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山東龍山文化中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它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1931年在山東省龍山鎮首次被發現。黑陶是繼彩陶之後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又一製陶高峰,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龍山文化的黑陶蛋殼高柄杯

黑陶黃河古道淤積的天然黃膠泥為主要原料,在高溫室(1050℃)中,採用滲炭傳統工藝(還原性爐氣)燒制而成。

傣族是製作和使用黑陶最多的民族。西雙版納普洱鎮遠等地是黑陶的主產地。黑陶器的原料是傣鄉特有的一種黑土,經與一定的沙和沾土混合漚透後捶砸揉壓製成。黑陶器均以手工拉坯製作,坯拉好後用刀刮或刻畫出花紋,晾乾後燒制即成。黑陶器一般皆為素色,表面光滑,質地細膩。 由於黑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因而在炎熱的傣鄉,長時間用它蓄水不僅不會變質,而且能保持水的清涼感覺。還有一個用途是用作祈吉的滴水器,傣族寺廟佛殿中的柱腳處通常會有一個落水小洞,根據滴水的情況占卜,若有不吉要請佛爺為其念經解除。[1]

現今,黑陶作為藝術品為人們所接受。在技術方面,如今的黑陶製品日趨精細。造型方面,更多樣化。

特點

有黑、薄、光、細四大特點:胎壁極薄質地堅硬、胎骨緊密、通體磨光,表層無釉但呈現深黑色光澤。不以裝飾取勝,而以造型見長,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其型其質「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聲如罄。」掂之飄忽若無,敲擊錚錚有聲。[2]

參考文獻

  1. ^ 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傣族.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8). 
  2. ^ 陳曉丹. 中国文化博览1. 青蘋果數據中心.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