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爭論

革命爭論(英語:Revolution Controversy)是英國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圍繞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一系列爭論,這場爭論自1789年一直持續到1795年[1]

人權》(Rights of Men)第一版的封面,由托馬斯·潘恩撰寫。

革命爭論這場關於人權和意識形態的論戰在埃德蒙·伯克出版《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1790)後開始廣泛進入英國政壇,並隨著《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的廣泛傳播後迅速激化。但出人意料的是,當時英國政治和哲學圈擁有不小聲望的伯克在書中選擇站在法國貴族一邊,而不是雅各賓派或其他共和派。考慮到伯克此前曾公開支持美國殖民者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的鬥爭,他這前後矛盾的立場震驚了全英國。許多作家隨即做出回應,表達對法國大革命的支持,包括托馬斯·潘恩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威廉·戈德溫等知名人士。[1]

1789年時,大多數英國人對攻占巴士底獄持慶賀態度,認為法國的君主制應該受到更民主的政府形式的制約。然而,經過恐怖時期和與法國的戰爭,到1795年12月,支持法國革命的英國人已所剩無幾,這場持續多年的政治和哲學的論戰也逐漸偃旗息鼓。

伯克的《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

 
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由埃德蒙·伯克於1790年撰寫。

伯克撰寫的《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是對理察·普賴斯在《愛國的辯論》中所表達的激進民主精神的回應。普賴斯在這本書中公開支持法國大革命,而伯克則借《反思》為貴族政體辯護。

伯克以輝格黨自由派成員的身份聞名,他曾公開批評君主專制,並支持美國獨立革命的革命者,也抨擊過東印度公司的腐敗行徑。許多人因此預期伯克會同情法國的革命者。伯克的反對立場讓人震驚,並激怒了朋友和支持者[2]。儘管《反思》售價高達三先令,但兩年內仍售出3萬冊[3]。《反思》為貴族體制、忠誠、騎士精神、世襲制度以及財產觀念辯護[3]

伯克批評了不少英國思想家和作家對法國大革命初期的歡迎態度[4]。激進派常將法國大革命與1688年的光榮革命相比,伯克則認為真正的類比應是1642-1651年的英國內戰,當時查理一世在1649年被處決。

伯克視法國大革命為非法推翻合法政府的暴力行為,強調公民無權推翻政府。伯克堅持,文明社會與政府是社會和政治共識的產物,傳統應被尊重,否則將引發混亂與無序。

對《反思》的回應

面對伯克的作品,激進派如威廉·戈德溫、托馬斯·潘恩和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紛紛表達了對共和主義農業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的支持。這些激進派大多圍繞相似主題展開論述,包括「個人自由和自治意識」、「公民美德的堅守」、「對腐敗的深惡痛絕」以及對戰爭的反對,認為戰爭只服務於「土地利益階層」。他們還批評君主制和貴族制度,認為這些制度旨在削弱英國下議院的權力[5]。不少這樣的作品由約瑟夫·詹森出版,詹森因煽動性活動而被捕入獄。

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思想深受理察·普萊斯紐因頓格林一位神教會英語Newington Green Unitarian Church布道和紐因頓格林理性異議哲學的影響[6]。這些理念在《為人權辯護》中逐漸成形,成為她對伯克批評其導師普萊斯的回應。美國開國元勛托馬斯·潘恩在《人權論》中則主張,當政府未能保障人民的自然權利和國家利益時,革命是正當之舉。

這場辯論的影響遠不止於此。沃斯通克拉夫特在1792年完成了《女權辯護》,將普萊斯的平等理性主義擴展至女性議題,形成她的核心論點。安娜·拉埃蒂茨婭·巴鮑德是位備受塞繆爾·詹森威廉·華茲華斯推崇的多產作家,也是紐因頓格林一位神教會的牧師娘。她在1793年出版的《政府的罪惡,國家的罪惡》中,暗示了伯克及其批評者們的工作。[7]

參考文獻

  1. ^ 1.0 1.1 Butler(1984年),第1頁
  2. ^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p. 33.
  3. ^ 3.0 3.1 Butler(1984年),第35頁
  4. ^ Butler(1984年),第33–34頁
  5. ^ Butler(1984年),第3–4頁
  6. ^ Gordon(2009年),第51頁passim.
  7. ^ Barbauld, Anna Letitia. Sins of Government, Sins of the Nation: Or, a Discourse for the Fast. J. Johnson. 1793年11月4日. 

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