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X檔案系統
MINIX檔案系統(英語:MINIX file system),一種檔案系統,是MINIX作業系統中的原生檔案系統,由安德魯·斯圖爾特·塔能鮑姆於1980年代創作,於1987年伴隨著Minix 1.0版一同釋出。它源自於Unix檔案系統的基本結構,為了使原始碼簡潔,以方便教學,許多複雜的功能都沒有在這個檔案系統中實作,但這也使得它的效能與功能受限。林納斯·托瓦茲在1991年創作Linux核心時,最初採用了Minix檔案系統,直到1992年4月,才以延伸檔案系統來取代它。[1]
開發者 | 開放原始碼社區 |
---|---|
全稱 | MINIX file system version 3 |
發布 | 1987年 (MINIX 1.0) |
分區標識 | 0x81 (MBR) |
功能 | |
日期記錄 | last metadata change, last file change, last file access |
日期解析度 | 1s |
檔案系統權限 | POSIX |
透明壓縮 | 否 |
透明加密 | 否 (provided at the block device level) |
作業系統支持 | MINIX 3, Linux and HelenOS |
設計與實現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
一個MINIX檔案系統由 6 個組成部分:[1]
- 第一個塊永遠是引導塊。它包含一個用於在系統啟動階段加載和運行作業系統的引導程序。
- 第二個塊是超級塊,它存儲當前檔案系統的相關信息。作業系統可以用這些信息來定位和理解其它檔案系統結構數據。例如,inode 和數據區域的數量,兩個位圖的大小和數據區的起始塊號。
- inode 位圖是一個用於跟蹤 inode 使用狀況的資料結構。它以比特位表示使用狀況,1 表示已使用,0 表示空閒。
- 數據區域位圖的工作原理與 inode 位圖相同,但它跟蹤的是數據區域。
- inode 區域。每個檔案或目錄都被表示為一個 inode,inode 記錄檔案的元數據,包括類型(檔案,目錄,塊設備,字符設備,管道),用戶 ID 和用戶組 ID,最後訪問時間、最後修改時間和最後狀態變更時間三組時間戳。一個 inode 還包含一個地址列表,這些地址指向檔案或目錄實際的存儲區域。
- 數據區域是檔案系統的最大組成部分。它是檔案和目錄實際的存儲區域。
參考資料
- ^ 1.0 1.1 Tanenbaum, Andrew S; Albert S. Woodhull. Operating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3rd. Prentice Hall. 14 January 2006 [2015-01-24]. ISBN 0-13-14293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