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維基人》/第十六期/新聞和期刊摘錄
新聞和期刊摘錄
您聽說了嗎? 維基媒體有一個聲音徽標!
(本文轉載自維基媒體社群部落格Diff)
1980年代都是關於電腦的,甚至超乎我們的想像力;90年代向我們介紹了網際網路——您記得為電話線打架或那首懷舊的撥號歌曲嗎?2000年代迎來了一切的行動裝置;2010年代將我們帶到了串流媒體和雲端;2020年代迎來了人工智慧時代,而音訊——作為一種媒介——保持著一直與時俱進的狀態。
在過去的幾年裡,音訊領域的內容越來越多樣化,從播客到虛擬語音助手。對於許多人來說,尋找資訊——從簡單的瑣事到形上學的難題——已經變成了一種聽覺的體驗。維基媒體的內容——無論是通過搜尋引擎,直接訪問相關頁面,還是在幕後訪問——無處不在,構成了知識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礎設施。然而,我們的內容——即22多年來成千上萬志願者貢獻的內容——往往無法被正確識別。聲音徽標是一個簡短而令人難忘的聲音集合,通常在1到4秒之間。我們的標記將是一種新的方式,可以在一系列聽覺用途和裝置上識別維基媒體內容。
尋找所有人類知識的聲音
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早前授權改進我們維基媒體的內容在音訊裝置上的識別。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設立了一場與眾不同的全球競賽。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副主席兼社群事務委員會主席沙妮·埃文斯坦·西加洛夫(Shani Evenstein Sigalov)分享道:「人們獲取資訊和知識的方式一直在不斷發展。作為長期的社群成員和學者,我非常重視內容的歸因和來源的識別。這同時是全世界所有維基成員的重要運動價值。從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的角度來看,音訊裝置上的聽眾有機會了解其資訊的可信來源至關重要——特別是當這些資訊來自我們維基媒體運動,並且是由成千上萬的志願者貢獻的時候。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音樂家,我個人對這項工作從構思開始就非常感興趣,並很高興能夠參與其中。我很高興看到這以定義我們維基媒體運動的相同協作和開放精神取得成果。擁有一個合理的聲音徽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將在給予我們的志願者應有的認可和榮譽方面發揮關鍵的作用。」
在這個跨越一年多的過程中,維基媒體聲音徽標團隊與維基成員一起,在維基媒體運動視覺徽標競賽經驗的啟發下,與世界各地的音訊專業人士和聲音愛好者合作,建立了一個線上的聲音集合,進行了在維基上的對話,主持了社群對話會議,組織聲音編輯和音訊製作的研討會,參加了線上和實體的社群活動,甚至建立試聽室。
全球競賽,社群投票
在2022年9月至10月期間,來自135個國家及地區的2,094名參與者提交了3,235個聲音徽標作品。基於維基社群的好奇心,我們每週隨機分享一批提交的作品。對於「創意提示」的闡釋非常迷人——人群和鳥兒的聲音、翻頁聲、敲門聲、鼓聲、鐘聲、鑼聲、人聲、滑鼠點擊的聲音,並在鍵盤上打字的聲音。 幸運的是,我們得到了幫助!!!一些社群成員自願幫忙篩選提交的作品,最後由維基媒體成員組成的選拔委員會與MassiveMusic網路的音訊專業人士合作,向我們展示了10個可供投票的聲音徽標作品。
我們選擇了以前在維基媒體視覺徽標競賽中使用的一種強而有力的方法來確定獲勝的聲音作品。我們同時想給決賽選手一個公平的機會,並鼓勵投票者聽取所有10位入選的作品,以根據他們的喜好對這些作品進行排序。76.7%的投票者在維基共享資源上註冊超過一年,共投出2065票。現在我們正式地選出了獲勝的聲音作品。
認識獲獎聲音作品的創造者:白天是工程師,晚上是音訊愛好者
薩迪厄斯·奧斯本(Thaddeus Osborne)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州的諾福克;他白天是一名核能工程師,而其他時候是一名音樂製作人。音樂佔據了奧斯本生活和想像力的很大一部分。小時候,憑藉音樂,他可以從父母的小鎮後院環遊世界。因此,對他來說,為試圖分享人類知識總和的全球項專案建立一個合理的聲音徽標是自然而然的。
像許多人一樣,奧斯本經常使用維基百科,無論是尋找瑣事還是了解有關工作中重要主題的更多資訊。對他來說,維基媒體運動代表著救贖:「如果沒有可靠且易於獲取的知識,我們作為一個物種將無法充分發揮我們的潛力。我們獲得的答案和資訊越多,我們就能更好地解決不同的大問題。」他在提交的比賽作品中寫道。
在所有的創意提示中,「知識增長」是最能引起奧斯本共鳴的提示。他根據知識消費和尋求資訊對他的意義來概念化聲音徽標——以及想要更多東西的漸強效果,人類即對學習無止境的渴望。奧斯本同時想創造一個聲音徽標,而不僅僅是朗朗上口的旋律,而是一個結合了多種元素並描繪出聽覺畫面的徽標。他記錄了自己翻閱教科書和小說時的聲音,在鍵盤上打字的聲音,點擊滑鼠的聲音,並添加一個C大調和弦——以一段對他來說聽起來像「維基媒體」的旋律結束這個作品。他說:「我的聲音徽標歡迎每個觀眾進入一個資訊世界。翻頁的聲音迅速變成圖書館,就像打字、點擊滑鼠和紙張沙沙作響的旋風,預示著巨大的智慧型儲備庫,隨後是一個友好的邀請。這就是我認為維基媒體運動的意義所在——即開放和鼓勵的知識共享……很多很多的知識。」
下一步是什麼?
現在,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聲音徽標團隊將與我們的合作夥伴MassiveMusic合作,以專業的方式重新錄製獲勝者奧斯本的獲勝聲徽標音。今年晚些時候,我們將繼續與語音助手和技術合作夥伴合作,採用獲獎的聲徽標音,以更好地識別全球維基媒體的內容。此外,我們將為部署準備聲音徽標,並為不同的用途建立不同的音訊規範。例如,一個2秒的版本是非常適合作為社群媒體內容的音訊腳註,或者一個更長的60秒版本,維基媒體社群可以將其用於活動影片和外展活動。
聲音徽標將與「維基百科」和「維基媒體」社群設計的視覺標誌一起加入一套超過2500個受保護的商標。這是維基媒體基金會作為維基媒體運動的品牌管理者的義務,同時是確保我們的聲音徽標不僅反映維基媒體在世界上值得信賴、以人為本、可靠和可訪問知識方面的聲譽,而且受到法律保護重要的第一步。
在元維基上的聲音徽標中心有大量的資訊和資源可供探索。請觀看此空間以獲取更新資訊。謝謝您幫助我們達成並共同慶祝這一刻。您們真棒!
路標:維基百科的「可信度轉變 」
(本文譯自英文維基百科期刊《路標》2023年6月5日號媒體界板塊)
傾向支持或包容陰謀論、偽科學及保守主義的維基人,在早年諸多爭議中遇到他們以反邊緣學說態度解讀中立觀點指引的同志時多半得敗下陣來。
— 斯維爾‧史坦森(Sverrir Steinsson),〈規則模糊、制度衝突及人口流失:維基百科何以成為網路上最後一片良善之地〉(Rule Ambiguity, Institutional Clashes, and Population Loss: How Wikipedia Became the Last Good Place on the Internet)
學者斯維爾‧史坦森(Sverrir Steinsson)在《美國政治科學評論》一篇饒富趣味的研究文章(另見「今日政治學」網站對該文的總結)中探索了英文維基百科在可靠度上不斷進步的歷程——維基百科,一個原本包容偽科學和陰謀論的平臺,已然轉變為了揭穿迷信的強大力量。經過內部鬥爭、政策詮釋的變化和編者的離去,維基百科已經成為了事實資訊的可信來源。這可謂一段引人入勝的旅程,證明了即使是最為放蕩不羈的制度也能為了更好的明天而做出改變。
史坦森對涵蓋氣候、健康、性別及性取向等各種內容的維基百科條目進行廣泛分析,展示了條目內容和用語隨著時間推移發生的顯著變化。英文維基百科從容納邊緣學說到積極拆穿迷信的轉變乃漸進而重要;例如,英文維基百科順勢療法條目中對該療法的描述便從「有爭議的替代醫學體系」逐漸演變成了明確的「偽科學」(編輯組註:事實上,順勢療法在本地的條目也大致是如此發展,不過這或應更多歸因於本地譯者跟進英文等外文版本維基百科之說)。
史坦森審視了維基百科的治理結構,指出底層編輯上的權力鬥爭和辯論實塑造其發展軌跡。隨著持反邊緣學說的編輯擴大影響,支持邊緣學說的貢獻者逐漸離開了維基百科,而維基百科的中立觀點政策亦出現了新的解釋。如今,事實準確性的重要性超過了廣泛觀點的多樣性,並最終增強了維基百科的可靠度。史坦森認為,這種變化是透過內部過程逐漸發生的,包括早期爭議的解決、某些編者的離去和規則詮釋的演變;制裁持邊緣異議者的強制力及削弱了某些規則詮釋正當性的生產力雙重作用下,遂塑造出促使維基百科可靠度上升的模式。這一模式的變化或可更廣泛地用以解釋其他情況(例如政治運動及政黨等)中類似的轉變。
該文挑戰了維基百科主要由外部事件或外部來源推動變化的觀點,並指出內部對制度規範的重新解釋才是推動維基百科演變的根本力量。在社群媒體和線上參與占主導地位的時代,維基百科這一案例證明了動態數位平臺適應和改進的潛力,並揭示了內部衝突、政策解釋演變和編輯環境重塑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引發對制度可塑性發人深省的看法。
維基媒體研究通訊:關於高熱度時事的新條目更有可能是惡作劇
(本文摘譯自《路標》2023年6月19日號近期研究版塊)
一篇名為〈網路熱度在維基百科上的虛假資訊中扮演的角色〉(The role of online attention in the supply of disinformation in Wikipedia)的研究文章發現:
……相較於同一時間創立的合規條目,(英文維基百科的)惡作劇條目往往與其主題在創立以前的高峰流量密切相關。此一想法吻合所謂虛假資訊或誤導性內容乃由話題關注度驅動所產生之說。(作者們希望這項發現)可以幫助提高維基百科上知識之可信度。
作者指出,研究文獻中對於維基百科惡作劇的研究甚少——在本文以前只有一篇以之為主題者(2016年一篇論文稱:「雖然大多數惡作劇很快就被發現,對維基百科影響也不大,但仍有少數惡作劇長期存在,並為網路廣泛參照。」)——與此前以更多新頁面巡查資料為基礎之研究相比,本文則主要分析(英文維基百科)社群整理出的惡作劇列表。
作者在論及其主要命題——網路關注度與虛假資訊關係(以維基百科頁面瀏覽量為操作指標)之前,在其研究初始修訂版本中將已確認的惡作劇條目與一組於同日建立的非惡作劇條目在各種內容特徵上的差異進行了分析,並得出結論:
……惡作劇條目一般比正常條目含有更多純文字,且含有較少的外部連結。這代表非惡作劇條目更常參照來自維基百科以外的來源。誠然,惡作劇的始作俑者本就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才能製作惡作劇內容能夠指向的外部資源。
也就是說,惡作劇成功者可能呈現一種「反全文偏誤」特徵。
作者並觀察「維基連結鄰居」(wiki-link neighbors),以嘗試量化一篇條目建立前後所涉及相關領域主題的關注度:
若兩篇維基百科條目間存在連結,則其在語意上或有所關聯。因此,這些相鄰條目之流量當可用以概略衡量新條目被建立前特定主題的線上關注度。
為了解惡作劇之建立與其相關主題所受關注間關係的性質,我們首先要量化(條目)建立當日前後的相對關注量變化。此處之「主題」定義為條目內容中所連結到的所有(非惡作劇)「鄰居」,亦即其(非惡作劇)對外部連結接。
這「關注量變化」係由計算相鄰條目的頁面瀏覽量的中位數變化得出,並以條目建立前後各7日為統計區間,將「短期關注度激增及每周流量變化」納入考量(相對於此前一些以維基百科流量為主題的研究而言,這是一種相對簡單的時間序列分析取徑)。作者採用了較舊的2007年至2016年間頁面瀏覽量資料集,將惡作劇分析樣本限縮為83個。其中,有75個惡作劇相關主題的關注度較其同日創立之非惡作劇條目主題變化更大。此一研究樣本規模相對較小,但仍可說具有統計學上意義。總而言之,這表明了「維基百科中的惡作劇的產生與先前以線上關注度的形式體現的資訊消費有關」。
邁向未來:維基媒體計畫過渡到新版創用CC許可證
(本文轉載自維基媒體社群部落格Diff)
作為最近的使用條款(ToU)更新的一部分,我們(編輯組註:維基媒體基金會)很高興地宣布一項已經在許多維基媒體計畫中生效的變更:維基媒體計畫許可已從創用CC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CC BY-SA 3.0)更新為創用CC署名-相同方式共享4.0(CC BY-SA 4.0)。
在這篇博文中,我們將討論此更新對使用者意味著什麼,以及它將如何對每天為維基百科做出貢獻、轉發和重新混合的數百萬志願者產生積極影響。
什麼是創用CC許可,為什麼它們對於自由知識和維基媒體計畫很重要?
創用CC許可是一種法律工具,允許為維基百科這樣的大規模、去中心化專案做貢獻的人們可以創造自由的文化內容!根據創用CC許可向維基媒體計畫貢獻的內容允許其他人重複使用和重新混合。這使得這些專案能夠自由地向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知識。
創用CC許可允許創作者(例如維基百科的編輯者)保留著作權,同時允許復用者(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創用CC內容來幫助共享知識的人)複製、分發和重新發布相關作品,只要他們遵循兩個主要原則條件:「歸屬」限制意味著復用者必須註明原作者;「相同方式共享」限制意味著復用者必須以相同或等效許可下共享他們對原作品的任何任何改編。透過這種方式,創用CC許可使只是能夠得到廣泛的應用,有助於在人們開發新知識時自由地提供新知識,並有助於確保接收和使用相關知識的人被告知這些知識的來源,以便他們能夠知道其來源並繼續為其作出貢獻。
為什麼我們要將許可證更新至CC BY-SA 4.0?
維基百科從之前的CC BY-SA 3.0許可證更新為CC BY-SA 4.0許可證,有助於使專案更易於訪問、全球相容、簡化和可讀。
新的知識來源
多年來,在CC BY-SA 4.0許可下建立的新知識無法直接添加到維基百科。現在可以了!例如,聯合國機構和國家政府已根據CC BY-SA 4.0授權其出版物,這些與舊版本的許可證不匹配。現在,來自聯合國的出版物可以直接上傳到維基媒體計畫,用於在文章中提供來源、引文或描述。這為專案提供了大量的新材料供其使用和構建,並幫助每個人更接近讓世界上的知識為任何人、任何地方的人自由提供的願景。
國際化
CC BY-SA 4.0許可證被設計為全球許可證。原先的CC BY-SA 3.0有多個版本的許可證,具體取決於使用它們的國家和地區。現在,CC BY-SA 4.0是一個適用於全球的單一許可證,並提供30多種語言的官方翻譯,而且還將有更多的翻譯!這消除了對許可證的不同移植版本的需要,也就是說,不再需要為了在特定的司法管轄區使用而改變語言版本。它還消除了使用者自行翻譯以移植許可證的需要。這種普適性促進了正在加強的跨專案和國界的全球合作,因此這一變更對於實現2030年維基媒體運動目標至關重要。
簡化歸屬要求
CC BY-SA 4.0讓復用者更輕鬆地了解如何註明作品的原始作者。例如,它澄清了允許連結到帶有歸屬資訊的網頁,這很有幫助,因為這樣做已經成為提供歸屬的常見方法。它還使人們能夠在合理的時間內修復歸屬錯誤:這對於幫助解決簡單的錯誤非常重要,而無需過度激進的著作權執法要求,並使自由知識內容可以更安全地供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們使用,這些人可能是首次發現並嘗試貢獻自由內容。
許可證文字本身更具可讀性
我們在下面提供的許可證的並排比較顯示了許可證語言現在如何更清晰易讀。這很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為維基百科等專案做出貢獻的人們,以及想要在自己的工作中使用維基百科資訊的人們了解許可證。更清晰、更條理的文字意味著更少的歸屬錯誤以及更廣泛地使用該材料來實現公共利益。
你可以在創用CC的解釋中找到有關4.0版本新增內容的更多資訊。
結論
更新至CC BY-SA 4.0將幫助維基媒體計畫作為共享自由知識的開放、協同運作平台繼續蓬勃發展。此次更新使專案內容對全球社群更具適應性和可用性,使大量新材料與維基媒體計畫相容,並使我們的平台與開放許可的最新標準保持一致。
我們對更加現代、靈活且易於使用的自由知識許可的新篇章感到興奮。志願者編輯已經開始更新維基上的相關政策檔案,以便我們能夠實施這一變化,並更好地將其傳達給不同維基媒體計畫和語言的志願者。如果你看到網頁的許可證版本已過期,請隨時更新!
路標:克羅埃西亞文維基百科的治理危機
(本文摘譯自《路標》2024年1月號近期研究版塊)
克羅埃西亞文維基百科曾發生過嚴重的社群治理危機:一個極右民族主義者編輯的秘密聯盟完全掌控了百科全書的治理,並排斥與他們意見相左的編者,甚至還運營「水軍」,以虛假帳戶營造其政策得到社群廣泛支持的假象。針對此現象,華盛頓大學的一項研究比較了克羅埃西亞文及塞爾維亞文維基百科,試圖藉此分析潛在的原因。
研究發現,雖然克羅埃西亞語及塞爾維亞文維基百科都是極右民族主義的潛在攻擊目標,但舉凡爾後加入的編者有多大機會被推舉為管理人員,以及或在社群的「潛規則」多大程度上影響正常的規則執行上差異,而有不同的發展軌跡。克羅埃西亞文維基百科因為管理員權限的開放性較低,且較少有約束管理員行為的機制,最終不幸由一群極右民族主義者所「攻占」。
不過,本文亦並未提及採取類似中文維基百科的避免地域中心政策,或同樣使用字詞轉換技術整合而非分立塞爾維亞文及克羅埃西亞文維基百科等手段,是否可以幫助解決克羅埃西亞文維基百科出現的這種社群治理困局,則不失為一大遺憾。