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 196水上偵察機
Ar 196是一種由德國阿拉多飛機製造廠設計生產的艦載型水上偵察機。Ar 196由1936年起開始生產,並於1937年在德國海軍的招標中勝出,自此成為納粹德國海軍艦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標準艦載水上飛機。
Ar 196 | |
---|---|
概觀 | |
類型 | 水上偵察機 |
乘員 | 2人(駕駛員、偵測員) |
首飛 | 1937年6月1日 |
服役 | 1938年11月 |
設計 | 華瑟·布魯莫(Walter Blume) |
生產 | 1937年至1944年 |
產量 | 541架 |
主要用戶 | 納粹德國 保加利亞 芬蘭 |
技術數據(Ar 196 A-2) | |
長度 | 11.7米(38呎6吋) |
翼展 | 15.1米(49呎6吋) |
高度 | 5米(16呎5吋) |
翼面積 | 37.9平方米(408平方呎) |
空重 | 2,980公斤(6,580磅) |
最大起飛重量 | 3,720公斤(8,200磅) |
發動機 | 1具BMW 132K 9缸星型活塞引擎 |
功率 | 706千瓦(947匹馬力) |
性能數據(Ar 196 A-2) | |
最大速度 | 311公里/小時(193英里/小時) |
爬升率 | 300米/分鐘(980呎/分鐘) |
實用升限 | 7,010米(23,000呎) |
最大航程 | 1,080公里(670英里) |
翼負荷 | 98.2公斤/平方米(20.1磅/平方呎) |
馬力重量比 | 167瓦/公斤(0.101馬力/磅) |
武器裝備(Ar 196 A-2) | |
機槍 | 1挺7.92公釐(0.312吋)MG 15機槍 1挺7.92公釐(0.312吋)MG 17機槍 |
機砲 | 2挺20公釐MG FF機砲 |
炸彈 | 2枚50公斤(110磅)炸彈 |
歷史
1933年,納粹德國海軍正尋求一種適合艦隊使用的標準化艦載偵察機。在一輪選擇和比較之後,帝國航空部決定採用亨克爾飛機製造廠的He 60雙翼水上飛機,飛機在獲得訂單的幾個月後開始交付。當時德國大部分水上飛機、教練機,以至戰鬥機均為雙翼機,因此He 60還不算落後。
至1935年,德軍發現He 60的性能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帝國航空部開始要求亨克爾設計新的飛機以替換既有的He 60,於是亨克爾設計了He 114,其最大速度為292公里/小時,最大航程1050公里,升限4800米,裝一挺MG 15機槍。首架原型機裝備了戴姆勒-奔馳公司的DB 600型直列引擎,但由於這種引擎的設計和供應跟不上需求,因此量產型的He 114改裝BMW 132星型引擎。但海軍在實際使用後發現He 114的表現令人失望,其性能僅僅比He 60稍微改善,而且抗浪能力弱。亨克爾製造廠匆忙、草率的改進導致He 114出現了九種原型機以試圖解決問題,但這些行動的實際作用不大 [1]。最終納粹德國海軍放棄了亨克爾,剩餘的He 114後來被轉售到羅馬尼亞、西班牙及瑞典。
1936年10月,帝國航空部開始要求He 114的替代品,招標的唯一規定,是只能使用BMW 132型引擎;另外航空部也要求製造商提供兩種分別採用單浮體和雙浮體結構的原型機,以進行對比。隨後帝國航空部收到了來自多尼爾(Dornier)、戈達(Gotha)、阿拉多、福克·沃爾夫(Focke-Wulf)的設計。在幾家製造廠的設計中,只有阿拉多採用了單翼結構,其餘均為傳統雙翼飛機,因此阿拉多的設計方案在性能方面明顯較其他雙翼機優勝。帝國航空部隨後預訂了四架原型機,但同時也預訂了福克·沃爾夫的Fw 62兩種設計方案作為後備,然而後來的實際情況是阿拉多飛機製造廠非常勝任這項任務,而福克·沃爾夫最終只生產了四架Fw 62。
Ar 196的四架原型機(V1—V4)在1937年夏季交付完畢,V1和V2為雙浮體結構的A型,V3和V4為單浮體結構的B型。在實際試驗中兩種機型均表現出十分優秀的抗浪性能,兩者的分別看來微乎其微。但由於B型的外置浮筒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因此A型最終進入生產線進行量產。另一架原型機(V5)在1938年11月完成,以作為量產前最後試驗的樣機。
在結構上,Ar 196採用常規下單翼布局。機翼為全金屬結構,機身採用鋼管焊接結構,A型裝有兩個浮筒,每個浮筒內有一個300升的油箱,通過前支撐上的輸油管供油。乘員為一個機師和一個觀察員兼後座機槍手。Ar 196被德國海軍眾多戰艦和重巡洋艦所搭載,飛機可從艦上專門彈射架上彈入空中,回收時則用吊車從水面吊上甲板。
在實際使用中,Ar 196不論在空中還是在水面均有很好的操縱性,因此甚受德國機師喜愛。但隨著納粹德國水面戰艦的損失越來越多,希特勒禁止大型水面艦艇出海作戰以後,不少Ar 196 A-1型水上飛機開始部署到岸基基地,並持續執行偵測和反潛任務直到1944年末,最著名的兩次任務分別是圍攻英國皇家海軍海豹號潛艦(HMS Seal),及反覆截擊英國的惠特利式重型轟炸機(Armstrong Whitworth Whitley)。由於Ar 196在水面上性能良好,二戰期間芬蘭空軍也使用Ar 196為敵後的部隊運送物資和人員,執行任務時Ar 196通常單獨行動,並選擇在偏遠地區的湖面上起降。
Ar 196也曾經一度在亞洲的太平洋、印度洋海域出現,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海軍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設立了一個潛艦指揮部,並配備了Ar 196水上偵察機來為其活動在印度洋活動的潛艦群提供空中偵察情報,Ar 196也經常到訪日軍在東南亞的基地[2]。
衍生機型
10架A-0型在1938年11月至12月間交付,在後座裝備了一挺防禦用途的7.92公釐MG 15機槍。另外5架擁有相同裝備的B-0型也交付了陸基中隊。隨後阿拉多又再於1939年6月起生產了20架A-1型的量產機,足夠裝備水面艦隊。同年11月起,阿拉多開始生產陸基使用的A-2型。A-2型增加攜帶兩枚50公斤炸彈的掛架、兩挺布置在機翼的20公釐MG FF機砲、以及1挺在駕駛員前方的7.92公釐MG 17機槍。
1940年12月起,更強大的A-4型開始取代A-2型。A-4型主要強化了機身,增加多一個無線電台,並改裝VDM的螺旋槳。隨後A-3型又取代了A-4型,進一步加強了機身結構。而Ar 196最後一種衍生機型是A-5型,由1943年開始生產,更換了無線電設備和座艙儀器,並將後座機槍改成更先進的MG 81Z機槍。至1944年8月停產為止,共生產了541架各種型號的Ar 196,其中526架為量產機。大部分Ar 196均由阿拉多生產,也有約100架是由維希法國的國家航空製造廠(Societé Nationale de Constructions Aéronautiques,SNCA)和福克公司(Fokker)旗下的工程生產。
阿拉多也曾經計畫對Ar 196的空氣動力外形進行大幅修改,型號為Ar 196C,但這個計畫最後在1941年取消。
機型 | 阿拉多製造廠產量 | 維希法國國家航空製造廠產量 | 福克製造廠產量 | 總產量 | 生產時期 |
---|---|---|---|---|---|
原型機 | 4 | 4 | 1938年 | ||
試驗機 | 6 | 6 | 1939年10月 | ||
A-1型量產機 | 20 | 20 | 1939年7月—1939年10月 | ||
A-2型量產機 | 100 | 100 | 1939年10月—1940年9月 | ||
A-3型量產機 | 80 | 80 | 1940年10月—1941年9月 | ||
A-4型量產機 | 15 | 15 | 1940年10月—1940年11月 | ||
A-5型量產機 | 228 | 21 | 66 | 315 | 1941年10月—1944年8月 |
合計 | 443 | 21 | 66 | 540 |
參看
參考文獻
- Dabrowski, Hans-Peter and Koos, Volker. Arado Ar 196, Germany's Multi-Purpose Seaplane. Atglen, PA: Schiffer Military History, 1993. ISBN 0-88740-481-2.
- Ledwoch, Janusz. Arado 196 (Militaria 53) (in Polish). Warszawa, Poland: Wydawnictwo Militaria, 1997. ISBN 83-86209-87-9.
- Sivertsen, Svein Carl (ed.). Jageren Sleipner i Romsdalsfjord sjøforsvarsdistrikt april 1940. Hundvåg: Sjømilitære Samfund ved Norsk Tidsskrift for Sjøvesen. 1999 (挪威語).
參考資料
- ^ Heinkel He 60. Rickard, J. 2009-12-01 [201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3).
- ^ Arado 196 in the Pacific. Hiroshi Yasunaga. [2010-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