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6和平締造者轟炸機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B-36和平締造者(英語:B-36 Peacemaker)是一款由康維爾為美國空軍製造的超長程戰略轟炸機。B-36轟炸機創造了多項記錄:它是歷史上投入批量生產的最大型活塞引擎飛機,也是翼展最大(70米)的軍用飛機,總計十具發動機數量使它成為至今為止最多引擎的飛機。它亦是第一款無需改裝就可以掛載那時美國核武庫內所有原子彈的轟炸機。以其9700公里的航程和33噸的最大載彈量,B-36成為了第一款能夠執行洲際轟炸任務的轟炸機。
B-36 「和平締造者」 | |
---|---|
類型 | 戰略轟炸機 |
製造商 | 康維爾 |
設計者 | Ted Hall |
首飛 | 1946年8月8日 |
起役日期 | 1949年 |
退役日期 | 1959年2月12日 |
主要用戶 | 美國空軍 |
製造數量 | 385[1] |
單位成本 | 410萬美元(B-36D)[2] |
衍生型 |
康維爾YB-60 康維爾XC-99 |
B-36在1948年投入使用,是當時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SAC) 最主要的核武載具,直至1955年開始被波音B-52同溫層堡壘戰略轟炸機所取代為止,一共生產了384架。目前只有四架實機以博物館展示的形式被保存下來。
使用引擎
B-36的推進系統讓這型飛機成為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所有的B-36機型都裝置有六具Pratt & Whitney R-4360大型活塞式發動機。雖然安裝在原型機上的六具R-4360發動機聯合起來一共可提供18,000匹馬力(13 MW)的推力,但這對這架龐然大物來說仍不足夠——B-36早期型不但有著巡航速度過慢的問題,更需要很長的滑跑距離才足以起飛。這種情形一直到後期R-4360發動機推力增進之後(每具的出力增加到3,800匹馬力(2.8 MW))才獲得改善。
B-36發動機最為特別的一點便是它的推進式配置方式。發動機安置於主翼後側,每具R-4360發動機在主翼之後均安裝了巨大的三葉型螺旋槳(直徑5.8公尺)做為推進之用。這樣的設計可避免螺旋槳所產生的渦流干擾到正通過主翼的氣流,但它同時卻也導致通過發動機本體的氣流量不足,造成B-36系列一直擺脫不了的習慣性發動機過熱問題,並導致無數次的發動機飛行中起火事件。它巨大的螺旋槳在高空劃開空氣時所產生的噪音,在到達地面之時亦形成一種特殊的超低頻脈衝聲訊,這也導致B-36無法透過夜晚的黑暗來掩蔽它的行蹤。
自B-36D開始,康維爾在主翼靠近兩端處各加裝了兩具GE J-47-19型噴射發動機。在證明能有效提供額外的推力之後,所有已出廠的B-36B也都進行了這項改裝工程。此後,B-36上所安裝的發動機總數達到了10具之多,多過任何曾經量產過的飛機。所加裝的這兩具噴射發動機吊艙(裡面各裝有兩具J-47)確實十分有效的改善了B-36起飛時的效率,也大幅增加了它飛過目標上空時可以保持的空速;不過在一般的巡航任務之中,這兩具發動機通常保持在關閉的狀態以節省燃料。如果B-36啟動了它全部10具的發動機,在短時間內它將可獲得40,000匹馬力的推進能力。
性能
參考資料:美國空軍國家博物館[3]
基本信息
- 機組:13
性能
武器
起落架
原型機XB-36之特色是採用一個單輪主起落架,其輪胎是那時製造過的最大輪胎[查證請求],高9英尺2英寸(2.79公尺)、寬3英尺(91公分)、重1,320英磅(600公斤),所用橡膠足夠用以製造60個汽車輪胎[查證請求]。[5]該輪胎會對跑道施加很大的壓力,所以XB-36僅限在製造廠旁的沃思堡機場以及另兩個美國空軍基地降落。根據亨利·阿諾德將軍的建議,單輪起落架很快被四輪轉向架所取代。[6]有一次,XB-36上曾經嘗試過使用一個類似坦克的履帶式起落架,但結果證明它很重並且非常吵,因此這種起落架很快被放棄。[來源請求]
參見
參考文獻
- ^ B-36—The Peacemaker Survivors. [2007-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2).
- ^ Knaack, Marcelle Size. Post-World War II Bombers, 1945-1973.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Air Force History, 1988. ISBN 0-16-002260-6.
- ^ "Factsheet:Convair B-36J"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tional Museum of the US Air Force. Retrieved 8 October 2010.
- ^ 4.0 4.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Knaack p54-5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Convair B-36J Peacemaker. National Museum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28 May 2015 [15 Jan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4)..
- ^ Puryear 1981, p.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