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
由我在故我行在話題改革開放前,「城鄉二元」作為社會問題是不存在的!上作出的最新留言:13 年前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最後兩段沒有任何意義,我已刪除,如有不妥之處請指出。--Zealotzuo
鄉民與農民
鄉民與農民都是peasant一辭常用的翻譯,只是前者可能較常見於學術界。可是這條目通篇沒提到鄉民一辭以及學術界的概念與定義,而且居然只提中國大陸的農民,完全忽略了其他地區〈歐洲、印度、拉丁美洲等等〉與體系(殖民體系、西歐封建體系與傳統帝國體系等)中的鄉民概念,可見地方色彩太濃,建議提出大幅修改。阿儒 | 這裡泡茶 2009年2月18日 (三) 18:15 (UTC)
- 我發現鄉民與農民的條目關係十分混亂,因此重新建立一個分類:
改革開放前,「城鄉二元」作為社會問題是不存在的!
城鄉二元經濟社會體制是「文化大革命」結束,改革開放允許外資引進後才開始顯現的社會問題。
改革開放以前,社會主義建設的資金來源不可能像西方殖民者那樣靠掠奪壓迫其他民族、也不可能像舊中國那樣夥同殖民者剝削廣大人民群眾來維持官僚資本主義式的畸形繁榮。所以,通過農業集體化和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來積累發展重工業所需的大量資金。
這在當時是不存在什麼「城鄉差距」的問題。首先,國民黨政權在解放戰爭中的失敗就是因為舊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還沒有進入城市,而國民黨政權的動員能力僅限於城市。國民黨敗退台灣後,生存於畸形繁榮的社會階層不是跟隨國民黨政權就是自願或被迫接受「社會主義改造」。
社會主義改造之後,社會主義公有製得以確立。原來官僚資本主義制度下,城鄉差距問題的根源被剷除。通過計劃經濟體制,大規模發展重工業所需要的資金問題得到解決。—Nuclear Power Plant (留言) 2011年7月13日 (三) 08:07 (UTC)--Nuclear Power Plant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3:22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