayag, Gerard; Feichtinger, Hans G. Mathematics and Music: A Diderot Mathematical Foru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10 July 2002 [2022-12-04]. ISBN 97835404372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4) –透過Google Books.
- ^ Rebecca Walo OMANA African Women in Mathematics Association. [2021-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4).
- ^ 2019_AUR Conf_ConceptNote-Bios-Abstract.pdf (PDF), [2021-01-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9-26)
- ^ Understanding of Egyptian mathematics is incomplete due to paucity of available material and lack of exhaustive study of the texts that have been uncovered. Imhausen et al. (2007) p. 13
- ^ Katz, Victor J.; Imhausen, Annette. 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印度和伊斯兰教的数学资料手册.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11. ISBN 978-0-691-11485-9.
- ^ Spalinger, Anthony. The Rhind Mathematical Papyrus as a Historical Document. Studien zur Altägyptischen Kultur. 1990, 17: 295–337. JSTOR 25150159.
- ^ Marshall Clagett. Ancient Egyptian Science: Ancient Egyptian mathematic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89: 231–234. ISBN 978-0-87169-232-0.
- ^ Clarke, Somers; Engelbach, Reginald. Ancient Egyptian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e. 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 1930: 222. ISBN 978-0-486-26485-1.
- ^ Clarke, Somers (1990); p. 217.
- ^ Clarke, Somers (1990); p. 218.
- ^ Gardiner, Alan Henderson. Egyptian Grammar Be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eroglyphs. Griffith Institute. 1957: 197. ISBN 978-0-900416-35-4.
- ^ 53.0 53.1 Strouhal (1989) p. 241
- ^ Imhausen, Annette (2007); p. 31.
- ^ Kemp, Barry J. Ancient Egypt: Anatomy Of A Civilization. Psychology Press. 1991: 138 [2022-12-04]. ISBN 978-0-415-06346-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4).
- ^ Bianchi, Robert Steven. Daily Life of the Nubian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4: 230. ISBN 978-0-313-32501-4.
- ^ Iron in Africa: revising the history (2002). Unesco.. [2022-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5).
- ^ 58.0 58.1 Alpern, Stanley B. Did They or Didn't They Invent It? Iron in Sub-Saharan Africa. History in Africa. 2005, 32 (1): 41–94 [2022-12-04]. OCLC 703503400. S2CID 162880295. doi:10.1353/hia.2005.0003. Project MUSE 1878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 ^ Uzomaka, Pamela. Ir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rehistoric site of Lejja. [2022-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 ^ Miller, Duncan E.; Van Der Merwe, N. J. Early Metal Working in Sub Saharan Africa.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1994, 35: 1–36. S2CID 162330270. doi:10.1017/s0021853700025949.
- ^ Stuiver, Minze; Van Der Merwe, N. J. Radiocarbon Chronology of the Iron Age in Sub-Saharan Africa. Current Anthropology. 1968, 9: 54–58. S2CID 145379030. doi:10.1086/200878.
- ^ Davidson, Basil (1994). The Search for Africa: History, Culture, Politics. New York: Random House, pp. 57(8), ISBN 0-8129-2278-6
- ^ 63.0 63.1 Zeleza, Paul Tiyambe. A Modern Economic History of Africa: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997 [2022-12-04]. ISBN 978996646025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4).
- ^ Davidson, Basil (1971). African Kingdoms. New York: Time-Life Books, pp. 146(7).
- ^ Oliver, Roland, and Fagan, Brian M. Africa in the Iron Age, c500 B.C. to A.D. 140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87. ISBN 0-521-20598-0.
- ^ Shadreck Chirikure. Metals in Past Societies: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Indigenous African Metallurgy. Springer. 2015年3月18日: 75. ISBN 978-3-319-11641-9.
- ^ Killick, David.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in African Iron-smelting Technologies. Cambridge Archaeological Journal. 2015, 25 (1): 310–316. S2CID 163364704. doi:10.1017/s0959774314001176.
- ^ Kea, R. A. Firearms and Warfare on the Gold and Slave Coasts from the Sixteenth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ies. The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1971, 12 (2): 185–213. JSTOR 180879. S2CID 163027192. doi:10.1017/S002185370001063X.
- ^ Ehret, Christopher (2002). The Civilizations of Africa.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pp. 136, 137 ISBN 0-8139-2085-X
- ^ Shillington, Kevin. History of Africa, Revised 2nd Editi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92. ISBN 978-0-333-59957-0.
- ^ Davidson, Basil (1994); pp. 31, 34.
- ^ Shillington (2005); pp. 126–127
- ^ Collins, Robert O.; Burns, James M. A History of Sub-Saharan Afr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6. ISBN 978-0-521-68708-9.
- ^ Collins and Burns; p. 37.
- ^ Chirikure, Shadreck. Metals in Past Societies: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Indigenous African Metallurgy. 2015年3月18日 [2022年12月4日]. ISBN 9783319116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2月4日).
- ^ Africa and the Indian Ocean World from Early Times to Circa 1900. [2022-12-04]. ISBN 978052181035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4).
- ^ Hooker, Richard. Civilizations in Africa: The Iron Age South of the Sahara.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14 August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June 2007).[自述來源]
- ^ Africa's Ancient Steelmakers. Time Magazine, 25 Sep 1978.
- ^ Schmidt, Peter; Avery, Donald. More Evidence for an Advanced Prehistoric Iron Technology in Africa.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 1983, 10 (4): 421–434. doi:10.1179/009346983791504228.
- ^ Schmidt, Peter. Iron Technology in East Africa: Symbolism, Science, and Archaeology.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7.
- ^ Shillington (2005); pp. 36, 37.
- ^ Reid, Richard James. Economic and military change in nineteenth-century Buganda. University of London. 30 March 1996 [2022-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4) –透過Google Books.
- ^ Clist, Bernard. Vers Une Réduction Des Préjugés et la Fonte Des Antagonismes: Un Bilan de L'expansion de la Métallurgie du Fer En Afrique Sud-Saharienne [Towards a Reduction of Prejudices and the Melting of Antagonisms: A Review of the Expansion of Iron Metallurgy in Sub-Saharan Africa]. Journal of African Archaeology. 25 October 2012, 10 (1): 71–84. JSTOR 43135568. doi:10.3213/2191-5784-10205 (法語).
- ^ Holl, Augustin F. C. Early West African Metallurgies: New Data and Old Orthodoxy. 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 December 2009, 22 (4): 415–438. S2CID 161611760. doi:10.1007/s10963-009-9030-6.
- ^ 85.0 85.1 85.2 85.3 Thompson, Ethel E. Primitive African Medical Lore and Witchcraft. Bulletin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 January 1965, 53 (1): 80–94. PMC 198231 . PMID 14223742.
- ^ Waldstreicher, David. Runaway America Benjamin Franklin, Slavery,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Macmillan. 2004: 40. ISBN 978-0-8090-8314-5.
- ^ Ariës, Marcel J. H.; Joosten, Hanneke; Wegdam, Harry H. J.; Van Der Geest, Sjaak. Fracture treatment by bonesetters in central Ghana: patients explain their choices and experiences. Tropical Medicine & International Health. 2007-04-16, 12 (4): 564–574. PMID 17445148. S2CID 28714495. doi:10.1111/j.1365-3156.2007.01822.x .
- ^ Harley, George. Native African medicin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practice in the Mano tribe of Liberi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1: 26. ISBN 978-0-674-18304-9. OCLC 598805544.
- ^ Oyebola, DD. Yoruba traditional bonesetters: the practice of orthopaedics in a primitive setting in Nigeria.. The Journal of Trauma. 1980, 20 (4): 312–22. PMID 7365837. doi:10.1097/00005373-198004000-00006.
- ^ McKissack, Patricia; McKissack, Fredrick. The Royal Kingdoms of Ghana, Mali, and Songhay Life in Medieval Africa. Macmillan. 1995: 104. ISBN 978-0-8050-4259-7.
- ^ Djian, Jean-Michel (2007年5月24日). Timbuktu manuscripts: Africa’s written history unveiled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年11月11日,.. Unesco, ID 37896.
- ^ Robins, Jonathan E. Oil Palm: A Global History. UNC Press Books. 21 May 2021 [2022-12-04]. ISBN 9781469662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4) –透過Google Books.
- ^ Watkins, Case. Palm Oil Diaspora: Afro-Brazilian Landscapes and Economies on Bahia's Dendê Coa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 ISBN 978-1-108-80829-3.
- ^ 'Much Better Suited Than We Are, as Regards Their Health Care'. Healing Knowledge in Atlantic Africa. 2021: 80–102. ISBN 978-1-108-86802-0. S2CID 241881127. doi:10.1017/9781108868020.004.
- ^ Kananoja, Kalle. Healing Knowledge in Atlantic Afr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 ISBN 978-1-108-49125-9.
- ^ Watkins, Case. Palm Oil Diaspora: Afro-Brazilian Landscapes and Economies on Bahia's Dendê Coa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 ISBN 978-1-108-80829-3.[頁碼請求]
- ^ Henry Louis Gates, Jr; Curran, Andrew S. Who's Black and Why?: A Hidden Chapter from the Eighteenth-Century Invention of Race. January 2022 [2022-12-04]. ISBN 97806742442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4).
- ^ 98.0 98.1 Filer, Joyce. Disease. 1996: 38. ISBN 978-0-292-72498-3.
- ^ Strouhal, Eugen (1989). Life in Ancient Egypt. Norman, Oklahom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pp. 243. ISBN 0-8061-2475-X
- ^ Strouhal, Eugen (1989). Life in Ancient Egypt. Norman, Oklahom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pp. 244–46. ISBN 0-8061-2475-X.
- ^ Strouhal, Eugen (1989). Life in Anciet Egypt. Norman, Oklahom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pp. 250. ISBN 0-8061-2475-X.
- ^ Durant, Will (1950),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IV: The Age of Faith, Simon and Schuster, New York, pp. 330–31
- ^ Roach, John. "Antibiotic Beer Gave Ancient Africans Health Buzz"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4 February 2012.,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2005年5月16日
- ^ Empire of Kitara: One of the oldest African Empires that existed since 900 AD to date. Theafricanhistory.com. 2021年5月2日 [2022年12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1月14日).
- ^ 105.0 105.1 Davies, J. N. P.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Medicine in the African Kingdom of Bunyoro-Kitara. Medical History. January 1959, 3 (1): 47–57. PMC 1034446 . PMID 13632207. doi:10.1017/s0025727300024248. ProQuest 1301876103.
- ^ Shane Doyle. Crisis & Decline in Bunyoro: Population & Environment in Western Uganda 1860–1955. James Currey Publishers. 2006: 32. ISBN 978-0-85255-431-9.
- ^ Cesarean Section – A Brief Histo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8).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part 2
- ^ Butler, J.A.; Slate, A.J.; Todd, D.B.; Airton, D.; Hardman, M.; Hickey, N.A.; Scott, K.; Venkatraman, P.D. A traditional Ugandan Ficus natalensis bark cloth exhibits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PDF).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July 2021, 131 (1): 2–10 [2022-12-04]. PMID 33247525. S2CID 227191862. doi:10.1111/jam.1494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2-04).
- ^ van den Hombergh, P.; Froeling, F.M.J.A. Craniotomie; een springlevende traditie bij de Kisii (Kenia) [Craniotomy; a ,much-alive tradition with the Kisii (Kenya)]. Nederlands Tijdschrift voor Geneeskunde. December 1994, 138 (52): 2621–2625. PMID 7808537 (荷蘭語).
- ^ [1]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年5月8日,.
- ^ Flint, Karen Elizabeth. Healing Traditions: African Medicine, Cultural Exchange, and Competition in South Africa, 1820-1948. Ohio University Press. 2008年3月30日 [2022年12月4日]. ISBN 97808214184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2月4日) –透過Google Books.
- ^ Lagercrantz, Sture. The Splinting of Fractures in Africa. Paideuma. 1990, 36: 115–137. JSTOR 40732664. INIST:4298032.
- ^ Craswell, E.T.; Lefroy, R.D.B.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tropical soils.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2001年9月1日, 61 (1): 7–18. S2CID 27930239. doi:10.1023/A:1013656024633.
- ^ Africa from the Sixteenth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 1992 [2022-12-05]. ISBN 9780435948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5).
- ^ Carney, Judith. In the Shadow of Slavery: Africa's Botanical Legacy in the Atlantic Worl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ISBN 978-0-520-94953-9.
- ^ 700-year-old West African soil technique could help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Ancient farming practice could be the answer to offsett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reventing food shortages. ScienceDaily. [2022-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5).
- ^ Fairhead, J.; Leach, M. Amazonian Dark Earths in Africa?. Amazonian Dark Earths: Wim Sombroek's Vision. 2009: 265–278. ISBN 978-1-4020-9030-1. doi:10.1007/978-1-4020-9031-8_13.
- ^ Wendorf, Fred; Schild, Romuald. Are the early holocene cattle in the eastern sahara domestic or wild?.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Issues, News, and Reviews. 1994-01-01, 3 (4): 118–128. S2CID 84167175. doi:10.1002/evan.1360030406 (英語).
- ^ Stock, Frauke; Gifford-Gonzalez, Diane. Genetics and African Cattle Domestication. African Archaeological Review. 2013-03-07, 30 (1): 51–72. S2CID 161252120. doi:10.1007/s10437-013-9131-6 (英語).
- ^ Beja-Pereira, Albano; England, Phillip R.; Ferrand, Nuno; Jordan, Steve; Bakhiet, Amel O.; Abdalla, Mohammed A.; Mashkour, Marjan; Jordana, Jordi; Taberlet, Pierre. African Origins of the Domestic Donkey. Science. 2004-06-18, 304 (5678): 1781. PMID 15205528. S2CID 12783335. doi:10.1126/science.1096008 (英語).
- ^ Rossel, Stine; Marshall, Fiona; Peters, Joris; Pilgram, Tom; Adams, Matthew D.; O'Connor, David. Domestication of the donkey: Timing, processes, and indicato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8-03-11, 105 (10): 3715–3720. Bibcode:2008PNAS..105.3715R. PMC 2268817 . PMID 18332433. doi:10.1073/pnas.0709692105 (英語).
- ^ Ancient Egyptian cotton unveils secrets of domesticated crop evolution. www2.warwick.ac.uk. [2016-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9).
- ^ Engels, J. M. M.; Hawkes, J. G.; Hawkes, John Gregory; Worede, M.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of Ethiopia. 1991-03-21. ISBN 9780521384568.
- ^ Hull, Richard W. African Cities and Towns Before the European Conquest. New York : Norton. 1976. ISBN 978-0-393-05581-8.
- ^ Shillington, Kevin.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history. 2004: 1368. ISBN 978-1-57958-453-5.
- ^ Africa from the Sixteenth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 1992 [2023-04-02]. ISBN 9780435948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2).
- ^ Wall, L. Lewis. Anuak Politics, Ecology, and the Origins of Shilluk Kingship. Ethnology. 1976, 15 (2): 151–162. JSTOR 3773326. doi:10.2307/3773326.
- ^ Weinberg, Bennett Alan; Bealer, Bonnie K. The World of Caffeine The Science and Culture of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Drug. Psychology Press. 2001: 3 [2023-04-02]. ISBN 978-0-415-9272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8).
- ^ Roger Blench; Kevin MacDonald.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African Livestock: Archaeology, Genetics, Linguistics and Ethnography (PDF). Routledge. 27 January 2006: 481 [2023-04-02]. ISBN 978-1-135-43416-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6-06).
- ^ Ingram, AL; Doyle, JJ.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Eragrostis tef (Poaceae) and related polyploids: Evidence from nuclear waxy and plastid rps16.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03, 90 (1): 116–122. PMID 21659086. doi:10.3732/ajb.90.1.116.
- ^ Africans: The History of a Contin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 August 2007. ISBN 9781139464246.
- ^ Chrétien, Jean-Pierre. The Great Lakes of Africa. 2006-09-22 [2023-04-02]. ISBN 978-1-890951-35-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2) (英語).
- ^ Allan, William. The African Husbandman. 2004 [2023-04-02]. ISBN 97838258308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2).
- ^ [2]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年11月29日,.
- ^ 135.0 135.1 Thornton, John. Precolonial African Industry and the Atlantic Trade, 1500-1800. African Economic History. 1990, (19): 1–19. JSTOR 3601886. doi:10.2307/3601886.
- ^ African Economic History. 1991 [2022-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5).
- ^ Magnavita, Sonja. The Oldest Textiles from Sub-Saharan West Africa: Woolen Facts from Kissi, Burkina Faso. Journal of African Archaeology. 2008年10月25日, 6 (2): 243–254. doi:10.3213/1612-1651-10118.
- ^ Christopher Spring, African Textiles, (New York: Crescent) 1989, p. 3
- ^ Kevin Shillington.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History 3-Volume Set. Routledge. 2013年7月4日: 736–737. ISBN 978-1-135-45670-2.
- ^ Cyril Glassé; Huston Smith. The New Encyclopedia of Islam. Rowman Altamira. 2003: 251. ISBN 978-0-7591-0190-6.
- ^ Binkley, David A; Patricia Darish. Kuba. Milan: 5 Continents Edition. 2009.
- ^ Kopelson, Heather Miyano. 'One Indian and a Negroe, the first thes Ilands ever had': Imagining the Archive in Early Bermuda. Early American Studies. 2013, 11 (2): 272–313. JSTOR 23547663. S2CID 144959269. doi:10.1353/eam.2013.0013.
- ^ Afric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9 (1992)
- ^ Traditional African Clothing1. Rebirth.co.za. [10 August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30).
- ^ Adrian Goldsworthy, The Punic Wars, (Cassell 2001) pp. 17–143
- ^ 146.0 146.1 Ward, Cheryl. World's Oldest Planked Boats - Archaeology Magazine Archive. Archaeology Magazine. 2001, 54 (3) [2022-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9).
- ^ 147.0 147.1 Schuster, Angela M.H. "This Old Boa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00年12月11日. 美國考古研究所.
- ^ West African Kingdoms. Kurahulanda.com. [2009年4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6月13日).
- ^ Smith, Robert. The Canoe in West African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1970, 11 (4): 515–533. JSTOR 180919. S2CID 153336316. doi:10.1017/S0021853700010434.
- ^ Aksum An African Civilization of Late Antiquity by Stuart Munro-Hay (PDF). [2022-12-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1-23).
- ^ Aksum by MSN Encarta. Encarta.msn.com. [2009年4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4月19日).
- ^ Abdullahi, Mohamed Diriye. Cultures and Customs of Somalia.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1. ISBN 9780313313332.
- ^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500–1000 AD. Metmuseum.org. [2009年4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8月23日).
- ^ Tanzanian dig unearths ancient secret by Tira Shubart. BBC News. 2002年4月17日 [2009年4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7月23日).
- ^ Newitt, M.D.D. A History of Mozambiqu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0253340061.
- ^ Ibn Battuta: Travels in Asia and Africa 1325–1354. Fordham.edu. 2001年2月21日 [2009年4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5月13日).
- ^ Chris McIntyre; Susan McIntyre. Zanzibar. Bradt Travel Guides. 2013: 6. ISBN 978-1-84162-458-7.
- ^ Kottak, Conrad P. Ecological Variables i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frican States: The Buganda Exampl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972, 14 (3): 351–380. JSTOR 178221. S2CID 145264956. doi:10.1017/S0010417500006721.
- ^ Lewis, Ioan.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in Perspective: Their Relevance in the Modern World. 2017年9月29日 [2022年12月10日]. ISBN 97813514906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2月10日).
- ^ Wesler, Kit W.(1998). Historical archaeology in Nigeria. Africa World Press pp.143,144 ISBN 0-86543-610-X, 9780865436107.
- ^ Pearce, Fred. The African queen. New Scientist. 11 September 1999 [2022-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5).
- ^ Munson, Patrick J. Archaeology and the prehistoric origins of the Ghana empire. The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1980, 21 (4): 457. S2CID 161981607. doi:10.1017/s0021853700018685.
- ^ Hill, Donald. Engineering. Roshdi Rashed; Régis Morelon (編). Encyclopedia of the history of Arabic science 3. London: Routledge. 1996: 766. ISBN 9780415020633.
- ^ Shillington, Kevin. History of Africa, Revised 2nd Editi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24. ISBN 978-0-333-59957-0.
- ^ Bianchi, Robert Steven. Daily Life of the Nubian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4: 227. ISBN 978-0-313-32501-4.
- ^ King, David A. Architecture and Astronomy: The Ventilators of Medieval Cairo and Their Secre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84, 104 (1): 97–133. JSTOR 602646. doi:10.2307/602646. INIST:12217298.
- ^ PanAfriL10n, African localisation wiki, 2015年11月16日.Arabic script & "Ajam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Callaway, Helen. Gender, Culture and Empire: European Women in Colonial Nigeria. 1986年8月 [2022-12-11]. ISBN 97813491830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1).
- ^ Collier, Delinda. Repainting the Walls of Lunda: Information Colonialism and Angolan Art. U of Minnesota Press. 29 January 2016 [2022-12-11]. ISBN 97814529453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1) –透過Google Books.
- ^ Time. Drum Telegraphy. Monday, 21 Sep 1942
- ^ Davidson, Basil(1971). African Kingdoms. New York:Time-Life Books, p. 149
- ^ Doyle, Shane. The Language of Flowers: Knowledge, Power and Ecology in Precolonial Bunyoro. History in Africa. 2003, 30: 107–116. JSTOR 3172084. S2CID 153346091. doi:10.1017/S0361541300003168.
- ^ Mushengyezi, Aaron. Rethinking Indigenous Media: Rituals, 'Talking' Drums and Orality as Forms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in Uganda. Journal of African Cultural Studies. 2003, 16 (1): 107–117. JSTOR 3181389. S2CID 145085458. doi:10.1080/1369681032000169302.
- ^ Museum of Anthropology,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15 Octo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9月28日).
- ^ African Knives, Axes, Swords, Spears and Weapons. www.hamillgallery.com. [2022-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0).
- ^ John K. Thornton. Warfare in Atlantic Africa, 1500-1800. Routledge. November 2002. ISBN 978-1-135-36584-4.
- ^ 177.0 177.1 177.2 Akinwumi, Olayemi. Biologically-Based Warfare in the Pre-Colonial Borgu Society of Nigeria and Republic of Benin. Transafrican Journal of History. 1995, 24: 123–130. JSTOR 24328658. ProQuest 1297887501.
- ^ Archibald, R. G. The Tsetse Fly-Belt Area in the Nuba Mountains Province of the Sudan. Annals of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1927-03-25, 21 (1): 39–44. doi:10.1080/00034983.1927.11684517.
- ^ John K. Thornton. Warfare in Atlantic Africa, 1500-1800. Routledge. November 2002: 44. ISBN 978-1-135-36584-4.
- ^ al-Hassan, Ahmad. Gunpowder composition for rockets and cannon in arabic military treatises in the thirteenth and fourteenth centuries. Icon. 2003, 9: 1–30. JSTOR 23790667. INIST:16389796.
- ^ John Pike. Nuclear Weapons Program – South Africa. Globalsecurity.org. [10 August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7).
- ^ African Currencies. hamillgallery.com. [2013年4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2月21日).
- ^ Davidson, Basil(1971). African Kingdoms. Time Life Books:New York p. 83,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 number, 66-25647.
- ^ JHE: Resources. Ancient-coins.com. [24 Octo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6月3日).
- ^ 185.0 185.1 Stiansen, Endre; Guyer, Jane I. Credit, Currencies, and Culture Africa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Nordic Africa Institute. 1999: 88. ISBN 978-91-7106-442-4.
- ^ Wolny, Philip. Discovering the Empire of Mali. 15 December 2013 [2023-04-02]. ISBN 97814777188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2).
- ^ Niangoran‐Bouah, Georges. Weights and Measures in Africa: Akan Gold Weights. 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Non-Western Cultures.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8: 2237–2239. ISBN 978-1-4020-4559-2. doi:10.1007/978-1-4020-4425-0_9077.
- ^ Shillington, Kevin. History of Africa, Revised 2nd Editi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69. ISBN 978-0-333-59957-0.
- ^ Crutchfield, Ryan.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ongolese Space Program. 2010年12月20日 [2011年2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0月20日).
- ^ Gabara, Nthambeleni. Developed Nations Should Invest In African Universities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年2月23日,.. Buanews, 2009年11月12日
- ^ Nordling, Linda. Africa Analysis: Progress on science spendin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cidevNet, 2009年10月29日.
- ^ South Africa’s Investment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the Rise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年7月27日,..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年6月22日.
- ^ プロポリスは肥満を招くのか? (PDF). www.nepadst.org.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2月6日).
- ^ Discover the ThinkTank Changing Scientometrics in Africa – Afro Science Network. [2022-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7).
- ^ Idris, Aymen. The Concept Behind AiS Index (AiSi). 2021. doi:10.13140/RG.2.2.17185.33125.
- ^ Idris, Aymen. AiS Badge: Concept and Design. 2021. doi:10.13140/RG.2.2.30607.10405.
- ^ Africa in Science (AiS). www.africainscience.org. [2021年4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