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三昧經
首楞嚴三昧經(梵語:Śūraṃgama-samādhi-sūtra),又稱作《首楞嚴經》(Śūraṃgama-sūtra),大乘佛教經典,收入大正藏經集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5冊 No.0642),內容講述首楞嚴三昧。
梵源釋義
「首楞嚴」為梵文Śūraṃgama的音譯,又譯做「首楞伽摩」、「勇伏」、「勇行」、「健相」、「健行」[1]。字根來自Śūra,意為「增長」、「勇健」、「勇士」。「三昧」為samādhi的音譯,意為心一境性的定境。
學者艾蒂安·拉莫特將「首楞嚴三昧」的字根拆解為śūrasya iva gamanaj yasya sa śūraṃgamah samādhih,意思為其行進猶如勇士之行進的三昧(英語:the samādhi whose progress is like that of the hero is śūraṃgama samādhih)。文殊師利菩薩是得到首楞嚴三昧的代表人物。
版本
漢譯本
在漢傳佛教中,最早譯出此經的是支讖。今日所見的是姚秦鳩摩羅什譯,《新出首楞嚴三昧經》二卷,其他譯本已經散失。
佚失譯本
- 《首楞嚴經》,二卷,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186年於洛陽,佚失。
- 《首楞嚴經》,二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於222-229年在武昌譯出,為支婁迦讖譯本的改譯,佚失。
- 《勇伏定經》,二卷,西晉月支裔敦煌三藏竺法護(Dharmaraksa)譯,291年,佚失。
- 《首楞嚴經》,二卷,西晉西域優婆塞竺叔蘭於291年在洛陽譯,佚失。
- 《首楞嚴經》,二卷,月支優婆塞支施崙、龜茲王世子白延〔帛延〕於咸和三年(328年)在涼州譯,佚失。
- 《蜀首楞嚴經》,二卷,失譯者名,在四川譯,佚失。
(合本)
現存譯本
藏譯本
在藏傳《甘珠爾》中收有印度的Vakyaprabha與西藏的Ratnarakșita於九世紀初譯出的藏傳譯本,名《聖勇行三昧大乘經》(梵語:Ārya-Śūraṃgama-samādhir nāma Mahāyāna-sūtram),五卷。
梵文本
現代考古學界曾在新疆發現相當於本經末尾的梵文寫本殘葉。
地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視「首楞嚴三昧」為諸三昧門之首,入首楞嚴三昧能入諸三昧。菩薩得首楞嚴三昧能摧毀諸煩惱魔障,有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到之處皆悉降伏。《大般涅槃經》說首楞嚴三昧又名:般若波羅蜜、金剛三昧、師子吼三昧、佛性。在《法滅盡經》中,《首楞嚴三昧經》和《般舟三昧經》是法滅中最先消失的經文[2]。
魏晉沙門帛遠(白法祖)[3]、東晉沙門支道林[4]、東晉居士謝敷[5]、南朝沙門弘充[6]等人曾註解本經。不過,皆佚失不存。另有天台宗慧思禪師據本經著作《隨自意三昧》。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載:「當誦持首楞嚴,稱文殊師利名一日至七日,文殊必來至其人所」,可見文殊菩薩和首楞嚴有密切關係。志怪筆記《冥祥記》中,錄有數則六朝時人讀誦《首楞嚴經》的靈異事跡,可見當時對首楞嚴三昧經的崇信[7]。在唐代以及唐代之前,凡提到《首楞嚴經》皆是指此《首楞嚴三昧經》,宋代後才偶而用來指稱《大佛頂首楞嚴經》。
註釋
- ^ 《大智度論》卷25:「首楞嚴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復次,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往至處,無不降伏」。
- ^ 《法滅盡經》:「《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於是便滅。吾法滅時亦如燈滅,自此之後難可數說。」
- ^ 《高僧傳》:「祖既博涉多閑。善通梵漢之語……又注首楞嚴經。」
- ^ 《出三藏記集》:「首楞嚴三昧經注序……沙門支道林者……余時復疇諮,豫聞其一,敢以不敏,繫於句末,想望來賢,助刪定焉。」
- ^ 《出三藏記集》:「合首楞嚴經記支愍度(三經謝敷合注共四卷)。」
- ^ 《高僧傳》:「 釋弘充。涼州人……充以齊永明中卒。春秋七十有二。注文殊問菩提經及注首楞嚴經。」
- ^ 紀志昌. 東晉居士謝敷考 (PDF). 漢學研究. [2020-05-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9-03-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文獻
- Lamotte, E., Śūraṃgamasamādhisūtra, The Concentration of Heroic Progress, Translated by Sara Boin-Webb, London: Curzon Press, 1998
- Paul Harrison, John McRae, trans. (1998). The Pratyutpanna Samādhi Sūtra and The Śūraṅgama Samādhi Sūtra, Berkeley, Calif. : 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ISBN 1-886439-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