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AleiPhoenix/曉號驅逐艦 (吹雪型)


あかつき
概觀
艦種驅逐艦
擁有國大日本帝國
艦級吹雪型驅逐艦(21號艦)
製造廠佐世保海軍工廠
動工1930年2月17日
下水1932年5月7日
服役1932年11月30日
結局1942年11月13日戰沉
除籍1942年12月15日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1,680噸
全長118.5米
全寬10.36米
吃水3.24米
鍋爐號艦本式重油鍋爐3座(帶空氣預熱器)
動力艦本式蒸汽渦輪主機2座2軸
功率50,000匹
最高速度38節
續航距離5000浬(14節)
乘員233人
武器裝備3座12.7厘米聯裝艦砲
2座13毫米單裝機槍
3座61厘米3聯裝魚雷發射管

(あかつき)是大日本帝國海軍驅逐艦。為吹雪型(特型)第21號艦(III型1號艦)。在日本海軍中繼曉型驅逐艦1號艦與俘獲自俄羅斯的山彥後,第三艘使用「曉」作為艦名的艦船。

艦歷

1930年(昭和5年)2月於佐世保海軍工廠動工。1932年(昭和7年)5月下水,同年11月竣工。在竣工同時編入第十驅逐隊,和「狹霧」、「漣」共同行動。

1933年(昭和8年)10月編入第二水雷戦隊1935年(昭和10年)11月成為預備艦,進行性能改善施工一直到翌年2月。

1937年(昭和12年)7月,第十驅逐隊編入第二艦隊第四水雷戰隊,於中日戰爭中從事中國北部的船隊護航。同年9月第四水雷戰隊編入第三艦隊,從事封鎖中國南部沿海作戰。同年10月,第四水雷戰隊編入第四艦隊,參加杭州灣登陸作戰。1938年(昭和13年)4月,第十驅逐隊變更為預備驅逐隊。

1939年(昭和14年)11月,第十驅逐隊解散,「曉」與同型艦「響」,「雷」,「電」編入第六驅逐隊共同行動。1940年(昭和15年)11月,第六驅逐隊編入第一艦隊第一水雷戰隊。

為備戰太平洋戰爭1941年(昭和16年)11月,加入南方部隊本隊,與「響」一同由佐伯灣出發。12月11日,進入金蘭灣從事周邊警戒。12月20日,參與支援林加延灣登陸作戰。

1942年(昭和17年)1月11日,參與支援進攻西里伯斯島萬鴉老。後護航爪哇島作戰船隊,參加巴達維亞海戰等戰役。3月10日,參加進攻菲律賓。3月17日於塔亞巴斯灣和驅逐艦「響」、「雷」一同,擊沉美潛艇大鰺魚號」(USS Permit, SS-178)。其後,返回橫須賀港。4月於浦賀入渠進行整備。編入北方部隊後於5月22日,護航第四航空戰隊徳山港出發,至大湊6月7日,在基斯卡島進攻作戰中,負責護衛「隼鷹」至基斯卡島。7月25日,在橫須賀入港接受整備補給後,於大湊方面活動。

9月1日,作為航空母艦「瑞鳳」的警戒艦,從吳港出發,推進至特魯克環礁;9日起護航航空母艦「雲鷹」往返於卡維恩兩地。9月29日,自佐伯港護航運輸船隊至塞班島。10月起加入瓜達爾卡納爾島增援。

10月25日,在瓜達爾卡納爾島運輸作戰中,與驅逐艦「雷」,「白露」攻擊美國艦艇。雖成功擊沉美大型拖船「塞米諾爾號」,但同時也受到陸上炮台攻擊,擊中3號炮塔下部,4人戰死。

11月3日,從特魯克環礁出發,護航第十一戰隊的戰艦「比叡」與」霧島「前往瓜島,12日晚進入倫加錨地,13日凌晨2點左右在與美艦隊交戰中沉沒(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於12月15日除籍。

戰沉時情況

關於戰沉時的情況有多種說法[1],其中基於生還者水雷長·新屋德志中尉海兵68期)證言的書中[2],有如下描述:

1942年11月13日,「曉」負責護衛戰艦,處於日本艦隊先頭位置。在接近美艦隊過程中,凌晨1時50分,沖在第三次所羅門海戰·第一夜戰最前頭,「曉」使用探照燈照射美巡洋艦「亞特蘭大號」。因此美艦隊的炮彈目標皆集中到「曉」身上,一瞬間便陷入不能航行的狀態。艦橋內,雖然還有山田勇助司令、高須賀艦長、航海長、新屋水雷長僅存的幾位士官生存,但包括炮術長及其部下,新屋水雷張部下全員戰死,操舵裝置損壞。新屋試圖穿過混亂的艙內去艦船後部啟動後備操舵裝置,然而因火災無法靠近。此後「曉」失去控制開始漂流,最終向右側傾覆沉沒。時間僅僅是在遭到炮擊後15分鐘左右。新屋從艦橋跳入海中,附近一直到早晨還有三四十名生還者,但當美軍登陸艦靠近救援俘虜時僅剩18人生還。這既是特III型,也是第6驅逐隊最初的犧牲者。

性能改善施工

由於友鶴事件第四艦隊事件的發生,特型驅逐艦的復原性、船體強度問題顯現出來,包括本艦在內的特III型全體進行了徹底的改善施工。內容如下:

  • 縮小艦橋結構
  • 換裝方位盤
  • 拆除掃雷裝置與艦上傳話筒
  • 換裝艦橋上的測距儀
  • 加裝壓載水艙
  • 加強上部甲板
  • 增設甲板支撐梁
  • B型炮架更換為C型炮架

改善施工後,」曉「的公試排水量增加2400噸,最大航速相比原先降低2節。然而除了航速外,沒有再發現其他問題點。

歴代艦長

艤裝員長

  1. 高橋一松 少佐:1932年5月16日 -

艦長

  1. 高橋一松 少佐:1932年8月20日 -
  2. 橘正雄 少佐:1934年11月15日 - 1935年11月15日
  3. (兼)小田為清 中佐:1935年11月15日 -
  4. 成田忠良 中佐:1936年2月5日 -
  5. 佐藤康夫 中佐:1936年12月1日 -
  6. 篠田勝清 中佐:1937年7月6日 -
  7. 荘司喜一郎 中佐:1937年10月8日 -
  8. 小山猛夫 中佐:1938年5月16日 -
  9. 川島良雄 少佐:1938年8月1日 -
  10. 青木久治 少佐:1940年11月15日 -
  11. 高須賀修 少佐:1942年4月13日 – 11月13日戰死

注釋

  1. ^ 佐藤和正所著《太平洋海戦2 激闘篇》中這樣記載道:「沒有僚艦來確認中彈,沉沒情況。所以沉沒原因與時間均不明。艦長以下全員戰死,無生還者。」另據《艦長たちの軍艦史》:「遭到敵艦隊集中炮火中級,向左舷傾覆(中略)乘員大半戰死。20餘名生還者於翌日被美軍所擄。」
  2. ^ 參考文獻『戦爭と恵み』10~21頁。譯者新屋順子為新屋德志的妻子。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外山操『艦長たちの軍艦史』光人社、2005年。ISBN 4-7698-1246-9
  • 佐藤和正 『太平洋海戦2 激闘篇』講談社、1988年。ISBN 4-06-203742-4
  • 『丸スペシャルNo.21 特型駆逐艦Ⅲ』潮書房、1978年。
  • ドン・ステファンズ著、新屋順子訳『戦爭と恵み』キリスト新聞社、2007年。ISBN 978-4-87395-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