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雷斯防線
馬雷斯防線 (英語:Mareth Line) 是一個防禦工事系統,由法國在二戰之前建造於突尼斯南部城鎮梅德寧(Medenine)和加貝斯(Gabès)之間。它被設計用於防禦來自利比亞的義大利軍隊的攻擊,但在法國戰敗和火炬行動之後,該工事落入軸心國手中,並被德國和義大利用於防禦英國軍隊。
描述
在地理上,突尼斯中部主要是阿特拉斯山脈,此外南部和北部主要是平坦的地形。南方的最顯著的地貌特徵是馬特馬塔(Matmâta)山,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脈,並大致和東部的地中海海岸平行。山脈的西面是荒涼的沙漠,使得山脈和海岸之間的區域成為僅有的易於通行的道路以控制南方地區。沿著馬特馬塔山脈的北部的一系列東西向的小山脈,使這處通路變的更加複雜。有一個小隘口位於兩座山脈之間,泰巴加(Tebaga)隘口,它位於在馬特馬塔山脈的最北端。
防線主要沿著從海岸至內陸的約35公里(22英里)Zigzaou干谷,最終抵達馬特馬塔山脈,並穿過海岸公路。干谷提供了一個天然的防線,陡峭的堤岸在有的地方達70英尺高(21米)。它被稱為北非最艱難的軍事防線。法國人認為山脈完全不可能通行,從而不考慮任何來自內陸側翼的企圖,[1]然而後來的增壓行動卻證明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戰爭歷史
盟軍在阿拉曼取得成功之後,德國和義大利軍隊進行撤退戰鬥穿過利比亞北部進入突尼斯,伯納德·蒙哥馬利將軍的英國第8集團軍在梅德寧停下,以準備對馬雷斯防線進行艱難的攻擊。同時現在由喬瓦尼·梅塞將軍指揮的義大利第一集團軍(包含埃爾溫·隆美爾陸軍元帥的德意志非洲軍殘餘部分和義大利軍隊)企圖搶先發動攻擊(卡普里行動)。當這次攻擊失敗以後,軸心國軍隊撤退至馬雷斯防線並等待英軍進攻。
1943年3月19日,英國第8集團軍進攻馬雷斯防線。英軍第30軍下屬第50(諾森伯蘭)步兵師在靠近(薩拉特)Zarat處成功滲入防線,但他們的孤立陣地被第15裝甲師在3月22日的一次反擊中摧毀。
長距離沙漠團早先的偵察證明防線可以被從側面包圍。這將能夠使一支軍隊從西面進入泰巴加(Tebaga)隘口並出現在馬雷斯防線背後的濱海平原上。實施一記「左勾拳」。因此蒙哥馬利派出伯納德·弗雷伯格(Bernard Freyberg)中將麾下被加強的紐西蘭第2師——現在是紐西蘭軍——穿過馬特馬塔(Matmâta)山脈。因遭遇頑強防守這次進攻被停止。
增壓行動II
儘管第30軍和紐西蘭軍的進攻被擊退,盟軍重新部署英國第10軍下屬第1裝甲師前往增援泰巴加隘口。第10軍指揮官布賴恩·霍羅克斯(Brian Horrocks)被命令指揮泰巴加隘口的行動並於3月26日重新開始攻擊。這記「左勾拳」於3月27日穿過了泰巴加隘口,配合前方一波新發起的攻擊,防線因難於防守而被放棄。然而,當第1裝甲師在哈邁(El Hamma)遭遇阻礙時,梅塞的軍隊能夠逃出包圍。軸心國軍隊撤退到往北60公里(37英里)的阿卡里特(Akarit)一線。
腳註
- ^ Stevens (1962), p. 155. [2011-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8).
參考書目
- Dear, I.C.B. (editor).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19-860446-7.
- Prior-Palmer, Brigadier G.E. A Short History of the 8th Armoured Brigade, Chapter II Medenine to Tunis. Hanover: H.Q. 8th Armoured Brigade. March 1946 [2011-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8).
- Stevens, Major-General W.G. Bardia to Enfidaville, Chapters 8 – 10.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New Zealand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1939–1945. Wellington, NZ: Historical Publications Branch. 1962 [2011-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