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里斯·布拉黑爾
德国作曲家
鮑里斯·布拉黑爾(德語:Boris Blacher,1903年1月19日—1975年1月30日),又譯布拉赫,德國作曲家。
生平
布拉黑爾生於中國東北的牛莊鎮(位於今日遼寧省營口市),有俄羅斯人、愛沙尼亞人和德國人的血統。他在中國和俄羅斯的亞洲地區度過了頭幾年的生活,並於1919年在哈爾濱定居。1922年,他完成學業後,前往柏林學習建築和數學。兩年後,他開始學習音樂,跟隨弗里德里希·科赫學習作曲。納粹掌權後,他被指控寫頹廢音樂,並失去在德勒斯登音樂學院的教學職位。
1945年,他的教職得到恢復,後來還成為柏林藝術學院院長。他的學生包括阿里貝特·賴曼、尹伊桑、克勞斯·胡貝爾、戈特弗里德•馮•埃內姆和卡列維•阿霍等。
布拉黑爾的兒女包括德國女演員塔蒂亞娜·布拉黑爾和小提琴家科利亞·布拉黑爾[1][與來源不符]。
布拉黑爾於1975年在柏林去世,享年72歲。
作品
主要作品包括:
- 1929年:哈貝梅亞嘉(Habemeajaja),室內歌劇,1987年首演
- 1931年:Streichtrio, drei Studien über jüdische Volkslieder
- 1932年:Kleine Marschmusik
- 1934年:阿拉·瑪西亞(Alla Marcia)
- 1937年:管弦樂團的音樂會音樂
- 1938年:《交響曲》
- 1938年:一幕舞《La Vie》
- 1940年:歌劇FürstinTarakanowa
- 1940年:弦樂四重奏第二號
- 1943年:羅密歐與朱麗葉,室內歌劇,1950年的薩爾茨堡音樂節首演
- 1943年:德雷·普薩爾曼(Drei Psalmen)用於男中音和鋼琴(詩篇142、141和121)
- 1945年:為弦樂和6打擊樂器演奏Partita
- 1946年:基里亞納(Chiarina),一部芭蕾舞劇
- 1946年:Die Flut 無線電歌劇
- 1947年: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帕格尼尼(Paganini) Op. 26
- 1948年:Die Nachtschwalbe , Zeitoper一幕
- 1948年:小提琴協奏曲
- 1949年:哈姆雷特,芭蕾舞劇開場白和莎士比亞之後的三場戲(塔特娜娜·格索夫斯基)
- 1949年至1952年: Preußisches(童話),芭蕾,歌劇在六個場面
- 1950年: Lysistrata ,在亞里斯多德之後的三個場景中演出芭蕾舞
- 1952年:第二鋼琴協奏曲(可變米)
- 1953年: Abstrakte Oper Nr. 1 ,一幕式實驗歌劇
- 1954年:中提琴協奏曲,Op. 48
- 1955年:埃里卡·漢卡(Der Mohr von Venedig),芭蕾舞劇,共6幕,莎士比亞之後的尾聲
- 1956年:Orchester-Fantasie Op. 51
- 1960年:羅莎蒙德·弗洛里斯(Rosamunde Floris),歌劇
- 1963年:Konzertstück創作五重奏和弦樂
- 1964年:大提琴協奏曲,由齊格弗里德·棕櫚首演[2]
- 1964年:茲維申費爾·艾因納·Notlandung,電子歌劇
- 1965年:特里斯坦(Tristan),芭蕾(Tatjana Gsovsky)的七個場景中的芭蕾舞劇
- 阿里亞德涅,短歌劇
- 1969年:阿納卡奧納(Alacaona),阿爾弗雷德·坦尼森( Alfred Tennyson撰寫的六首關於印度女王阿納卡奧納的詩)
- 1969年:20萬塔勒,根據肖洛姆-阿萊漢姆的故事「 Dos groijse Gewins」演唱;在柏林德國歌劇院首演
- 1973年:伊馮(Princessin von Burgund),伊馮(Yvonne),四幕歌劇
- 1974年:大型管弦樂團詩歌(1974年),獻給Tatjana Gsovsky
- 1974年:大提琴和鋼琴的Variationenüberein Thema von Tschaikowsky(「Rokoko-Variationen」)
布拉黑爾還為哥特佛萊德·馮·艾內姆的兩部歌劇創作了歌詞。
參考資料
- 參照
- ^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 ^ Boris Blacher - Cello Concerto. Boosey & Hawkes. [2022-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